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生物膜反应器气体逆扩散与控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海翔 陈宇超 +3 位作者 蒋敏敏 张学洪 王敦球 董堃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32,共14页
膜生物膜反应器(MBfR)将膜曝气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实现碳减排与废水废气协同处理。然而,气体逆扩散现象显著降低了MBfR的运行效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该文深入分析了MBfR的工艺原理和气体传... 膜生物膜反应器(MBfR)将膜曝气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实现碳减排与废水废气协同处理。然而,气体逆扩散现象显著降低了MBfR的运行效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该文深入分析了MBfR的工艺原理和气体传输机制,系统探讨了逆扩散的成因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通过总结影响逆扩散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为MBfR的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旨在推动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膜反应器 中空纤维膜 气体逆扩散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三个城市居民头发中11种重金属富集特征
2
作者 游少鸿 毛竣 +2 位作者 俞果 于洪伟 刘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4-722,共9页
研究采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桂林和百色3个城市的72份居民头发样本。通过微波消解技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分析法,系统测定了头发中铬(Cr)、锰(Mn)、钴(Co)、镍(Ni)、铜(... 研究采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桂林和百色3个城市的72份居民头发样本。通过微波消解技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分析法,系统测定了头发中铬(Cr)、锰(Mn)、钴(Co)、镍(Ni)、铜(Cu)、砷(As)、硒(Se)、锶(Sr)、镉(Cd)、锑(Sb)和铅(Pb)共11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比。研究旨在探究头发中重金属含量与个体的吸烟习惯、染发行为、性别、年龄以及居住时间的关联性,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来识别广西3个地区居民头发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研究结果显示,广西3个地区居民头发中的锰、铬、钴质量比高于大多数国内外研究中发现的质量比,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重金属暴露风险;镍、铜、砷、硒、锶、镉、锑和铅的质量比相对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PCA结果揭示,广西3个地区居民头发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业活动、自然环境、工业排放以及含重金属的农业用化学品。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发现,女性头发中的钴、铬、镍、铜、铅、锶、镉的平均质量比显著高于男性(p<0.05),暗示女性可能面临更高的重金属暴露风险。此外,染发样本相较于未染发样本在镉质量比上有显著升高,而在铬和硒质量比上则相对较低;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头发中的重金属质量比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重金属质量比 头发 性别 年龄 重金属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芽孢杆菌-青葙组合对镉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驱动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赖才星 林华 +3 位作者 刘泽蕙 董梓涵 刘杰 俞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6-1044,共9页
以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青葙根际微生物在不同... 以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巨大芽孢杆菌对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青葙根际微生物在不同时间节点(第7,21,50d)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巨大芽孢杆菌的处理组在第50d时,微生物群落的OTUs数量、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和丰富度指数(Chao1、Ace)均高于对照组;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微生物群落中的核心菌群;巨大芽孢杆菌能在初期占据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主导地位,但其相对丰度在50d内由12.01%逐渐下降至1.17%;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显示巨大芽孢杆菌主要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稳定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巨大芽孢杆菌能显著增加青葙叶片中的镉含量和根际土壤中的有效态镉含量,增幅分别为40.3%和17.6%.本研究为优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了解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的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巨大芽孢杆菌 青葙 镉污染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陆水域常见野生罗非鱼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乔梁 吴志强 +5 位作者 刘昊 黄亮亮 何佳洋 李育森 宋韵涛 衷英杰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33,共10页
