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小芳 唐章生 +6 位作者 刘俊丹 张宏燕 钟一治 卢智发 侯树鉴 王大鹏 陆专灵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7-444,共8页
【目的】了解当前广西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群体的遗传背景,为其人工养殖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西5个地区(南宁、大塘、融水、柳州和来宾)的克氏原螯虾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各克氏原... 【目的】了解当前广西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群体的遗传背景,为其人工养殖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西5个地区(南宁、大塘、融水、柳州和来宾)的克氏原螯虾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各克氏原螯虾群体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然后通过PopGene32和NTSYSpc 2.1等在线软件分析广西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南宁(NN)、大塘(DT)、融水(RS)、柳州(LZ)和来宾(LB)5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5142~3.0574,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08~0.648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899~0.5843,存在中度至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南宁群体和大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低于融水群体、柳州群体和来宾群体。5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平衡偏离指数(D)均为负值,且发生一定程度的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杂合子缺失现象普遍存在。5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2.3898~6.0284,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398~0.0947,表明各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仅存在低度至中度的遗传分化;各克氏原螯虾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6861~0.8583和0.1528~0.3768,其中,遗传距离趋势与Fst趋势一致,而遗传相似系数与Nm趋势一致,均表明柳州群体与来宾群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遗传距离较近。UPGMA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南宁群体和大塘群体聚类为一支,而柳州群体先与来宾群体聚类再与融水群体聚类成另一支。【结论】广西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其杂合子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应通过适当引种及加强不同地区群体间的遗传交流,保护好克氏原螯虾的优良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位点 杂合子缺失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珍稀动物现状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安尤 王大鹏 +3 位作者 程胜龙 施军 韩耀全 陈晓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4期13258-13261,共4页
通过资料搜集和对广西北部湾沿岸进行渔访的方式,统计了广西北部湾海域的珍稀动物及主要分布区域,并从分布区、资源量变化、环境压力等方面对中华白海豚等珍稀动物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海洋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捕捞对珍稀... 通过资料搜集和对广西北部湾沿岸进行渔访的方式,统计了广西北部湾海域的珍稀动物及主要分布区域,并从分布区、资源量变化、环境压力等方面对中华白海豚等珍稀动物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海洋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捕捞对珍稀动物危害最大,须进行针对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动物 北部湾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的西江流域广西境内卷口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敏 韩耀全 +5 位作者 王大鹏 施军 吴伟军 李育森 雷建军 何安尤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8,共9页
为了解西江流域广西境内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化程度,采用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对西江流域广西境内6个江段的139尾野生卷口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线粒体Cytb基因长度为1053 bp,碱基T、C、A、G的平均... 为了解西江流域广西境内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化程度,采用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对西江流域广西境内6个江段的139尾野生卷口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线粒体Cytb基因长度为1053 bp,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1%、27.7%、29.3%、13.9%,其中A+T(58.4%)高于C+G(41.6%)。共定义20个单倍型,并聚为2个分支,未观察到明显的地理聚群。6个卷口鱼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682、0.0023,其中红水河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0.7487,核苷酸多样性π=0.0033)遗传多样性最高,柳江群体(h=0.2744,π=0.0004)和左江群体(h=0.3747,π=0.0003)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卷口鱼总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4614(P<0.01),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分化。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左江和柳江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最大,而柳江和西江之间最小。AMOVA分析表明西江流域的卷口鱼群体遗传变异一半来自群体内(53.86%),一半来自群体间(46.14%)。中性检验(Tajima's D=−1.0828,P>0.05;Fu's Fs=−6.5725,0.01<P<0.05)与碱基错配分布分析表明西江流域卷口鱼种群大约在0.07~0.187 Ma经历了种群扩张。综上,西江流域广西境内的卷口鱼柳江群体和左江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总群体分化程度较大,但仍属于一个种群,其中空间距离与地理阻隔对卷口鱼的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口鱼 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CYTB基因 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滩水库不同养殖类型区域沉积物磷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雷建军 王大鹏 +2 位作者 肖俊军 何安尤 李育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88-2294,共7页
