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扩展研究——基于夜间灯光数据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展图 冯冰 +1 位作者 肖丽梅 谢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2,共6页
以2013年、2017年、2021年3期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GIS技术提取规定阈值的灯光分布区域表征城市建成区范围,通过城市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紧凑度、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扩展特征、扩展格局,... 以2013年、2017年、2021年3期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GIS技术提取规定阈值的灯光分布区域表征城市建成区范围,通过城市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紧凑度、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扩展特征、扩展格局,并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从空间扩展特征看,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空间以外延式扩展为主,整体紧凑度偏低,外围轮廓紧凑性较差。(2)从空间扩展格局看,城市群空间逐步形成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镇发展轴,崇左、玉林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同步扩展,初步形成协同发展格局。(3)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由“北—南”向“西北—东南”,最后向“东—西”方向逐步演变,标准差椭圆面积缩小,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南宁)移动。(4)从驱动机制看,影响城市群空间扩展的主导因素是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数据 城市群 空间扩展 驱动机制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以桂林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谭莹莹 蒋瑜 周绍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的时空变化。基于桂林市ESV当量因子表,应用生态价值转移的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获得桂林市六城区的ESV转移量,并对ESV空间转移网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桂林市六城区ESV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86694.27万元下降为283618.51万元。研究期内桂林市六城区各单项ESV均呈现随时间发展减少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的ESV变化最大,表明旅游开发伴随的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ESV产生负面影响。2)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占比最大。二级ESV从大到小依次为: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美学景观、食物生产、原料生产、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占比大,主要由于桂林市林地面积广阔,林地对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对于维护气候稳定、保障水资源供给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1 km×1 km格网尺度下,桂林市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2000-2020年,桂林市ESV高值区面积随时间推进不断减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象山区北部、秀峰区西部、七星区东部和叠彩区西南部。较高值区面积的增加,以临桂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可能与城市开发建设有关。其中临桂区的ESV较高值区不断增加可能与临桂“撤县设区”有关。4)研究区内各城区向外转移的ESV从大到小依次为:临桂区、雁山区、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水文调节是转移量最大的服务功能类型,占研究区ESV总转移量的18.78%。ESV值高的区域向外转移的ESV也多。本研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的ESV状况进行20年范围探索,揭示各城区间ESV的空间转移关系,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ESV的时空演变有了一定了解,为未来城市生态保护以及区域环境管理、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转移 断裂点模型 场强模型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评估研究
4
作者 贾艳红 黄俊忠 +1 位作者 吴春竹 胡洪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9,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对于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对于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利用InVEST模型对流域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的产水服务、碳储存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面,2010-2020年间漓江流域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2030年多情景下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呈现出耕地、林地、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现象。自然发展情景和城镇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明显;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下降趋势及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得到有效控制;耕地保护情景有助于降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2)生态系统服务方面,2010-2020年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都呈现上升趋势,碳储存量呈现降低趋势。流域中西部为产水量高值区,流域北部和东部为碳储存量和土壤保持量高值集中区。2030年城镇发展情景下产水量持续增加;发展情景差异对碳储存服务产生显著影响,生态保护情景能够提高碳储存量;土壤保持服务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并在自然发展情景下达到最大。3)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产水服务提升,林地和草地减少引起碳储存量下降,建设用地扩张和林地草地减少使流域土壤保持量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漓江流域生态和社会经济不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规律可为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多情景模拟 漓江流域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桂林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4
5
作者 贾艳红 吴春竹 +2 位作者 胡洪文 黄俊忠 苏筱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212,共12页
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引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而生态安全格局又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点(节点、屏障点)—线(生态网络)—面(生态源)框架的漓江流域... 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引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而生态安全格局又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点(节点、屏障点)—线(生态网络)—面(生态源)框架的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和生态敏感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并利用电路理论生成生态网络,优化景观格局,促进漓江流域生态价值的提升和实现。研究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生态源地共12个,总面积1624.71 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31%。在构建的漓江流域生态网络模型中,生态廊道有15条,其中重要生态廊道7条,潜在生态廊道8条,重要生态廊道最长为64.35 km。漓江流域景观优化呈现出“一带两廊三区”格局,因地制宜发挥生态优化和修复职能,提高各源地之间的景观连通性,可为漓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流域生态系统调控和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水库藻源性有机质来源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黄思宇 蒲俊兵 +2 位作者 潘谋成 李建鸿 张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7-396,共10页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和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稳定性的影响,以岩溶地下水补给型水库(广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区域藻源有机质对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龙洞水库有机质主要来源为内源藻类(20.9%~65%)和外源土壤(11.8%~53.4%)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水库上游以土壤来源为主,下游以藻类来源为主。