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农业碳减排的影响
1
作者 王兴中 江小芳 尹彤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目的]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为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农业协同减排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国30个省区(不含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012—... [目的]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为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农业协同减排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国30个省区(不含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01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衰减模型等计量模型系统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①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即在加入所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每提高1%,农业碳排放就会下降1.601%。②从空间视角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③城镇化水平和政府支持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抑制农业碳排放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减碳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减碳作用更为显著。[结论]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特征,在构建区域协同减排机制和精准化政策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碳排放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