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金属浸出诱导催化剂重构用于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电化学水氧化
1
作者 许文涛 莫栩妍 +10 位作者 周洋 翁祖贤 莫坤玲 吴炎桦 蒋欣霖 李丹 蓝汤淇 文欢 郑伏琴 樊友军 陈卫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42,共3页
析氧反应(OER)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表面重构,这一过程使得设计、构筑高性能和高稳定性的OER电催化剂充满挑战。在此,我们采用双金属浸出诱导表面重构的策略,构建了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水氧化电催化剂。在该策略中,通... 析氧反应(OER)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表面重构,这一过程使得设计、构筑高性能和高稳定性的OER电催化剂充满挑战。在此,我们采用双金属浸出诱导表面重构的策略,构建了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水氧化电催化剂。在该策略中,通过水热、离子交换和后续的退火工艺处理,将由α-CoMoO_(4)、K_(2)Co_(2)(MoO_(4))_(3)、Co_(3)O_(4)和CoFe_(2)O_(4)四种氧化物晶相组成的材料阵列转换为OER预催化剂。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和非原位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其中的不稳定成分K_(2)Co_(2)(MoO_(4))_(3)的快速溶解引发了Mo和K的适度浸出,从而在低电压下加速了表面富集的α-Co(OH)_(2)向CoOOH活性相的转化。此外,CoFe_(2)O_(4)相耦合重构产生新相CoO与无定形层CoOOH,从而形成了CoFe_(2)O_(4)@CoO@CoOOH紧密的多相结构,起到了“纳米栅栏”的作用,可有效防止催化剂的过度重构,从而赋予重构后的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工作为设计高电流密度下具有优异活性和稳定性的OE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氧反应 表面重构 离子浸出 水分解 电催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修饰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CO_(2)还原
2
作者 何醒丽 孙满营 苏通明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39,共15页
石墨氮化碳(g-C_(3)N_(4))是光催化CO_(2)还原的理想催化剂之一,然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限制了g-C_(3)N_(4)的应用。采用水热法处理由三聚氰胺和B_(2)O_(3)组成的混合物,然后焙烧水热反应产物,制备了一系列B修饰g-C_(3)N_(4)(x-B-HCN,... 石墨氮化碳(g-C_(3)N_(4))是光催化CO_(2)还原的理想催化剂之一,然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限制了g-C_(3)N_(4)的应用。采用水热法处理由三聚氰胺和B_(2)O_(3)组成的混合物,然后焙烧水热反应产物,制备了一系列B修饰g-C_(3)N_(4)(x-B-HCN,x为B_(2)O_(3)与三聚氰胺的物质的量之比)。采用XRD和FT-IR等对x-B-HCN的晶体结构和官能团等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x-B-HCN的光催化CO_(2)还原制CO性能和相应反应机理。结果表明,x-B-HCN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1.8~24.6 m^(2)/g),因此表现出较强的CO_(2)吸附性能。在使用了400 nm截止滤光片的300 W氙灯照射下反应5 h,0.20-B-HCN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其CO生成速率为6.88μmol/(g·h),分别是一步焙烧法制得的g-C_(3)N_(4)(1.24μmol/(g·h))和未经B修饰的HCN-1(1.73μmol/(g·h))的5.54倍和3.97倍。在相同条件下第3次循环中光照5 h时,0.20-B-HCN的CO生成速率为6.53μmol/(g·h),表明0.20-B-HCN具有良好的稳定性。x-B-HCN光催化CO_(2)还原为CO的路径为:CO_(2)→COOH^(*)→CO^(*)→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CO_(2)还原 石墨氮化碳 B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超分子前驱体制备g-C_(3)N_(4)及其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野 和家佳 +2 位作者 朱传伟 张海晶 苏通明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61,共11页
光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对提高光催化效率有重要意义。以三聚氰胺为原料制备了g-C_(3)N_(4),并以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超分子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MCx-g-C_(3)N_(4)(x为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物质的量比,x=1、2、3或4)。采用XRD、FT-IR、SEM、... 光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对提高光催化效率有重要意义。以三聚氰胺为原料制备了g-C_(3)N_(4),并以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超分子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MCx-g-C_(3)N_(4)(x为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物质的量比,x=1、2、3或4)。采用XRD、FT-IR、SEM、TEM、N_(2)吸/脱附和XPS等对g-C_(3)N_(4)和MCx-g-C_(3)N_(4)进行了表征,发现g-C_(3)N_(4)和MCx-g-C_(3)N_(4)具有不同的形貌、结构、组成和比表面积。其中,MC3-g-C_(3)N_(4)为多孔的纳米片结构,n(C元素):n(N元素)为1.23,比表面积为45.63 m^(2)/g,是g-C_(3)N_(4)比表面积的4.5倍。