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源木薯生物技术育种的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黎贞崇 李军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在分析我国生物乙醇原料——木薯现状和能源木薯品种选育现状的基础上,从木薯品种抗病性、产量、淀粉含量、淀粉品质、耐储性、耐寒性等方面探讨能源木薯生物技术育种开发利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能源木薯 品种选育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子成像和追踪技术在工业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严少敏 吴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9-439,共11页
在单分子工具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单分子荧光显微镜技术脱颖而出,可以高特异性地监测荧光标记的生物分子的时空行为,成为研究生物系统的有力工具。然而,单分子成像和追踪技术在工业微生物研究及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单分子工具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单分子荧光显微镜技术脱颖而出,可以高特异性地监测荧光标记的生物分子的时空行为,成为研究生物系统的有力工具。然而,单分子成像和追踪技术在工业微生物研究及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微生物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是,菌株往往难以在整个培养期间保持最大的生产能力,导致在经济效益上不能满足产业化的需求,成为制约微生物细胞工厂发展的一个瓶颈,对酶学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单分子成像和追踪技术具有直接、准确、实时等监测优点,可以直接在活体生物上进行研究,成功地实现了对单分子酶催化过程的实时监控,发现了多种酶的新单分子行为及反应机制。这些技术有助于各种新型酶、新特性酶、新作用方式酶的研发。本文简述单分子成像和追踪技术的主要特点(以荧光显微镜为主),总结近年来单分子成像和追踪技术在微生物研究、酶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工业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这些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纳米生物学的发展,推动酶工程改造,提高细胞工厂的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成像 单分子追踪 工业微生物 酶工程 荧光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生物丁醇新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裴建新 左文朴 +4 位作者 庞浩 张穗生 黄志民 黎贞崇 黄日波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102,共4页
丁醇是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为了获得高效生产丁醇的菌株,通过玉米培养基富集、丁醇耐受筛选的方法,从自然环境(牛粪、沼气池和土壤)来源的60份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丁醇发酵比率高的新菌株,菌株命名为gxzp-13-2。经梯度浓度葡... 丁醇是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为了获得高效生产丁醇的菌株,通过玉米培养基富集、丁醇耐受筛选的方法,从自然环境(牛粪、沼气池和土壤)来源的60份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丁醇发酵比率高的新菌株,菌株命名为gxzp-13-2。经梯度浓度葡萄糖发酵试验表明,5%葡萄糖发酵丁醇产量较高,最高可达10.05 g/L,总溶剂达到13.95 g/L,丁醇比约为72.1%,转化率为31.8%。对此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经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gxzp-13-2与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高达98%。gxzp-13-2在厌氧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呈紫色。该菌株为下一步的菌种基因改造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丁醇发酵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氏梭菌 生物丁醇 鉴定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茅尾海红树林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功能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菲 李喆 +5 位作者 胡文进 黄庶识 刘泾泾 黄媛林 王巧贞 潘信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7,共10页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挖掘具有高产多种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类群。应用可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以10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挖掘具有高产多种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类群。应用可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以10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结合点植法和透明圈法对可培养的放线菌进行功能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到444株放线菌,隶属于6目13科24属63种,其中3株放线菌为潜在新种。从63株不同种的放线菌中筛选出56株放线菌在至少1种功能酶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88.89%;其中具有2种以上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31株,链霉菌属、微杆菌属和短小杆菌属的产酶菌株最为丰富。综上所述,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种类丰富多样,潜藏着放线菌新资源,且功能酶活性显著,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茅尾海红树林 土壤 放线菌 功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催化剂两步法催化潲水油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4
5
作者 陶站华 张搏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7期69-72,共4页
对取自餐饮的潲水油进行一系列预处理,脱去其中的胶类、色素、水分等杂质,然后用自制的固体酸、固体碱催化剂经"两步法"工艺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结果发现,在预酯化反应中,催化剂A用量为6%、醇油摩尔比为12∶1,反应2.5 h后,... 对取自餐饮的潲水油进行一系列预处理,脱去其中的胶类、色素、水分等杂质,然后用自制的固体酸、固体碱催化剂经"两步法"工艺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结果发现,在预酯化反应中,催化剂A用量为6%、醇油摩尔比为12∶1,反应2.5 h后,潲水油的酸值由50 mg KOH.g-1降至2 mg KOH.g-1。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碱催化酯交换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100℃、催化剂B用量6%、醇油摩尔比9∶1,在此条件下转化率达96.4%。表明所制备的固体酸、固体碱催化剂能有效将潲水油转化为生物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潲水油 生物柴油 固体酸催化剂 固体碱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联合生物加工生产纤维素乙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黄俊 梁士劼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3,共6页
