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沿海沙质环境中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
1
作者 李朗 黄雨洋 +1 位作者 农群专 赖俊翔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2,共6页
本文报道了采自广西沿海沙质环境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门植物,分别为沃氏海生双眉藻(Halamphora woelfeliae Stachura-Suchoples,Enke,Schlie,Schaub,Karsten&R.Jahn)、履沙盘藻(Psammodiscus calceatus Tsuy.Watanabe,Nagumo&Ji... 本文报道了采自广西沿海沙质环境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门植物,分别为沃氏海生双眉藻(Halamphora woelfeliae Stachura-Suchoples,Enke,Schlie,Schaub,Karsten&R.Jahn)、履沙盘藻(Psammodiscus calceatus Tsuy.Watanabe,Nagumo&Ji.Tanaka)和颗粒爱氏藻(Ehrenbergiulva granulosa(Grunow)A.Witkowski,Lange-Bertalot&Metzeltin)。对3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丰富了我国海洋硅藻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新记录 广西 沙质环境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产业发展对广西近海水质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陆海生 陈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22-1326,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海洋产业发展对广西近海水质环境的影响,为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分析2008~2012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及广西近海水质类别和功能区达标情况,明确海洋产业对广西近海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并有针... [目的]研究分析海洋产业发展对广西近海水质环境的影响,为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分析2008~2012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及广西近海水质类别和功能区达标情况,明确海洋产业对广西近海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结果]2012年,广西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94.10%,而其他产业所占比例不足6.00%.广西排入海域的污染源中,河流排入海域的污染物量最大,占各污染源排污总量的90.00%以上,其他污染源排入总量所占比例不到10.00%;在排入广西海域的污染物中,又以化学需氧量最大,占污染物总排量的60.00%以上,其次是总氮入海量.目前广西海洋产业发展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不明显,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整体良好,但近海水质量环境劣四类水质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建议]做好整体发展规划布局,推进绿色海洋产业;加强近海水质环境监控,严防污染事件发生;加强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生态双赢;扶持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最终促进广西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 海水环境 近岸海域 污染源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海洋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波 竺利波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1-9,14,共10页
广西海洋科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慢,海洋教育也处在起步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海洋科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广西科学院属的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这3个单位在广西科学院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 广西海洋科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慢,海洋教育也处在起步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海洋科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广西科学院属的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这3个单位在广西科学院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的领域和方向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工作,在推动广西重大领域海洋应用基础研究和海洋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广西社会经济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回顾了广西这40年来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并结合目前广西海洋科研及海洋教育力量薄弱、科技后备人才匮乏和科研人员偏少的现状,为"十三五"广西海洋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的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研究 回顾 展望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宪云 陆海生 陈波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555-560,共6页
近年来,由于广西海岸带开发速度加快,港口物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镍铁合金材料、制浆造纸产业迅速向沿海地区集聚,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通过各种通道入海,使得局部海域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本文在分析广西海岸带... 近年来,由于广西海岸带开发速度加快,港口物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镍铁合金材料、制浆造纸产业迅速向沿海地区集聚,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通过各种通道入海,使得局部海域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本文在分析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影响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防治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的5点对策,以期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海岸带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海洋灾害风险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宪云 刘晖 +2 位作者 董德信 邱绍芳 陈波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248-253,共6页