【目的】评价广西岩滩水库不同养殖类型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沉积物磷分布特征和释放潜力,为科学发展库区养殖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岩滩库区选择非养殖区(T0)、投饵网箱养殖区(T1)、生态网箱养殖区(T2)和围栏养殖区(T3)各3个站位,... 【目的】评价广西岩滩水库不同养殖类型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沉积物磷分布特征和释放潜力,为科学发展库区养殖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岩滩库区选择非养殖区(T0)、投饵网箱养殖区(T1)、生态网箱养殖区(T2)和围栏养殖区(T3)各3个站位,于2016年3月(春季)、6月(夏季)、9月(秋季)和12月(冬季)分别采集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以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法(SMT)测定各种形态磷含量。【结果】不同养殖类型区域表层沉积物磷含量差别明显,整体上表现为T1/T2>T3>T0,T1和T2的沉积物磷含量差异仅表现在投饵季节(夏季和秋季)。不同养殖类型区域沉积物中的铁铝磷(Fe/Al-P)和钙磷(Ca-P)比例差异明显,且二者通常呈反比关系;无机磷(IP)的比例虽然最高,但各养殖区域间差异不显著(P>0.05)。T0只有Fe/Al-P比例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T1各形态磷比例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T2的Ca-P比例无季节差异,但冬季的Fe/Al-P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T3只有Ca-P比例表现出季节差异,其他形态磷均不存在季节差异。各形态磷与总磷(TP)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P与TP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2)达0.9632;而有机磷(OP)与TP的相关性最低,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5785。【结论】各种养殖类型均可提高库区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和释放潜力,尤其生态网箱养殖在冬季对磷的释放潜力提升作用最明显。在库区开展水产养殖时即使采用生态养殖模式,也要注意在不同区域实施轮养,避免局部水域因营养盐累积而造成底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类型 沉积物 分布特征 广西岩滩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HNV PCR检测方法改进及广西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慧赞 童桂香 +5 位作者 郑晓聪 谭红连 黄国秋 廖永志 韦信贤 胡庭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及其基因分型的套式PCR,并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为有效防控广西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以PCR检测IHHNV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于389... [目的]建立并优化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及其基因分型的套式PCR,并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为有效防控广西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以PCR检测IHHNV现有标准的基础上,于389F/R和309F/R两对引物扩增片段之外的绝对保守区域设计外引物IHHNV-WF/WR,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后建立IHHNV检测及基因分型的套式PCR,并通过与一步法PCR对比以验证其优越性;采用建立的套式PCR对546株2010 2018年收集的IHHNV广西流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确定IHHNV在广西流行的基因型。[结果]优化后的第一轮PCR反应体系20.0 L:2×F8 FastLong PCR MasterMix 10.0 μL,上、下游引物(20 μmol/L)各0.8 μL,DNA模板2.0 μL,无核菌酶灭菌水补足至20.0 μL。扩增程序:94.0 ℃预变性3 min;94.0 ℃ 10 s,59.0 ℃ 15 s,72.0 ℃ 15 s,进行35个循环;72.0 ℃延伸5 min。套式PCR检测IHHNV的灵敏度较一步法PCR提高100倍;对100份IHHNV阳性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一步法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达100%。从546株IHHNV广西流行株中均能扩增获得309 bp的目的条带,全部为感染型(基因1型和基因2型)。[结论]在PCR检测IHHNV现有标准基础上建立的IHHNV检测及基因分型套式PCR,其灵敏度较一步法PCR提高100倍,尤其适用于检测IHHNV含量低的样品,可为疫病监测及进出口检疫提供更敏感的技术手段。当前广西流行的IHHNV均为感染型(基因1型和基因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套式PCR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罗氏沼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钟丹丹 林勇 +5 位作者 宾石玉 余艳玲 陈忠 曾兰 杜雪松 张永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4期140-145,共6页
为了解罗氏沼虾广东种群和广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导罗氏沼虾的遗传育种工作,利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罗氏沼虾广西和广东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罗氏沼虾种群中的扩增产物均具有多态性,共获得71个... 为了解罗氏沼虾广东种群和广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导罗氏沼虾的遗传育种工作,利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罗氏沼虾广西和广东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罗氏沼虾种群中的扩增产物均具有多态性,共获得7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92个。广西种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3.9183、0.9505、0.7376、0.6558,广东种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4.4374、0.9413、0.7609、0.6834,高于广西种群。结果表明,两个罗氏沼虾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SLAF测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亚楠 刘洁 +5 位作者 魏上 李亚琳 李明 肖俊 邱高峰 陆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65-3273,共9页