大龙洞水库表层沉积物矿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潜在矿化量高于下游潜在矿化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在岩溶高溶解无机碳水环境中,藻源性有机碳对微生物矿化过程具有抑制性,降低矿化强度。在生物碳泵作用和无机碳保护下,以藻源性来源为主的岩溶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潜在埋藏总量略高于岩溶区土壤的潜在埋藏总量,表明岩溶水库沉积物有着稳定的有机成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库 藻源性有机质 矿化过程 无机碳保护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种马铃薯对罗汉果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学惠 谢雅淇 +1 位作者 曾奕诚 胡乐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套种和施加外源有机物能够有效缓解罗汉果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本文探索罗汉果单作及套种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还田对罗汉果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设置罗汉果单作、套种马铃薯、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还... 套种和施加外源有机物能够有效缓解罗汉果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本文探索罗汉果单作及套种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还田对罗汉果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设置罗汉果单作、套种马铃薯、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还田、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生物炭还田和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混施还田5种处理进行为期10个月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种马铃薯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0.75 mg·g^(-1)·d^(-1)。套种马铃薯土壤细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增加624.56、643.5、0.47,但降低了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套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还田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幅度为30.89%~69.29%。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混施还田增加了土壤细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增加309.23、465.20、0.46,同时增加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与单作相比,套种马铃薯通过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了土壤碳组分的转化;套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混施还田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细菌多样性 罗汉果农田 马铃薯套种 水稻秸秆/生物炭 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改性香蕉秸秆对水中磷的吸附性能
8
作者 李碗碗 黄智 +2 位作者 阮子欣 杨凌 蒋艳红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6,82,共7页
以氯化镧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合成镧改性香蕉秸秆材料(LaBS),对磷进行吸附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初始溶液浓度、温度、pH和共存阴离子对LaBS吸附磷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和X射... 以氯化镧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合成镧改性香蕉秸秆材料(LaBS),对磷进行吸附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初始溶液浓度、温度、pH和共存阴离子对LaBS吸附磷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对LaBS的理化性质和吸附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LaBS在360 min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受多步骤控制;最大吸附量为125 mg/g;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曲线,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机理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热力学参数ΔG<0,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微观分析表明,LaBS吸附机理主要为其表面的氢键和羟基等官能团与溶液中的磷酸根进行交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改性 香蕉秸秆 吸附 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桂林PM_(2.5)外来输送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9
作者 叶子葳 王琛泉 +5 位作者 文建辉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不同季节PM_(2.5)潜在源区及其贡献强度。结果表明,桂林PM_(2.5)污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M_(2.5)输送途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是导致桂林PM_(2.5)月际变化“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一大因素。华中地区和广东、广西地区的污染输送是桂林城区PM_(2.5)的主要外来贡献源,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该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跨区域污染传输的机制以及局地气象与地形的耦合效应,可为区域联防联控和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布 后向轨迹聚类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介导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偏振同时检测农药啶虫脒
10
作者 尹南竹 黄茜 赵晶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4,共8页
本研究基于氧化石墨烯(GO)的荧光猝灭效应和质量放大效应,建立一种荧光强度和荧光偏振双信号同时检测方法,用于农药啶虫脒的定量分析。标记有荧光分子的核酸信号探针吸附在GO表面时,检测到较低的荧光强度和较高的偏振信号。当啶虫脒与... 本研究基于氧化石墨烯(GO)的荧光猝灭效应和质量放大效应,建立一种荧光强度和荧光偏振双信号同时检测方法,用于农药啶虫脒的定量分析。标记有荧光分子的核酸信号探针吸附在GO表面时,检测到较低的荧光强度和较高的偏振信号。当啶虫脒与其适配体结合后,释放的互补核酸探针与信号探针杂交而使其远离石墨烯,此时得到增强的荧光强度和降低的偏振信号。实验考察不同浓度啶虫脒的荧光强度和偏振信号之间的关系,并优化目标物识别时间、氧化石墨烯的浓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荧光偏振法(LOD=5 nmol/L)比荧光强度(LOD=50 nmol/L)的检出限更低,而荧光强度法更稳定。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并实现对芹菜叶和湖水中啶虫脒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氧化石墨烯 荧光分析 荧光偏振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信息量模型的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1
作者 吕爽 刘千瑜 张湘如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5,共13页
桂林市多山地丘陵,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地质灾害频发。本文选取桂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及人类活动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选择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降雨、距水系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桂林市多山地丘陵,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地质灾害频发。本文选取桂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及人类活动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选择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降雨、距水系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道路距离及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估指标,建立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平台下的层次分析法(AHP)和信息量模型进行数据集成,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桂林市地质灾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危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2.41%、31.89%、24.43%、14.81%和6.45%。