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协同效果对比研究
1
作者 周思宇 苏治南 +4 位作者 夏小明 程杰 陈德志 薛成凤 陈一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0-1121,共12页
针对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效应缺乏系统性评价的现状,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模式的优化成效。在广西北海红树林修复区设置人工种植红树林和普通围塘养殖对照组,并基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集约化生态养... 针对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效应缺乏系统性评价的现状,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模式的优化成效。在广西北海红树林修复区设置人工种植红树林和普通围塘养殖对照组,并基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集约化生态养殖与湿地岛生态养殖3种模式开展红树林生态养殖实验,系统采集不同阶段的固碳、沉积物质量、水质及养殖产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固碳能力方面湿地岛生态养殖模式表现突出,达(23.5±3.8)t C/hm^(2)。在环境质量提升方面,湿地岛生态养殖模式沉积物质量提升率最高,达到31%;水质恢复效果接近人工红树林种植区。渔业产出方面,不同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经济产出可以达到普通养殖塘的58%~89%。通过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发现湿地岛组生态养殖模式协同效果最佳,综合评分位居达2.95分,略高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模式,而集约化生态养殖模式在协同提升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本项研究的综合评估,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林-塘-滩”立体配置实现生态增汇、环境净化和渔业产出的协同增效,为热带沿海地区提供多重目标优化范式,为红树林修复与渔业产出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养殖 固碳能力 环境质量 渔业产出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滨海湿地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邱广龙 潘良浩 +3 位作者 王欣 苏治南 方超 范航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 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 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以及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ela)],占广西真红树种类的50%,分布于涠洲岛西北部的西角沟、北部的牛角坑沟和东南部的五彩滩,总面积约450 m^2;半红树植物6种,占广西半红树种类的75%;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仅见于西北部的西角沟,面积处于快速扩展阶段(现存面积70 m^2,比9个月前的面积增加了2倍)。尽管涠洲岛的红树林和海草床面积均较小,但却是我国为数不多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共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价值。涠洲岛滨海湿地的管理,应加大对乡土红树植物的保护力度,并密切跟踪监控外来种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必要时进行人工清除。此外,应积极防范有害藻华的发生,以免对涠洲岛海草床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洋高等植物 入侵种 无瓣海桑 藻华 外来种 卵叶喜盐草 蓝碳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邢永泽 刘项峰 +2 位作者 赖廷和 范航清 吴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38-442,共5页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桡足类37种,原生动物6种,其他浮游类4种;此外,还采集到各类浮游幼体12种。坚长腹剑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以及一种半咸水猛水蚤为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受系统盐度影响明显,涨潮期间浮游动物丰度均值显著高于退潮期间,多样性指数均值相对落潮期间略高,但均匀度均值略有降低。在养殖系统一个循环周期内,生态养殖活动未使红树林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受到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养殖系统 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海湾红树林区表层海水无机氮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何本茂 韦蔓新 +2 位作者 范航清 潘良浩 曹庆先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利用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对广西海湾红树林区进行4个季节调查的资料,研究了溶解无机氮的时空变化、组成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溶解无机氮含量较高,年平均质量浓度达0.53mg/dm3,NO3-N含量占66.93%,... 利用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对广西海湾红树林区进行4个季节调查的资料,研究了溶解无机氮的时空变化、组成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溶解无机氮含量较高,年平均质量浓度达0.53mg/dm3,NO3-N含量占66.93%,是N的主要存在形态;廉州湾红树林区质量浓度最高,为1.15mg/dm3;其次为钦州湾,为0.41mg/dm3;铁山港和珍珠湾红树林区较低,均为0.25mg/dm3;陆源输入是影响DIN含量变化的主导控制因素,生物作用次之,化学作用影响较小.