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协同效果对比研究
1
作者 周思宇 苏治南 +4 位作者 夏小明 程杰 陈德志 薛成凤 陈一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0-1121,共12页
针对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效应缺乏系统性评价的现状,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模式的优化成效。在广西北海红树林修复区设置人工种植红树林和普通围塘养殖对照组,并基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集约化生态养... 针对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效应缺乏系统性评价的现状,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模式的优化成效。在广西北海红树林修复区设置人工种植红树林和普通围塘养殖对照组,并基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集约化生态养殖与湿地岛生态养殖3种模式开展红树林生态养殖实验,系统采集不同阶段的固碳、沉积物质量、水质及养殖产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固碳能力方面湿地岛生态养殖模式表现突出,达(23.5±3.8)t C/hm^(2)。在环境质量提升方面,湿地岛生态养殖模式沉积物质量提升率最高,达到31%;水质恢复效果接近人工红树林种植区。渔业产出方面,不同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经济产出可以达到普通养殖塘的58%~89%。通过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发现湿地岛组生态养殖模式协同效果最佳,综合评分位居达2.95分,略高于地埋管道生态养殖模式,而集约化生态养殖模式在协同提升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本项研究的综合评估,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林-塘-滩”立体配置实现生态增汇、环境净化和渔业产出的协同增效,为热带沿海地区提供多重目标优化范式,为红树林修复与渔业产出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养殖 固碳能力 环境质量 渔业产出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研究——以广西铁山港死亡红树林为例
2
作者 刘莹 陈维滪 +3 位作者 刘涛 潘良浩 贺柳茗 言光磊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3-1330,共8页
2017-2020年,由于广西铁山港码头吹填导致高浓度悬沙输入红树林,发生了大片红树林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红树林海岸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为了给海岸工程建设期间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红树林致死悬沙... 2017-2020年,由于广西铁山港码头吹填导致高浓度悬沙输入红树林,发生了大片红树林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红树林海岸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为了给海岸工程建设期间的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研究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和计算,基于现场实测和室内实验获取的关键参数,计算分析了在铁山港榄根码头吹填施工期间,一处死亡红树林斑块内的涨潮流中的悬沙沉降速率和悬沙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施工期间潮沟边缘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7~5.9 g/L,而死亡红树林幸存红树林边界的涨潮流悬沙浓度介于2.0~4.6 g/L,因此2.0 g/L可以作为研究区内红树林致死悬沙浓度的一个保守参考值。在其他区域,在分析当地红树林植株淹没时间以及悬沙粒径特征与铁山港死亡红树林差异的基础上,该数值也可以为分析海岸工程施工期间红树林的安全性提供保护工作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悬沙浓度 悬沙沉降速率 扩散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日潮淹水-盐度交互处理对5种红树林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盘远方 江美慧 +4 位作者 邱思婷 苏治南 邱广龙 陈思婷 范航清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为探究红树林幼苗对全日潮淹水-盐度交互处理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通过在室内模拟北部湾全日潮潮汐规律,测定不同淹水-盐度交互处理条件下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秋茄(Ka... 为探究红树林幼苗对全日潮淹水-盐度交互处理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通过在室内模拟北部湾全日潮潮汐规律,测定不同淹水-盐度交互处理条件下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秋茄(Kandelia obovata)和红海兰(Rhizophora stylosa) 5种红树林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当淹水时间不变时,随着盐度的增加,蜡烛果的CAT活性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呈下降趋势;除淹水时间为4 h外,海榄雌的POD活性呈上升趋势。(2)当盐度不变时,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蜡烛果的CAT活性和海榄雌的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盐度为5外,蜡烛果的SOD活性呈上升趋势,海榄雌的CAT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不同淹水-盐度交互处理下,蜡烛果的CAT、SOD、POD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海榄雌、木榄、秋茄和红海兰的CAT活性总体均呈下降趋势,SOD活性总体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海榄雌的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木榄、秋茄和红海兰的POD活性变化不大。(4)淹水-盐度交互处理对海榄雌的POD活性以及对蜡烛果的CAT活性和SOD活性影响较大,而对木榄、秋茄和红海兰影响较小。不同树种对淹水-盐度交互处理的生理响应不同,在红树林实际造林时应根据各红树林树种对盐度和潮位高低的生理适应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幼苗 淹水-盐度 抗氧化酶系统 全日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红树林来源甘蔗梢腐病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4
