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淦江 黄国勤 +6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3-74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 时空异质性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适应策略 被引量:22
2
作者 隆庆之 杜虎 +5 位作者 苏樑 曾馥平 连子文 彭晚霞 刘坤平 谭卫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875-8883,共9页
叶片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和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也能反映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144种优势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厚(LT)、叶面积(LA)、... 叶片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和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也能反映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144种优势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厚(LT)、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长宽比(L/W)、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形态性状和12种叶元素性状特征及变异程度,并探讨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7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33.31%,叶片碳变异系数最小,为7.73%,叶元素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叶形态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叶习性物种间叶厚、比叶面积、叶长宽比、叶氮含量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部分叶性状呈显著相关,得到一系列最佳功能性状组合,体现植物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生境的适应性。沿着性状贡献率较高的PC1轴,能够定义出叶经济谱,大部分常绿植物采取经济保守策略,而大部分落叶植物则聚集在资源获取的一侧。相较于邻近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植物有较小的LA、SLA。这些结果体现了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形成的不同叶性状特征,以及分布于经济谱两端的常绿和落叶植物的不同资源获取策略,揭示了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策略,可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生活型 种间变异 叶经济谱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力与多样性关系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立进 杜虎 +3 位作者 曾馥平 黄国勤 宋敏 宋同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5,共10页
为了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喀斯特峰丛洼地生产力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3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三类植... 为了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喀斯特峰丛洼地生产力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3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三类植被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及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随着时间推移,次生林和原生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逐年增加,且次生林增幅更大,灌木林生物量随时间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导致整个10年间平均生产力仅为0.09 Mg·hm^(-2)·a^(-1)。(2)10年间来重要值前10的物种,灌木林除了小叶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和小巴豆(Croton tiglium)生产力增加,其余物种均减少,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降幅最大;次生林除了杜茎山(Maesa japonica)生产力小幅度降低,其余物种生产力均增加;原生林重要值排名前10的物种生产力全部增加,其中白毛长叶紫珠(Callicarpa longifolia)增幅最大。(3)灌木林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呈负相关,与结构多样性呈正相关;次生林生产力与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与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与结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林分密度呈正相关,与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呈负相关,与结构Simpson指数无相关性;原生林生产力与物种Simpson指数、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和结构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与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Simpson指数和林分密度无相关性。研究认为,不同植被类型在恢复过程中灌木林生物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最大。综上,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对提高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植被类型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