联合生物加工(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是将纤维素酶的产生、纤维素酶解、糖发酵全部同时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整个反应过程由一种微生物或微生物集合体来完成。联合生物加工具有工艺简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认为是最优的... 联合生物加工(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是将纤维素酶的产生、纤维素酶解、糖发酵全部同时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整个反应过程由一种微生物或微生物集合体来完成。联合生物加工具有工艺简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认为是最优的纤维素乙醇生产策略,又被称为第三代生物燃料。本文介绍构建符合联合生物加工要求菌株的2条途径,第1类联合生物加工菌株改造纤维素酶生产菌,使其能够高产乙醇;第2类联合生物加工菌株改造乙醇高产菌株,使其能够分泌纤维素酶。本文还对联合生物加工候选菌株及其优缺点做了概括,为今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微生物 乙醇 联合生物加工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红树林链霉菌所产抑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媛林 潘信利 +5 位作者 陆璐 李喆 李菲 赵静 黄庶识 胡文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90-1101,共12页
目的分离鉴定一株红树林来源具有拮抗真菌活性的链霉菌MCCG 2008,分析其对植物病原真菌香蕉尖孢镰刀菌热带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al race 4)、苹果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stroemeriae)、珍珠李葡萄座腔菌(Botr... 目的分离鉴定一株红树林来源具有拮抗真菌活性的链霉菌MCCG 2008,分析其对植物病原真菌香蕉尖孢镰刀菌热带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al race 4)、苹果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stroemeriae)、珍珠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抑制作用,对其所产的抑菌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基因扩增测序分析与活性化合物生产相关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为进一步调控活性化合物的生产以及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MCCG 2008进行初步鉴定;通过发酵液原液、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取物和菌丝体丙酮浸提物针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进行了活性测试与效用组成分析;采用液液萃取和柱色谱分离该菌株所产生的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核磁共振仪对活性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设计引物使用PCR扩增该菌中与活性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结果菌株MCCG 2008可形成茂盛的气生菌丝,并产生黄色的可扩散色素,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MCCG 2008与微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NBRC 13193T的相似度为100%;在拮抗活性试验中,菌株MCCG 2008对珍珠李葡萄座腔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为48.0%,其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和菌丝体丙酮浸提物仅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热带4号小种有抑制活性;质谱(MS)和核磁(1H NMR)数据分析表明从菌株MCCG 2008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以放线菌素D生产菌为参照,通过序列比对发现MCCG 2008中的同源序列,并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MCCG 2008基因组中与放线菌素D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结论分离自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链霉菌MCCG 2008初步鉴定为微小链霉菌,其具有拮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潜力,所产的活性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微小链霉菌 植物病原真菌 放线菌素D 生物合成基因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低品位锰矿浸提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梅 卢国贤 +8 位作者 农富钧 卢波 廖思明 黄俊 高晓梅 覃秋容 梁士颉 肖宁 彭立新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8-374,共7页
为提高低品位锰矿的利用,实现有机废水对锰矿物粉的浸提,通过改造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在阴极反应池中增加电解室及矿物质室,构建用于锰矿湿法浸提的MFC反应器,实现有机废水与锰矿物粉的还原氧化反应的分离。结果显示,以乙酸钠为碳源,... 为提高低品位锰矿的利用,实现有机废水对锰矿物粉的浸提,通过改造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在阴极反应池中增加电解室及矿物质室,构建用于锰矿湿法浸提的MFC反应器,实现有机废水与锰矿物粉的还原氧化反应的分离。结果显示,以乙酸钠为碳源,以低品位锰矿粉为阴极的MFC输出电压最高可达0.81 V,是以K_(3)[Fe(CN)_(6)]为阴极液(0.631 V)的1.23倍。在相同条件下,矿物浸提MFC对COD的去除率可达90.9%,高于对照组(87.5%),而降解时间为3 d,显著少于对照组(5.2 d)。在降解COD能力的提升上,可实现对低品位锰矿粉中MnO_(2)的还原,其锰含量由原矿粉的23%降至0.98%,浸提率可达95.7%。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对阳极端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菌群为地杆菌属(Geobacter),相对于对照组的85%,矿物浸提MFC中该属比例占总菌群的95%。结果表明,矿物浸提MFC可有效地将有机降解与矿物浸提耦合,避免两者直接混合反应带来的二次废水污染及浸提产物硫酸锰的净化问题,在提高MFC产电效率、处理废水的同时,实现对低品位锰矿的浸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矿物浸提 低品位锰矿 产电微生物 生物浸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花老鼠簕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喆 黄媛林 +4 位作者 朱俊华 胡文进 王巧贞 黄庶识 潘信利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5-648,共14页
