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景 黄乘明 +6 位作者 范鹏来 赵家新 黄容 李文华 李俊 姚维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698,共8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季节性差异 破碎化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䗛目昆虫名录
2
作者 张倩文 何美莲 +1 位作者 李珊 边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88,共19页
䗛目昆虫因其拟态现象、断肢再生、孤雌生殖、防御机制等特殊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出广西䗛目昆虫名录,共6科7亚科38属88种2亚种,并提供了每个种的相关文献记录、分布地点、模式产地、模式标本及保存地、两性标本和... 䗛目昆虫因其拟态现象、断肢再生、孤雌生殖、防御机制等特殊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出广西䗛目昆虫名录,共6科7亚科38属88种2亚种,并提供了每个种的相关文献记录、分布地点、模式产地、模式标本及保存地、两性标本和卵等信息。与前人研究相比,新名录新增了13种2亚种,并按照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以及拉丁字母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归纳,为广西䗛目昆虫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䗛目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熊猴的雨季游走行为与栖息地的利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钰慧 周岐海 黄中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开展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对探讨灵长类的栖息地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7月至9月,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跟踪和观察,收集游走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熊猴... 开展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对探讨灵长类的栖息地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7月至9月,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跟踪和观察,收集游走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熊猴的平均日游走距离为(784.3±137.6)m。分析显示熊猴的日游走距离与嫩叶采食量成正比,与果实采食量成反比,说明食物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是影响熊猴游走行为的主要因素。熊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崖壁的利用比例最大(45.5%±24.3%),其次为山坡(28.2%±26.6%),再次为山顶(16.7%±20.8%),最后为平地(9.6%±13.5%)。熊猴对山体利用表现出的行为策略可能是在取食利益与捕食风险中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猴 游走距离 栖息地利用 雨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熊猴的雨季活动时间分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钰慧 陈泽柠 +1 位作者 黄中豪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0-86,共7页
2012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森林中的1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观察,收集猴群的行为数据以探讨影响其活动时间分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熊猴(n=14)的活动行为类型以休息为主,占活动时间分配的40.9%&... 2012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森林中的1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观察,收集猴群的行为数据以探讨影响其活动时间分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熊猴(n=14)的活动行为类型以休息为主,占活动时间分配的40.9%±21.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29.9%±19.4%;再次为移动行为,占19.8%±5.0%;最后是理毛、玩耍以及其他行为,分别为7.1%±5.8%、1.4%±2.5%和1.1%±1.3%。猴群的休息时间与其采食嫩叶和芸香竹Bonia saxatilis的时间比例呈正相关,与觅食果实的比例和食物种类多样性呈负相关;觅食时间与觅食嫩叶和芸香竹的比例呈负相关,与觅食果实比例和食物种类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是影响熊猴休息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果实的觅食比例是影响猴群觅食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广西石山森林中熊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主要受食物因素的影响,与猴群的主要食物种类芸香竹的数量和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猴 活动时间分配 喀斯特森林 雨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顷网格与公里网格红外相机监测方案比较--以广西弄岗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林建忠 李生强 +4 位作者 汪国海 施泽攀 刘佳 王振兴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103,共12页
比较研究并评估红外相机在不同抽样方案中监测差异性和优缺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监测性能和特征,从而为红外相机抽样方案的有效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公顷网格抽样方案和公里网... 比较研究并评估红外相机在不同抽样方案中监测差异性和优缺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监测性能和特征,从而为红外相机抽样方案的有效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公顷网格抽样方案和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分别布设35台和32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及林下鸟类进行连续监测。对比分析2种抽样方案对应季节的监测数据发现:(1)在相同相机有效监测日内,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更快速获取兽类物种信息;(2)虽然2种抽样方案监测的物种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监测到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3)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易于获取大中型兽类的物种信息,独立有效照片的利用率较高,而公顷网格抽样方案相机拍摄率较高,主要表现在小型兽类的拍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鸟兽多样性 抽样方案 喀斯特石山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鸟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旋菁 李生强 +2 位作者 汪国海 施泽攀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51,共9页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共记录到9目31科124种鸟类。其中,样线法共记录115种,隶属9目31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8种;红外相机...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共记录到9目31科124种鸟类。其中,样线法共记录115种,隶属9目31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8种;红外相机技术共记录鸟类5目8科30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红外相机记录到的21种鸟类出现在样线调查中,9种林下鸟类未出现在样线调查中。