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9
1
作者 梁钊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6-29,共4页
教师培训要讲求实效,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必须要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增强培训实效,而从当下实践来看,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培训课程,很少有表现空间和表达机会,很少有机会承担培训任务,只能作为培训评价对象存在。要使教师真正参与培训之中,... 教师培训要讲求实效,教师作为培训对象,必须要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增强培训实效,而从当下实践来看,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培训课程,很少有表现空间和表达机会,很少有机会承担培训任务,只能作为培训评价对象存在。要使教师真正参与培训之中,才能激发其培训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培训实效。教育培训的组织者要尽可能地推动教师在培训中的角色转变,相关目标的达成需要转变组织者关于培训中教师的角色认知,明确教师培训参与的资源条件,形成相应的制度保障,实施能够牵引教师参与的培训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培训 培训实效 教师角色 旁观者 参与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学主体的意蕴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朝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25,共3页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然而,关于主体的观念和实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学生如何从课堂的客体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有何作为?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学生 主体 教学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关联性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语中的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春波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X期47-49,共3页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语的要求其实遵循了合作原则的这四项次原则,尤其是关联性原则。如果语文教师能结合语用学的这一关联性原则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更能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提问语 关联性原则 合作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课堂冲突的教学机智培养策略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朝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3,共2页
教学机智作为一种创造性教学行动,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冲突问题。它并不是某种技能技巧,根据课堂冲突的类型,教学机智也分为不同类型。教师要产生教学机智,就要对冲突问题敏感;具有课程意识;采用体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方式;在教学... 教学机智作为一种创造性教学行动,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冲突问题。它并不是某种技能技巧,根据课堂冲突的类型,教学机智也分为不同类型。教师要产生教学机智,就要对冲突问题敏感;具有课程意识;采用体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方式;在教学行动中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机智 课堂冲突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探究的动力与方法
5
作者 陈朝新 陈一铭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7-19,共3页
只有了解学生探究的动力,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探究的动力一般来自好奇心、问题、生存困境、理想或目标。探究事物本质、原因的行动对策和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关键词 学生 探究 动力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语文新课标下学科评价的建议
6
作者 梁钊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6X期6-9,共4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祖国语言文字 综合素养 实践性课程 综合性学习 小学低年级 品德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个体价值 作文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取向、范围与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X期9-12,共4页
语文课程不应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应是一种“作为关系和过程”的存在。[1]这种关系和过程,处处充盈着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师的课程实践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机械忠实的取向,二是盲目创生的取向。[2]机械忠实的实践取向没有考虑到... 语文课程不应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应是一种“作为关系和过程”的存在。[1]这种关系和过程,处处充盈着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师的课程实践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机械忠实的取向,二是盲目创生的取向。[2]机械忠实的实践取向没有考虑到课程的具体情景和变化,盲目创生的实践取向脱离了课程设计的初衷。无论是机械忠实的取向,还是盲目创生的取向,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当严肃审视语文课程编制者的本来意图,不能跨过边界去创新;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决不能以教材马首是瞻,不加入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教师应当忠于自己的课程价值判断,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创造性地重构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 容重 语文课程 课程实践 实践取向 教学内容 不良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