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汉果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海全 黄勤英 +3 位作者 郑广进 曾振芳 许丹妮 农克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73-1582,共10页
该研究将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罗汉果多糖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1)和左旋咪唑组,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 mg·kg-1)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测定各组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廓清指数(K)... 该研究将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罗汉果多糖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1)和左旋咪唑组,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 mg·kg-1)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测定各组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T和B淋巴细胞增殖水平、耳肿胀度、半数溶血值(HC 50)以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IL-2、IL-4、IL-6、TNF-α的含量,并观察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考察罗汉果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汉果多糖各剂量组(25、50、100 mg·kg-1)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半数溶血值(HC 50)、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耳肿胀度,显著增加IgG、IgM、IL-2、IL-4、IL-6、TNF-α的含量。罗汉果多糖中、高剂量组(50、100 mg·kg-1)能显著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脾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果多糖可以减轻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的病理损伤。这表明罗汉果多糖能明显增强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免疫抑制 小鼠 环磷酰胺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苦丁茶熊果酸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海全 钟晓坤 +2 位作者 黄勤英 许丹妮 农克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78-1985,共8页
为优化苦丁茶熊果酸的提取工艺,并探讨其抑菌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液料比、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对苦丁茶熊果酸得率的影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 为优化苦丁茶熊果酸的提取工艺,并探讨其抑菌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液料比、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对苦丁茶熊果酸得率的影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为供试菌,探究了苦丁茶熊果酸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17∶1(mL/g)、乙醇浓度为83%、提取温度83℃;抑菌实验表明,苦丁茶熊果酸对7种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6. 25 mg/mL,对生孢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12. 5 mg/mL,对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MIC为25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响应面法 熊果酸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提取苦丁茶熊果酸的工艺优化及其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海全 钟晓坤 +1 位作者 黄勤英 农克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1-166,共6页
为优化酶解提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并对熊果酸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对熊果酸含量的影响。以0.1%CCl4橄榄油溶液20 mL/kg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 为优化酶解提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并对熊果酸的保肝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对熊果酸含量的影响。以0.1%CCl4橄榄油溶液20 mL/kg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评价苦丁茶熊果酸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熊果酸的适宜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为48℃,酶解pH为5.0,酶解时间为1.0 h,该条件下熊果酸含量为(37.28±0.89)mg/g,该模型预测性好、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保肝作用研究表明,苦丁茶熊果酸能显著降低CCl4致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水平,有效提高肝组织SOD和GSH-Px水平。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苦丁茶熊果酸可以减轻CCl4对肝脏的病理损伤。本研究表明苦丁茶熊果酸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响应面法 熊果酸 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苯并咪唑环的1,3,4-噻二唑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广进 黄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7-511,共5页
为寻找新型活性杂环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以取代苯酚和氯乙酸为起始原料,经醚化、缩合、烃基化和氨解反应,设计并采用微波辅助合成了6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苯并咪唑环的1,3,4-噻二唑酰胺衍生物,其结构经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 为寻找新型活性杂环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以取代苯酚和氯乙酸为起始原料,经醚化、缩合、烃基化和氨解反应,设计并采用微波辅助合成了6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苯并咪唑环的1,3,4-噻二唑酰胺衍生物,其结构经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病原菌都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c、7d、7e和7f在50 mg/L下对5种供试病原菌的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 1 3 4-噻二唑 酰胺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甲氧苯甲酰基)-N'-(4-甲苯并噻唑-2-基)硫脲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曾振芳 黄秋萍 +2 位作者 韦友欢 黄秋婵 王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78-1783,共6页
以邻甲氧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新型化合物N-(2-甲氧苯甲酰基)-N’-(4-甲基苯并噻唑-2-基)硫脲,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9819(2)nm,b=1.44... 以邻甲氧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新型化合物N-(2-甲氧苯甲酰基)-N’-(4-甲基苯并噻唑-2-基)硫脲,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9819(2)nm,b=1.44394(4)nm,c=1.45260(3)nm,β=92.793(2)°,V=1.67219(7)nm3,Dc=1.420Mg/m3,Z=4,F(000)=744,最终偏差因子R1=0.0373,wR2=0.0897[I>2σ(I)],S=1.072,选择人体常见致病菌及广西主要经济作物(水稻、甘蔗、番茄、木薯、龙眼、荔枝)中常见的病原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试,实验结果发现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基-4-甲基苯并噻唑 合成 晶体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取代苯甲酰基-N′-(2-呋喃甲酰胺基)硫脲的合成与除草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广进 曾振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03-2008,共6页
以取代苯甲酸为原料,经酰氯化、酰化反应得到中间体取代苯甲酰基异硫氰酸酯,再与糠酰肼经加成反应合成了7个N-取代苯甲酰基-N′-(2-呋喃甲酰胺基)硫脲类化合物6a^6g,其中5个未见文献报道。通过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 以取代苯甲酸为原料,经酰氯化、酰化反应得到中间体取代苯甲酰基异硫氰酸酯,再与糠酰肼经加成反应合成了7个N-取代苯甲酰基-N′-(2-呋喃甲酰胺基)硫脲类化合物6a^6g,其中5个未见文献报道。通过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采用油菜平皿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6a在100 mg·L^-1下对反枝苋、鬼针草、稗草和龙爪茅的根抑制率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苯甲酸 糠酰肼 酰基硫脲 合成 除草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