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红树林演化史与研究历程 被引量:17
1
作者 范航清 陆露 阎冰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343-351,共9页
红树林至少于7 000万年前诞生在地球上,在大约6 000年前的冰后期之后的某段时期才定居在我国的沿海滩涂上。清代人口大规模南迁,广西沿海的红树林因围海造田而开始遭到大规模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留存海堤498个,其中的455个修建于1... 红树林至少于7 000万年前诞生在地球上,在大约6 000年前的冰后期之后的某段时期才定居在我国的沿海滩涂上。清代人口大规模南迁,广西沿海的红树林因围海造田而开始遭到大规模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留存海堤498个,其中的455个修建于1949年之前。全国调查数据表明,1980—2000年广西沿海虾塘建设侵占了1 464.1hm^2红树林;1986—2008年广西有166个新虾塘毁灭红树林438.91hm^2。在面积方面,1840年左右广西有红树林约24 065.8hm^2;1949年约10 856.6hm^2;2013年7 243.15hm^2,其中北海市3 263.66hm^2、钦州市2 097.41hm^2、防城港市1 882.07hm^2。广西红树林科学研究走过了1980—1990年的起始阶段,1991—2000年的积累阶段,2001—201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及2011年以来的生态工程应用攻坚阶段。广西经历了21世纪头十年的红树林国际合作黄金期,培养了人才,提高了能力,促进了管理,显著提升了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演化史 研究历程 北部湾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明 莫伟华 +2 位作者 谢敏 陈燕丽 潘良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9-916,共8页
为了研究广西红树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利用2019年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 为了研究广西红树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利用2019年北海红树林生态观测试验站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红树林碳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呈“U”型分布;在月尺度上,碳汇峰值出现在2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在季尺度上,不同季节碳汇峰值呈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趋势;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月累积最大值为11月(-45.23 g·m^(-2)·月^(-1)),最小值为7月(-16.95 g·m^(-2)·月^(-1));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总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年累积量分别为-386.68、862.49和-1249.18 g·m^(-2)·a^(-1),3者均低于福建和广东红树林;光合有效辐射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饱和水气压差是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产生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降水量是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滨海湿地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邱广龙 潘良浩 +3 位作者 王欣 苏治南 方超 范航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 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 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以及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ela)],占广西真红树种类的50%,分布于涠洲岛西北部的西角沟、北部的牛角坑沟和东南部的五彩滩,总面积约450 m^2;半红树植物6种,占广西半红树种类的75%;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仅见于西北部的西角沟,面积处于快速扩展阶段(现存面积70 m^2,比9个月前的面积增加了2倍)。尽管涠洲岛的红树林和海草床面积均较小,但却是我国为数不多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共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价值。涠洲岛滨海湿地的管理,应加大对乡土红树植物的保护力度,并密切跟踪监控外来种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必要时进行人工清除。此外,应积极防范有害藻华的发生,以免对涠洲岛海草床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洋高等植物 入侵种 无瓣海桑 藻华 外来种 卵叶喜盐草 蓝碳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常见物种 被引量:6
4
作者 孙仁杰 范航清 +5 位作者 吴斌 周浩郎 刘文爱 阎冰 邱广龙 杨明柳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372-387,共16页
红树林湿地是链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枢纽,地貌特征独特,内部构造复杂多样,集海洋与陆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食用红树林生物、广西红树林鸟类和昆虫3... 红树林湿地是链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枢纽,地貌特征独特,内部构造复杂多样,集海洋与陆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食用红树林生物、广西红树林鸟类和昆虫3个方面重点介绍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红树林生物 红树林鸟类 红树林昆虫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的植物类型 被引量:18
5
作者 潘良浩 史小芳 +1 位作者 曾聪 陈元松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352-362,共11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备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基础上,综述广西红树林的植物及群落类型。广西北部湾的红树植物大家族里,共有真红树植物12种(其中外来种2种),半红树植物8种,广西的红树林群落类型可分...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备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基础上,综述广西红树林的植物及群落类型。广西北部湾的红树植物大家族里,共有真红树植物12种(其中外来种2种),半红树植物8种,广西的红树林群落类型可分为11个群系和若干群丛。据此,本文为广西海岸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真红树植物 半红树植物 外来种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恢复历史、成效及经验教训 被引量:28
6
作者 范航清 莫竹承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363-371,387,共10页