样线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鸟类种数呈下降趋势。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均适用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红外相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调查方法上的不足,为保护区提供更加准确而全面的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 鸟类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理毛行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月婷 韦周全 +1 位作者 黄中豪 李友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与黑叶猴T.francoisi是喀斯特地区的近缘物种,具有相似的栖息地、身体大小和社会结构及行为特征。为了比较2个物种的理毛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的异同,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与黑叶猴T.francoisi是喀斯特地区的近缘物种,具有相似的栖息地、身体大小和社会结构及行为特征。为了比较2个物种的理毛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的异同,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对2种叶猴的理毛时间和理毛姿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1%单位体表面积上,白头叶猴可自理毛区域、无法自理毛区域和难自理毛区域获得理毛时间占比分别为0.67%±0.21%、1.01%±0.47%和1.44%±0.46%;黑叶猴上述3个区域的理毛时间占比分别为0.44%±0.14%、1.61%±0.58%和1.21%±0.54%。2种叶猴在不同理毛区域获得理毛时间支持理毛行为的卫生功能假说。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肛门生殖区每1%单位表面积获得理毛时间占比为7.12%±2.26%和10.61%±7.68%,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2种叶猴肛门生殖区中采用趴的理毛姿势的时间占比分别为9.47%±3.12%和14.72%±11.57%。在肛门生殖区的互相理毛行为中,2种叶猴的理毛行为均支持缓和功能假说。白头叶猴和黑叶猴采用无眼神接触的理毛姿势分别占47.86%±16.23%和63.76%±17.26%,白头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不支持缓和功能假说,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支持缓和功能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叶猴 黑叶猴 理毛行为 卫生功能假说 缓和功能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野化放归白颈长尾雉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刚 庾太林 +2 位作者 陈道剑 马昱君 吴冉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8-222,共5页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进行野化和放归,采用人工投喂和无线电跟踪观察等方法研究其取食选择,包括食物的种类、喜欢程度等。研究期间,共记录到白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进行野化和放归,采用人工投喂和无线电跟踪观察等方法研究其取食选择,包括食物的种类、喜欢程度等。研究期间,共记录到白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物有18科28种,取食部位有果实、嫩芽、叶子等;动物性食物有鳞翅目Lepid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 4个目的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野化训练 放归 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蚁科昆虫名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德付 谢毓琳 +1 位作者 梁小云 陈志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57,共42页
通过全面系统的文献梳理,共发现已记载广西蚁科昆虫8亚科78属328种及亚种,其中广西特有种26种。与面积相似的云南省蚁科昆虫种类组成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广西的物种数和特有种数仅分别为后者的63.69%和12.20%,意味着广西还有不少种类有待... 通过全面系统的文献梳理,共发现已记载广西蚁科昆虫8亚科78属328种及亚种,其中广西特有种26种。与面积相似的云南省蚁科昆虫种类组成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广西的物种数和特有种数仅分别为后者的63.69%和12.20%,意味着广西还有不少种类有待发现和描述。现将已知的广西蚁科昆虫按照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以及拉丁字母的先后顺序整理成名录,为国内外相关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蚁科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套适用于评价漓江水质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海菊 韦锋 +4 位作者 陈嘉美 陈蓓 李方 杜丽娜 韩雪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5,共14页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环境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水环境化学参数与底栖动物物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一套基于底栖动物属级分类水平的漓江BI指数(LJBI指数)。以25%分位数、50%分位数和75%分位数为分割点,将LJBI指数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代表漓江水环境的优秀、良好、中等和一般。研究结果显示,在漓江分布的底栖动物以中度污染耐受物种为主,而适应于水质较为清洁的物种,例如孔龙虱属、宽肩蝽属、细属等仅分布于上游溪流中,因此对于上游及支流溪流的保护尤其重要。从水环境健康来看,漓江上游水生态状况较好,例如青狮潭、高寨、华江乡等采样点被评价为优秀;漓江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生态相对变化较大,例如净瓶山段受修桥影响,水体浑浊,LJBI指数评价该采样点的水生态为一般。将该指数与其他常用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比较,其优点体现在:①不受物种个体数量的影响;②对于使用者来说,操作简单、计算方便,能够较快得出结论;③便于在漓江流域推广和科普宣传,有利于调动全员参与漓江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 漓江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桂山鳄蜥的栖枝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罗树毅 黎永泰 +3 位作者 武正军 程瑞 陈耀还 何家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189,共8页
2018年7—9月,在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的鱼散冲、吃水冲和打柴冲,通过测量野外鳄蜥的栖枝高度,利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鳄蜥的栖枝高度与鳄蜥的身体形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成体不同性别的栖枝高度... 2018年7—9月,在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的鱼散冲、吃水冲和打柴冲,通过测量野外鳄蜥的栖枝高度,利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鳄蜥的栖枝高度与鳄蜥的身体形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成体不同性别的栖枝高度差异不显著,鳄蜥个体越大会倾向于选择更高的栖枝。这可能与较大个体鳄蜥所需的食物量、捕食范围、光照、躲避天敌的能力以及种内领地竞争能力有密切相关。另外,不同溪沟、不同月份的鳄蜥栖枝高度也有所不同,这可能跟所处生境的地势地貌、植被类型以及水文条件等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蜥 栖枝高度 身体测量值 大桂山自然保护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古树资源特征及空间格局分析
12