【目的】探究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为引种和群体间杂交以改善养殖群体种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5省克氏原螯虾主产地14个养殖群体的12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 【目的】探究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为引种和群体间杂交以改善养殖群体种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5省克氏原螯虾主产地14个养殖群体的12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特定区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LAF-seq)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基因组SNP基因型数据,构建群体系统发育进化树,并进行群体结构、主成分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鉴定出74114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群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4个群体的种源主要来自浙江金华和江苏宿迁,然后再向各地引种迁徙。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相吻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揭示了安徽长丰和滁州群体、湖北荆州龙口及和平2个群体,以及浙江东阳群体等5个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存在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是杂交引种的潜在种源。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14个群体的Ho介于0.2171~0.2801,平均值为0.2476,He介于0.3424~0.3598,平均值为0.3534,PIC介于0.2750~0.2878,群体间相差不大,接近0.25,各群体均接近遗传多样性中等水平的下限。【结论】14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接近,品种单一、长期内交迹象明显。通过群体的基因组重测序,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SLAF-seq SNP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及不同养殖家系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强勇 李旻 +7 位作者 曾地刚 朱威霖 彭敏 杨春玲 刘青云 赵永贞 陈秀荔 陈晓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9-436,共8页
【目的】基于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开发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SMRT测序对凡纳滨对虾转录组进行测序,经Illumina测序纠错后利用MISA对获得的转录组数据... 【目的】基于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开发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SMRT测序对凡纳滨对虾转录组进行测序,经Illumina测序纠错后利用MISA对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以Primer 3.0设计微卫星引物,随机挑选40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验证,并选用扩增成功且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用于不同养殖家系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凡纳滨对虾转录组SMRT测序共获得51367条非冗余全长转录本序列,鉴定出39674条微卫星序列;微卫星的分布密度为0.232SSR/kb;以二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分布最多,共有22223条(占56.01%)。随机选取的40对微卫星引物中有26对微卫星引物能成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微卫星荧光分型结果显示,有16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共获得6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2个,计算获得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1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51,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89。在16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个微卫星位点为低度多态性(PIC<0.25),6个微卫星位点为中度多态性(0.25<PIC<0.50),其余8个微卫星位点为高度多态性(PIC>0.50);有4个微卫星位点偏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余12个微卫星位点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结论】采用SMRT测序开发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途径,有助于开展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 微卫星分子标记 多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乳链球菌感染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伟 甘西 +4 位作者 朱佳杰 敖秋桅 谭芸 陈明 罗永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5-382,共8页
【目的】确定无乳链球菌侵染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途径及靶器官,为罗非鱼抗病育种及无乳链球菌病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腹腔注射、经口灌胃及体外浸泡3种方式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感染,然后采集感染... 【目的】确定无乳链球菌侵染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途径及靶器官,为罗非鱼抗病育种及无乳链球菌病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腹腔注射、经口灌胃及体外浸泡3种方式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感染,然后采集感染罗非鱼的鳃、脾脏、肝脏和小肠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利用家兔抗无乳链球菌血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明确不同感染途径下无乳链球菌在鱼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及其浸染的靶器官。【结果】3种人工感染方式均能促使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其中,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在感染2 h后即出现病理变化,而体外浸泡感染方式出现病理变化的时间约在感染5 h后,且病变程度较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的感染方式轻。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发现,腹腔注射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病原菌信号出现顺序为脾脏→肝脏和鳃→小肠,经口灌胃组的病原菌信号出现顺序为小肠→鳃和脾脏→肝脏,体外浸泡组的病原菌信号出现顺序为鳃→脾脏→肝脏和小肠。