【目的】准确掌握广西内陆水域常见野生罗非鱼的种群结构与分布特征,为保护广西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2月—2024年1月,在广西内陆水域29个采样点采集3种常见野生罗非鱼,带回实验室测量其全长、体长及体质量... 【目的】准确掌握广西内陆水域常见野生罗非鱼的种群结构与分布特征,为保护广西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2月—2024年1月,在广西内陆水域29个采样点采集3种常见野生罗非鱼,带回实验室测量其全长、体长及体质量等生物学指标,并解剖取出性腺鉴定雌雄及判断性腺发育分期,依据鳞片判断其年龄,然后通过Excel 2020、Origin 8.0和ArcGIS 10.8等统计分析3种罗非鱼的分布特征及种群结构,包括体长与体质量分布、年龄结构及性别比构成等。【结果】共采集到罗非鱼2648尾,其中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745尾、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1379尾、伽利略罗非鱼(Sarotherodon galilaeus)524尾。齐氏罗非鱼的体型整体上小于尼罗罗非鱼和伽利略罗非鱼,3种罗非鱼基本上都处于匀速生长状态,肥满度均>1.00,各采样点的罗非鱼生长状况良好。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在广西内水域中基本上处于低龄化;伽利略罗非鱼年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高龄个体主要出现在红水河及西江下游,而左江、右江和独流入海河流主要分布低龄个体。广西内陆水域3种常见野生罗非鱼整体上呈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的特点,个别水系表现为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尼罗罗非鱼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桂北地区分布较少;齐氏罗非鱼在广西内陆水域到处可见;伽利略罗非鱼主要分布在红水河及西江干流一带,在南流江也有分布。【结论】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已入侵广西全境水域,伽利略罗非鱼在广西大部分水系也有分布,且其驯化程度可在桂北地区自然越冬,严重影响当地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今后要高度重视罗非鱼等外来鱼类入侵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强监测与防控的系统性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罗非鱼不断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种群结构 分布特征 广西内陆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预处理对生物炭特性及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许成涛 王敦球 +2 位作者 白少元 义玮 刘立恒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9-4077,4086,共10页
由于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生物炭被广泛用于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但是原始生物炭存在比表面积较小、表面官能团不丰富、吸附量低等不足。因此,如何改善生物炭的性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原料预处理方式(酸/碱活化、盐浸渍... 由于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生物炭被广泛用于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但是原始生物炭存在比表面积较小、表面官能团不丰富、吸附量低等不足。因此,如何改善生物炭的性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原料预处理方式(酸/碱活化、盐浸渍、矿物掺杂、纳米碳负载)对生物炭特性(比表面积、孔容、表面官能团等)及污染物(重金属、抗生素和染料)去除能力的影响,阐述了预处理对生物炭去除污染物的强化能力及机理(孔隙填充、离子交换、氢键、静电吸引、π-π相互作用等)。该综述能为生物炭的制备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原料预处理 特性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海洋捕捞渔业碳汇评估
6
作者 王才广 文岐莉 +5 位作者 宋建强 杨伊恒 徐浩 苏琼源 黄亮亮 吴志强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捕捞渔业是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2003—2022年广西海洋渔业捕捞碳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3—2022年广西海洋捕捞渔业碳移出总量为132.80×10^(4)t,平均每年碳移出量为6.64&... 捕捞渔业是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2003—2022年广西海洋渔业捕捞碳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3—2022年广西海洋捕捞渔业碳移出总量为132.80×10^(4)t,平均每年碳移出量为6.64×10^(4)t。碳移出总量中,鱼类贡献最大(92.83×10^(4)t,69.90%),其次是虾类(13.56×10^(4)t,10.21%)、蟹类(10.96×10^(4)t,8.25%)、贝类(9.78×10^(4)t、7.37%)和头足类(5.67×10^(4)t,4.27%)。近年来,广西海洋渔业捕捞群体碳汇变化幅度较大,碳移出量、总碳汇和净碳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受渔业捕捞产量与渔业物种碳含量的影响。为促进海洋渔业碳汇可持续发展,广西可以通过构建渔业碳汇补偿机制,试行渔业碳汇交易,出台新政策加大对碳汇渔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促进渔业碳汇生态服务的有偿化,最终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捞渔业 碳汇评估 可持续发展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飘 樊银明 +4 位作者 钟溢健 李金城 牛新志 立青次木 王茗生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1338,共8页