相关分析显示:各种形态无机氮(NO3-N、NO2-N、NH4-N)之间的相似性主要出现于径流影响较小的海区和季节,径流影响较大的海区和季节相似性较差,与N的来源途径广而复杂有关;海区水体已呈明显富营养化,但随海区和季节不同变化极大,径流影响最大的廉州湾红树林区富营养化指数(E)高达24.84,已达高富营养化水平,其余海区均在1.52~1.74之间;DIN是该海区富营养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DIP次之,COD的影响较小;这是红树林区具有较强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广西海湾 红树林区 无机氮 时空变化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外来入侵植物新记录属——合欢草属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建勇 潘良浩 +2 位作者 刘道芳 韦杰 李携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79-82,共4页
2012年、2020年,在广西涠洲岛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广西含羞草科(Mimosaceae)外来入侵植物新记录属--合欢草属(Desmanthus Willd.),以及新记录入侵种合欢草(D.virgatus)。该种已在广西涠洲岛广泛分布,并造成较大危害,其入侵等级应定为... 2012年、2020年,在广西涠洲岛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广西含羞草科(Mimosaceae)外来入侵植物新记录属--合欢草属(Desmanthus Willd.),以及新记录入侵种合欢草(D.virgatus)。该种已在广西涠洲岛广泛分布,并造成较大危害,其入侵等级应定为3级(局部入侵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欢草属 合欢草 外来入侵植物 新记录 广西涠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土壤种子库:特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其在受损海草场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邱广龙 权佳惠 +2 位作者 苏治南 范航清 招礼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3-200,共8页
海草的土壤种子库具有巨大的时空异质性,不同种类密度差别可达5个数量级,同一种植被的土壤种子库,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亦相差甚大。种子具有休眠现象的海草可形成持久种子库(种子寿命≥1 a),例如喜盐草属(Halophila)、针叶草属(Syringo... 海草的土壤种子库具有巨大的时空异质性,不同种类密度差别可达5个数量级,同一种植被的土壤种子库,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亦相差甚大。种子具有休眠现象的海草可形成持久种子库(种子寿命≥1 a),例如喜盐草属(Halophila)、针叶草属(Syringodium)、川蔓草属(Ruppia)和丝粉草属(Cymodocea),或短暂种子库(种子寿命<1 a),例如鳗草属(Zostera)和虾形草属(Phyllospadix)。种子没有休眠现象,例如海菖蒲属(Enhalus)和泰来草属(Thalassia),或具有胎生现象的海草,例如全楔草属(Thalassodendron)和根枝草属(Amphibolis),则不形成土壤种子库。植被特性、环境条件、动物行为等影响海草的土壤种子库。海草土壤种子库密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数法和幼苗萌发法两种,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种子的大小以及破除休眠的可控性。土壤种子库尤其是持久种子库是一年生海草场或受到较大干扰海草场恢复的关键。我国绝大部分的海草场面临巨大的人为威胁,且不少海草场由一年生海草组成,因此,保护好这些海草场的土壤种子库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种子休眠 生活史 生态恢复力 海草恢复 人为干扰 滨海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海草贝克喜盐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
7
作者 邱思婷 盘远方 +1 位作者 苏治南 邱广龙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5年第4期664-672,共9页
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种,近年来全球贝克喜盐草资源的快速衰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受损海草床的规模化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贝克喜盐草种群建成初期的关键环... 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种,近年来全球贝克喜盐草资源的快速衰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受损海草床的规模化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贝克喜盐草种群建成初期的关键环境条件,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实验及室内培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盐度、硫化物浓度及种子埋深对贝克喜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泥质的沉积物类型、温度20℃、盐度5、硫化物浓度30μmol/L、埋深2 cm是贝克喜盐草种子萌发条件的最佳组合,种子60天后萌发率为35.00%,90天后达到73.33%。20~30℃是贝克喜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适合温度范围;盐度在5~15之间有利于幼苗存活和生长;高浓度的硫化物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埋深过大会抑制种子的萌发,最适合其幼苗生长的埋深范围是1~3 cm。研究贝克喜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环境因子不仅有助于理解贝克喜盐草长期的生态适应性,而且对于预测种群更新和制定海草床恢复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喜盐草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最优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