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yt b基因分析广西禾花鲤三个群体遗传结构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磊 何苹萍 +3 位作者 韦嫔媛 鲁翠云 吴铁军 彭金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9,共6页
研究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广西全州、融水、环江三地禾花鲤(Cyprinus carpio)的遗传结构。在3个群体中共鉴定到19种D-loop与Cyt b序列的组合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916±0.... 研究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广西全州、融水、环江三地禾花鲤(Cyprinus carpio)的遗传结构。在3个群体中共鉴定到19种D-loop与Cyt b序列的组合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916±0.010和0.008±0.004,禾花鲤线粒体DNA具有单倍型多样性高和核苷酸多样性低的特点。环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低,但是核苷酸多样性却最高,反映了环江群体存在最明显的谱系混杂。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71.54%),禾花鲤三个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285;P<0.0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多数样本的线粒体单倍型属于华南鲤(C.carpio rubrefusus)类型,同时三地禾花鲤中均检测到一定频率的西鲤(C.carpio carpio)或远东鲤(C.carpio haematopterus)类型的线粒体单倍型,提示禾花鲤可能受到鲤养殖品种的杂交渐渗。研究初步揭示了广西禾花鲤的种质资源现状,为禾花鲤这一地方特色“稻鱼共作”品种的选育和苗种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花鲤 遗传结构 线粒体DNA 渐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选育家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永德 曾兰 +5 位作者 宾石玉 杜雪松 杨慧赞 陈忠 余艳玲 林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101,共8页
近年来,微卫星标记技术因其引物通用性强、检测快速、多态信息含量高等优点发展并成为各种物种基因组作图的首选标记。本文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分析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家系间的遗传关系。... 近年来,微卫星标记技术因其引物通用性强、检测快速、多态信息含量高等优点发展并成为各种物种基因组作图的首选标记。本文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分析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家系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1个微卫星位点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36;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499 3、0.558 3、2.608 0,表现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对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家系NT207与NT213遗传距离最小,为0.204 4;家系NT208与NT210遗传距离最大,为0.760 9。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间的平均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649 6,平均遗传距离为0.440 2。UPGMA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家系NT215、NT218、NT210与NT211构成一个分支;家系NT214、NT203、NT206、NT207、NT213、NT217、NT209与NT216构成另一个分支;而家系NT208、NT201与其他家系的遗传距离则较远,分别构成独立的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昊 吴志强 +4 位作者 乔梁 黄亮亮 何佳洋 孙扬言 李育森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28-3737,共10页
【目的】明确现阶段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并从各水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广西外来鱼类入侵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内陆水域为研究区域,在主要水系设34个采样点,于2023年2月(春季)、2023年5—6月(夏季)... 【目的】明确现阶段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并从各水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广西外来鱼类入侵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内陆水域为研究区域,在主要水系设34个采样点,于2023年2月(春季)、2023年5—6月(夏季)、2023年8—9月(秋季)及2023年11—12月(冬季)连续4个季度以渔船捕捞方式采集外来鱼类样本,然后通过Jaccard相似系数(Jsc)分析不同水系外来鱼类分布相似性,并以主坐标分析(PCoA)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探讨不同水系外来鱼类分布差异。【结果】在广西内陆水域34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外来鱼类7690尾,隶属于7目13科20属23种。其中,鲈形目数量最多(9种),占39.13%;以水产养殖为目的引种外来鱼类19种,占82.61%;来自亚洲和北美洲的外来鱼类各7种,分别占30.43%。