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棉叶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作者 梁云贞 韦方立 +1 位作者 董佩佩 黄秋婵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68-169,189,共3页
以抗坏血酸(V_(C))为阳性对照品,采用芬顿反应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等研究木棉叶总黄酮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与V_(C)相比,木棉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更高,可更高效地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 以抗坏血酸(V_(C))为阳性对照品,采用芬顿反应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等研究木棉叶总黄酮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与V_(C)相比,木棉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更高,可更高效地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其对应的EC_(50)分别为1.012、4.360、0.209μg/mL,V_(C)的EC_(50)分别是12.877、7.760、11.229μg/mL。根据此结果可判断出,在抗氧化方面木棉叶总黄酮表现出显著优势,在抗自由基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棉叶 总黄酮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茎叶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秋婵 韦友欢 +1 位作者 韦方立 梁云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5,共3页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的硅(0、30、80、130、180 mg/L SiO2)对镉(4 mg/LCd2+)胁迫下水稻幼苗茎叶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2浓度的增加,茎叶鲜重和干重呈现出增加趋势,当SiO2浓度≥30 mg/L时,茎叶鲜重分别为对照的...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的硅(0、30、80、130、180 mg/L SiO2)对镉(4 mg/LCd2+)胁迫下水稻幼苗茎叶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2浓度的增加,茎叶鲜重和干重呈现出增加趋势,当SiO2浓度≥30 mg/L时,茎叶鲜重分别为对照的91.96%、92.06%、98.79%、94.75%,茎叶干重分别为对照的94.7%、96.32%、98.86%、97.08%。当SiO2浓度为130 mg/L时,其生物量接近对照的生物量。此外,随着SiO2浓度的增加,茎叶Cd含量均比Cd污染浓度时低,分别减少了21.32%、42.56%、43.27%、44.59%,且茎叶>茎鞘>叶片;且90%以上的Cd均分布在茎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水稻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N-取代苯甲酰基-N'-(取代苯并噻唑-2-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曾振芳 黄秋萍 +2 位作者 韦友欢 黄秋婵 王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126,共5页
以取代苯甲酸和2毫基取代苯并噻唑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型N领代苯甲酰基取代苯并噻唑-2-基)硫脲衍生物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化合物2属于单斜晶... 以取代苯甲酸和2毫基取代苯并噻唑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型N领代苯甲酰基取代苯并噻唑-2-基)硫脲衍生物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化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选择广西主要经济作物(水稻、甘蔗、番茄、木薯、龙眼、荔枝)中常见的病原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试。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脲 合成 晶体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硅对水稻幼苗根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秋婵 韦友欢 +1 位作者 韦方立 曾振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68,共3页
为阐明硅缓解镉对水稻幼苗的毒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硅镉胁迫下(4 mg/L),SiO2浓度30~18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根鲜重和干重呈现出... 为阐明硅缓解镉对水稻幼苗的毒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生物量及其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硅镉胁迫下(4 mg/L),SiO2浓度30~18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根鲜重和干重呈现出增加趋势,当浓度≥30 mg/L时,根鲜重分别为无镉胁迫处理的68.02%、85.59%、86.63%、84.25%,根干重分别为无镉胁迫处理的86.25%、92.22%、99.66%、95.99%;浓度为130 mg/L时,根的干重接近无镉胁迫处理的生物量;在镉胁迫下,经SiO2缓解的根的镉含量均比无SiO2缓解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水稻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分析比较广西5种果酒中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7
5
作者 袁竹连 张贞发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5-669,共5页
采用液液萃取法分别提取了广西5种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检测。共鉴定出化合物58种,包括22种酯类、11种酸类、7种醛类、6种醇类、4种苯酚类、4种杂环类、4种其他类共7大类,5种果酒香气成分及相对含量各... 采用液液萃取法分别提取了广西5种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检测。共鉴定出化合物58种,包括22种酯类、11种酸类、7种醛类、6种醇类、4种苯酚类、4种杂环类、4种其他类共7大类,5种果酒香气成分及相对含量各有差异;香气种类数按照金樱子酒、罗城山野葡萄酒、稔子酒、酸梅酒、余甘酒依次增加;香气成分除稔子酒以醇类物质为主外,其他4种酒均以酯类物质为主;采用二氯甲烷萃取时,与中层酒样相比,下层酒样富集了较多的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果酒 香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剑叶龙血树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测定 被引量:4