垃圾渗滤液具有高氮负荷及低C/N比的特性,对全量化处理构成重大挑战,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应对这一问题。传统硝化-反硝化技术因依赖碳源而成本高昂,探索低碳或零碳添加的脱氮技术,有助于提高渗滤液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系统地探讨... 垃圾渗滤液具有高氮负荷及低C/N比的特性,对全量化处理构成重大挑战,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应对这一问题。传统硝化-反硝化技术因依赖碳源而成本高昂,探索低碳或零碳添加的脱氮技术,有助于提高渗滤液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系统地探讨了三类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和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其中,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通过条件控制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传统生物脱氮,而厌氧氨氧化工艺和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则因其低能耗和高脱氮效率在处理渗滤液方面更具优势。同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以厌氧氨氧化为核心、硫驱动的自养反硝化组合工艺,有潜力成为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理想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生物脱氮 自养反硝化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8
作者 潘家媛 彭芃 +2 位作者 农接亮 申泰铭 解庆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度的土样BQ1、BQ2和BQ3中总石油烃(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86.05%、61.91%和43.87%;BS法中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75.76%、58.91%和38.48%。结合土样中石油烃各组分的降解情况发现,相比于BS法,BA法不仅对TPHs表现出更好的降解效果,还对高分子量组分表现出更好的降解能力。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Salegentibacter sp.、Halomonas sp.和Bacillus sp.3个菌属的总丰度最大增加了47.87百分点,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属,这说明两种生物修复方法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并增加与石油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生物强化 生物刺激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某铅锌矿影响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修复策略 被引量:52
9
作者 张云霞 宋波 +4 位作者 杨子杰 王佛鹏 周浪 周子阳 宾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为了解铅锌矿影响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探究污染农田的修复措施,以广西某铅锌矿影响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影响区自然土壤和农田耕作层土壤样品41个和277个,同时分别采集62个蔬菜和35个粮食样品,分析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铅锌矿... 为了解铅锌矿影响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探究污染农田的修复措施,以广西某铅锌矿影响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影响区自然土壤和农田耕作层土壤样品41个和277个,同时分别采集62个蔬菜和35个粮食样品,分析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铅锌矿影响区耕作层土壤As、Cd、Pb、Cu、Zn和Cr含量范围分别为4.50~104.8、0.031~36.26、24.80~2989、16.90~251.6、79.90~11 500和24.0~222.0 mg·kg^(-1);与土壤基线值相比,6种重金属的超标率分别为1.4%、91.7%、60%、60%、60%和0。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限值相比,大米样本As、Pb、Cd含量超标率分别为93%、86%、64%,玉米样本Pb、Cd含量超标率为100%、100%,叶菜类蔬菜As、Pb、Cd含量超标率分别为50%、100%、60%,根茎类蔬菜As、Pb、Cd含量超标率为23%、100%和100%,瓜果类蔬菜As、Pb、Cd含量超标率为14%、96%和100%。通过分析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超标情况,确定As、Pb、Cd为优先控制的重金属,依据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特性,划为3个分区:轻度污染区(Cd污染区),建议采取活化剂+植物萃取去除污染物;中度污染区则采用钝化剂与低积累农作物结合的方式;重度污染区则不宜种植进入食物链的农作物,建议采取施加活化剂与种植超富集植物结合的方式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矿开采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以广西南丹县大厂镇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姚航 张杏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0-235,共6页
在现场采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大厂镇的土壤中Cd、Cr、Sb元素污染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大厂镇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厂镇的Cd、S... 在现场采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大厂镇的土壤中Cd、Cr、Sb元素污染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大厂镇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厂镇的Cd、Sb元素污染较为严重,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差异较大,但均未受到Cr元素污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污染程度为山坡地>菜地>荒地>水稻田,且山坡地、菜地、荒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Cd>Sb>Cr;锡矿山对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p H值、有机质含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总体而言,距离矿山越近,其重金属含量越高、p H值越低,有机质含量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姚航 张杏锋 吴炽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68-70,共3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辅助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优缺点及其研究现状等,并对其发展前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苗溪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华荣 李梦豪 +2 位作者 姚越 何妹 冯昭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广西德保县内苗铅锌矿是典型的以采代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矿山。