从广西内陆水域各水系外来鱼类分布情况来看,红水河的外来鱼类数量最多(16种),南盘江外来鱼类物种数最少(7种);分布样点范围最广的外来鱼类是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分布范围占比均为97.06%;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齐氏罗非鱼,为89.71%。基于Jsc的外来鱼类分布相似级别判定结果显示,极相似的水系有浔江—黔江(Jsc=0.93)、浔江—右江(Jsc=0.93)、红水河—黔江(Jsc=0.81)和红水河—浔江(Jsc=0.76),极不相似的水系为南盘江—贺江(Jsc=0.23);PCoA分析结果显示,浔江、黔江、柳江、贺江、南盘江、邕江郁江和右江之间有明显分离。【结论】在广西内陆水域共采集到23种外来鱼类,多为水产养殖引种鱼类,分布特征上表现为干流外来鱼类物种多、支流外来鱼类物种少。广西内陆水域各水系外来鱼类物种组成存在相似之处,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革胡子鲇已广泛分布。因此,亟待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引种鱼类的养殖管理,避免新引入外来鱼类的逃逸及已逃逸外来养殖鱼类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种类组成 分布特征 Jaccard相似系数(Jsc) 广西内陆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精子超微结构及遗传失活的研究
4
作者 张彬 韦嫔媛 +3 位作者 熊建华 谢达祥 赵永贞 陈晓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本文研究使凡纳滨对虾精子遗传失活的方法,用波长365nm和照射距离10.5cm的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凡纳滨对虾精液稀释液或精荚,然后进行人工授精。结果表明,新鲜精液稀释液在0~20s照射范围内,受精作用都仍能正常发生,与卵子人工体外授精仍... 本文研究使凡纳滨对虾精子遗传失活的方法,用波长365nm和照射距离10.5cm的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凡纳滨对虾精液稀释液或精荚,然后进行人工授精。结果表明,新鲜精液稀释液在0~20s照射范围内,受精作用都仍能正常发生,与卵子人工体外授精仍可获得5%的平均受精率,但胚胎在孵化前死亡;新鲜精荚在5~10min照射范围内,采用精液移植授精法可获得20%的平均受精率和3%的平均幼体孵化率。精子在2×105个/cm2的条件下,精液稀释液厚度2cm,经30s以上紫外线照射后,精子染色体可完全失活,而精荚经20min以上紫外照射后,精子染色体亦可完全失活。应用透射电镜对正常和不同时间紫外辐射的凡纳滨对虾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正常精子系单一棘突类型,主要由前端棘突、中间帽状体和后主体部构成,精子无尾部,不主动运动。紫外辐射凡纳滨对虾新鲜精液稀释液10~20s的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与正常活精子无明显变化。紫外辐射30s的精子表现为顶体和棘突形态正常,而染色质散乱,后主体部壁变薄;紫外辐射60s时精子就出现明显的受损状态,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变形,核区缩小,核膜受损部分破裂,染色质散乱甚至溢出,后主体部或前部胞壁加厚、膜表面皱缩、底部凹陷,顶体部局部受损,细胞质带囊泡化,双层膜肿胀,膜间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精子 超微结构 遗传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标记在罗非鱼遗传背景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5
作者 潘志忠 黄姻 +2 位作者 杜雪松 张永德 杨慧赞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12期126-127,共2页
从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分析、指纹图谱与种质鉴别、表型相关性和辅助育种方面简要叙述了基于微卫星标记技术的罗非鱼遗传背景研究概况,分析了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资料.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遗传背景 罗非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HSP70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耐寒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宾石玉 钟丹丹 +4 位作者 杜雪松 张永德 林勇 黄姻 文露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1-217,共7页
利用PCR-SSCP技术对吉富罗非鱼HSP70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多态性与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寒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依据HSP70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HP70-1、HP70-4、HP70-6不同耐寒能力样本中的电泳图具有带... 利用PCR-SSCP技术对吉富罗非鱼HSP70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多态性与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寒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依据HSP70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HP70-1、HP70-4、HP70-6不同耐寒能力样本中的电泳图具有带型多态性,且该基因多态性与其耐寒性状显著相关。据此推断HSP70基因是潜在的罗非鱼耐寒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耐寒性状 多态性 PCR-SSCP HSP70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6S rDNA基因序列沼虾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小敏 林勇 +4 位作者 宾石玉 余艳玲 曾兰 钟丹丹 张永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3-140,共8页