作者 黄艳冰 刘龙儇 +3 位作者 程忠 潘丽霞 黄媛林 杨登峰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2,共8页
甘蔗梢腐病(Pokkah boeng disease)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会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糖分,对甘蔗种植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探讨生物防治在甘蔗梢腐病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洋红树林来源的214株细菌作为筛选对象,将其与甘蔗样品中分... 甘蔗梢腐病(Pokkah boeng disease)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会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糖分,对甘蔗种植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探讨生物防治在甘蔗梢腐病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洋红树林来源的214株细菌作为筛选对象,将其与甘蔗样品中分离出的甘蔗梢腐病病菌进行平板拮抗实验,筛选出具有拮抗能力的细菌,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从而获得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拮抗生防菌株。结果表明,通过平板筛选,得到75株具有拮抗能力的细菌菌株,占总菌株的35%,其中略有拮抗能力的菌株有69株,拮抗能力中等的菌株有5株,拮抗能力强(拮抗带大于10 mm)的菌株有1株。对拮抗能力中等和强的6株菌株进行鉴定,其中有2株菌株隶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有2株菌株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有1株菌株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有1株菌株隶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拮抗能力最强的菌株8N5,经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8N5对甘蔗梢腐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甘蔗梢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甘蔗梢腐病 海洋细菌 拮抗作用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沙生红树林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明 陈燕丽 +2 位作者 谢敏 莫伟华 潘良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5-678,共14页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红树林的保育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目前,尚未见有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开展广西红树林GPP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广西北海市沙生红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同时也是红树林生态修复区,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冠层实景观测技术,系统分析红树林GPP的月平均日变化特征、季平均日变化特征、月累积变化特征及年累积变化特征,并利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通径分析,研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地表5 cm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量在日、月尺度与GPP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GPP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在月和季尺度上呈倒“U”型分布,月累积年内呈现“双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春季和秋季为波峰,夏季为波谷;红树林冠层植被指数的分析表明,夏季波谷是由于虫害爆发导致GPP下降。2019-2022年GPP年累积分别为1.28×10^(3)、1.29×10^(3)、1.36×10^(3)、1.38×10^(3)g∙m^(-2)∙a^(-1)(以C计,下同),年累积量均值为1.33×10^(3)g∙m^(-2)∙a^(-1),GPP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但GPP显著小于东南沿海观测站点,这与研究区的土壤类型、群落结构以及观测站区域外部扰动有关。对红树林GPP产生直接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产生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表5 cm温度。综上,北海沙生红树林GPP与东南沿海相比较弱,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GPP缓慢递增,但病虫害对红树林GPP影响较大,应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红树林碳汇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生态修复区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总初级生产力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演化史与研究历程 被引量:17
6
作者 范航清 陆露 阎冰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343-351,共9页
红树林至少于7 000万年前诞生在地球上,在大约6 000年前的冰后期之后的某段时期才定居在我国的沿海滩涂上。清代人口大规模南迁,广西沿海的红树林因围海造田而开始遭到大规模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留存海堤498个,其中的455个修建于1... 红树林至少于7 000万年前诞生在地球上,在大约6 000年前的冰后期之后的某段时期才定居在我国的沿海滩涂上。清代人口大规模南迁,广西沿海的红树林因围海造田而开始遭到大规模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留存海堤498个,其中的455个修建于1949年之前。全国调查数据表明,1980—2000年广西沿海虾塘建设侵占了1 464.1hm^2红树林;1986—2008年广西有166个新虾塘毁灭红树林438.91hm^2。在面积方面,1840年左右广西有红树林约24 065.8hm^2;1949年约10 856.6hm^2;2013年7 243.15hm^2,其中北海市3 263.66hm^2、钦州市2 097.41hm^2、防城港市1 882.07hm^2。广西红树林科学研究走过了1980—1990年的起始阶段,1991—2000年的积累阶段,2001—201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及2011年以来的生态工程应用攻坚阶段。广西经历了21世纪头十年的红树林国际合作黄金期,培养了人才,提高了能力,促进了管理,显著提升了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演化史 研究历程 北部湾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明 莫伟华 +2 位作者 谢敏 陈燕丽 潘良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9-916,共8页