以Pt为助催化剂,三乙醇胺为牺牲剂,在可见光下(≥400 nm)考察了催化剂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性能。结果表明,MC3-g-C_(3)N_(4)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性能,其产氢速率达到1127.83μmol/(h·g),是g-C_(3)N_(4)的35倍。MC3-g-C_(3)N_(4)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为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且纳米片结构缩短了光生电子迁移到催化剂表面的距离,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从而显著提高了其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可见光 产氢 超分子前驱体 氮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能量熵的电池剩余寿命预测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琳 陈静 +2 位作者 王惠民 韦海燕 潘海鸿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27-1835,共9页
电池剩余寿命(RUL)预测对电池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该文针对传统电池RUL预测过于依赖电池容量而容量数据难以直接获取的问题,提出对可直接在线测量的电池放电电压进行小波包能量熵(WPEE)提取替代容量表征电池退化。此外,利用提取的WPEE建... 电池剩余寿命(RUL)预测对电池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该文针对传统电池RUL预测过于依赖电池容量而容量数据难以直接获取的问题,提出对可直接在线测量的电池放电电压进行小波包能量熵(WPEE)提取替代容量表征电池退化。此外,利用提取的WPEE建立分数阶灰色退化模型(FGM)融合改进无迹粒子滤波(AUPF),构建FGM-AUPF算法框架,最终实现电池RUL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构建的FGM-AUPF算法框架分别利用电池放电电压WPEE和容量作为退化表征量,均能准确地预测电池RUL,且用电池放电电压WPEE预测得到的结果相对误差不大于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剩余寿命 小波包能量熵 分数阶灰色退化模型 无迹粒子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陈代谢灰色粒子滤波实现电池剩余寿命预测 被引量:14
5
作者 韦海燕 陈静 +2 位作者 王惠民 安晶晶 陈琳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81-1188,共8页
电池剩余寿命(RUL)预测是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以较少的数据量准确地在线预测电池RUL,提出新陈代谢灰色粒子滤波(MGM-PF)算法。首先利用一阶RC模型在线估算电池容量;然后基于估算的容量数据,利用新陈代谢灰色模型动态更新... 电池剩余寿命(RUL)预测是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以较少的数据量准确地在线预测电池RUL,提出新陈代谢灰色粒子滤波(MGM-PF)算法。首先利用一阶RC模型在线估算电池容量;然后基于估算的容量数据,利用新陈代谢灰色模型动态更新的灰色发展系数作为模型参数,构建表征电池容量退化的动态状态空间模型;并融合粒子滤波跟踪电池容量退化,实现电池RUL预测并给出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表达。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在线容量估算的MGM-PF算法能准确预测电池R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 粒子滤波 电池剩余寿命 在线容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滤波算法实现锂离子电池RUL预测 被引量:10
6
作者 韦海燕 安晶晶 +3 位作者 陈静 王惠民 潘海鸿 陈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7-1383,共7页
鉴于采用传统粒子滤波算法来预测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过程中,存在粒子多样性丧失现象而导致RUL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引入线性优化重采样思想,建立了基于线性优化重采样粒子滤波(LORPF)的电池RUL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双指数模型作... 鉴于采用传统粒子滤波算法来预测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过程中,存在粒子多样性丧失现象而导致RUL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引入线性优化重采样思想,建立了基于线性优化重采样粒子滤波(LORPF)的电池RUL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双指数模型作为电池老化模型,通过LORPF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迭代更新,实现电池RUL预测并给出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表达,最后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PCoE研究中心的电池数据和自主搭建实验平台的电池数据对所提方法与传统PF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RUL预测精度,其误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剩余使用寿命 粒子滤波 线性优化重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影响因素建立锂离子电池充电内阻的动态模型 被引量:14
7
作者 潘海鸿 张沫 +2 位作者 王惠民 冯喆 陈琳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99-2206,共8页