为了解沼虾属Macrobrachium各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通过PCR方法扩增罗氏沼虾M.rosenbergii线粒体16S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通过比对发现,511个位点中,可变位点178个,简约信息位点162个。在优化的模型中,碱基频率为ηA=0.306 3,ηC=0.... 为了解沼虾属Macrobrachium各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通过PCR方法扩增罗氏沼虾M.rosenbergii线粒体16S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通过比对发现,511个位点中,可变位点178个,简约信息位点162个。在优化的模型中,碱基频率为ηA=0.306 3,ηC=0.065 7,ηG=0.204 6,ηT=0.423 3;替代矩阵为[A-C]=0.042 7,[A-G]=0.248 59,[A-T]=0.028 4,[C-G]=0.032 9,[C-T]=0.629 0,[G-T]=0.018 4;不变位点的比例为0.428 7,变异位点的Gamma参数为0.429 8。在所有物种中,发现转换值高于颠换值,16S基因的转换和颠换未达到饱和。利用贝叶斯法构建了Bayes树,长臂虾属Palaemon与其他沼虾属构成了显著的并系类群。所有的物种聚成3个大的分支,其中马来亚沼虾M.malayanum构成一个大分支,真沼虾M.carcinus、美洲沼虾M.americanum和非洲沼虾M.vollenhovenii构成另一个大的分支,其余32个沼虾品种构成第三大分支。而罗氏沼虾与大和沼虾M.japonicum、南方沼虾M.meridionalis、细额沼虾M.gracilirostre、嘉罗沼虾M.jaroense、霍氏沼虾M.horstii、热带沼虾M.placidulum、拟鳞指沼虾M.lepidactyloides、贪食沼虾M.lar、宽掌沼虾M.latimanus、俄亥俄沼虾M.ohione形成一个群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虾属 线粒体DNA 16S RDNA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槽一年两造养殖吉富罗非鱼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阴晴朗 王志芳 +4 位作者 郭忠宝 毕鹏飞 周毅 唐瞻杨 罗永巨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3,共9页
为实现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降低养殖风险,文章开展了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水槽养殖研究。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83尾·m^-2和274尾·m^-2,规格为(36.6±2.8)g,养... 为实现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降低养殖风险,文章开展了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水槽养殖研究。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83尾·m^-2和274尾·m^-2,规格为(36.6±2.8)g,养殖期为122 d;第二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54尾·m^-2和215尾·m^-2,放养规格为(185.2±15.8)g,养殖期为100 d;外池塘套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养殖结果和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为83.38%,饵料系数1.12,养殖产量24107 kg;第二造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为93.35%,饵料系数1.17,养殖产量25730 kg;外池塘罗氏沼虾2012 kg,鲢1789 kg,鳙801 kg;每公顷投入452566元,收入655099元,利润202533元,投资回报率44.75%。研究表明,利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开展吉富罗非鱼一年两造养殖,降低了链球菌发病率,提高了养殖效益,实现了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 高效利用 一年两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脏组织多肽差异表达研究
9
作者 朱佳杰 付强 +5 位作者 敖秋桅 陈明 谭芸 李莉萍 蒋和生 甘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85-489,共5页
为研究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脏组织多肽表达变化,采用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TOF)扫描了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24 h后与未感染的罗非鱼肝脏组织的多肽质谱峰值差异,并对表达差异的多肽峰值进行蛋白质质谱鉴定和功能... 为研究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脏组织多肽表达变化,采用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TOF)扫描了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24 h后与未感染的罗非鱼肝脏组织的多肽质谱峰值差异,并对表达差异的多肽峰值进行蛋白质质谱鉴定和功能分类。结果显示:对照组检测到信噪比(s/n)大于50的质谱峰为44个,试验组为52个,发现6个质谱峰(m/z 1 082,1 161,1 196,1 459,1 740,1 877)在感染24 h后与未感染鱼之间的表达差异明显,其中质荷比(m/z)1 196在试验组表达下降,而质荷比(m/z)1 161和1 459则是上升。共鉴定得到19种多肽,其中14个表达上调,4个下调,1个无明显变化。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得到的多肽分别参与了三羧酸循环、DNA拼接和细胞防御3条信号调控通路。选择其中的ATP合成酶6(ATP6)和beta-羟基丁酸脱氢酶(Bhd1)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发现ATP6基因在感染24 h后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而Bhd1基因的转录水平则是显著降低,与多肽组相对定量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为无乳链球菌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多肽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弱毒株与其母源株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莉萍 王瑞 +5 位作者 梁万文 黄婷 罗永巨 雷爱莹 甘西 陈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16-2322,共7页