收集1949-2010年发生在广西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情况,并对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在影响广西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中,风暴潮灾害最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直接危及到国家财产、沿海人民生命生活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 收集1949-2010年发生在广西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情况,并对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在影响广西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中,风暴潮灾害最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直接危及到国家财产、沿海人民生命生活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赤潮灾害和海水入侵灾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是引发这些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的致灾程度加剧,海岸侵蚀、岸线变迁、海水入侵和土地盐渍化加重;人类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使潮滩湿地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赤潮危害加重、生态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应采取工程与生态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提高海岸自然抗灾能力,将灾害损失及风险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灾害 风暴潮 赤潮 海水入侵 风险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样本条件下的典型海洋承灾体识别算法研究
6
作者 文莉莉 张炜 +1 位作者 邬满 赵绪成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4,共9页
海洋承灾体的单体识别和精细化管理,对海洋灾害的精准预警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承灾体获取大量样本数据困难且成本高,难以满足传统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要求,因此本研究针对房屋、码头吊机、养殖网箱、养殖蚝排、危化品储存罐5种... 海洋承灾体的单体识别和精细化管理,对海洋灾害的精准预警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承灾体获取大量样本数据困难且成本高,难以满足传统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要求,因此本研究针对房屋、码头吊机、养殖网箱、养殖蚝排、危化品储存罐5种典型海洋承灾体,提出一种小样本条件下基于注意力机制和孪生残差网络的海洋承灾体识别方法。为增强小样本条件下模型的关键特征提取能力和泛化能力,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①引入注意力机制SKNet对残差网络进行改进,设计了具有多尺度自适应能力的SKNet-ResNet-101网络,提高了模型的关键特征提取能力;②利用孪生网络度量学习的原理,以SKNet-ResNet-101网络为主干网络,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路孪生残差网络,以减少网络训练对大量样本的依赖,同时增强网络在小样本条件下的泛化能力。经过与FSOD、Meta R-CNN等算法在海洋承灾体、VOC、COCO数据集上的对比测试,改进后的双路孪生残差网络在识别准确率上均有所提高,其中,在海洋承灾体数据集上提高了0.89%,在VOC数据集上平均提高了0.97%,在COCO数据集上平均提高了0.33%。该模型增强了小样本条件下网络针对复杂场景图像特征的提取能力,为构建精细化的海洋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和灾变预警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样本学习 SKNet ResNet-101 孪生神经网络 海洋承灾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及其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波 董德信 +2 位作者 陈宪云 刘晖 邱绍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7-532,共6页
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 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后穿过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再次登陆广西沿海的次数最多,该类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平均值为111.2 cm,到达非登陆台风增水的2.6倍。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强台风天气系统、全日大潮、河流下泄洪水直接有关。强台风产生巨浪及降雨,使入海河口水位上升,与风暴潮叠加后产生明显的增水,造成巨大的潮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沿海 热带气旋 灾害成因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3
8
作者 雷富 陈宪云 +4 位作者 张荣灿 庄军莲 柯珂 姜发军 许铭本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调查和评价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的污染状况。【方法】2010年6月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采集46个海水样品和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海水中14种元素和沉积物中12种元素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海水及表层沉积物... 【目的】调查和评价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的污染状况。【方法】2010年6月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采集46个海水样品和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海水中14种元素和沉积物中12种元素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海水及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海域中海水平均单项污染程度依次为铅>无机磷>无机氮=锌>汞>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油类>铜>镉>DDT>砷>总铬,其中铅和无机磷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单向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砷>石油类>铅>铬>锌>汞=铜>有机碳>DDT>镉>多氯联苯>硫化物,平均含量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主要污染物为砷、石油类、铅、铬。【结论】内梅罗指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海水处于较清洁状态,沉积物质量环境状况良好;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海水处于清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水 沉积物 内梅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茅尾海夏季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被引量:19