锂离子电池内阻建模对研究电池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充电内阻受温度、充电倍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该文分析电池的内阻变化特性与多种影响因素(充电倍率、荷电状态以及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的二元多项式和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不... 锂离子电池内阻建模对研究电池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充电内阻受温度、充电倍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该文分析电池的内阻变化特性与多种影响因素(充电倍率、荷电状态以及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的二元多项式和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不同充电倍率、荷电状态以及温度下的电池充电内阻进行建模,并采用所建立的多因素动态内阻模型对不同状态下的充电内阻进行估算。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态内阻模型获得的内阻估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不超过6mΩ,证明所提出的电池充电内阻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电内阻 多因素 内阻模型 最小二乘 二元多项式 三次样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新陈代谢极限学习机实现电池健康状态估算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琳 王惠民 +3 位作者 李熠婧 张沫 黄江 潘海鸿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8,共9页
针对因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算法泛化性差或可用已知数据量少导致的锂离子电池SOH估算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使用极限学习机(ELM)构建强泛化性电池退化状态模型来描述不同电池的共性退化规律;引入新陈代谢机制来更新退化状态模型... 针对因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算法泛化性差或可用已知数据量少导致的锂离子电池SOH估算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使用极限学习机(ELM)构建强泛化性电池退化状态模型来描述不同电池的共性退化规律;引入新陈代谢机制来更新退化状态模型的输入数据进而实现对SOH的新陈代谢估算,在保证估算精度的同时降低对输入数据量的需求。利用两种不同材料电池在不同工况下所测数据对所提出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仅用4个数据样本的情况下准确估算电池SOH,估算误差不超过2.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健康状态 极限学习机 退化状态模型 新陈代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HPPC锂离子电池内阻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韦海燕 钟腾云 +1 位作者 潘海鸿 陈琳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9-1311,1339,共4页
电池充放电内阻是动态变化的,难以快速准确测量,为此提出多倍率混合脉冲功率特性(Multi-rate HPPC)内阻测试方法。该方法在混合脉冲功率特性法(HPPC)的基础上,用多倍率充放电测试脉冲代替单倍率充放电测试脉冲,使得在单个内阻测试循环中... 电池充放电内阻是动态变化的,难以快速准确测量,为此提出多倍率混合脉冲功率特性(Multi-rate HPPC)内阻测试方法。该方法在混合脉冲功率特性法(HPPC)的基础上,用多倍率充放电测试脉冲代替单倍率充放电测试脉冲,使得在单个内阻测试循环中,可以测量不同SOC下多个倍率充放电内阻,从而提高内阻测试效率。实验结果表明,Multi-rate HPPC法能够有效测量充放电内阻,与HPPC法相比,提高了SOC低充放电内阻测试精度,减少内阻测试循环,节省内阻测试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HPPC 欧姆内阻 极化内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潘海鸿 李熠婧 +2 位作者 张沫 梁刚 陈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4-209,217,共7页
为提高生热率模型的仿真精度,基于Bernardi生热率模型车用锂电池实际应用,提出建立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温度、荷电状态和充放电倍率对Bernardi生热率模型的参数动态影响;其次,利用实验数据建立融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动态... 为提高生热率模型的仿真精度,基于Bernardi生热率模型车用锂电池实际应用,提出建立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温度、荷电状态和充放电倍率对Bernardi生热率模型的参数动态影响;其次,利用实验数据建立融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动态内阻和动态温熵系数的数学模型,将这两个数学模型代入Bernardi生热率模型构建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然后,开发该模型充电、放电和充放电循环3种工况的仿真程序并仿真电池的动态温度;最后,将电池温度的仿真值与实验值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态生热率模型能够准确仿真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温度,其误差小于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多因素 动态生热率 动态内阻 动态温熵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功能碳点用于葡萄糖的比色/比率荧光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春玲 姚晓条 +4 位作者 徐远金 覃秀 石睿 成诗琦 王益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28-2435,共8页