为获得一株安全、稳定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弱毒菌株。将前期筛选出来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疫苗候选菌株HN016通过体外连续传代获得弱毒株YM001,并对YM001生物学特征、毒力和稳定性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免疫实验探索了YM001免... 为获得一株安全、稳定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弱毒菌株。将前期筛选出来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疫苗候选菌株HN016通过体外连续传代获得弱毒株YM001,并对YM001生物学特征、毒力和稳定性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免疫实验探索了YM001免疫原性。结果显示,HN016 24 h菌落直径可达1 mm,形态规则,乳白色,链短,β-溶血;YM001在血平板上24 h菌落直径为针尖大小,灰白色,长链状,γ-溶血。生化和特异PCR鉴定HN016和YM001均为无乳链球菌,两者只在亮氨酸芳胺酶(Leu A)和D-核糖(dRIB)存在差别。HN016和YM001血清型均为Ia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均为ST-7;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图谱差异显著;高剂量YM001通过注射(1.0×109CFU/fish)和口服灌胃(1.0×1010CFU/fish)感染罗非鱼均不能造成发病和死亡。YM001连续盲传11代,无罗非鱼发病死亡。罗非鱼通过注射、浸泡和口服接种YM001(1.0×108CFU/fish),第15天分别获得98.42%,66.67%和71.41%相对免疫保护率(RPS),第30天RPS分别为95.77%,61.34%和52.36%。研究表明,YM001是一株安全、稳定并且免疫原性很好的无乳链球菌弱毒菌株,可作为弱毒疫苗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弱毒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罗非鱼和卵形鲳鲹海豚链球菌的生化特性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婷 李莉萍 +8 位作者 王瑞 梁万文 罗洪林 陈福艳 张彬 杨传萍 罗永巨 陈明 甘西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9-462,共4页
对2006—2011年从广西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中分离的链球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二重PCR鉴定,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对经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临床菌株进行生化... 对2006—2011年从广西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中分离的链球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二重PCR鉴定,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对经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临床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及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经鉴定共有22株临床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RAPD分析发现,所有菌株的电泳结果均在750 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且带型相同;结合Bachrach的研究结果,推测本试验中所分离的22株海豚链球菌的血清型均为Ⅰ型。本研究结果可为防治鱼类海豚链球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链球菌 基因多态性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精液制备及精子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彬 韦嫔媛 +3 位作者 熊建华 陈晓汉 赵永贞 谢达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00-2705,共6页
研究胰酶消化法、网搓法和机械匀浆法等3种方法制备凡纳滨对虾精荚获得游离精子的效果,以每个精荚获得的精子数量和畸形精子比例作为评判标准。数据显示,网搓法和胰酶消化法获得的精子数量较高,分别为21.10×10^6和20.16×10^6... 研究胰酶消化法、网搓法和机械匀浆法等3种方法制备凡纳滨对虾精荚获得游离精子的效果,以每个精荚获得的精子数量和畸形精子比例作为评判标准。数据显示,网搓法和胰酶消化法获得的精子数量较高,分别为21.10×10^6和20.16×10^6个,两者无明显差异,均显著高于机械匀浆法,且机械匀浆法的精子畸形率最高,为42.83%,其次是胰酶消化法,为26.83%,网搓法的精子畸形率最低,为17.67%。结果表明,网搓法获得游离精子的方法明显优于胰酶消化法和机械匀浆法,且操作简便。探讨了不同饵料、精荚体质量和着生部位对凡纳滨对虾雄虾成熟精荚中精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活饵料组的精荚体质量(〉53mg)明显大于商品饲料组(41.93 mg);鲜活饵料组的精子数量(20.57×10^6)与商品亲虾料组(21.46×10^6)相当,两者无差异,而交配脱落精荚组的精子数量最低,仅为4.90×10^6;但商品饲料组的精子畸形率最高(17.67%),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5.33%)。