为了研究该矿对内苗溪的污染情况,沿内苗溪采集了13个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Cu、As、Cd、Pb、Zn、Cr和Mn元素的总量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 广西德保县内苗铅锌矿是典型的以采代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矿山。为了研究该矿对内苗溪的污染情况,沿内苗溪采集了13个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Cu、As、Cd、Pb、Zn、Cr和Mn元素的总量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除Cr和Mn的平均含量低于背景值外,Cd、Zn、As、Pb、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518.53,52.64,31.53,12.37,2.58倍。沉积物中Cu、Cd、Zn、Cr和Mn含量沿内苗溪向下游呈增加趋势,As和Pb向下游则呈减少趋势。(2)沉积物中Cu在大部分采样点以残渣态为主,沿内苗溪上游至下游,As元素有机物结合态呈增加趋势,Cd可交换态呈减少趋势,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增加趋势,Pb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态均有所增加,Zn可交换态明显减少,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增加趋势,Cr元素以可交换态为主,无明显变化趋势,Mn元素碳酸盐结合态呈增加趋势,可交换态呈减少趋势。(3)沉积物相关性表明,Zn与Cd,Pb与As及Cr与Mn三组元素中存在明显同源性。地累积指数表明,Cd为极严重污染,Zn为强-极严重污染,As为中等-强污染,Pb为中等污染,Cu为轻度-中等污染,Cr和Mn为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沉积物复合潜在生态风险极高,Cd、As、Pb、Zn生态风险程度较高,Cu、Mn、Cr为低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矿山 广西内苗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本科实验安全策略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颖 金鑫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9,共6页
采用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比例的不断增加,实验安全已逐步成为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多层次实验教学带来更多安全风险的原因,提出了... 采用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中比例的不断增加,实验安全已逐步成为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多层次实验教学带来更多安全风险的原因,提出了针对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安全策略:学生应对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从而筛选出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制订预防措施的安全限值及超出限值后的纠偏措施。结合具体案例给出了风险分析要素及辨识方法、风险控制关键要素的筛选原则。安全策略的改革目标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逐步树立安全实验的思维及团队安全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安全 风险分析 关键因素筛选 安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水道处理生活污水技术强化模拟实验研究
14
作者 梁延鹏 李艳红 +4 位作者 朱宗强 曾鸿鹄 姚毅 王宝亮 唐玉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28,共3页
在温度20℃、流速0.3 m/s、pH=7.0、挂膜密度为10 L-1条件下,改变DO及MLSS浓度开展下水道处理生物污水技术强化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待处理水样的DO,有利于对污染物的去除,适宜的DO为3.0 mg/L,此时系统对COD、TN、TP的去除率分... 在温度20℃、流速0.3 m/s、pH=7.0、挂膜密度为10 L-1条件下,改变DO及MLSS浓度开展下水道处理生物污水技术强化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待处理水样的DO,有利于对污染物的去除,适宜的DO为3.0 mg/L,此时系统对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7%、21%、1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MLSS可以持续提高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能力,适宜的MLSS为2.0 g/L,此时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4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水道 生活污水 废水处理 技术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的流域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及管控策略 被引量:10
15
作者 武力 刘慧莹 +2 位作者 向超 王敦球 陈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1,共8页