以生物质(合果芋叶片)、十二水合硫酸铁铵和脲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铁、氮共掺杂碳点(Fe,N-CD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形貌与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该Fe,N-CDs既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也能在450 nm处产生强荧光发射... 以生物质(合果芋叶片)、十二水合硫酸铁铵和脲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铁、氮共掺杂碳点(Fe,N-CD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形貌与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该Fe,N-CDs既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也能在450 nm处产生强荧光发射.以Fe,N-CDs和邻苯二胺(OPD)为探针,建立了一种比色/比率荧光测定双氧水(H_(2)O_(2))的双信号方法.在H_(2)O_(2)存在下,Fe,N-CDs催化OPD氧化成黄色的2,3-二氨基吩嗪(DAP),DAP在420 nm处有1个特征吸收峰.在360 nm波长光的激发下,DAP在550 nm处有强荧光发射;由于荧光内滤效应,DAP又可猝灭Fe,N-CDs在450 nm处的荧光.基于此,DAP在420 nm处的吸光度(A_(420))及DAP与Fe,N-CDs的荧光强度比(I_(550)/I_(450))均可用于H_(2)O_(2)的定量分析.考虑到葡萄糖氧化酶能催化葡萄糖氧化生成H_(2)O_(2),进一步发展了一种比色/比率荧光双信号葡萄糖测定方法.在pH=5.4,温度40℃,1.75 mmol/L OPD及反应时间25 min的条件下,当葡萄糖浓度在1.0~100μmol/L范围内时,A_(420)及I_(550)/I_(450)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8(比色)和0.6μmol/L(比率荧光).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人体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比色 比率荧光 葡萄糖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O_(x)/MoO_(2)准平行纳米阵列电极的析氢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航洋 周凌 +5 位作者 韩博鸣 谷向阳 叶晴岚 许雪棠 王凡 李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75-1286,共12页
利用Co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oFe LDH)准平行纳米片阵列作为载体前驱体,通过原位负载及煅烧方式,实现了含有氧空位的MoO_(2)纳米颗粒在纳米片阵列表面的生长。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所得CoFeO_(x)/MoO_(2)纳米阵列电极具有高析氢反应(HER... 利用Co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oFe LDH)准平行纳米片阵列作为载体前驱体,通过原位负载及煅烧方式,实现了含有氧空位的MoO_(2)纳米颗粒在纳米片阵列表面的生长。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所得CoFeO_(x)/MoO_(2)纳米阵列电极具有高析氢反应(HER)催化活性。该电极在10和1000 mA·cm^(-2)时的HER过电位分别为40和217 mV。在5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该电极可以稳定运行12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平行纳米阵列 MoO_(2) 析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参数耦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蒙先攀 李超 +3 位作者 雷涵 廖晋杨 陆福禄 潘明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711-2718,共8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不受卡诺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绿色能源转换装置之一。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燃料电池运行时的潜能,对操作参数控制的优化和研究变得至关重要。使用ANSYS/FLUENT建立了一个采用多平行蛇形...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不受卡诺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绿色能源转换装置之一。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燃料电池运行时的潜能,对操作参数控制的优化和研究变得至关重要。使用ANSYS/FLUENT建立了一个采用多平行蛇形流道的三维质子交换膜单体模型,开展不同操作压力(101.325、202.65、303.975 kPa)、进口温度(300、330 K)和散热率[5、40、60 W/(m^2·K)]下的性能变化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操作参数及各参数耦合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操作参数对燃料电池电流密度和温度的变化和分布情况均有显著影响;燃料电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散热率、操作压力及其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升高,随工作电压的增加而下降;当工作电压为0.9 V时,电压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占据支配地位;当电压为0.5 V、散热率为60 W/(m^2·K)、操作压力为303.975 kPa时,电流密度最大,达到0.81 A/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参数 操作压力 进气温度 散热率 性能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掺杂电子调控Ni-Mo-O多孔纳米棒选择性氧化5-羟甲基糠醛耦合制氢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书逸 吴佳 +3 位作者 王可 胡梦晨 文欢 尹诗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123,共11页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有机碳源,可满足人类对能源和化学品的巨大需求。