9
作者 雷富 陈宪云 +3 位作者 陈默 许铭本 张荣灿 姜发军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根据2011年6月的调查数据对广西茅尾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Hg、As)进行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i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海... 根据2011年6月的调查数据对广西茅尾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Hg、As)进行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i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海域海水中Cu、Pb、Zn、Cd、Hg、As的含量(μg/L)范围分别为1.3~3.2、0~10.0、6.8~29.2、0.06~0.31、0~0.138、0.37~1.00,平均浓度(μg/L)分别为2.1、2.7、14.6、0.14、0.067、0.59,其中,海水中的Pb和Hg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各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依次为Pb〉Hg〉Zn〉Cu〉Cd〉As。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Zn、Cd、Hg、As的含量(gg/L)变化范围分别为(0-45.3)×10^-6、(0.4~23.5)×10^-6、(1.1~80.4)×10^-6、(0.01~0.50)×10^-6、(0.01~0.11)×10^-6、(2.30~25.65)×10^-6,平均含量(“g/L)分别为9.0×10^-6、13.1×10^-6、31.5×10^-6、0.13×10^-6 0.04×10^-6、9.48×10^-6。该海域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性均较低,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As〉Cu=Cd〉Pb〉Hg—Zn,重金属元素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危害的影响程度Hg〉Cd〉As〉Cu〉Pb〉Zn,沉积物中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为Hg、Cd和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评价 海水 沉积物 重金属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茅尾海红树林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功能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菲 李喆 +5 位作者 胡文进 黄庶识 刘泾泾 黄媛林 王巧贞 潘信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7,共10页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挖掘具有高产多种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类群。应用可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以10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挖掘具有高产多种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类群。应用可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以10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结合点植法和透明圈法对可培养的放线菌进行功能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到444株放线菌,隶属于6目13科24属63种,其中3株放线菌为潜在新种。从63株不同种的放线菌中筛选出56株放线菌在至少1种功能酶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88.89%;其中具有2种以上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31株,链霉菌属、微杆菌属和短小杆菌属的产酶菌株最为丰富。综上所述,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种类丰富多样,潜藏着放线菌新资源,且功能酶活性显著,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茅尾海红树林 土壤 放线菌 功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南岸表层海流特征及机制实测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春雷 高劲松 +3 位作者 曹雪峰 牙韩争 陈波 侍茂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3,共7页
涠洲岛周边海域拥有珍贵的珊瑚礁生态区,但近年来赤潮频发,而针对涠洲岛的海流实测数据研究仅限于1988-1989年的观测结果。因此本文基于涠洲岛南岸2015年1-8月的观测数据分析其表层海流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发现涠洲岛南岸为不正规半日... 涠洲岛周边海域拥有珍贵的珊瑚礁生态区,但近年来赤潮频发,而针对涠洲岛的海流实测数据研究仅限于1988-1989年的观测结果。因此本文基于涠洲岛南岸2015年1-8月的观测数据分析其表层海流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发现涠洲岛南岸为不正规半日潮流,半日潮流要强于全日潮流且以逆时针旋转运动为主,M2分潮的潮流椭圆长轴最强;潮流呈现季节性变化,其中冬季的潮流最强,夏季其次,春季最弱;冬季分潮的潮流椭圆长轴比夏季大约10cm/s,夏季的分潮潮流椭圆长轴比春季大约1cm/s。虽然冬季潮流最强,但夏季的低频流速最强,约为6.2cm/s,大于冬季的4.5cm/s。对比同时期的季风变化,发现涠洲岛南岸的表层流基本为季风驱动,同时大风江和廉江的冲淡水对该区域流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长时间序列实测数据 海流 季风 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北部湾北部台风对广西近岸水位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波 陈宪云 +2 位作者 董德信 侍茂崇 邱绍芳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245-249,254,共6页