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进一步实现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探讨了一种新的划定控制单元的方式。通过建立SWAT模型,依据自然汇水特征、非点源污染分布与生态红线划分的结果,对永州境内湘江流域开展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构建水环境分区管控体... 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进一步实现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探讨了一种新的划定控制单元的方式。通过建立SWAT模型,依据自然汇水特征、非点源污染分布与生态红线划分的结果,对永州境内湘江流域开展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构建水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结果表明:整个流域划分为4个一级控制单元、36个二级控制单元和115个三级控制单元,三级控制单元3,39和96为非点源氮、磷污染关键源区。同时,提出了一级控制单元的分类管控策略:基本控制单元抓好源头治理和落实水利水电管理;优先控制单元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水土流失;重点控制单元着重城乡环境整治和面源污染控制;一般控制单元需严格准入,实现高质量发展,兼顾关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控制单元 SWAT模型 管控策略 永州市 湘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砂土中DNAPL污染物迁移过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鹏 刘汉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6-395,共10页
基于物理砂箱实验所获参数,运用数值模拟Petrasim程序模拟DNAPL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探究DNAPL在重力和毛细力共同作用下的迁移行为与迁移路径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⑴DNAPL污染物入渗前期主要受重力影响呈“液滴”状垂... 基于物理砂箱实验所获参数,运用数值模拟Petrasim程序模拟DNAPL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探究DNAPL在重力和毛细力共同作用下的迁移行为与迁移路径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⑴DNAPL污染物入渗前期主要受重力影响呈“液滴”状垂向扩散,在垂向扩散至底部不透水层后,DNAPL在毛细力驱动下开始横向再分布扩散,最后在底部形成长期的“池状”污染源区;⑵通过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其垂向扩散相对误差范围为-2.96%~5.95%.横向扩散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04%~23.41%.平面污染面积相对误差范围为0.03%~19.39%.表征横向扩散、垂向扩散与污染面积模拟值与实验值差异性的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27、0.9919、0.9832,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接近,模拟效果良好.结果说明了数值模拟Petrasim程序预测饱和多孔介质中DNAPL迁移行为和污染分布范围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在野外环境中DNAPL泄露污染的污染范围评估与迁移行为预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非水相液体 污染物分布 数值模拟 饱和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T技术的老口航运枢纽鱼道通行效率及鱼类行为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韵涛 曾令锋 +5 位作者 谭细畅 吴志强 闭增钊 衷英杰 孙扬言 乔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6-222,共7页
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射频芯片跟踪作为一种监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鱼类洄游行为监测及评估鱼道过鱼效率。为了解鱼类在郁江老口航运枢纽鱼道的上溯速度、昼夜特征行为及鱼道通行效率等情况,从而为鱼道设计提供更多参考,... 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射频芯片跟踪作为一种监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鱼类洄游行为监测及评估鱼道过鱼效率。为了解鱼类在郁江老口航运枢纽鱼道的上溯速度、昼夜特征行为及鱼道通行效率等情况,从而为鱼道设计提供更多参考,该研究以优势种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为试验对象,搭半双工(half duplex,HDX)PIT标记射频芯片跟踪系统,在鱼道中设置了5个监测断面。有效试验鱼共63尾,全部为野生个体,全长范围为16.00~23.50 cm,均值为(19.05±1.49)cm。试验发现,试验鱼在白天活动较为活跃,夜晚则处于休息状态;多数个体在标记放流后上行至第一个天线所需时间超过10 h;标记试验鱼通过整个鱼道的历时为648~5359 min,总通行效率为50.79%。研究可为国内过鱼设施通行效率量化及鱼道中鱼类上溯行为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 监测 PIT标记 过鱼效率 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某露天矿区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的孔隙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松 张硕 +3 位作者 张钰 张红霞 黄太庆 甘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7,共9页
广西铝土矿区复垦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复垦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其微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为探究当地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选取草地复垦模式(RG)和裸地复垦模式(RW),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扫描40 cm的原状土柱,用Avizo2020渲染功能,结合Ima... 