6
作者 苏秀芳 梁振益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7-178,181,共3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剑叶龙血树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从剑叶龙血树茎挥发油中鉴定出16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100%,其主要成分为4-甲氧...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剑叶龙血树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从剑叶龙血树茎挥发油中鉴定出16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100%,其主要成分为4-甲氧基-6-(2-烯丙基)-1,3-亚甲二氧基苯(21.95%)、(Z,Z)-9,12-十八碳酸(13.47%)、2,6,10,14-四甲基十六烷(7.39%)、3-甲基-十八烷(6.12%)、2-(十八烷氧基)-乙醇(6.00%)及1,7,11-三甲基-4-(1-甲基乙基)十四烷(5.34%)。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剑叶龙血树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叶龙血树 挥发油 气相-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苯氧乙酸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许元明 曾振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69,73,共4页
以碱性水溶液为溶剂,以聚乙二醇-800为催化剂,一氯乙酸与5种取代苯酚合成了5种取代苯氧乙酸。各化合物结构经IR、1H NMR、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并对5种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大部分化合物对所测菌种都有抑... 以碱性水溶液为溶剂,以聚乙二醇-800为催化剂,一氯乙酸与5种取代苯酚合成了5种取代苯氧乙酸。各化合物结构经IR、1H NMR、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并对5种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大部分化合物对所测菌种都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苯氧乙酸 合成 结构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剑叶龙血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苏秀芳 梁振益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4-155,共2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剑叶龙血树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剑叶龙血树叶挥发油中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100%,其主要成分为二十一...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剑叶龙血树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剑叶龙血树叶挥发油中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100%,其主要成分为二十一烷(15.92%)、4-甲氧基-6-(2-丙烯基)-1,3苯并二恶茂(12.74%)、二十七烷(11.95%)、二十五烷(11.26%)及二十烷(7.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叶龙血树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龙州穿破石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云贞 黄锡山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87-1689,共3页
采用蒸馏法提取穿破石根皮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法鉴定了其中的挥发性组分和测定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穿破石中鉴定出20个组分。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穿破石的药用成分和开发其药用资源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穿破石 蒸馏 挥发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醇取代苯甲酸盐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10
作者 曾振芳 孙晓红 +1 位作者 刘源发 黄秋婵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6,共6页
本文以硫脲和硫酸二甲酯为原料反应生成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再与2-甲基氨基乙醇反应生成肌肉醇硫酸盐,分离出肌肉醇碱,最后与具有生物活性的取代苯甲酸反应生成了7种肌肉醇取代苯甲酸盐。化合物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初步... 本文以硫脲和硫酸二甲酯为原料反应生成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再与2-甲基氨基乙醇反应生成肌肉醇硫酸盐,分离出肌肉醇碱,最后与具有生物活性的取代苯甲酸反应生成了7种肌肉醇取代苯甲酸盐。化合物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初步室内生测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醇盐 取代苯甲酸 生物活性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壮药马尾千金草生物碱
11
作者 许丹妮 杨海玲 +2 位作者 许元明 苏秀芳 郑广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4期115-116,131,共3页