为了研究广西红树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利用2019年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 为了研究广西红树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利用2019年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呈“U”型分布;在月尺度上,碳汇峰值出现在2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在季尺度上,不同季节碳汇峰值呈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趋势;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月累积最大值为11月(-45.23 g·m^(-2)·月^(-1)),最小值为7月(-16.95 g·m^(-2)·月^(-1));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总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年累积量分别为-386.68、862.49和-1249.18 g·m^(-2)·a^(-1),3者均低于福建和广东红树林;光合有效辐射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饱和水气压差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降水量是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长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方法研究——以广西北海沙生红树林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燕丽 张悦 +2 位作者 钱拴 孙明 莫伟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广西北海典型沙生红树林为对象,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气象站观测数据、红树林植被指数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研究影响红树林长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和气象... 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广西北海典型沙生红树林为对象,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气象站观测数据、红树林植被指数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研究影响红树林长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和气象指标阈值,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为影响广西北海红树林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明显,气象适宜度评估需对风速资料进行订正。采用生育期有效积温、累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作为评估指标,采用打分加权法,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气象适宜度评估结果与红树林长势变化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适宜度评估 80%保证率法 红树林 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群落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谈思泳 邱广龙 +2 位作者 范航清 苏治南 韦梅球 《绿色科技》 2017年第4期4-8,共5页
探讨了广西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相关研究和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基础数据。为此,以广西红树林优势群落为调查样地,调查了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4种自然群落及无瓣海桑人工群落表层沉积物有(0~... 探讨了广西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相关研究和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基础数据。为此,以广西红树林优势群落为调查样地,调查了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4种自然群落及无瓣海桑人工群落表层沉积物有(0~30cm)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各群落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秋茄群落(22.90±2.66g/kg)>无瓣海桑群落(19.58±2.85g/kg)>桐花树群落(15.55±1.44g/kg)>木榄群落(11.63±1.21g/kg)>白骨壤群落(10.82±0.65g/kg)。有机碳密度为秋茄群落(2.43kg/m2)>无瓣海桑群落(1.92kg/m2)>白骨壤群落(1.51kg/m2)>桐花树群落(1.37kg/m2)>木榄群落(1.12kg/m2),平均为1.67kg/m2。广西红树林表层湿地沉积物(0~30cm)有机碳碳储量分别为:秋茄群落72.76t/hm2、木榄群落33.49t/hm2、桐花树群落40.98t/hm2、无瓣海桑群落57.73t/hm2、白骨壤群落45.18t/hm2。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在垂直分布上从上而下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不同群落类型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红树林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何斌源 范航清 莫竹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4-79,共6页