【结论】采用腹腔注射、经口灌胃及体外浸泡3种方式均能促使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其对应的病原菌信号分别优先在脾脏、肠道和鳃组织出现。因此,自然养殖条件下防止养殖水体和食源被无乳链球菌污染是防控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暴发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致病途径 靶器官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温度和光照对广西沿海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昔恩 林原有 +4 位作者 项桂德 熊建华 陈田聪 陈晓汉 张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目的】结合广西防城港海区的水质和环境条件,探讨影响牟氏角毛藻生长的主要理化因子,筛选最佳理化参数,为规模化扩培生产提供技术数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变量方法研究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其中盐度设置0‰、... 【目的】结合广西防城港海区的水质和环境条件,探讨影响牟氏角毛藻生长的主要理化因子,筛选最佳理化参数,为规模化扩培生产提供技术数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变量方法研究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其中盐度设置0‰、5‰、10‰、20‰、30‰、35‰、40‰共7个梯度,温度设置25、28、31、34℃共4个梯度,光照强度设置1000、4000、7000 lx共3个梯度。【结果】牟氏角毛藻在盐度5‰~40‰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20‰盐度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盐度;高温培养条件下,31℃时牟氏角毛藻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温度越低,生长速度越慢,稳定期越长;温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稳定期越短;4000 lx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生长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越高,稳定期越长。【结论】20‰盐度、31℃水温和4000 lx光照强度是广西防城港海区牟氏角毛藻的最佳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均达最高值;过高或过低的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均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氏角毛藻 盐度 温度 光照 藻细胞密度 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陆水域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生长生物学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耀全 施军 +2 位作者 吴伟军 雷建军 孔彬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55-160,共6页
生物的生长和生态学参数不仅能反映其生长及生存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环境的质量及生活史情况。利用2013—2014年度开展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的鱼类生物学数据,分析广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生长生物学特性,为增殖放流、增殖效果... 生物的生长和生态学参数不仅能反映其生长及生存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环境的质量及生活史情况。利用2013—2014年度开展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的鱼类生物学数据,分析广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生长生物学特性,为增殖放流、增殖效果评估及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方法依据。通过体长和体质量关系数据估算鱼类生长参数和种群生态学参数。结果表明,主要增殖放流鱼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生长生物学特征参数分别为,青鱼a=2.766 0×10^(-2)、b=2.965 9、L∞=117.97 cm、m∞=38 593.97 g、k=0.146 0年-1、t0=-1.339 4年、trp=6.11年、mrp=11 594.5 g,草鱼a=6.062 8×10^(-2)、b=2.691 9、L∞=112.06 cm、m∞=19 933.8 g、k=0.198 5年-1、t0=-0.987 6年、trp=4.00年、mrp=6 692.2 g,鲢鱼a=1.631 3×10-4、b=2.652 3、L∞=99.25 cm、m∞=14 479.8 g、k=0.100年-1、t0=-1.104 0年、trp=8.65年、mrp=4 939.8 g,鳙鱼a=1.851 7×10^(-4)、b=2.656 3、L∞=96.6 cm、m∞=15 724.1 g、k=0.160年-1、t0=-0.682 9年、trp=5.42年、mrp=5 355.7 g。与历史数据及其他水域相关研究数据相比,青鱼样本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值均小于历史数据,但相对体质量更大,有小型化、低龄化的趋向。草鱼的参数相差较小,生长速度参数略有上升。鲢鱼的生长速度及体质量相对较低,鳙鱼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增殖放流鱼类生长基本正常。青鱼和草鱼的最佳起捕体质量为10、6 kg;鲢鱼和鳙鱼约为5 kg。调查研究水域应开展生态环境优化修复工作,通过持续增殖放流、调整增殖放流鱼类数量措施,保持水域草鱼现存资源量,适当增加青鱼、鲢鱼和鳙鱼的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内陆水域 增殖放流 鱼类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CypA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2
作者 吴秋 崔智昊 +2 位作者 孔秀东 韦信贤 韦友传 《当代水产》 2025年第7期63-66,共4页
1引言罗非鱼(Oreochromis)是丽鱼科(Cichlidae)下的一个重要属,现已被广泛引种至全球热带和亚热带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养殖,总养殖量在水产养殖业中是仅次于鲤科的第二大淡水鱼类。中国于1958年开始引进罗非鱼,目前中国罗非鱼主要养... 1引言罗非鱼(Oreochromis)是丽鱼科(Cichlidae)下的一个重要属,现已被广泛引种至全球热带和亚热带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养殖,总养殖量在水产养殖业中是仅次于鲤科的第二大淡水鱼类。中国于1958年开始引进罗非鱼,目前中国罗非鱼主要养殖品种为吉富罗非鱼,2023年总养殖量达到181.68万t。亲环蛋白A(CypA)能够催化脯氨酰亚胺肽键的顺-反异构化,以此促进细胞蛋白的折叠和转运,并对蛋白质活性进行调节,维持细胞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叠 细胞蛋白 CypA蛋白 亲环蛋白A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无乳链球菌罗非鱼及其杂交后代的鳃和尾鳍组织细菌16S rRNA测序分析
13
作者 刘奕 吴昊天 +3 位作者 陈丽婷 严欣 肖俊 陆颖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3-1822,共10页
