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酸钠表面功能化磁性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柳富杰 何倩 +1 位作者 苏龙 蒋才云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3,共9页
利用海藻酸钠(SA)表面改性磁性生物炭(SBC),制备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炭(Fe_(3)O_(4)@SBC-SA)以提高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能力。对吸附剂的表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研究探讨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 利用海藻酸钠(SA)表面改性磁性生物炭(SBC),制备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炭(Fe_(3)O_(4)@SBC-SA)以提高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能力。对吸附剂的表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研究探讨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Fe_(3)O_(4)和SA成功负载到SBC;改性后的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高于SBC;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最佳吸附pH为7.0,在120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对实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分析得出,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和化学吸附,饱和吸附量达到172.41mg/g。Fe_(3)O_(4)@SBC-SA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主要是通过羧基与亚甲基蓝之间的静电引力将亚甲基蓝吸附到Fe_(3)O_(4)@SBC-SA上。该研究对Fe_(3)O_(4)@SBC-SA吸附处理废水中亚甲基蓝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海藻酸钠 甘蔗渣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米粉的发酵工艺优化及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永升 杨日坤 +4 位作者 孙晓波 陈碧 王小明 苏龙 蒋才云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1,共8页
以半干米粉的吐浆率和质构特性作为评价指标,探讨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对半干米粉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得出较优的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干米粉... 以半干米粉的吐浆率和质构特性作为评价指标,探讨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对半干米粉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得出较优的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干米粉在(25±2)℃的温度下自然发酵3 d时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的表现是能接受的,而接种发酵在发酵温度35℃、菌种添加量10^(6)CFU/g时仅发酵48 h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就达到最佳;响应面优化接种发酵工艺的参数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52 h、菌种添加量10^(6)CFU/g,在此条件下半干米粉吐浆率为(4.32±0.05)%。本实验获得的半干米粉与不发酵的样品相比,硬度提高了55.61%、黏性降低了92.88%、弹性提高了4.34%、咀嚼性提高了125.89%、内聚性提高了6.46%、回复性提高了8.46%、吐浆率降低了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方式 植物乳杆菌 半干米粉 工艺优化 全质构分析 蒸煮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泡和糊化工艺对半干米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永升 李游 +3 位作者 赵海燕 龙勇益 蒋才云 蔡吉祥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4-209,共6页
目的:优化半干米粉的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方法:分析浸泡温度、浸泡时间、糊化温度、糊化时间、水添加量对半干米粉吐浆率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优化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40℃,浸泡时间2 h,糊化温度90℃,糊化... 目的:优化半干米粉的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方法:分析浸泡温度、浸泡时间、糊化温度、糊化时间、水添加量对半干米粉吐浆率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优化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40℃,浸泡时间2 h,糊化温度90℃,糊化时间8 min,水添加量70%,在最佳工艺下制得的半干米粉具有较好的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结论:通过优化半干米粉的浸泡工艺和糊化工艺可提升半干米粉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 糊化 半干米粉 吐浆率 全质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蔗叶膳食纤维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永升 莫小群 +3 位作者 张文婷 龙勇益 苏龙 柳富杰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07-113,共7页
为优化蔗叶膳食纤维的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工艺,分析其理化特性,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研究因素,以蔗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 为优化蔗叶膳食纤维的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工艺,分析其理化特性,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研究因素,以蔗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蔗叶SDF与蔗叶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00目蔗叶粉末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蔗叶SDF的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3%、酶解温度49℃、酶解时间23 min。在此条件下,蔗叶SDF得率为4.82%。蔗叶SDF与蔗叶IDF、100目蔗叶粉末相比,堆积密度、持水力、持油力和溶胀性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堆积密度分别减少了24.72%、30.93%,持水力分别增加了48.21%、86.82%,持油力分别增加了97.10%、161.54%,溶胀性分别增加了9.89%、167.73%。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可较好地应用于蔗叶膳食纤维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 膳食纤维 超声 纤维素酶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