1999年4个季度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的林缘和潮沟潮水中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共发现有鱼类76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林缘有42种,潮沟有54种,4个季度出现的鱼类种数潮沟多于林缘?两生境种类相似性指数较低,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 1999年4个季度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的林缘和潮沟潮水中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共发现有鱼类76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林缘有42种,潮沟有54种,4个季度出现的鱼类种数潮沟多于林缘?两生境种类相似性指数较低,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各季节均出现的鱼类在林缘有6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3%;潮沟有8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8%;两个季节间共有种最多的:在林缘是夏季与冬季,在潮沟是夏季与秋季,它们的相似性指数也最大?全年在林缘和潮沟均出现的鱼类仅有1种?本区鱼类以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但潮沟暖温性种多于林缘?在生态类型上,林缘以中上层种类较多,潮沟则以底层种类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鱼类 种类多样性 英罗港 广西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两港湾红树林鱼类生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何斌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8-35,共8页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和珍珠港夏季红树林鱼类生态的异同.结果表明两港湾鱼类在分布、区系、适温性方面较一致,但在生态类型上差别较大,群落相似性低;渔获的个体数组成和鲜重组成的优势种亦有差异,但在相对重要值上则均以大眼青鳞鱼最大;英...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和珍珠港夏季红树林鱼类生态的异同.结果表明两港湾鱼类在分布、区系、适温性方面较一致,但在生态类型上差别较大,群落相似性低;渔获的个体数组成和鲜重组成的优势种亦有差异,但在相对重要值上则均以大眼青鳞鱼最大;英罗港鱼类生物多样性较珍珠港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港湾 红树林 鱼类 比较研究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海岸沙滩红树林的生态研究Ⅰ:海岸沙丘移动及其对白骨壤的危害 被引量:19
12
作者 范航清 《广西科学》 CAS 1996年第1期44-48,共5页
广西北海大冠沙红树林为开阔沙滩白骨壤林。为了解沙丘移动的规律及其对红树林的危害,从1992年4月到1995年7月对一处于发育初期的活跃沙丘进行实地观测。结果表明,30多年前沙丘才开始在林内发育和移动。沙丘高可达88c... 广西北海大冠沙红树林为开阔沙滩白骨壤林。为了解沙丘移动的规律及其对红树林的危害,从1992年4月到1995年7月对一处于发育初期的活跃沙丘进行实地观测。结果表明,30多年前沙丘才开始在林内发育和移动。沙丘高可达88cm,每年移动12.64m,在4~7月大潮期移动尤其迅速。沙丘在3.25年面积扩大了2.44倍。研究样地白骨壤植株高49.5~67.9cm,86%的植株因被沙丘埋没而死亡。在埋没过程中存活下来的植株继续受侵蚀、呼吸根上的固着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危害。沙丘的移动引起白骨壤林的明显退失和生境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海岸 沙丘移动 红树林 生态 白骨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赖廷和 何斌源 《广西科学》 CAS 1998年第3期7-13,共7页
分析了广西沿海3个市的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特征。到目前调查为止,广西红树林区共记录有底栖动物262种。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的红树林区各有底栖动物种类分别为228种、64种和102种,三地种类差异很大。并对底... 分析了广西沿海3个市的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特征。到目前调查为止,广西红树林区共记录有底栖动物262种。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的红树林区各有底栖动物种类分别为228种、64种和102种,三地种类差异很大。并对底栖动物的主要生活型和食性作了分析。附广西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立地条件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4
作者 莫竹承 《广西林业科学》 2002年第3期122-127,共6页
广西红树林宜林地根据气温差异可划分为泛热带中温区和泛热带低温区 2个立地类型区 ,每一类型区又可根据海岸类型划分为溺谷湾、河口三角洲和开阔海岸 3个类型组 ,每一类型组又可根据潮滩位置 (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 )与盐土类型 (沙... 广西红树林宜林地根据气温差异可划分为泛热带中温区和泛热带低温区 2个立地类型区 ,每一类型区又可根据海岸类型划分为溺谷湾、河口三角洲和开阔海岸 3个类型组 ,每一类型组又可根据潮滩位置 (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 )与盐土类型 (沙质、壤质和粘质盐土 )的组合分为 9种立地类型。泛热带低温区应选用耐寒等级序列中Ⅰ—Ⅲ级的植物种类造林 ,泛热带中温区应选择I-IV级的植物种类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条件 红树林 立地类型 广西 湿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5
作者 黄雪松 陈燕丽 +5 位作者 莫伟华 范航清 刘文爱 孙明 谢敏 徐圣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026-5033,共8页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数市(县)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霜冻日数减少;热带气旋影响个数减少但平均强度呈微弱增大趋势;大风日数减少;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趋势。根据RegCM4区域气候模式预估,未来40年(2021—2060年),在RCP4.5情景下,相对于参照时段(1986—2005年),该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将上升0.9—1.4℃,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将增多1%—2%;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霜冻日数减少;预计未来30年,广西沿海的海平面较2019年上升40—160mm。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升高以及冬季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的减少将有利于热带红树植物的北扩;夏季高温导致的蒸发加剧及夏秋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可能加剧红树林病虫害。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和人为影响等多重作用会对红树林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红树林生态退化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60年 广西北部湾 红树林生态区 气候变化 气候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部湾白骨壤红树林的虫害与研究对策 被引量:50