回顾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历史,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评估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广西有红树林人工林274.7hm2,1980-2001年新增818.2hm2。2002-2015年的14年间,广西营造了3 984.5hm2的红树林,成林1 338.9hm2,保存... 回顾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历史,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评估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广西有红树林人工林274.7hm2,1980-2001年新增818.2hm2。2002-2015年的14年间,广西营造了3 984.5hm2的红树林,成林1 338.9hm2,保存率为33.6%,其中乡土红树林和外来无瓣海桑林分别贡献了73.86%和26.14%。与此同时,广西红树林天然林比例从2001年的86.95%迅速下降到2015年的66.82%,年均下降1.34%。在广西红树林总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天然林比例的快速下降,反映出15年间人工林逐渐替代天然林的现象严重。论文总结了广西红树林造林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估了宜林滩涂的潜力,将红树林恢复细分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重建造林3大类。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有利于改善红树林质量,重建造林则重在扩大红树林数量。最后,给出了中越边界困难滩涂乡土红树林重建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造林历史 造林成效 经验教训 生态恢复分类 中国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长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方法研究——以广西北海沙生红树林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燕丽 张悦 +2 位作者 钱拴 孙明 莫伟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广西北海典型沙生红树林为对象,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气象站观测数据、红树林植被指数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研究影响红树林长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和气象... 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广西北海典型沙生红树林为对象,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气象站观测数据、红树林植被指数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研究影响红树林长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和气象指标阈值,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为影响广西北海红树林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明显,气象适宜度评估需对风速资料进行订正。采用生育期有效积温、累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作为评估指标,采用打分加权法,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气象适宜度评估结果与红树林长势变化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适宜度评估 80%保证率法 红树林 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邓秋香 郭国 潘良浩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3期388-393,共6页
红树林植物群落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红树林是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典型的湿地植被。为全面掌握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红树林植物群落类型与特征,根据遥感影像及无人机拍摄影像获取公园内红树林分布岸线及分布... 红树林植物群落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红树林是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典型的湿地植被。为全面掌握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红树林植物群落类型与特征,根据遥感影像及无人机拍摄影像获取公园内红树林分布岸线及分布面积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查,判断红树林中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边界;布设6条调查断面,设置样方进行红树林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红树林植物群落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19种红树植物,包括5个群系15种群丛类型;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群系分布面积最大,具有原生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公园兼具河口型和开阔海岸型环境,形成了相对独特的红树林群落和演替结构。该研究结果可为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调查 群落分布 群落类型 红树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邢永泽 刘项峰 +2 位作者 赖廷和 范航清 吴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38-442,共5页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桡足类37种,原生动物6种,其他浮游类4种;此外,还采集到各类浮游幼体12种。坚长腹剑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以及一种半咸水猛水蚤为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受系统盐度影响明显,涨潮期间浮游动物丰度均值显著高于退潮期间,多样性指数均值相对落潮期间略高,但均匀度均值略有降低。在养殖系统一个循环周期内,生态养殖活动未使红树林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受到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养殖系统 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蛀木团水虱危害分析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范航清 刘文爱 +1 位作者 钟才荣 倪翔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2期140-146,152,共8页
【目的】蛀木团水虱是近年来危害中国红树林的一个新情况,已导致海南和广西部分红树林的死亡。为了防控团水虱,本文总结团水虱对中国红树林的危害情况,分析团水虱爆发的可能原因,提出一些管理策略。【方法】在海南和广西三处红树林团水... 【目的】蛀木团水虱是近年来危害中国红树林的一个新情况,已导致海南和广西部分红树林的死亡。为了防控团水虱,本文总结团水虱对中国红树林的危害情况,分析团水虱爆发的可能原因,提出一些管理策略。【方法】在海南和广西三处红树林团水虱危害地实地调查资料及生石灰消杀与鱼类捕食控制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调查表明,2010至2013年海南东寨港受团水虱攻击而死亡的红树林面积的平均连年增长率为66.4%。危害中国红树林的蛀木等足类生物主要为有孔团水虱和光背团水虱,前者是危害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的关键物种。受害的红树林都分布于人为干扰强烈且有机污染严重的海区。生长在污染物扩散通道潮沟边缘或污染物沉积区中的林子是团水虱的集中攻击对象。处于地带性演替后期、相对高大的成熟林易遭受团水虱危害。团水虱对红树植物的选择性攻击序列为:海莲、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由于潮差不同,中国大陆沿海红树林可受团水虱攻击的地上部高度为海南岛的2倍以上。在实验室中,1∶1配比的石灰水90min就可达到50%的团水虱消杀效果。中华乌塘鳢单位时间的吞食量较稳定,24h内平均可捕食42只团水虱。【结论】推测在海区环境退化的背景下放养家鸭,虾塘排放有机物和消毒剂,人为捕获经济动物很可能是团水虱爆发的触发因子,建议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纳入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化学手段为应急,物理措施为辅助,生态保育为长效的红树林团水虱防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团水虱 危害规律 管理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廉州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明柳 高霆炜 +3 位作者 邢永泽 陆宇哲 农莹 刘文爱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490-497,共8页