精荚体质量对精子数量影响不明显,但对精子畸形率影响显著,大于60 mg的畸形率最高(23.33%),40~60 mg范围内的精子畸形率最低,仅为5.33%。精荚着生部位对精荚体质量、精子数量和精子畸形率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精液制备 精子质量评价 精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及复氧对香港牡蛎抗氧化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兴志 何苹萍 +10 位作者 官俊良 韦嫔媛 江林源 张立 陈泳先 罗帮 马元 李蔚 李满园 李恒慧 彭金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低氧的耐受性及复氧后的恢复能力,为香港牡蛎养殖及耐低氧品系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开展溶解氧分别为0.5、1.5、2.5 mg/L低氧胁迫72 h及复氧24 h的实验,分析其鳃、闭壳肌的抗氧化... 【目的】研究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低氧的耐受性及复氧后的恢复能力,为香港牡蛎养殖及耐低氧品系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开展溶解氧分别为0.5、1.5、2.5 mg/L低氧胁迫72 h及复氧24 h的实验,分析其鳃、闭壳肌的抗氧化能力及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1)低氧胁迫6 h时,0.5 mg/L及1.5 mg/L两组香港牡蛎总抗氧化能力(T-AOC)、糖原含量、丙酮酸激酶(PK)活性和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显著降低(P<0.0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低氧胁迫72 h时,T-AOC、糖原含量以及能量代谢酶PK、PFK、PEPCK活性显著升高(P<0.05);3)复氧24 h后,1.5 mg/L和2.5 mg/L两个低氧组牡蛎的T-AOC,PK酶及PFK酶活性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0.5 mg/L低氧组牡蛎各项指标仍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低氧组PEPCK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氧显著影响香港牡蛎的抗氧化能力和能量代谢相关的酶活性,72 h内,牡蛎对1.5、2.5 mg/L低氧胁迫补偿适应能力较佳,但对0.5 mg/L极端低氧胁迫的补偿代谢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低氧胁迫 复氧 抗氧化能力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埃及尼罗罗非鱼肝、脾和鳃细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宾石玉 林勇 +6 位作者 曾兰 张妍 杜雪松 唐章生 张永德 杨慧赞 陈忠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选取平均体质量(150±2)g的埃及尼罗罗非鱼135尾,随机分为25℃、15℃和12℃共3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重复15尾,采用人工室内降温和电镜技术,探讨温度水平对埃及尼罗罗非鱼肝、脾和鳃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埃及尼罗罗非鱼在15... 选取平均体质量(150±2)g的埃及尼罗罗非鱼135尾,随机分为25℃、15℃和12℃共3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重复15尾,采用人工室内降温和电镜技术,探讨温度水平对埃及尼罗罗非鱼肝、脾和鳃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埃及尼罗罗非鱼在15℃第16天时出现昏迷,在12℃第72小时时出现昏迷和死亡,埃及尼罗罗非鱼肝、脾和鳃细胞的损伤程度均随水温降低而增强,以12℃损伤最严重。与25℃相比,15℃时,埃及尼罗罗非鱼肝脏细胞边缘不清晰,形成小碎粒,脾脏组织边缘出现轻微溶解,鳃小片部分断裂,毛细血管轻微充血;12℃时,肝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破碎化严重,内质网结构也呈现出破碎化的状态,脾脏组织边缘出现溶解,脾细胞出现与肝细胞类似的变化,鳃小片断裂严重,毛细血管充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埃及尼罗罗非鱼 细胞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罗非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宾石玉 曾兰 +6 位作者 杜雪松 张妍 林勇 唐章生 张永德 杨慧赞 陈忠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125,共6页
选取平均体质量(150±2)g的埃及尼罗、美国尼罗和美国奥利亚罗非鱼各90尾,随机分为25、15和12℃共3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重复10尾,应用人工室内降温,研究不同低温胁迫对罗非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0、5... 