广西铝土矿区复垦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复垦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其微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为探究当地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选取草地复垦模式(RG)和裸地复垦模式(RW),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扫描40 cm的原状土柱,用Avizo2020渲染功能,结合Image J软件及其插件获得表征土壤孔隙二维分布和三维特征的参数,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构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RG处理模式土壤中二维小、中孔隙数量较RW处理模式有所减少,大孔隙数量较RW处理模式明显增多。在0~20 cm土层深度内,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面密度相较于RW处理模式降低了近30%;在20~40 cm土层深度内,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面密度和孔隙复杂度均大于RW处理模式。RG处理模式下的三维总孔隙数较RW处理模式明显降低,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度(3.046%)高于RW处理模式(2.900%),说明RW处理模式的孔隙多但并不是大孔隙。RG处理模式的连通度(0.399)大于RW处理模式(0.273),弯曲度和比表面积(1.329,4.026 mm^(-1))小于RW处理模式(1.342,4.334 mm^(-1))。在三维结构中,因2个处理模式的复垦年限均为2 a,两者孔隙结构均以点状形式分布,同时呈现出倾斜层状结构。但相较于RW,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多为大孔隙,存在清晰可见的长条状孔隙,这预示着RG处理模式下的土壤朝着更为稳定的结构发展。因此,在广西露天铝土矿区的土壤复垦过程中,草地复垦模式更能促进土壤结构和水肥运移通道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模式 孔隙特征 CT扫描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昊 吴志强 +4 位作者 乔梁 黄亮亮 何佳洋 孙扬言 李育森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28-3737,共10页
【目的】明确现阶段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并从各水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广西外来鱼类入侵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内陆水域为研究区域,在主要水系设34个采样点,于2023年2月(春季)、2023年5—6月(夏季)... 【目的】明确现阶段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并从各水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广西外来鱼类入侵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内陆水域为研究区域,在主要水系设34个采样点,于2023年2月(春季)、2023年5—6月(夏季)、2023年8—9月(秋季)及2023年11—12月(冬季)连续4个季度以渔船捕捞方式采集外来鱼类样本,然后通过Jaccard相似系数(Jsc)分析不同水系外来鱼类分布相似性,并以主坐标分析(PCoA)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探讨不同水系外来鱼类分布差异。【结果】在广西内陆水域34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外来鱼类7690尾,隶属于7目13科20属23种。其中,鲈形目数量最多(9种),占39.13%;以水产养殖为目的引种外来鱼类19种,占82.61%;来自亚洲和北美洲的外来鱼类各7种,分别占30.43%。从广西内陆水域各水系外来鱼类分布情况来看,红水河的外来鱼类数量最多(16种),南盘江外来鱼类物种数最少(7种);分布样点范围最广的外来鱼类是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分布范围占比均为97.06%;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齐氏罗非鱼,为89.71%。基于Jsc的外来鱼类分布相似级别判定结果显示,极相似的水系有浔江—黔江(Jsc=0.93)、浔江—右江(Jsc=0.93)、红水河—黔江(Jsc=0.81)和红水河—浔江(Jsc=0.76),极不相似的水系为南盘江—贺江(Jsc=0.23);PCoA分析结果显示,浔江、黔江、柳江、贺江、南盘江、邕江郁江和右江之间有明显分离。【结论】在广西内陆水域共采集到23种外来鱼类,多为水产养殖引种鱼类,分布特征上表现为干流外来鱼类物种多、支流外来鱼类物种少。广西内陆水域各水系外来鱼类物种组成存在相似之处,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革胡子鲇已广泛分布。因此,亟待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引种鱼类的养殖管理,避免新引入外来鱼类的逃逸及已逃逸外来养殖鱼类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种类组成 分布特征 Jaccard相似系数(Jsc) 广西内陆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甘蔗粉垄与旋耕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特征变化
20
作者 张硕 王松 +4 位作者 张钰 张红霞 韦本辉 黄金生 甘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29,共9页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并结合ImageJ等软件来获取土壤孔隙分布二维和三维特征的参数指标,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了三维重构可视化。[结果]两种耕作处理下均会对土壤二维和三维孔隙数量产生影响,呈现较小孔隙高于较大孔隙的情况。F_(20)处理在二维及三维孔隙数量形成上要低于X_(20)处理,但前者整体圆度均高于后者。F_(20)处理整体上土壤孔隙面密度远低于X_(20)处理,但相同土层深度下前者土壤孔隙复杂度要高于后者。F_(20)处理的孔隙度和紧实度均值(2.08%,25.22)低于X_(20)处理均值(4.71%,27.23)(p<0.05),但前者比表面积均值(2.62 mm^(-1))高于X_(20)处理均值(2.50 mm^(-1))(p<0.05)。两种处理下连通度均值无明显差异,但F_(20)处理的弯曲度均值1.42%与X_(20)处理均值1.45%差异显著(p<0.05)。两种处理下分支长度密度差异较大,X_(20)处理其均值(115.87 mm/cm^(3))高于F_(20)处理均值(50.41 mm/cm^(3))(p<0.05)。同时两种处理的三维重构上F_(20)处理孔隙分布较为均匀且甘蔗的主要生长区连通性孔隙分布要优于X_(20)处理。[结论]相较传统旋耕而言,在广西地区进行甘蔗种植的过程中,粉垄耕作在土壤孔隙结构上更具优势性,更有利于促进甘蔗根系生长,提高甘蔗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CT扫描 三维重构 粉垄耕作 甘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