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涌流式培育的大獭蛤稚贝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浩郎 李琼珍 蒋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3-58,共6页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利用涌流装置和浓缩扁藻进行了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xima)稚贝的中间培育实验。实验所采用的涌流流量为500 mL/min,扁藻密度分别为8 870个/mL±512个/mL和3 368个/mL±557个/mL,稚贝的培育密...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利用涌流装置和浓缩扁藻进行了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xima)稚贝的中间培育实验。实验所采用的涌流流量为500 mL/min,扁藻密度分别为8 870个/mL±512个/mL和3 368个/mL±557个/mL,稚贝的培育密度分别为20 000,35 000,50 000粒/m2。结果表明,过高的扁藻密度不利于大獭蛤稚贝的摄食,并会造成稚贝的死亡。只有在适当的扁藻密度和涌流流量条件下,大獭蛤稚贝才能正常生长。不同的稚贝培育密度对稚贝的生长存在影响,密度越高,生长越慢;水温低于15℃时,稚贝摄食停止,生长缓慢;稚贝在游离状态下与铺沙条件下的生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流 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xima) 稚贝 中间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珍珠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域水体氮含量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韦蔓新 何本茂 +2 位作者 黎广钊 王欣 李智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1-188,共8页
根据2008年9月和2009年4月对广西北海海域珍珠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水体各形态氮含量的调查资料,采用对比手法研究其氮循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水体各种形态氮含量无论在季节上还是区域上,均突出地体现了养殖生物... 根据2008年9月和2009年4月对广西北海海域珍珠养殖区和非养殖区水体各形态氮含量的调查资料,采用对比手法研究其氮循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水体各种形态氮含量无论在季节上还是区域上,均突出地体现了养殖生物的释放作用和陆源排污的影响作用.氮的含量变化随着区域和季节不同而显示出特有的规律.春季,正值珠贝插核期的养殖区水体中的氮含量较低,并在不同区域随生物链作用呈现出很好的规律性,各形态氮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呈相关的几率较高,其中DON含量与pH值以及DIN含量与SS和TOC含量之间的负相关性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0.01),但水环境是以耗氧过程影响为主.秋季,随着养殖珠贝进入养成期,在其摄食和排泄压力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以主要存在形态出现的TN、DN、DON含量亦大幅度上升,但作为浮游植物直接吸收的DIN含量却在明显上升的情况下仍然远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值,只有NH4-N含量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环境却以增氧状态出现.而非养殖区水体的氮含量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只是从TN、PN、DN含量的分布上体现了与养殖区的一致性,其余形态氮含量的分布则多与养殖区的相反;各形态氮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秋季较春季密切,尤其DN、NH4-N与SS含量的负相关性,DIN含量与pH值的正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从春秋季整个海区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春季TN、DN、DON、DI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66~16.96、6.82~12.85、4.43~11.63、0.69~2.81 mol/dm3,平均值分别为13.46、8.86、7.11、1.75 mol/dm3;秋季TN、DN、DON、DI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07~28.01、12.22~23.01、11.01~21.59、1.08~3.11 mol/dm3,平均值分别为20.54、17.00、15.34、1.65 mol/dm3)可见,研究海域无论养殖区还是非养殖区氮循环状况良好,生物链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研究海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极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形态 分布 循环特征 珍珠养殖 相关分析 北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珍珠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春、秋季磷的形态特征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韦蔓新 何本茂 +4 位作者 黎广钊 赖廷和 李智 谭趣孜 廖良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1-456,共6页
利用2008年9月和2009年4月对北海珍珠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区磷的循环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磷的储量不高,无论是养殖区还是非养殖区均表现为有机态磷和无机磷含量明显偏低。除颗粒态磷外,... 利用2008年9月和2009年4月对北海珍珠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区磷的循环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磷的储量不高,无论是养殖区还是非养殖区均表现为有机态磷和无机磷含量明显偏低。除颗粒态磷外,所有形态磷均表现为秋季明显高于春季,突出体现了生物释放的补充影响作用。在磷的形态转化上,春季是以颗粒态磷和无机磷为主,秋季则以溶解态磷和无机磷为主,但由此而产生的生态效应养殖区比非养殖区显著得多。不同形态磷的区域性差异各具特色,对于养殖区,春季突出体现了生物释放的补充影响作用,秋季却在盐度差极小的情况下突出了陆源输入的影响;而非养殖区尽管受生物的释放作用影响较小,但却在往复流水动力作用影响下,突出了海洋自身的补充影响作用,陆源的增补影响只在春季才从颗粒态磷的分布中体现出来。各种形态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养殖区春季出现的相关次数较多亦较显著,秋季次之,非养殖区出现的相关次数较少而且显著性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养殖 形态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