选取平均体质量(150±2)g的埃及尼罗、美国尼罗和美国奥利亚罗非鱼各90尾,随机分为25、15和12℃共3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重复10尾,应用人工室内降温,研究不同低温胁迫对罗非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0、5、10、16d昏迷和12℃ 0、36、72h时,与对照组(25℃)相比,3种罗非鱼血液红细胞数量(RBC)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压积(HCT)降低(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降低(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提高(P<0.05);血清总蛋白(TP)浓度显著提高(P<0.05),白蛋白(ALB)浓度降低(P>0.05);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15℃ 0、5、10d和昏迷时升高(P>0.05),在12℃ 0、36、72h时降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罗非鱼 血液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输入蛋白α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章双 黎铭 +4 位作者 董晓慧 杨奇慧 迟淑艳 刘泓宇 谭北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输入蛋白α(importinα)是核转运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可通过帮助具有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tion signal,NLS)蛋白入核而参与免疫过程。克隆并鉴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importinα1基因,命名为Lv IMα1,基因全长c DNA为2... 输入蛋白α(importinα)是核转运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可通过帮助具有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tion signal,NLS)蛋白入核而参与免疫过程。克隆并鉴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importinα1基因,命名为Lv IMα1,基因全长c DNA为2 181 bp,包括1 5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25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110 bp,3′非编码区长496 bp。Smart分析显示,Lv IMα1蛋白包含一个N端的输入蛋白β结合域和一个包含8个串联重复序列的NLS中央结合结构域。同源性分析发现,Lv IMα1与原鸡(Gallus gallus)IMα1的相似度最高,为73%;与水蚤(Daphnia magna)IMα1相似度最低,为61%。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v IMα1和多种无脊椎动物IMα1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Lv IMα1在所测试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神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液中Lv IMα1基因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感染后4 h外,其余时间点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12 h最低,为对照组的0.22倍,随后逐渐升高。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Lv IMα1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在感染后4、24、48、72 h尤为显著,24 h时最低,为对照组的0.38倍。Lv IMα1基因可能参与凡纳滨对虾抗病免疫应答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输入蛋白α1 基因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2年中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血清型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莉萍 王瑞 +8 位作者 黄婷 梁万文 雷爱莹 李健 黄维义 唐佳有 施金谷 甘西 陈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9-475,共7页
采用PCR血清型鉴定方法,对2007—2012年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和云南等地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分离获得的168株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流行菌株的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59株为Ⅰa血清型,6株为Ⅰb... 采用PCR血清型鉴定方法,对2007—2012年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和云南等地养殖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分离获得的168株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流行菌株的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59株为Ⅰa血清型,6株为Ⅰb血清型,3株为Ⅲ血清型。各区域流行菌株血清型也存在差异:从广西自治区7个地区50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61株无乳链球菌中,有54株为Ⅰa型,4株为Ⅰb型,3株为Ⅲ型;从广东省10个地区59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64株无乳链球菌中,有63株为Ⅰa型,1株为Ⅰb型;从海南省5个地区26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33株无乳链球菌中,有32株为Ⅰa型,1株为Ⅰb型;从福建省漳州6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6株和从云南省文山4个养殖场的罗非鱼中分离的4株均为Ⅰa型。研究表明,2007—2012年中国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血清型存在Ⅰa、Ⅰb和Ⅲ3种血清型,Ⅰa型为主要血清型,研究结果可为准确分析中国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规律和特点提供数据,为该病防治及疫苗候选菌株筛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血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球菌胁迫对罗非鱼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现色 胡庭俊 +4 位作者 杨慧赞 林勇 罗祖娟 黄明 甘西 《水产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9-34,共6页
