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大芽孢杆菌-青葙组合对镉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驱动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赖才星 林华 +3 位作者 刘泽蕙 董梓涵 刘杰 俞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6-1044,共9页
以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青葙根际微生物在不同... 以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青葙根际微生物在不同时间节点(第7,21,50d)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巨大芽孢杆菌的处理组在第50d时,微生物群落的OTUs数量、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和丰富度指数(Chao1、Ace)均高于对照组;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微生物群落中的核心菌群;巨大芽孢杆菌能在初期占据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主导地位,但其相对丰度在50d内由12.01%逐渐下降至1.17%;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显示巨大芽孢杆菌主要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稳定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巨大芽孢杆菌能显著增加青葙叶片中的镉含量和根际土壤中的有效态镉含量,增幅分别为40.3%和17.6%.本研究为优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了解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的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巨大芽孢杆菌 青葙 镉污染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解-Fenton法处理垃圾膜浓缩液试验
2
作者 王潇潇 钟溢健 +3 位作者 李金城 陆祖贤 罗雪静 朱红祥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为了提高膜浓缩液处理效果,采用三维电解-Fenton法研究了电解时间、电压、pH、极板间距、亚铁投加量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为120 min、电压为14 V、pH=3、亚铁投加量为0.9 ... 为了提高膜浓缩液处理效果,采用三维电解-Fenton法研究了电解时间、电压、pH、极板间距、亚铁投加量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为120 min、电压为14 V、pH=3、亚铁投加量为0.9 mmol/L、极板间距为10 cm的试验条件下,TOC的去除率达59.71%、UV_(254)的去除率达90.46%。通过对膜浓缩液的三维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腐殖酸、富里酸等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经三维电解-Fenton法处理后转化成为小分子,使膜浓缩液可生化性得到改善,说明三维电解-Fenton法对膜浓缩液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电解-Fenton 垃圾渗滤液 膜浓缩液 难降解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
作者 潘家媛 彭芃 +2 位作者 农接亮 申泰铭 解庆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度的土样BQ1、BQ2和BQ3中总石油烃(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86.05%、61.91%和43.87%;BS法中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75.76%、58.91%和38.48%。结合土样中石油烃各组分的降解情况发现,相比于BS法,BA法不仅对TPHs表现出更好的降解效果,还对高分子量组分表现出更好的降解能力。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Salegentibacter sp.、Halomonas sp.和Bacillus sp.3个菌属的总丰度最大增加了47.87百分点,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属,这说明两种生物修复方法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并增加与石油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生物强化 生物刺激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水体水化学特征多元统计分析及成因解析
4
作者 张晓文 靳振江 +4 位作者 朱虹颖 秦广法 王诗萱 罗婷 李嘉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24,共13页
研究漓江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变化可以为漓江的保护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2022年5月-2023年4月,采集漓江12个断面一个水文年的水体样品,采用水质指数法(WQI)分析了16个水化学指标特征,并用因子分析对水化学特征成因进行解析。结果显示,漓江... 研究漓江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变化可以为漓江的保护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2022年5月-2023年4月,采集漓江12个断面一个水文年的水体样品,采用水质指数法(WQI)分析了16个水化学指标特征,并用因子分析对水化学特征成因进行解析。结果显示,漓江水体的无机碳(IC)、总碳(TC)、Ca^(2+)、Mg^(2+)、高锰酸盐指数、氨氮(NH_(4)^(+)-N)、总磷(TP)、硝酸盐氮(NO_(3)^(-)-N)和总氮(TN)的平均值分别为17.41、20.54、32.74、4.24、1.91、0.19、0.07、1.60和2.10 mg/L,电导率(EC)和pH的平均值分别为222.19μS/cm和8.07。良丰河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中等),桃花江全年水质为Ⅳ类(差)和Ⅲ类(中等)各占50%,其余10个断面水质类别以Ⅱ类(良好)为主,占比58.33%~83.33%。因子分析法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能够解释漓江水化学特征66.66%的变异,其中第一主成分中IC、TC、Mg^(2+)、Ca^(2+)和EC的载荷较高,聚类结果显示,冠岩地下河断面、遇龙河断面和良丰河断面的这5个指标的数值最高;第二和第三主成分中高锰酸盐指数、NH_(4)^(+)-N与TP和NO_(3)^(-)-N与TN的载荷较高,聚类结果显示,桃花江断面和良丰河断面这5个指标的数值最高。综上所述,冠岩地下河、遇龙河和良丰河受岩溶作用影响最强;漓江水质整体良好,但桃花江和良丰河存在污染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水体 水化学特征 岩溶作用 污染源识别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el CO_(2)Adsorbent Prepared with ZSM-5/MCM-48 as Support:High Adsorption Property and Its Mechanism