根据台风"纳沙"登陆期间广西白龙半岛南面海域1km处S1站连续的实测海流剖面资料,白龙尾F1站的水位资料和台风"榴莲"登陆期间铁山港石头埠F2站的水位资料,分析登陆北部湾北部台风对广西近岸水位变化的影响,得出如下... 根据台风"纳沙"登陆期间广西白龙半岛南面海域1km处S1站连续的实测海流剖面资料,白龙尾F1站的水位资料和台风"榴莲"登陆期间铁山港石头埠F2站的水位资料,分析登陆北部湾北部台风对广西近岸水位变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在无台风期间,S1观测点表层的最大实测潮流流速为40.0cm/s,表层的最大余流流速为20cm/s。在台风登陆期间,S1观测点表层的实测潮流最大流速为103.7cm/s,表层的最大余流流速为39.7cm/s,比无台风期间高2倍左右。但随着水深的增加,潮流和余流的流速逐渐减小;岸站F1、F2的水位变化过程是,台风登陆前,水位减至最低;台风登陆后,水位增至最大,水位的增、减变化与台风作用过程有关。同时,认为台风登陆期间广西沿岸水位的抬升和下降变化与风、港湾地形、大气重力波所产生的共振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潮流 余流 台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沙”台风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海域余流特征及产生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波 陈宪云 +2 位作者 侍茂崇 徐智昕 牙韩争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研究"纳沙"台风影响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海域余流特征及产生机制,为探讨台风作用下近岸余流的变形和强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沙"台风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一定点S1站的高分辨率连续实测海流剖面资... 【目的】研究"纳沙"台风影响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海域余流特征及产生机制,为探讨台风作用下近岸余流的变形和强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沙"台风期间,广西白龙尾近岸一定点S1站的高分辨率连续实测海流剖面资料,对该观测点各层实测流速流向特征和余流流动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在无台风期间,观测点各层的余流流速一般小于10cm/s,表层的余流流速平均值为5.7cm/s,中层为3.5cm/s,底层为3.1cm/s。最大余流流速,表层为16.3cm/s、中层为14.2cm/s、底层为12.0cm/s。在台风登陆期间,观测点表、中、底层最大余流流速分别为39.7cm/s、32.4cm/s和20.7cm/s,最大流速值可达60.9cm/s,超出正常值3倍以上。随着水深深度的增加,风应力对水体的作用迅速减小,底层低频流流速最大值仅为31.1cm/s。从余流流向分级图可以看出:无台风期间,表层余流流向为WSW向,中层以下流向为NE向,台风登陆期间,余流流向为SW向。【结论】余流流速大小与方向的变化与风、补偿流、地形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流特征 产生机制 白龙尾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海湾物质输运滞留时间研究
14
作者 李谊纯 董德信 +1 位作者 许铭本 牙韩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65-70,共6页
为研究广西典型海湾物质输运的时间尺度,建立了钦州湾和铁山港湾水动力与物质输运数学模型,计算了钦州湾和铁山港湾物质输运的滞留时间和半交换周期,探讨了滞留时间随入海径流量的变化以及与半交换周期的关系.结果显示,钦州湾的滞留时间... 为研究广西典型海湾物质输运的时间尺度,建立了钦州湾和铁山港湾水动力与物质输运数学模型,计算了钦州湾和铁山港湾物质输运的滞留时间和半交换周期,探讨了滞留时间随入海径流量的变化以及与半交换周期的关系.结果显示,钦州湾的滞留时间为413 - 595 h,半交换周期为148 - 178 h,铁山港湾的滞留时间为215 - 598h,半交换周期约为50 h,钦州湾和铁山港湾的滞留时间均随径流量增大而减小.铁山港的滞留时间在小流量情况下随径流量的变化显著,在大流量下随径流量变化较小,而钦州湾的滞留时间随径流量大致呈线性变化.钦州湾和铁山港的滞留时间和半交换周期之间尚无明确的函数关系,这反映了不同海域的水深、地形及径流与潮汐相互作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铁山港湾 滞留时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工程对钦州湾岸线地形及泥沙冲淤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董德信 李谊纯 +2 位作者 陈宪云 陈波 牙韩争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266-274,共9页
【目的】海洋工程对海湾港口的冲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近20多年来钦州湾海洋工程建设较为频繁。了解该地区地形地貌的变化,可以给海洋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外业调查、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钦州湾围填海与海洋开发建设引起... 【目的】海洋工程对海湾港口的冲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近20多年来钦州湾海洋工程建设较为频繁。了解该地区地形地貌的变化,可以给海洋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外业调查、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钦州湾围填海与海洋开发建设引起的岸线变迁、地形改变、泥沙冲淤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近20多年来,钦州湾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导致海湾面积明显缩小,岸线变化呈现平顺化趋势,人工岸线逐渐替代自然岸线。钦州湾东部浅滩因填海使得0m等深线被阻断,而10m等深线因东航道扩建得以贯通至湾口。钦州湾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陆相径流、海相输送以及近岸海洋工程建设等几个方面;含沙量分布随季节变化而不尽相同,但总体属低含沙量范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钦州湾总体呈现微冲微淤的稳定态势,但在龙门水道等急流水域,底床冲蚀较为明显。【结论】在钦州湾东部,因大规模围填海建设,导致局部海域的冲淤环境发生显著改变:三墩公路东侧中部的潮滩,由微弱淤积状态转变为明显冲蚀状态,年冲刷量可达0.0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海洋开发 岸线 地形 冲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仑河口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及潮间带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铭本 赖俊翔 +2 位作者 张荣灿 董德信 姜发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7-61,共5页
调查北仑河口北岸竹山岛沿岸3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18种,多毛类12种,其他类4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长腕和尚蟹(Mictyris longicarpu... 调查北仑河口北岸竹山岛沿岸3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18种,多毛类12种,其他类4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长腕和尚蟹(Mictyris longicarpus)、智利巢沙蚕(Diopatra chilienis)和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 penicillatus)。平均生物量为155.0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3.8 ind/m2。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7,种类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48,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3.53。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3条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均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扰动。Ⅰ~Ⅲ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值)分别为2.61、0.16和-17.08。该海域的潮间带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活动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大型底栖动物 ABC曲线 M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抗荔枝霜疫霉和荔枝炭疽病海洋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荣灿 许兰兰 +2 位作者 高程海 李昆志 黄庶识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13-1618,共6页