【目的】了解可能性食物源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贡献率。【方法】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广西廉州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及可能性食物源的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 C值、δ^(15) N值)进行分析,并通过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估... 【目的】了解可能性食物源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贡献率。【方法】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广西廉州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及可能性食物源的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 C值、δ^(15) N值)进行分析,并通过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估算不同食物源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贡献率。【结果】大型底栖动物的δ^(13) C值为-23.37‰^-18.09‰,δ^(15) N值为6.59‰~17.00‰,δ^(13) C值、δ^(15) N值的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大型底栖动物食物来源较为复杂多样。7种可能性食物源的δ^(13) C值为-29.09‰^-21.53‰,δ^(15) N值为6.85‰~15.67‰,其中红树植物的δ^(13) C值最为贫化。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别均小于3,表明它们基本属于初级消费者。SIAR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颗粒有机物(POM)对大型底栖动物有较高的贡献率,其次为表层沉积物(SOM),大型藻类、附生植物的贡献率较低,红树植物叶片、落叶、树皮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贡献率最低。【结论】POM、SOM是广西廉州湾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重要的食物源,红树植物不是大型底栖动物碳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大型底栖动物 食物来源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顶级杀手--有孔团水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文爱 薛云红 +1 位作者 王广军 范航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目的]我国多地多次发生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造成红树林死亡的事件。目前国内关于该团水虱的研究较少,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研究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我们了解并防控该虫。[方法]查询中外... [目的]我国多地多次发生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造成红树林死亡的事件。目前国内关于该团水虱的研究较少,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研究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我们了解并防控该虫。[方法]查询中外文献、专利,并结合本人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针对有孔团水虱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生物学特征、天敌,对红树林的危害特征和红树林对其的响应,以及目前的防治手段等方面着手进行总结。[结果]有孔团水虱分布范围很广,其形态特征存在地理性差异,基因研究表明有孔团水虱种群间不是一个单一物种而是一个复杂的分类群。国外有孔团水虱主要蛀孔于红树林气生根,国内除了气生根外还蛀孔于红树植物基干,且前者鲜有致死红树林的报道。对于蛀孔的生物学意义争议很大,既有可引起的"生态灾难",也有可给红树林带来的益处,但前者的支持者较多。团水虱一生至少蜕皮4次,两年可育3代。红树林气生根上团水虱空洞若数量较少,可自行愈合。有文献记录几种海洋生物可捕食团水虱,但天敌种类较少;国内已有关于团水虱的控制方法,但操作性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加强团水虱的防控相关研究,另外,开展团水虱灾害预警技术和灾后重建技术也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团水虱 生物学特性 红树林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英罗港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超 巫冷蝉 +2 位作者 李斌 周浩郎 梁文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319-325,共7页
通过对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英罗港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重金属Zn、Cu、Pb、Cd的分析,探讨重金属在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本文发现英罗港红树林林内表层沉积物粉砂和黏土所占比例高于光滩,并且林内沉积物Z... 通过对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英罗港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重金属Zn、Cu、Pb、Cd的分析,探讨重金属在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本文发现英罗港红树林林内表层沉积物粉砂和黏土所占比例高于光滩,并且林内沉积物Zn、Cu、Pb、Cd含量均高于光滩。表层沉积物中粉砂和黏土所占比例与重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符合重金属的粒度效应。英罗港表层沉积物Zn、Cu、Pb、Cd平均含量低于国内其他主要红树林生长区域,表明该地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相对较小。英罗港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表明该区域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较小。红树林林内沉积物非残渣态可氧化态重金属所占比例较高,这与红树林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和硫化物有关。光滩沉积物可还原态所占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光滩沉积物的砂质较多,通气性好,呈现氧化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形态 红树林 粒度 英罗港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保育的若干重要问题 被引量:101
14
作者 范航清 王文卿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330,共8页
红树林正在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生态系统恢复目的,总结和评估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归纳出5种红树林原位养殖模式,其中"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应在... 红树林正在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生态系统恢复目的,总结和评估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归纳出5种红树林原位养殖模式,其中"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应在高潮差海区的次生林和新造林中应用.为了便于编制工程规划与预算,对红树林保育工程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为了提升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在红树植物种植、底栖生物增殖及可持续性方面提出了一般性技术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树林 虾塘 原位养殖模式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蚧虫的发生和扩散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文爱 薛云红 范航清 《中国森林病虫》 2019年第6期11-15,共5页