【目的】探究抗无乳链球菌良种壮罗1号罗非鱼抗病机制与细菌群落的关系及其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效应,为通过杂交育种选育兼具快速生长和抗病性状的罗非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富罗非鱼和壮罗1号罗非鱼为亲本进行自交和杂交,获得吉... 【目的】探究抗无乳链球菌良种壮罗1号罗非鱼抗病机制与细菌群落的关系及其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效应,为通过杂交育种选育兼具快速生长和抗病性状的罗非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富罗非鱼和壮罗1号罗非鱼为亲本进行自交和杂交,获得吉富自交F_(1)代、壮罗1号自交F_(1)代、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采集4组罗非鱼的鳃和尾鳍组织,对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不同样本细菌群落结构,采用基于线性判别分析的效应大小分析(LEfSe)筛选不同样本细菌群落间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物。【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壮罗1号自交F_(1)代鳃和尾鳍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Shannon eve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明显小于吉富自交F_(1)代。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和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也整体较吉富自交F_(1)代明显下降。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的鳃和尾鳍细菌群落组成较接近壮罗1号自交F_(1)代,说明壮罗1号的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较好的遗传可继承性。壮罗1号自交F_(1)代、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鳃和尾鳍细菌群落中,好氧或兼性厌氧菌栖水菌属(Enhydrobacter)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吉富自交F_(1)代。壮罗1号自交F_(1)代鳃细菌群落中筛选到的生物标志物包含嗜酸菌2013Ark19i。【结论】壮罗1号罗非鱼鳃细菌群落中存在相对丰度较高的需氧菌和嗜酸菌,表明鳃黏液形成了酸性环境,不利于无乳链球菌生长,而需氧菌能通过竞争性耗氧抑制无乳链球菌生长,推测壮罗1号罗非鱼的抗病机制与其细菌群落密切相关,且其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可遗传性,使杂交后代具有接近壮罗1号罗非鱼的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细菌群落 抗病 16S r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人工选择奥利亚罗非鱼群体系统发育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福玲 凌正宝 +9 位作者 肖俊 郭忠宝 钟欢 杨弘 陈文治 唐瞻杨 单丹 梁军能 甘西 罗永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1-349,共9页
【目的】了解人工选择偏好对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人工选育及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那马群体和武鸣群体)各7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序列、Co I基因和Cytb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研究... 【目的】了解人工选择偏好对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人工选育及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那马群体和武鸣群体)各7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序列、Co I基因和Cytb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研究,并选用20对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D-loop区序列两个群体共检测出32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6个;基于Co I基因共检测出23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6个;基于Cytb基因共检测出14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0个。基于D-loop区序列、Co I基因和Cytb基因单倍型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武鸣群体和那马群体的个体交错在一起,地理差异不明显,且采用NJ法和ME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进化拓扑结构基本相似。20对微卫星引物均能在奥利亚罗非鱼中获得稳定有效的扩增条带,其中有18个微卫星位点呈多态性;那马、武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6.5000和7.944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是3.9857和4.7268,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123和0.7752,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9614和0.9711、平均Nei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017和0.7636,均表现为武鸣群体略高于那马群体。两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在不同微卫星位点间差异明显,其变化范围为0.0173(GM241)~0.2318(UNH868),平均0.0997;从单群体近交系数(Fis)和总群体近交系数(Fit)来看,所有微卫星位点的数值均为负值。【结论】经短期人工选择的武鸣群体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较被长期人工选择的那马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即短期内的不同人工选择偏好对线粒体DNA的遗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人工选择 线粒体DNA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罗非鱼不同部位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之瑞 陈丽婷 +7 位作者 严欣 郭忠宝 伍宜杰 罗立鸣 张文超 何智昌 肖俊 罗永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90-279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模式下其肌肉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明确该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推广及开展高品质罗非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IPRS养殖... 【目的】为探究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模式下其肌肉各营养指标的变化,明确该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推广及开展高品质罗非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IPRS养殖的罗非鱼为试验组,传统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aquaculture,TPA)罗非鱼为对照组,对2种养殖模式下罗非鱼背肌、腹肌和尾肌的营养指标及背肌的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IPRS组罗非鱼腹肌粗蛋白(19.62%)和背肌粗脂肪(3.30%)含量最高,IPRS组和TPA组背肌中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下同);在IPRS组和TPA组各部位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16种氨基酸总量在IPRS组背肌中最高(7.41%、7.22%和18.41%),在TPA尾肌中最低(6.09%、5.89%和15.20%);IPRS组和TPA组4种鲜味氨基酸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分别排第1和第2,含量最高在IPRS组背肌(3.11%和2.05%);IPRS组腹肌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降低,不同部位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在IPRS组尾肌最高(31.53%),在TPA组背肌最低(27.99%)。