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是一种生长在红树生态系统的珍稀真红树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研究小花老鼠簕内生及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挖掘其潜在新物种及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菌株,该文利用7种不同培养基,通过传统稀释涂... 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是一种生长在红树生态系统的珍稀真红树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研究小花老鼠簕内生及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挖掘其潜在新物种及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菌株,该文利用7种不同培养基,通过传统稀释涂布法对小花老鼠簕各植物组织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解析其内生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应用植物病原菌平板对峙实验和平铺捕食活性测试分析其可培养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从小花老鼠簕的根、茎、叶、花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44株可培养细菌,这些细菌隶属于18目26科37属66种,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分别占细菌种数的15.1%和13.6%;(2)拮抗多种植物病原菌试验结果显示,获得29株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细菌,10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其中链霉菌属菌株拮抗作用最强且菌株Y129为潜在新物种。(3)捕食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有5株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ulti-drug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及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捕食活性,假单胞菌属菌株捕食活性最强,其中菌株Y90为潜在新物种。综上表明,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及其根际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菌种质资源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作为生防菌和药源菌的来源之一,该研究结果为提高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的药效和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老鼠簕 可培养细菌 植物病原菌 捕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限制因素及建议措施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卫平 张士财 汪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5-197,200,共4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中转基因产品、食品掺伪、过敏原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运用。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越来越...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中转基因产品、食品掺伪、过敏原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运用。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文章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限制因素及建议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以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食品检测 应用 限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基活性炭对染料废水中结晶紫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冼学权 杜芳黎 +3 位作者 唐培朵 顾传君 黎演明 马蓝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8-52,57,共6页
为研究生物质炭材料对染料结晶紫(CV)的吸附性能,以蔗渣造纸黑液中提取的酸不溶木质素为原料,KOH作为活化剂,制备了木质素基活性炭(LAC)。对其进行了孔结构表征,研究了LAC对CV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木质素与KOH的质量比为2:1,活化温度... 为研究生物质炭材料对染料结晶紫(CV)的吸附性能,以蔗渣造纸黑液中提取的酸不溶木质素为原料,KOH作为活化剂,制备了木质素基活性炭(LAC)。对其进行了孔结构表征,研究了LAC对CV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木质素与KOH的质量比为2:1,活化温度为850℃,活化时间为1 h时,制备的LAC的比表面积为2039 m^2/g,孔容积为1.068 cm^3/g。LAC能有效吸附CV染料,其吸附服从准2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以化学吸附为速度控制步骤;吸附等温线遵循Freundlich模型,属于非均匀的多层吸附;标准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ΔG^0<0、熵变ΔS^0>0、焓变ΔH^0>0,证明LAC对CV的吸附过程是一种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该吸附过程化学吸附为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结晶紫 活性炭 吸附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α-淀粉酶基因在巨大芽孢杆菌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辉 廖思明 +2 位作者 王青艳 刘筱梦 黄日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4-159,共6页
将已克隆的碱性α-淀粉酶基因信号肽编码序列去除,用PCR的方法加入酶切位点,然后与表达载体pHIS1525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出阳性转化子DH5α-pHIS1525-JH,并提取质粒进一步转化巨大芽孢杆菌YYBm1原生质体,获得基因工程菌YYBm1-pHI... 将已克隆的碱性α-淀粉酶基因信号肽编码序列去除,用PCR的方法加入酶切位点,然后与表达载体pHIS1525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出阳性转化子DH5α-pHIS1525-JH,并提取质粒进一步转化巨大芽孢杆菌YYBm1原生质体,获得基因工程菌YYBm1-pHIS1525-JH。SDS-PAGE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巨大芽孢杆菌中得到了有效表达。