作者 黄婉玲 周灿 +3 位作者 陈心悦 姚维 汪国海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8-200,共13页
探讨现存古树资源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对古树保育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漓江流域古树资源的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结构特征、生长状况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漓江流域古树的资源... 探讨现存古树资源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对古树保育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漓江流域古树资源的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结构特征、生长状况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漓江流域古树的资源组成及空间分布现状。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共分布有古树4360株,隶属于40科91属124种,其中3种为国家I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8种为国家II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古树组成主要以三级古树为主(3677株),占总株数的84.33%;古树整体生长状态良好,正常生长的古树占总株数的94.89%,仅发现3株死亡的古树。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分别以泛热带分布型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为主,这与漓江流域的地理位置相吻合。相关性分析表明,古树的树高、胸围和冠幅3个变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漓江流域各县的古树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出漓江流域中部地区古树分布较少而流域四周分布较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古树 结构特征 物种多样性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陆媚静 范鹏来 +1 位作者 孙涛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4-365,共12页
肠道寄生虫是宿主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宿主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接触日益增多,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肠道寄生虫的风险增加,由肠道寄生虫引发的新发疾病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已成... 肠道寄生虫是宿主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宿主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接触日益增多,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肠道寄生虫的风险增加,由肠道寄生虫引发的新发疾病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非人灵长类动物保护的重要挑战。本文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和特征进行总结,并对肠道寄生虫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生长发育、免疫作用、防御以及人类活动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的作用和公共健康卫生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动物 人畜共患病 肠道寄生虫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搬运行为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创斌 董佩佩 +3 位作者 黄秋婵 谭卫宁 周岐海 汪国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9-204,共6页
啮齿动物种子搬运行为对植物种群的更新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喀斯特微生境和种子大小对啮齿动物搬运行为的影响,2019年9—10月在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和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种子成熟期,将上述2种不同大小的植... 啮齿动物种子搬运行为对植物种群的更新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喀斯特微生境和种子大小对啮齿动物搬运行为的影响,2019年9—10月在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和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种子成熟期,将上述2种不同大小的植物种子同时摆放在4种不同的喀斯特微生境中(石洞、石槽、石面和土面),比较啮齿动物对不同微生境种子的搬运率差异。结果表明:单性木兰种子和青冈栎种子间的搬运率呈极显著差异(Z=-21.902,P<0.001),且啮齿动物更偏好搬运体积更小的单性木兰种子(93.56%±0.99%vs 7.41%±0.65%)。相同微生境中单性木兰种子和青冈栎种子间的搬运率都呈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石洞(53.41%±3.60%)、石槽(51.31%±3.66%)和石面(49.19%±3.59%)3种微生境中的种子搬运率都高于土面(45.37%±3.59%)微生境。微生境和种子大小都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搬运的重要因素。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搬运行为是喀斯特微生境和种子大小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性木兰 青冈栎 种子搬运 啮齿动物 同域分布 喀斯特微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进展
15
作者 孙涛 牛文鑫 +2 位作者 李兆元 周岐海 黄乘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1,共10页
功能形态学是研究功能和形态相互适应的学科。灵长类(包括非人灵长类和人类)在动物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群,其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它们常常成为生态学问题研究的模式动物。为适应多样化栖息环境,灵长类发... 功能形态学是研究功能和形态相互适应的学科。灵长类(包括非人灵长类和人类)在动物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群,其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它们常常成为生态学问题研究的模式动物。为适应多样化栖息环境,灵长类发展形成不同的运动模式,其骨骼和肌肉系统也相应进化以适应不同的运动模式。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在生态位、社会结构、地理分布以及进化上密切相关,开展其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的生态与适应,而且对深入了解运动功能进化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总结灵长类运动功能形态学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灵长类的运动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骨骼、肌肉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未来,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融入灵长类的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将进一步丰富人们对灵长类的了解,揭示其结构和功能的适应与进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 运动 功能形态学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和ArcGIS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茄的潜在适生区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艳茹 姚维 +2 位作者 陈心悦 汪国海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214,共10页