【目的】分离筛选具有抗荔枝霜疫霉菌和荔枝炭疽病菌活性的海洋真菌,为新型生物抗菌剂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红树林区的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单个真菌菌株,以平板对峙法和菌丝块法对具有... 【目的】分离筛选具有抗荔枝霜疫霉菌和荔枝炭疽病菌活性的海洋真菌,为新型生物抗菌剂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红树林区的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单个真菌菌株,以平板对峙法和菌丝块法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真菌进行耐盐度试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试验对海洋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从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出58株海洋真菌,其中2株海洋真菌(HZ02和HZ05)对荔枝霜疫霉菌和荔枝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发酵液对荔枝霜疫霉菌菌丝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4.27%和96.44%,对荔枝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相对抑制率分别为56.31%和73.43%。耐盐度试验结果表明,2株海洋真菌可在无盐及低盐条件下生长。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海洋真菌HZ02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HZ05为阿达青霉(Penicillium adametzii)。【结论】分离筛选出的2株海洋真菌HZ02和HZ05菌株对荔枝霜疫霉、荔枝炭疽病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具有作为生物抗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荔枝霜疫霉 荔枝炭疽病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仑河口北冲西淤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宪云 董德信 +2 位作者 郭佩芳 侍茂崇 陈波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研究发现,北仑河口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北仑河及其周边小河径流挟沙;二是潮流和波浪联合作用掀沙。径流挟沙比潮流和波浪掀沙大。夏季汛期,由径流带入的泥沙大部分在航道附近落淤,形成河口大片浅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 研究发现,北仑河口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北仑河及其周边小河径流挟沙;二是潮流和波浪联合作用掀沙。径流挟沙比潮流和波浪掀沙大。夏季汛期,由径流带入的泥沙大部分在航道附近落淤,形成河口大片浅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沿河用水逐年增多,河流输沙显著减少。而受潮流影响的主航道,偏向中国一侧,在上游供沙少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河底冲刷,造成河口北冲西淤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泥沙来源 河道冲淤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填海工程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董德信 李谊纯 +2 位作者 陈宪云 陈波 张荣灿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357-364,369,共9页
【目的】研究钦州湾大规模填海工程导致的水动力环境变化.【方法】构建一个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并利用2007年与2009年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钦州湾的潮流运动规律.进一步计算分析了2008~2012年钦州湾大规模填... 【目的】研究钦州湾大规模填海工程导致的水动力环境变化.【方法】构建一个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并利用2007年与2009年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钦州湾的潮流运动规律.进一步计算分析了2008~2012年钦州湾大规模填海建设前后水动力变化状况.【结果】结果显示:钦州湾东航道、金鼓江航道浚深导致航道内流速减小,最大减小量约0.145m/s;三墩公路建设导致其西侧流速明显缩小,最大减小量约0.224m/s,而其东侧流速显著增大,增量最大达0.322m/s.【结论】大规模填海工程导致钦州湾2012年水体体积比2008年缩小约2.21%;钦州湾水交换能力变弱,海水半交换周期最大增加0.56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潮流模型 水动力变化 水交换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冬季钦州湾浮游动物死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家昌 姜发军 +2 位作者 许铭本 赖俊翔 覃仙玲 《广西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目的】了解浮游动物死体在广西近海的可能规模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冬季在钦州湾选择6个站位进行垂直拖网,采用中性红染色法区分浮游动物死体,研究冬季钦州湾浮游动物死体的组成、分布及其对丰度、优势度和多... 【目的】了解浮游动物死体在广西近海的可能规模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冬季在钦州湾选择6个站位进行垂直拖网,采用中性红染色法区分浮游动物死体,研究冬季钦州湾浮游动物死体的组成、分布及其对丰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调查期间,浮游动物死体的平均丰度为2 252个/m3,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24.5%。共鉴定浮游动物31种(类),其中出现死体的有15种(类)。在优势种(类)中,除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外,其它优势种(类)一旦在某站位发现活体,则其死体出现的概率为100%。死体的出现提高了多样性指数,缩小了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结论】冬季钦州湾约有1/4的浮游动物是死体。死体的存在会误导我们对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的理解,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桡足类 死体 冬季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