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的最适温度与pH值分别为60℃与pH8.5,在pH7.0-10.5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Km值为1.94 mg/mL,酶活力可达2 516.5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α-淀粉酶 巨大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基因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普鲁兰酶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能中 王青艳 +6 位作者 米慧芝 朱绮霞 秦艳 曹薇 朱婧 陆雁 黄日波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利用曲里苯蓝法从淀粉加工厂废水氧化池酸性污泥样品中筛选普鲁兰酶产生菌,对筛选到的GXAS-38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普鲁兰酶酶学性质研究,并用PCR方法克隆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基因。结果表... 利用曲里苯蓝法从淀粉加工厂废水氧化池酸性污泥样品中筛选普鲁兰酶产生菌,对筛选到的GXAS-38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普鲁兰酶酶学性质研究,并用PCR方法克隆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基因。结果表明,GXAS-38菌株属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其产普鲁兰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温度35~50℃时酶活较稳定;最适反应pH值5.5,在pH值5.0~7.5时酶活较稳定。Ca2+、Na+和Li+对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活性有激活作用;Cu2+、Zn2+、Co2+、Mn2+、Fe2+、Fe3+和Ba2+对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螯合剂EDTA能够强烈地抑制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活性,GXAS-38菌株的普鲁兰酶反应需要金属离子参与。GXAS-38菌株完整的普鲁兰酶编码基因全长3291bp,编码1096个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兰酶 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离 鉴定 酶学性质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中的嗜热细菌木糖异构酶活性表达及木糖代谢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青艳 杨登峰 +2 位作者 孙靓 陆雁 黄日波 《广西科学》 CAS 2009年第4期446-450,共5页
将来自嗜热放线细菌Thermobif ida f usca的木糖异构酶(xylose isomerase,XI)基因xylA,连接于酵母表达载体pYES2的半乳糖诱导启动子(PGAL)下,得到重组质粒pYES2-xylA,用其转化酵母菌INVSc1,测定重组酵母菌株INVSc1-xylA的木糖异构酶活性... 将来自嗜热放线细菌Thermobif ida f usca的木糖异构酶(xylose isomerase,XI)基因xylA,连接于酵母表达载体pYES2的半乳糖诱导启动子(PGAL)下,得到重组质粒pYES2-xylA,用其转化酵母菌INVSc1,测定重组酵母菌株INVSc1-xylA的木糖异构酶活性,并对重组酵母菌株进行木糖葡萄糖共发酵试验,探讨在酿酒酵母中建立新的生产乙醇木糖代射途径。结果木糖异构酶在75℃,pH值6.8的酶活力最高,在酿酒酵母中成功地获得活性表达,并且SDS-PAGE电泳有明显的特异性表达产物带,单体分子量为43kD。INVSc1-xylA在木糖葡萄糖共发酵实验中消耗木糖和产生乙醇分别比对照菌提高53.8%和36%,提高了其生产乙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代谢 木糖异构酶 嗜热菌放线菌 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高丁醇耐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丁醇耐受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左文朴 裴建新 +1 位作者 庞浩 黄日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5-159,共5页
高浓度丁醇耐受菌株是丁醇异源重组生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不同环境中耐受丁醇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两株能够耐受高浓度丁醇的菌株,分别命名为btpz-4-1和btpz-6-3,它们耐受丁醇的浓度达到了25g/L。通过分子标记物16S... 高浓度丁醇耐受菌株是丁醇异源重组生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不同环境中耐受丁醇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两株能够耐受高浓度丁醇的菌株,分别命名为btpz-4-1和btpz-6-3,它们耐受丁醇的浓度达到了25g/L。通过分子标记物16S rDNA的鉴定以及分子系统进化树的分析,btpz-4-1被鉴定为Lactobacillus mucosae,btpz-6-3被鉴定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同时,对它们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btpz-4-1和btpz-6-3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45℃和42℃,最适生长pH分别为6.0和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醇耐受 分离 鉴定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优良性状工业化酿酒酵母的选育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关妮 杨登峰 +2 位作者 米慧芝 陆琦 黄日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5-48,共4页
通过双亲灭活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高效的酿酒酵母gxas02和絮凝酿酒酵母A3融合育种,得到的融合子R2-4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浓度酒精(发酵液中酒精含量为16.20%vol),发酵时间至少缩短8h,残糖0.076g/L,糖的利用接近理论值,耐酒精能力提高,... 通过双亲灭活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高效的酿酒酵母gxas02和絮凝酿酒酵母A3融合育种,得到的融合子R2-4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浓度酒精(发酵液中酒精含量为16.20%vol),发酵时间至少缩短8h,残糖0.076g/L,糖的利用接近理论值,耐酒精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工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酿酒酵母 燃料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花树内生和根际细菌多样性及抗血栓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菲 黄庶识 +4 位作者 胡文进 李喆 黄媛林 王巧贞 潘信利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红树植物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健康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红树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功能多样性提供菌种资源,该研究选择6种分离培养基和采用传统稀释涂布法对从广西北海滩... 