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个甘蔗新品种在广西柳城蔗区的田间表现
1
作者 刘涌鑫 蒋才云 +1 位作者 黄庆 章辉辉 《广西糖业》 202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开展甘蔗新品种田间比较试验,筛选高产、高糖、宿根性强、适应性广且抗病性强的甘蔗新品种,为我国甘蔗生产利用更具优势的甘蔗品种资源提供参考依据。2022—2024年在广西柳城蔗区田间种植5个甘蔗新品种(柳城1539、中糖1211、福农141854... 开展甘蔗新品种田间比较试验,筛选高产、高糖、宿根性强、适应性广且抗病性强的甘蔗新品种,为我国甘蔗生产利用更具优势的甘蔗品种资源提供参考依据。2022—2024年在广西柳城蔗区田间种植5个甘蔗新品种(柳城1539、中糖1211、福农141854、海蔗32号和云蔗15505),以桂糖42号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品种的出苗率、分蘖率、发株率、抗病性、蔗茎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估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及黑穗病抗性。结果显示,在新植蔗表现方面,中糖1211的出苗率最高(87.89%),无枯心苗发生,黑穗病率较低(8.11%),有效茎数最多(83700条/hm^(2))且显著高于CK(P<0.05),蔗茎产量最高(89.79 t/hm^(2)),但平均蔗糖分较低(12.22%);柳城1539的出苗率和分蘖率较高(分别为70.33%和128.86%),枯心苗率较低(0.40%),黑穗病率最低(5.20%),有效茎数较多(64730条/hm^(2)),蔗茎产量(86.60 t/hm^(2))高于CK,纤维分最高(11.26%),蔗糖分较高(12.66%);海蔗32号的茎径最大(3.01 cm),但出苗率、分蘖率和蔗茎产量较低;福农141854的出苗率最低(50.33%)、黑穗病率偏高(15.02%),出苗能力强,但抗黑穗病能力弱;云蔗15505的枯心苗率最高(1.00%),纤维分最低(8.99%),抗枯心苗能力较弱。在宿根蔗表现方面,柳城1539的发株率(181.50%)和株高(257.00 cm)表现最好,有效茎数较多(64778条/hm^(2)),蔗茎产量较高(88.58 t/hm^(2));中糖1211的发株率较高(156.91%),有效茎数最多(83735条/hm^(2)),蔗茎产量最高(94.40 t/hm^(2)),但蔗糖分偏低(14.52%);海蔗32号的茎径较高(3.03 cm),发株率(104.51%)、有效茎数(57203条/hm^(2))和蔗糖分(13.95%)均最低,宿根性较弱;福农141854的蔗径(3.04 cm)和单茎重(1.53 kg)最大,纤维分较低(10.78%),宿根性好,蔗茎产量较高(92.87 t/hm^(2)),抗倒伏能力较弱;云蔗15505分蘖能力强,有效茎数较多(62135条/hm^(2)),但株高(187.67 cm)、单茎重(1.09 kg)和纤维分(10.11%)最低,宿根性较弱,产量较低,抗倒伏能力最弱。综合供试甘蔗新品种在广西柳城蔗区的田间表现,柳城1539兼具高产、高糖及高纤维特性,抗黑穗病能力突出,宿根性强,可作为广西柳城蔗区主推品种;中糖1211出苗率高、有效茎数多且蔗茎产量稳定,但蔗糖分偏低,适合作为高产型品种在广西柳城蔗区推广;海蔗32号、福农141854和云蔗15505各有缺陷,需有针对性地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后才能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田间比较试验 产量 品质性状 抗逆性 广西柳城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原汁制备转化糖浆前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陆苗苗 李文 +3 位作者 岑小敏 马红燕 李金秋 潘莉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76,82,共6页
以甘蔗原汁为原料,通过微/超滤、活性炭吸附及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依次处理甘蔗原汁,以蔗汁色值、混浊度及电导灰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处理工艺。结果表明:最佳过滤孔径为0.05μm;活性炭吸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添加... 以甘蔗原汁为原料,通过微/超滤、活性炭吸附及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依次处理甘蔗原汁,以蔗汁色值、混浊度及电导灰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处理工艺。结果表明:最佳过滤孔径为0.05μm;活性炭吸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0.5%(以微/超滤处理后的蔗汁质量为基准)、吸附温度90℃、吸附时间20 min、pH 5.0。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最佳工艺条件为糖液与树脂质量比1∶1、吸附温度70℃、吸附时间60 min、pH 5.0,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蔗汁色值为(26±6)IU,混浊度为(16±6)MAU,电导灰分为3.29%±0.034%,蔗汁品质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超滤 活性炭 离子交换树脂 色值 电导灰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BE与PBL法耦合模式在甘蔗制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
作者 陆丽金 苏龙 潘莉莉 《广西糖业》 202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探讨甘蔗制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为制糖行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推动我国蔗糖产业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针对高校甘蔗制糖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堂教学课时... 探讨甘蔗制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为制糖行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推动我国蔗糖产业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针对高校甘蔗制糖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对制糖工艺和生产过程了解不足、实验随堂操作演示存在局限性及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以培养适应制糖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和项目教学(PBL)法耦合模式,开发多元化的优质教学资源课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加强与科研生产实践结合并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三级三性三方”教学评价体系,完成甘蔗制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制糖 实验课程 教学模式 成果导向教育 项目式学习 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表面功能化磁性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柳富杰 何倩 +1 位作者 苏龙 蒋才云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3,共9页