其中,5-羟甲基糠醛(HMF)是最具应用潜力的生物质衍生平台分子之一,其氧化产物2,5-呋喃二甲酸(FDCA)有望替代对苯二甲酸(PTA)用于合成生物基降解塑料。由于反应条...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有机碳源,可满足人类对能源和化学品的巨大需求。其中,5-羟甲基糠醛(HMF)是最具应用潜力的生物质衍生平台分子之一,其氧化产物2,5-呋喃二甲酸(FDCA)有望替代对苯二甲酸(PTA)用于合成生物基降解塑料。由于反应条件温和、速率快和选择性高,电催化氧化HMF已成为制备FDCA非常有前景的绿色方法。此外,阳极电氧化HMF反应的理论电位(HMFOR,0.3 V vs.RHE)远低于析氧反应(OER,1.23 V vs.RHE),将其与阴极析氢反应(HER)耦合,有望在生产高附加值FDCA的同时降低产氢电位。然而,构建高效稳定的双功能催化剂用于HMFOR辅助制氢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通过水热和高温煅烧的方法在泡沫镍上生长Co掺杂的Ni-Mo-O多孔纳米棒(Co-NiMoO/NF)用于HMFOR(E10/100=1.31/1.37 V vs.RHE)和HER(E−10/−100=−35/−123 mV vs.RHE),均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对于HMFOR,Co-NiMoO/NF可以在1.36 V vs.RHE的恒电位下连续运行40个循环并保持较高的FDCA选择性(~99.2%)和法拉第效率(~95.7%)。对于HER,Co-NiMoO/NF可以在−2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50 h。作为双功能电极用于全HMF分解时,仅需1.48 V可达到50 mA∙cm^(−2),较全水解降低了290 mV,证明了Co-NiMoO/NF电氧化HMF辅助制氢大幅降低能耗的可行性。特别是,双电极体系能在1.45 V恒电位的驱动下,高效稳定地工作10个循环,并保持较高的FDCA选择性(~97.6%),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Co-NiMoO/NF的良好催化性能可归因于Co的引入优化了Ni-Mo-O的电子结构和对反应物的吸附行为,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和稳定性。同时,多孔纳米棒有助于底物分子和气泡在其表面的传输和脱附,进而提高了HMFOR/HER的反应动力学。这项工作有望为HMFOR和HER的高效稳定双功能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有益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氧化反应 析氢反应 催化剂 多孔结构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电子调控FeNi纳米片大电流密度电解水催化剂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明宇 蒋文杰 +3 位作者 余天琦 卓小燕 覃晓静 尹诗斌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1,共9页
开发高活性的大电流密度非贵金属双功能催化剂对于电解水制氢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水热法和高温退火处理制备了自生长在泡沫镍上的CeO_(2)电子调控的FeNi双金属复合物多孔纳米片(NiFe_(2)O_(4)-Fe_(24)N_(10)-CeO_(2)/NF)。电化学... 开发高活性的大电流密度非贵金属双功能催化剂对于电解水制氢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水热法和高温退火处理制备了自生长在泡沫镍上的CeO_(2)电子调控的FeNi双金属复合物多孔纳米片(NiFe_(2)O_(4)-Fe_(24)N_(10)-CeO_(2)/NF)。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iFe_(2)O_(4)-Fe_(24)N_(10)-CeO_(2)/NF在1.0mol-L^(-1)KOH电解液中具有出色的析氧和析氢反应(OER和HER)活性,在±1000mA·cm^(-2)电流密度下所需的过电位分别为352mV和429mV。将其组装成电解水(OWS)两电极体系,只需1.81V的电池电压就能达到100mA·cm^(-2)的电流密度。对于OER、HER和OWS,可以在±500mA·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30小时,其优异的大电流密度催化性能可以归功于CeO_(2)对于FeNi复合物的电子结构调控增强了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和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原位生长在泡沫镍(NF)上的多孔纳米片可以增强活性位点与电解质的接触,并利于气体产物的释放,从而提高其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本工作为制备双功能非贵金属电解水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i复合物 析氢反应 析氧反应 催化剂 电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和Ni掺杂LiBH_4放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6
作者 莫晓华 蒋卫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5-229,共5页
本工作旨在借助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来考察过渡金属元素Fe、Co、Ni掺杂LiBH_4的放氢性能。研究表明,Fe、Co、Ni掺杂有效提高了LiBH_4的放氢能力,这与掺杂体系B-H共价作用及Li-B/H离子作用的减弱,尤其是Fe/Co/Ni-B键的形成... 本工作旨在借助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来考察过渡金属元素Fe、Co、Ni掺杂LiBH_4的放氢性能。研究表明,Fe、Co、Ni掺杂有效提高了LiBH_4的放氢能力,这与掺杂体系B-H共价作用及Li-B/H离子作用的减弱,尤其是Fe/Co/Ni-B键的形成有关。体系Li7MB8H_32(M=Li、Fe、Co、Ni)的氢解离能与中心金属M的电负性负相关,即金属M的电负性越高,体系的氢解离能越小。与Fe、Co掺杂体系相比,具有较低金属占位能及较小氢解离能的Ni掺杂体系表现出良好的放氢特性。本研究从模拟计算的角度证实,利用高电负性金属(相对Li)与LiBH_4复合是实现LiBH_4"失稳"的一种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金属硼氢化物 硼氢化锂 放氢性能 过渡金属元素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