红树植物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健康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红树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内生菌在红树共生体的功能多样性提供菌种资源,该研究选择6种分离培养基和采用传统稀释涂布法对从广西北海滩涂上采集的桐花树组织和根际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对获得的可培养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并通过体外溶栓实验筛选出具有抗血栓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从桐花树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共获得125株细菌;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3个门27个科39个属74个种中,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数量占13.5%。(2)抗血栓活性实验表明,初筛获得18株具有抗血栓活性细菌,总阳性率为24.32%;将初筛有活性的菌株进行复筛和重复验证实验,进一步验证其活性,结果复筛出3株细菌B1850、B1989和B2632具有很强抗血栓活性。综上所述,广西北海滩涂上红树植物桐花树中存在丰富的可培养细菌资源,具有从中挖掘新的纤溶酶和开发溶血栓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内生细菌 根际细菌 多样性 抗血栓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桐花树根际土壤来源几丁质降解菌株多样性及抗植物真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巧贞 李锋 +7 位作者 易淑琼 杨玲 潘信利 黄媛林 李喆 李菲 廖思明 黄庶识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3-462,共10页
目的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桐花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几丁质降解菌株,并应用复筛培养基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结合平板对峙法挖掘能高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活性菌株,为红树林来源微生物农用生物防治药物的研... 目的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桐花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几丁质降解菌株,并应用复筛培养基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结合平板对峙法挖掘能高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活性菌株,为红树林来源微生物农用生物防治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分离纯化菌株,并应用复筛培养基通过透明圈观察法检测菌株几丁质酶活;采用Chelex-100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上传至EzBioCloud数据库进行在线比对;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菌株;采用PKS和NRPS基因的扩增引物分别检测基因组聚酮合酶基因与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结果从桐花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8株几丁质降解菌,隶属于10目10科17属;其中5株几丁质降解菌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显示出抑菌活性,抑菌活性阳性率为17.86%;并在17株几丁质降解菌中检测到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结论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桐花树根际土壤来源的细菌及放线菌是重要的几丁质酶菌种资源,它们在抗植物病原真菌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在新型绿色海洋生物农药、新颖结构海洋药物及其他高赋值产品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根际土壤 几丁质降解菌 多样性 抗菌活性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红树植物海芒果内生与根际细菌多样性及抗农用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菲 黄庶识 +3 位作者 胡文进 李喆 黄媛林 潘信利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6-405,共10页
勘探半红树植物海芒果内生和根际细菌多样性,挖掘具有高效广谱抗农用真菌活性菌株。以7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海芒果组织和根际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聚酮合酶(PKS)基因与非核... 勘探半红树植物海芒果内生和根际细菌多样性,挖掘具有高效广谱抗农用真菌活性菌株。以7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海芒果组织和根际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聚酮合酶(PKS)基因与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s)基因的扩增及检测。从海芒果组织和根际中共分离到454株细菌,隶属于35属71种,从中筛选出15株细菌在至少1个抗菌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21.13%,其中6株细菌对多种指示菌均有抑制活性;且15株活性菌株的基因组DNA均扩增出至少1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综上所述,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半红树植物海芒果内生和根际细菌具有丰富物种多样性、抗农用真菌活性及合成聚酮类和非核糖体肽类化合物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红树林 海芒果 内生细菌 根际细菌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峡水库对上下游地区降水影响的概率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严少敏 吴光 《广西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根据35座世界最大体积水库上下游224个地区建坝前后的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分析探讨中国三峡水库对其周边地区降水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大水库对其周边地区降水模式的影响是:增加平均年降水量尤其是在下游地区,不影响平均月降水量,... 根据35座世界最大体积水库上下游224个地区建坝前后的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分析探讨中国三峡水库对其周边地区降水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大水库对其周边地区降水模式的影响是:增加平均年降水量尤其是在下游地区,不影响平均月降水量,增加最小降水量,减少最大降水量。大水库有助于其周边地区抵抗极端降水。在最佳状况下,三峡水库能够抵消最大降水和最小降水的不利影响,有17/35的机率增加上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可能使最小降水量增加10%~120%,将最大降水量减少20%;在最差状况下,三峡水库有可能加强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不利影响,有3/35的机率减少上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2/27的机率减少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可以使下游地区的最小降水量降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库 周边地区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