通过调查广西红树林内蚧虫的种类及寄生位置,测定不同红树植物叶片内单宁、可溶解性糖和水分的含量,发现红树林中有8种蚧虫,分别为蛎盾蚧Lepidosaphes sp.、椰圆盾蚧Aspidiotus destructor、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黑... 通过调查广西红树林内蚧虫的种类及寄生位置,测定不同红树植物叶片内单宁、可溶解性糖和水分的含量,发现红树林中有8种蚧虫,分别为蛎盾蚧Lepidosaphes sp.、椰圆盾蚧Aspidiotus destructor、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黑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 aonidum、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as、吹绵蚧Icerya purchasi和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其中蛎盾蚧最为常见,危害最严重。红树植物发生危害严重程度依次是秋茄Kandelia cande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蚧虫在红树林中主要发生在高潮位。秋茄老叶与秋茄嫩叶含水量差异不大,二者显著高于桐花嫩叶和白骨壤叶片的含水量;秋茄老叶和嫩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叶片;秋茄嫩叶的单宁含量最低。蚧虫的扩散主要依靠水流传播,造林初期低矮且密的人工林较易发生蚧虫危害;蚧虫对不同红树植物的偏好性与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正相关,与单宁含量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蚧虫 扩散规律 秋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城港2种红树林虫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悦 陈燕丽 +3 位作者 黄滢 许文龙 陶艳成 刘文爱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6期634-643,共10页
为了给红树林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基于2015—2019年防城港市红树林2种典型虫害(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和柚木肖弄蝶夜蛾Hyblaea puera)的发生面积及气候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在月尺度和旬尺度上揭示并... 为了给红树林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基于2015—2019年防城港市红树林2种典型虫害(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和柚木肖弄蝶夜蛾Hyblaea puera)的发生面积及气候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在月尺度和旬尺度上揭示并对比了影响这两种害虫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结果表明:防城港市2种典型虫害的发生均显著受5月下旬(虫害发生期)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其中,广州小斑螟的发生与该时段温度呈负相关,而柚木肖弄蝶夜蛾的发生与该时段的温度呈正相关。此外,虫害发生前期的气象要素也影响其发生程度,广州小斑螟的发生受前期(3月上旬和下旬)相对湿度及风速影响,柚木肖弄蝶夜蛾的发生受前期(2月上旬和下旬)降雨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广州小斑螟 柚木肖弄蝶夜蛾 气候因子 相关性 温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红树林的种类、分类和面积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浩郎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红树是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陆海之间咸水环境中的乔木和灌木。越南地跨红树林的两大生物地理区域,拥有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红树林,并在地理上呈现出南北两端集中分布的特征。几十年来,越南的红树林因越南战争期间落叶剂的危害和农业、海... 红树是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陆海之间咸水环境中的乔木和灌木。越南地跨红树林的两大生物地理区域,拥有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红树林,并在地理上呈现出南北两端集中分布的特征。几十年来,越南的红树林因越南战争期间落叶剂的危害和农业、海水养殖业、工业、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人口扩张所导致的发展而持续衰退,且衰退速度越来越快。本文概述了越南红树林的种类、分布、面积及其变化,以期为探索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红树林 分布 种类 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与海岸房地产共赢模式初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航清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388-392,共5页
决定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众多而复杂。红树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正成为决定海岸房地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厦门和广西为例,本文总结了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红树林海岸房地产溢价的"二八溢价定律",海岸生态环境投资的财政增收... 决定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众多而复杂。红树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正成为决定海岸房地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厦门和广西为例,本文总结了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红树林海岸房地产溢价的"二八溢价定律",海岸生态环境投资的财政增收"生态杠杆"投资原理,及红树林海岸房地产与滨海观光旅游密切结合的普遍现象。期待以上3个规律能为滨海城市塑造生态品牌,提升经济效益提供新思路。针对广西红树林海岸房地产与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红树林滨海湿地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海岸房地产 二八溢价定律 生态杠杆 滨海观光旅游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池塘养殖及红树林生态养殖中华乌塘鳢成鱼的形态判别 被引量:8
19
作者 陆宇哲 潘红平 +3 位作者 王帅 杨明柳 刘文光 阎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06-1911,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乌塘鳢 野生群体 生态养殖群体 池塘养殖群体 形态判别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卫星的红树林病虫害遥感识别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燕丽 孙明 +2 位作者 陈诚 陶艳成 刘文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14682-14690,共9页
定量化红树林病虫害监测评估可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一号(GF1)卫星数据建立模型识别受虫害红树林,结果表明:GF1数据的红光和近红外波段是判识红树林健康与否的优选波段... 定量化红树林病虫害监测评估可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一号(GF1)卫星数据建立模型识别受虫害红树林,结果表明:GF1数据的红光和近红外波段是判识红树林健康与否的优选波段;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是区分健康和虫害红树林的优选植被指数,通过训练样本可划定不同群落虫害红树林DVI阈值区间;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绿光波段可有效去除水体和裸露滩涂等背景干扰信息,综合DVI、NDVI和绿光波段,构建虫害红树林识别决策树模型,模型识别精度良好。木榄-白骨壤、秋茄-白骨壤、木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桐花树群落的综合指标F(F-measure)大于0.89,且准确率A(accuracy)、精确率P(precision)、召回率R(recall)大于0.85,但白骨壤分类精度较低,综合指标仅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病虫害 高分一号 决策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