对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适生区范围进行预测,有利于掌握该物种的植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本研究基于水茄Solanum torvum现存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3.4.4)模拟当前和未来2050s(2041—2060年)、2070s(2... 对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适生区范围进行预测,有利于掌握该物种的植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本研究基于水茄Solanum torvum现存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3.4.4)模拟当前和未来2050s(2041—2060年)、2070s(2061—2080年)在3种不同温室气体气候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水茄的潜在适生区,并通过ArcGIS 10.8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其在中国的潜在空间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模型训练数据集AUC值为0.962,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年温度变化范围(bio7)、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和最干季降水量(bio17)是影响水茄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气候条件下,水茄的总适生区面积为79.14×10^(4)km^(2),高适生区面积为17.86×10^(4)km^(2),主要集中分布于广西和广东。不同时期水茄的适生区面积存在一定差异,未来各个时期水茄潜在分布区面积均有增大趋势,但2050s RCP4.5时期台湾地区的适生区面积却比当前减少了0.05×10^(4)km^(2)。因此,气候变暖对水茄的地理分布扩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茄 MaxEnt模型 适生区预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佳 李生强 +3 位作者 汪国海 林建忠 肖治术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6-165,共10页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Х^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鹇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集群行为 喀斯特石山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叶猴旱季食物营养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颖 韦晓 +3 位作者 吴茜 黄乘明 孙涛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15,共7页
食物营养成分在灵长类食物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白头叶猴食物营养成分及对其食物选择的影响,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对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取食的14种主要食物和5种非主要食物进行采集,并通过常压恒温干燥法、凯氏定... 食物营养成分在灵长类食物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白头叶猴食物营养成分及对其食物选择的影响,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对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取食的14种主要食物和5种非主要食物进行采集,并通过常压恒温干燥法、凯氏定氮法等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Ca、Fe、Zn、Mn等矿物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粗蛋白与粗纤维(CP/CF)的比值,并将各独立样本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Mann-Whitney U法检验。结果显示:1)白头叶猴所采食主要食物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Ca、Fe、Zn、Mn等矿物元素的含量以及蛋白质-纤维比与非主要食物并无显著差异。2)各主要食物与非主要食物所测定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含量及蛋白质-纤维比对白头叶猴食物选择均不呈显著相关性。白头叶猴在食物选择上不受食物营养成分以及蛋白质-纤维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叶猴 食物营养成分 矿物元素 蛋白质-纤维比 食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的移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海 陈亮 +3 位作者 黄海燕 何南 刘海洋 武正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使用实地观察与样线调查法,以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的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研究对象,研究鳄蜥在春、夏、秋三季的移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鳄蜥个体间单次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F=38.184,P<0.001)。从季节上看鳄... 使用实地观察与样线调查法,以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的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研究对象,研究鳄蜥在春、夏、秋三季的移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鳄蜥个体间单次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F=38.184,P<0.001)。从季节上看鳄蜥的单次移动距离分别是,(1)春季:雄性成体>幼体>雌性成体>亚成体;(2)夏季:雄性成体>亚成体>雌性成体>幼体;(3)秋季:雄性成体>亚成体>雌性成体>幼体。往溪沟上游和下游的最大移动距离:雄性成体>亚成体>幼体>雌性成体。不同季节影响鳄蜥发生明显移动的因子不同,应根据鳄蜥不同季节的移动特点来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蜥 移动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植物园鸟类-果实植物互惠网络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涛 黄杨 +2 位作者 唐启明 汪国海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0-207,共8页
采用样线法和焦点动物扫描法收集桂林植物园内鸟类对果实植物的取食行为数据,通过分析两者间的互惠网络关系,探讨鸟类对果实植物的利用规律及网络参数的季节性变化。结果显示:全年共记录到14种(2目7科)鸟类取食13种(8目11科)植物的果实... 采用样线法和焦点动物扫描法收集桂林植物园内鸟类对果实植物的取食行为数据,通过分析两者间的互惠网络关系,探讨鸟类对果实植物的利用规律及网络参数的季节性变化。结果显示:全年共记录到14种(2目7科)鸟类取食13种(8目11科)植物的果实,取食总频次为2174次。每种鸟类平均取食(6.57±1.20)种植物的果实,每种植物平均吸引(7.15±0.88)种鸟类取食其果实;网络的互惠连接度(C=0.51)、嵌套度(ωNODF=0.93)和互惠多样性(H_(2)=3.81)较高,而网络的特化性(H′_(2)=0.10)较低。鸟类取食最多的植物为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取食植物种类最多的鸟类为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和绿翅短脚鹎Ixos mcclellandii,均取食13种植物果实。鸟类在秋季和冬季的取食频次占全年总取食频次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79%和33.15%。秋季鸟类与果实植物间的嵌套度(ωNODF=0.92)和互惠多样性指数(H_(2)=4.78)最大,冬季的连接度最大(C=0.53),而夏季中互惠网络的特化性(H′_(2)=0.27)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绿地中的动植物关系存在季节上的复杂多变,网络分析可为研究栖息地变化中生态系统功能状态的变化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惠网络 食果鸟类 果实植物 季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