利用腹腔注射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的方式制造链球菌胁迫模型,研究了链球菌胁迫对体质量(100±10)g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罗非鱼感染链球菌后血清尿素氮、肌酐含量以及肝脏溶菌酶... 利用腹腔注射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的方式制造链球菌胁迫模型,研究了链球菌胁迫对体质量(100±10)g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罗非鱼感染链球菌后血清尿素氮、肌酐含量以及肝脏溶菌酶、谷丙转氨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均下降,与0h组差异显著,表明链球菌感染后罗非鱼体内的免疫水平降低,抗氧化水平降低,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球菌 罗非鱼 生化指标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吉富罗非鱼人工注射无乳链球菌部分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燕婷 尹丹 +3 位作者 韦现色 林勇 杨慧赞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5,共6页
为揭示高温条件与吉富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的抵抗力的关系,观察了不同温度对吉富罗非鱼部分生物学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补体C3)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温(34℃)条件下,吉富罗非鱼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 为揭示高温条件与吉富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的抵抗力的关系,观察了不同温度对吉富罗非鱼部分生物学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补体C3)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温(34℃)条件下,吉富罗非鱼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2h达到最高,显著高于31℃感染组B2(P<0.05),在感染链球菌后24、36h,34℃条件下的B3组罗非鱼血清溶菌酶活力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B2(P<0.05)25.88%和28.75%;感染后12、36h,补体C3活性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A3(P<0.05)53.22%和36.19%。结果表明,高温降低了吉富罗非鱼的抵抗力,使鱼体对病原菌易感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高温 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组织蛋白酶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鹏 胡舒 +5 位作者 乔瑞峰 廖永岩 王姝懿 彭金霞 陆专灵 韦友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9-295,共7页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B)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卵形鲳鲹CatB(TroCatB)基因的全长cDNA。TroCatB cDNA全长为2181 bp。其中5′UTR和3′UTR分别为391和797 bp,ORF为993 ...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B)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卵形鲳鲹CatB(TroCatB)基因的全长cDNA。TroCatB cDNA全长为2181 bp。其中5′UTR和3′UTR分别为391和797 bp,ORF为993 bp,推定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推定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36.37 kD和5.73。蛋白结构预测TroCatB蛋白具有信号肽(1Met-18Ala)、前体肽(25Leu-64Gly)和一个典型木瓜蛋白酶家族半胱氨酸结构域,含107Cys、277His、297Asn 3个蛋白酶催化活性位点。同源性分析显示TroCatB蛋白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为67.0%—90.9%,成熟肽区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为73.7%—92.4%。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卵形鲳鲹和其他鱼类聚为一支,与髙体鰤距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oCatB基因mRNA在健康卵形鲳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脏中表达最高;在溶藻弧菌感染后,TroCatB基因在脾脏、头肾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脾脏在感染6h后,其表达量达到峰值,头肾则是在12h达到峰值。以上结果表明,TroCatB蛋白的结构域和催化活性位点在遗传进化过程中保守,TroCatB基因参与了机体对细菌免疫的相关生理活动,在卵形鲳鲹先天性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TroCatB在免疫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其对病原的抗病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B 卵形鲳鲹 表达分析 溶藻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