5
作者 WEI Jianwen ZHANG Lijuan +3 位作者 GENG Linlin LI Yu LIAO Lei WANG Dunqiu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3-839,I0015,I0016,共9页
Adsorption by solid amine adsorbent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decarbonization of flue gas.However,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many solid amine adsorbents need to be enhanced,and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C... Adsorption by solid amine adsorbent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decarbonization of flue gas.However,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many solid amine adsorbents need to be enhanced,and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CO_(2)adsorption mechanism.A novel CO_(2)adsorbent with high capacity was obtained by grafting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APTES)on a micro-mesoporous composite molecular sieve ZSM-5/MCM-48 as the support,and then impregnated with tetraethylenepentamine(TEPA)or polyethyleneimine(PEI).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PTES-ZSM-5/MCM-48-TEPA-60(A-ZM-T60),loaded with 60%(in mass)TEPA,for CO_(2)reaches 5.82 mmol·g^(-1) at 60℃in 15%(in volume)CO_(2).Carbamate,alkyl ammonium carbamate and carbonate are generated during the chemical adsorption,which is dominant for CO_(2)adsorption because of the reaction between CO_(2)and amino groups on the adsorbent,simultaneously accompanied by weak physical adsorption.All above data confirm that these composites display an outstanding adsorption performance with a bright future for CO_(2)capture from flue gas after desulfu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MCM-48 amino-bifunctionalization CO_(2)capture adsorption kinetics adsorp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布对厌氧消化废油脂产甲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6
作者 刘旭祯 何霞 +2 位作者 董嘉 陈杰英 费云帆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3-1010,共8页
厌氧消化废油脂产甲烷是处理废油脂污染并回收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式,而协同菌之间较低的电子传递效率限制了油脂向甲烷的转化。在厌氧消化油脂过程中添加碳布,可以引发种间电子直接转移(DIET),文章研究了碳布对厌氧消化油脂产甲烷的影... 厌氧消化废油脂产甲烷是处理废油脂污染并回收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式,而协同菌之间较低的电子传递效率限制了油脂向甲烷的转化。在厌氧消化油脂过程中添加碳布,可以引发种间电子直接转移(DIET),文章研究了碳布对厌氧消化油脂产甲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累计甲烷产量较对照组提升11.5%;碳布不仅能使微生物通过其进行DIET,也能促进微生物的聚集,推动微生物通过生物连接进行DIET,从而提高协同菌之间的电子传递速率;碳布能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富集参与DIET的细菌(如Acinetobacter Johnsonii,Syntrophobacter和Spirochaetaceae)和古菌(如Candidatus Methanofastidiosum,Candidatus Methanomethylicus),加快油脂水解以及乙酸和丙酸向甲烷的转化,强化甲基型产甲烷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废油脂 碳布 种间电子直接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稻田土壤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朱虹颖 靳振江 +3 位作者 张晓文 秦广法 陈伟坚 熊建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3-1090,共8页