16
作者 范航清 邱广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8-562,共5页
危害北部湾白骨壤的主要害虫是广州小斑螟 (Oligochroacantonella)幼虫、双纹白草螟 (Pseudcatharylladuplicella)幼虫和广翅蜡蝉 (Euricaniasp.)成虫。广州小斑螟喜食害白骨壤叶片 ,造成大量叶片的枯干和枝条的死亡 ,最高可导致林木 7... 危害北部湾白骨壤的主要害虫是广州小斑螟 (Oligochroacantonella)幼虫、双纹白草螟 (Pseudcatharylladuplicella)幼虫和广翅蜡蝉 (Euricaniasp.)成虫。广州小斑螟喜食害白骨壤叶片 ,造成大量叶片的枯干和枝条的死亡 ,最高可导致林木 73 %的叶面积危害。室内培养发现广大腿小蜂 (Brachymeriasp .)、啮小蜂 (Tetrastichussp .)可寄生广州小斑螟的蛹 ,终止其羽化过程。虫害具有突发性、专一性、快速扩展的特点。海水淹没可明显抑制虫害。讨论了虫害的发源、爆发的原因、生态效应和防治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幼虫 白骨壤 主要害虫 叶面积 叶片 枝条 大腿 爆发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滨海湿地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邱广龙 潘良浩 +3 位作者 王欣 苏治南 方超 范航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 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 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以及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ela)],占广西真红树种类的50%,分布于涠洲岛西北部的西角沟、北部的牛角坑沟和东南部的五彩滩,总面积约450 m^2;半红树植物6种,占广西半红树种类的75%;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仅见于西北部的西角沟,面积处于快速扩展阶段(现存面积70 m^2,比9个月前的面积增加了2倍)。尽管涠洲岛的红树林和海草床面积均较小,但却是我国为数不多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共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价值。涠洲岛滨海湿地的管理,应加大对乡土红树植物的保护力度,并密切跟踪监控外来种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必要时进行人工清除。此外,应积极防范有害藻华的发生,以免对涠洲岛海草床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洋高等植物 入侵种 无瓣海桑 藻华 外来种 卵叶喜盐草 蓝碳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木榄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梁士楚 王伯荪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2,共6页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小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基于土壤粒径-重量分布资料计算,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介于2.78-2.90之间。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细粘粒、盐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正...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小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基于土壤粒径-重量分布资料计算,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介于2.78-2.90之间。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细粘粒、盐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质地的土壤,其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轻粘土<中粘土的变化。土壤的质地类型、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是决定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红树林 木榄群落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有机质 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邢永泽 刘项峰 +2 位作者 赖廷和 范航清 吴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38-442,共5页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桡足类37种,原生动物6种,其他浮游类4种;此外,还采集到各类浮游幼体12种。坚长腹剑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以及一种半咸水猛水蚤为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受系统盐度影响明显,涨潮期间浮游动物丰度均值显著高于退潮期间,多样性指数均值相对落潮期间略高,但均匀度均值略有降低。在养殖系统一个循环周期内,生态养殖活动未使红树林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受到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养殖系统 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常见物种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仁杰 范航清 +5 位作者 吴斌 周浩郎 刘文爱 阎冰 邱广龙 杨明柳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372-387,共16页
红树林湿地是链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枢纽,地貌特征独特,内部构造复杂多样,集海洋与陆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食用红树林生物、广西红树林鸟类和昆虫3... 红树林湿地是链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枢纽,地貌特征独特,内部构造复杂多样,集海洋与陆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食用红树林生物、广西红树林鸟类和昆虫3个方面重点介绍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红树林生物 红树林鸟类 红树林昆虫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