IPRS组罗非鱼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肌肉质构特性相对于TPA组分别提高24.89%、18.19%、61.40%和33.63%;且IPRS组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大。【结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罗非鱼的肌肉品质与营养价值相比于传统池塘养殖罗非鱼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传统池塘养殖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彭敏 陈慧芳 +7 位作者 李强勇 杨春玲 曾地刚 刘青云 赵永贞 陈晓汉 林勇 陈秀荔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2-1450,共9页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及近亲繁殖对个体生长速度和抗病性的影响,为凡纳滨对虾种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nBank收录的微卫星(SSR)引物序列中筛选11对能有效扩增的SSR引物,对2016—2018年桂...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及近亲繁殖对个体生长速度和抗病性的影响,为凡纳滨对虾种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nBank收录的微卫星(SSR)引物序列中筛选11对能有效扩增的SSR引物,对2016—2018年桂海1号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合计853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监测相邻2个世代选育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11对SSR引物在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中共检测到103个等位基因,各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9.3636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3.8355个,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4794,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7074,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6708;除TUMXLv10.33位点呈中度多态性(0.25<PIC<0.50)外,其余10个SSR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的平均PIC分别为0.6689、0.6657和0.6650,即均属于高度多态性(PIC>0.50);对应的平均Na为8.7272、7.3636和8.0000个,平均Ne为3.8676、3.7654和3.8010个,平均Ho为0.3975、0.5224和0.4876,平均He为0.7057、0.7057和0.7029。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显示,绝大部分SSR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在11个SSR位点上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00,即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分化很小;凡纳滨对虾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介于-0.0101~0.8098,平均为0.3543,且除C11654位点为负值外,其余SSR位点均为正值,表明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的近交程度较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69.7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凡纳滨对虾个体内,而29.96%的变异来源于凡纳滨对虾个体间。【结论】桂海1号凡纳滨对虾各世代选育群体尚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但群体遗传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今后应通过人工选育方式保留有利突变、淘汰有害突变,同时避免近亲繁殖,或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杂交以扩充基因库,保护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防止种质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选育群体 微卫星(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的华南沿海黄鳍棘鲷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朱威霖 肖珊 +5 位作者 杨春玲 陈慧芳 何震晗 曾地刚 陈秀荔 彭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6-454,共9页
【目的】了解我国华南沿海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种群的遗传差异和分化情况,为促进华南沿海黄鳍棘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的分析方法,对福建厦门(XM)... 【目的】了解我国华南沿海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种群的遗传差异和分化情况,为促进华南沿海黄鳍棘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的分析方法,对福建厦门(XM)、广东汕尾(SW)、广东阳江(YJ)、海南海口(HK)、海南三亚(SY)、广西北海(BH)、广西钦州(QZ)和广西防城港东兴(FC)等8个黄鳍棘鲷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8个黄鳍棘鲷群体320条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1141 bp),其中碱基A+T平均含量(55.1%)高于碱基C+G平均含量(44.9%),表现出较强的少G偏倚性,编码380个氨基酸残基,定义62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78638和0.00164;群体间遗传距离、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0093~0.00232、-0.01300~0.56149和0.39049~inf。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单倍型以琼州海峡为界可划分为东海域(EAST)和西海域(WEST)两个组群。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8个黄鳍棘鲷群体以琼州海峡为界分隔为两类。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组群间、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分别为41.26%和58.65%。