为探究稻田土壤磷含量与土壤磷酸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桂林毛村岩溶区试验场中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稻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总磷、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总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丰富,无... 为探究稻田土壤磷含量与土壤磷酸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桂林毛村岩溶区试验场中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稻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总磷、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总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丰富,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8-P和Ca10-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76~1.27 mg∙kg^(-1);非岩溶区总磷含量极缺,速效磷含量中上,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10-P和Al-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06~0.35 mg∙kg^(-1);岩溶区土壤总磷和速效磷的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非岩溶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岩溶区,Fe-P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非岩溶区,总磷、Ca8-P和Al-P含量均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速效磷和无机磷组分可能是引起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非岩溶区 碱性磷酸酶 磷组分 稻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协萃体系从有害废弃物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镍
8
作者 程迎禧 夏兴良 +3 位作者 林宏飞 王树飞 朱宗强 朱红祥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44,共7页
从Mn^(2+)、Ca^(2+)和Mg^(2+)中选择性萃取分离Ni^(2+),可解决含有价金属的有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瓶颈问题。以Aliquat 336为改性剂,研究了Mextral 984H/Isononanoic acid/Aliquat 336协萃体系萃取、洗涤和反萃取平衡pH等温线。结果表... 从Mn^(2+)、Ca^(2+)和Mg^(2+)中选择性萃取分离Ni^(2+),可解决含有价金属的有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瓶颈问题。以Aliquat 336为改性剂,研究了Mextral 984H/Isononanoic acid/Aliquat 336协萃体系萃取、洗涤和反萃取平衡pH等温线。结果表明,在温度25℃,Aliquat 336体积分数为1%,萃取平衡pH=5.0条件下,Ni^(2+)的萃取率为96.3%;反萃取平衡pH=1.0时,Ni^(2+)的反萃取率为97.5%;改性剂Aliquat 336能显著提高羟肟/羧酸协萃体系对Ni^(2+)的反萃取动力学性能。通过三级逆流萃取、两级洗涤工艺试验得到的载镍有机相在O/A=10下,以150 g/L H_(2)SO_(4)反萃液进行三级反萃,富镍反萃液中Ni^(2+)含量达到30 g/L左右。Mextral 984H/Isononanoic acid协萃体系萃取镍的机理为离子交换反应,萃合物的结构可能为NiA_(2)(HL)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萃取 分离纯化 有害废弃物 反萃动力学 镍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FL和SMX单一及复合胁迫对食蚊鱼仔鱼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涛 黎昕 +4 位作者 马雲 郭美莎 宋晓红 曾鸿鹄 黄亮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6,共10页
抗生素在水环境中持续存在,其单一与复合胁迫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可能具有不同特征。该研究以典型抗生素氧氟沙星(OFL)和磺胺甲恶唑(SMX)为研究对象,基于病理损伤(H&E染色)、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探究不同剂... 抗生素在水环境中持续存在,其单一与复合胁迫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可能具有不同特征。该研究以典型抗生素氧氟沙星(OFL)和磺胺甲恶唑(SMX)为研究对象,基于病理损伤(H&E染色)、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探究不同剂量OFL和SMX单一及复合暴露对食蚊鱼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OFL、SMX(0.05、1、20μg/L)单一及复合暴露10 d后,仔鱼肝脏出现组织损伤,OFL单一暴露诱导的肝脏损伤大于SMX单一暴露组,二者联合暴露加剧了鱼体的肝脏损伤。联合作用增强了OFL和SMX对SOD、CAT酶活性及sod2、cat基因表达的影响,但减弱了其对GST酶活性及gst基因表达的影响。相比hsp70基因,仔鱼hsp90基因对OFL、SMX暴露的响应更灵敏。OFL、SMX单一及联合暴露诱导仔鱼生长异常,破坏了鱼体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导致组织损伤。研究从组织和分子层面共同探究了抗生素单一及复合胁迫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可为混合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和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磺胺甲恶唑 食蚊鱼 氧化损伤 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自养还原菌同步降解水中4-溴酚及硝酸盐
10
作者 陈博 丁婉莹 +3 位作者 张毅 范玉荣 宋玉峰 李海翔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2-88,共7页
基于摇瓶研究了以H_(2)为电子供体的氢自养还原菌降解4-溴酚(4-BP)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4-BP浓度、硝酸盐(NO_(3)^(-)-N)浓度及氢分压对4-BP的去除影响;最后研究了4-BP加入前后的微生物菌群变化。结果表明,提高初始4-BP浓度会降... 基于摇瓶研究了以H_(2)为电子供体的氢自养还原菌降解4-溴酚(4-BP)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4-BP浓度、硝酸盐(NO_(3)^(-)-N)浓度及氢分压对4-BP的去除影响;最后研究了4-BP加入前后的微生物菌群变化。结果表明,提高初始4-BP浓度会降低其去除效果;作为一种优先电子受体,NO_(3)^(-)-N会与4-BP争夺电子供体H_(2),增大初始NO_(3)^(-)-N浓度导致4-BP去除效果下降;提高氢分压会使得单位浓度NO_(3)^(-)-N及4-BP获得更多的电子供体,提升两者还原速率;加入4-BP后,改变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使得具有脱卤能力的Thauera丰度提升,达到42.8%。当系统中存在H_(2)时,具有正常活性的氢自养还原菌,在脱卤酶作用下4-BP释放Br^(-)从而被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自养还原菌 4-溴酚 同步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