利用海藻酸钠(SA)表面改性磁性生物炭(SBC),制备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炭(Fe_(3)O_(4)@SBC-SA)以提高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能力。对吸附剂的表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研究探讨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 利用海藻酸钠(SA)表面改性磁性生物炭(SBC),制备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炭(Fe_(3)O_(4)@SBC-SA)以提高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能力。对吸附剂的表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研究探讨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Fe_(3)O_(4)和SA成功负载到SBC;改性后的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高于SBC;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最佳吸附pH为7.0,在120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对实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分析得出,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和化学吸附,饱和吸附量达到172.41mg/g。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主要是通过羧基与亚甲基蓝之间的静电引力将亚甲基蓝吸附到Fe_(3)O_(4)@SBC-SA上。该研究对Fe_(3)O_(4)@SBC-SA吸附处理废水中亚甲基蓝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海藻酸钠 甘蔗渣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米粉的发酵工艺优化及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永升 杨日坤 +4 位作者 孙晓波 陈碧 王小明 苏龙 蒋才云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1,共8页
以半干米粉的吐浆率和质构特性作为评价指标,探讨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对半干米粉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得出较优的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干米粉... 以半干米粉的吐浆率和质构特性作为评价指标,探讨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对半干米粉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得出较优的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干米粉在(25±2)℃的温度下自然发酵3 d时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表现是能接受的,而接种发酵在发酵温度35℃、菌种添加量10^(6)CFU/g时仅发酵48 h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就达到最佳;响应面优化接种发酵工艺的参数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52 h、菌种添加量10^(6)CFU/g,在此条件下半干米粉吐浆率为(4.32±0.05)%。本实验获得的半干米粉与不发酵的样品相比,硬度提高了55.61%、黏性降低了92.88%、弹性提高了4.34%、咀嚼性提高了125.89%、内聚性提高了6.46%、回复性提高了8.46%、吐浆率降低了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方式 植物乳杆菌 半干米粉 工艺优化 全质构分析 蒸煮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泡和糊化工艺对半干米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永升 李游 +3 位作者 赵海燕 龙勇益 蒋才云 蔡吉祥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4-209,共6页
目的:优化半干米粉的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方法:分析浸泡温度、浸泡时间、糊化温度、糊化时间、水添加量对半干米粉吐浆率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优化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40℃,浸泡时间2 h,糊化温度90℃,糊化... 目的:优化半干米粉的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方法:分析浸泡温度、浸泡时间、糊化温度、糊化时间、水添加量对半干米粉吐浆率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优化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40℃,浸泡时间2 h,糊化温度90℃,糊化时间8 min,水添加量70%,在最佳工艺下制得的半干米粉具有较好的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结论:通过优化半干米粉的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可提升半干米粉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 糊化 半干米粉 吐浆率 全质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蔗叶膳食纤维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永升 莫小群 +3 位作者 张文婷 龙勇益 苏龙 柳富杰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07-113,共7页
为优化蔗叶膳食纤维的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工艺,分析其理化特性,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研究因素,以蔗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 为优化蔗叶膳食纤维的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工艺,分析其理化特性,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研究因素,以蔗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蔗叶SDF与蔗叶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00目蔗叶粉末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蔗叶SDF的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3%、酶解温度49℃、酶解时间23 min。在此条件下,蔗叶SDF得率为4.82%。蔗叶SDF与蔗叶IDF、100目蔗叶粉末相比,堆积密度、持水力、持油力和溶胀性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堆积密度分别减少了24.72%、30.93%,持水力分别增加了48.21%、86.82%,持油力分别增加了97.10%、161.54%,溶胀性分别增加了9.89%、167.73%。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可较好地应用于蔗叶膳食纤维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 膳食纤维 超声 纤维素酶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