Tajima’s D和Fu’s Fs检验及核苷酸错配分析结果均表明,华南沿海黄鳍棘鲷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结论】华南沿海黄鳍棘鲷以琼州海峡为界分隔的东海域和西海域两个组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可将其作为2个管理单位(MUs)进行渔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棘鲷 CYTB基因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春玲 赵永贞 +5 位作者 陈秀荔 李咏梅 彭敏 杨彦豪 何苹萍 陈晓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82-1389,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南美白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为南美白对虾优良种质的长期保存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游离的南美白对虾精子,分别使用灭菌天然海水、无钙人工海水、3%等渗NaCl溶液和0.9%生理盐水作为基础液,... 【目的】建立一种南美白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为南美白对虾优良种质的长期保存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游离的南美白对虾精子,分别使用灭菌天然海水、无钙人工海水、3%等渗NaCl溶液和0.9%生理盐水作为基础液,并以不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甲醇及其与海藻糖的混合溶液作为抗冻剂,在4种不同降温程序下超低温冷冻保存南美白对虾精子,然后在不同的温度下复苏冷冻精子,以伊红—苯胺黑染色法检测精子存活率。【结果】使用1.00 g/L胰蛋白酶消化精荚5 min能获得大量游离的南美白对虾精子,以灭菌天然海水为基础液,以10%DMSO和0.25 mol/L海藻糖为抗冻剂,在P-1降温程序(4℃平衡30 min,以-5℃/min的速率降至-20℃;-20℃平衡5 min,以-10℃/min的速率降至-80℃;-80℃平衡5 min,然后置于液氮中保存)下超低温冷冻保存南美白对虾精子,经37℃水浴复苏后精子存活率最高。【结论】建立的南美白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具有可行性,为南美白对虾精子冷冻保存库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精子 超低温冷冻保存 胰蛋白酶消化法 抗冻剂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规格罗非鱼耐寒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曾兰 林勇 +1 位作者 张永德 杨慧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16-120,共5页
为了探究罗非鱼规格与耐寒性能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罗非鱼规格,提高耐寒性能评价的准确性,开展了不同规格罗非鱼耐寒性能的研究.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2℃/d垂直降温,直至所有试验鱼死亡,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罗非鱼的低温半致死温... 为了探究罗非鱼规格与耐寒性能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罗非鱼规格,提高耐寒性能评价的准确性,开展了不同规格罗非鱼耐寒性能的研究.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2℃/d垂直降温,直至所有试验鱼死亡,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罗非鱼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罗非鱼规格与耐寒性能相关,可以选择12朝(体重8.7~12.0 g)的罗非鱼进行后续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规格 半致死温度 昏迷率 累计死亡率 耐寒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南海北部金钱鱼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敏 肖珊 +7 位作者 陈晓汉 潘传燕 冯鹏霏 陈秀荔 曾地刚 朱威霖 陈慧芳 杨春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51-2860,共10页
【目的】分析南海北部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遗传多样性,明确其群体演化历史和分布动态,为金钱鱼养殖育种及其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自福建东山(DS)、广东阳江(YJ)、海南海口(HK)、广西北海涠洲岛(BH)... 【目的】分析南海北部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遗传多样性,明确其群体演化历史和分布动态,为金钱鱼养殖育种及其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自福建东山(DS)、广东阳江(YJ)、海南海口(HK)、广西北海涠洲岛(BH)、广西钦州(QZ)、广西防城港(FC)及越南清化(TH)等南海北部的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分析,利用DnaSP 5.10统计南海北部金钱鱼群体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遗传多样性指数(π),通过邻接法(NJ)构建单倍型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以Network 4.6中的中介连接网络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并综合Tajima’s D检验、Fu’s Fs检验及核苷酸错配分布等方法分析金钱鱼群体的历史动态。【结果】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的291条Cyt b基因序列定义为33个单倍型(Hap1~Hap33),其中单倍型Hap1、Hap2和Hap7是南海北部金钱鱼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优势基因型。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的Hd为0.54103~0.77436,π为0.00112~0.00171,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113~0.00171,遗传分化系数(F;)为-0.01734~0.00364,基因流(Nm)为137.03888~inf。不同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均无规律地散布在单倍型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不存在与地理群体明显对应的系统分支,也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群分布特征。金钱鱼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00.74%,说明遗传变异全部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即南海北部金钱鱼群体既无群体分化,也无以琼州海峡分隔的组群分化。Tajima’s D检验和Fu’s Fs检验结果均为显著负值,且核苷酸错配分布呈单峰分布,推测南海北部金钱鱼群体发生过群体扩张,且扩张事件约发生在3.4万年前,属于更新世晚期。【结论】南海北部7个金钱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符合高单倍型多样性低核苷酸多样性类型,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分化不明显,且群体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具有高度的遗传同质性,符合南海北部金钱鱼是一个随机交配种群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细胞色素b(Cyt b) 遗传结构 单倍型 基因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