极高危险区集中分布于永福县、阳朔县、桂林市区等地;极低危险区则主要分布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兴安县等地;其余地区为中度危险区,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模型结果可知降水可能是造成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模型评估指标(AUC)数值为0.796,通过危险性评价结果准确性检验。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和各项评估指标的致灾机理,并对比典型区域的危险性评价结果,发现降水、距断层距离等评估指标的高权重以及其他指标的中、低权重分布具有较好的合理性。此外,各因子的加权信息量与其分级结果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该信息量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详细评估各致灾因子对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等级的影响,并划分了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区,对桂林市及相关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AHP 信息量模型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对小白菜生长的潜在影响:内生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方明 高雨 +4 位作者 陈玉橼 符明月 唐炽健 莫翠菊 李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21-4631,共11页
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粒径和不同添加水平的聚乙烯微塑料(PE-MPs)对小白菜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E添加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株高和株重(P<0.05),在PE粒径为0.5μm,投加量为0.5%(w/w)... 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粒径和不同添加水平的聚乙烯微塑料(PE-MPs)对小白菜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E添加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株高和株重(P<0.05),在PE粒径为0.5μm,投加量为0.5%(w/w)的处理下,分别下降了86.8%和60.3%.并且,PE添加导致小白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二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E粒径变化对小白菜生长和光合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更大.PE添加显著降低了内生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P<0.05),显著提高了内生细菌群落的Simpson指数(P<0.05).在各水平PE的添加下,小白菜根系内生细菌变形菌门和内生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而内生细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SEM观测结果表明PE-MPs颗粒主要出现在小白菜的木质部和根皮层组织的细胞壁上.二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E粒径变化对小白菜根系和地上部分的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更大.PE的富集对小白菜造成了严重的结构、功能损伤和膜脂过氧化损伤,最终导致小白菜的生物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聚乙烯微塑料 内生菌 活性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对水中Pb^(2+)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佳慧 王威 +4 位作者 邓华 赵栋 张舒云 叶顺云 胡乐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2,共13页
为解决环境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并对氧化铝冶炼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进行妥当处置,本文以赤泥为原材料,通过聚合交联反应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丙烯酸(AA),制备得到吸附性能好、稳定性强和回收利用率高的赤泥-聚丙烯酸-羧... 为解决环境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并对氧化铝冶炼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进行妥当处置,本文以赤泥为原材料,通过聚合交联反应引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丙烯酸(AA),制备得到吸附性能好、稳定性强和回收利用率高的赤泥-聚丙烯酸-羧甲基纤维素(RMAAC)复合水凝胶材料,将其作为吸附剂应用于水中Pb2+的吸附去除。结果表明,RMAAC对Pb2+的吸附主要归因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同时存在物理吸附,涉及的吸附机理有离子交换、官能团络合、阳离子-π和配位螯合作用。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730.16 mg/g,在pH为3~6时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在多元重金属离子污染中,RMAAC展现出对Pb2+较高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赤泥 复合材料 吸附机理 选择性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位一体”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艳红 焦伟 +1 位作者 韦飞黎 牛博颖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14,共5页
根据“新工科”时代国家对GIS专业人才的实际社会需求和目前我国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思政引领、AI赋能、竞赛驱动和寓研于教支持下的“四位一体”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GIS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扎... 根据“新工科”时代国家对GIS专业人才的实际社会需求和目前我国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思政引领、AI赋能、竞赛驱动和寓研于教支持下的“四位一体”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GIS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扎实且兼有工程实践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科拓展研究和GIS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引领 AI赋能 竞赛驱动 寓研于教 人才培养模式 GIS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对小白菜根际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15
作者 李艺 朱姝 +5 位作者 傅伊昀 覃潇潇 石东弋 兰威 唐颖璇 于方明 《中国环境科学》 2025年第9期5245-5253,共9页
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粒径和不同添加水平的聚乙烯微塑料(PE)对小白菜根际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PE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总碳含量(P<0.05),在粒径为1.0μm,投加量为0.5%(w/w)和1.0%(w/w)的处理下,分... 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粒径和不同添加水平的聚乙烯微塑料(PE)对小白菜根际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PE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总碳含量(P<0.05),在粒径为1.0μm,投加量为0.5%(w/w)和1.0%(w/w)的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3.9%和56.3%.同时,PE添加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了影响,在粒径为0.5μm,投加量为1.0%(w/w)的处理下,纤维素酶、蔗糖酶、淀粉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二元方差结果表明,PE粒径、投加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小白菜根际土壤中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纤维素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P<0.001).此外,PE添加提高了碳循环过程中参与还原型柠檬酸盐循环和不完全还原柠檬酸循环过程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增强了小白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固碳能力.Mantel检验表明,纤维素酶活性与碳、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总碳含量与氮、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细菌是碳、氮和磷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的主要宿主.综上所述,PE添加通过影响小白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驱动碳、氮、磷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根际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聚乙烯微塑料 总碳 养分循环 宏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