[目的]优化马尾千金草生物碱的提取条件。[方法]以马尾千金草的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酸水浓度、料液比、浸提次数3个因素进行考查,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酸水浸泡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加入10倍的1%酸水液,浸泡提取3次,... [目的]优化马尾千金草生物碱的提取条件。[方法]以马尾千金草的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酸水浓度、料液比、浸提次数3个因素进行考查,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酸水浸泡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加入10倍的1%酸水液,浸泡提取3次,每次24 h,生物碱得率为0.0751%,马尾千金草生物碱含量为7.51 mg/g。[结论]该提取方法操作较简单、成本低、生物碱得率高,能有效提取马尾千金草总生物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千金草 总生物碱 正交试验 优化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渊 杨家添 +3 位作者 谢祖芳 谭义秋 黄祖强 周琴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40,共8页
以机械活化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酯化剂,采用一步连续法制备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考察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酯化时间等因素对交联酯化淀粉糊冷黏度的影响,并与原... 以机械活化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酯化剂,采用一步连续法制备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考察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酯化时间等因素对交联酯化淀粉糊冷黏度的影响,并与原木薯淀粉合成的交联酯化淀粉进行比较,研究了产物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机械活化木薯淀粉的交联酯化反应均有影响。对于机械活化1.0 h的木薯淀粉,在反应温度40℃、三偏磷酸钠1.0%、交联pH 10.0、交联时间2.0 h、醋酸酐用量0.5 mL、酯化pH 9.0、酯化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所制备的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糊的冷黏度由机械活化淀粉的847 mPa.s提高到3 225 mPa.s,淀粉糊液黏度的稳定性、抗酸性、抗老化性显著提高。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有利于形成淀粉的V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活化 木薯淀粉 交联 酯化 复合变性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夹竹桃科植物叶片颜色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秋婵 韦友欢 +2 位作者 韦方立 梁雪 苏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203-15204,15262,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常见夹竹桃科植物叶片颜色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方法]以3种常见夹竹桃科植物叶片无性繁殖材料为研究对象,使用丙酮、酒精混合液萃取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待测材料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和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3种常见夹... [目的]分析比较常见夹竹桃科植物叶片颜色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方法]以3种常见夹竹桃科植物叶片无性繁殖材料为研究对象,使用丙酮、酒精混合液萃取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待测材料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和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3种常见夹竹桃科植物叶片颜色不同,胡萝卜素、叶黄素和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有所差异,含量趋势均为鸡蛋花>夹竹桃>黄婵。[结论]3种夹竹桃科常见植物的叶片颜色与叶片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有关,含量越高,植物叶片颜色越深,植株生长的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竹桃科 胡萝卜素 叶黄素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蔗中痕量甲拌磷和特丁硫磷 被引量:8
14
作者 彭金云 韦良兴 +1 位作者 农克良 林润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9-171,共3页
建立了基质固相分散(MSPD)-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D)测定甘蔗中痕量甲拌磷、特丁硫磷农药残留量的方法。甘蔗样品经弗罗里硅土研磨均匀后,石墨化碳黑净化,丙酮作为洗脱液,甲醇-水(体积比10:1)为流动相,HPLC/UVD进行分析检测。... 建立了基质固相分散(MSPD)-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D)测定甘蔗中痕量甲拌磷、特丁硫磷农药残留量的方法。甘蔗样品经弗罗里硅土研磨均匀后,石墨化碳黑净化,丙酮作为洗脱液,甲醇-水(体积比10:1)为流动相,HPLC/UVD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1.0~30.0μg/mL和1.0~40.0μg/mL范围内,甲拌磷和特丁硫磷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2.6%~92.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甲拌磷 特丁硫磷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法提取细叶黄皮果仁总黄酮及其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11
15
作者 苏秀芳 甘海妹 黄智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84-1186,1212,共4页
对微波法提取细叶黄皮果仁中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及L9(34)正交实验,得到提取最佳工艺为:温度70℃,微波功率440 W,φ(EtOH)=60%,m(细叶黄皮果仁)∶m(EtOH)=1∶16,提取时间10 min,该条件下细叶黄皮果仁总黄酮提取率为1.343... 对微波法提取细叶黄皮果仁中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及L9(34)正交实验,得到提取最佳工艺为:温度70℃,微波功率440 W,φ(EtOH)=60%,m(细叶黄皮果仁)∶m(EtOH)=1∶16,提取时间10 min,该条件下细叶黄皮果仁总黄酮提取率为1.343%。在设置的5个质量浓度梯度下,总黄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当样品质量浓度为0.442 g/L时,其清除率达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黄皮 总黄酮 微波辅助提取 羟自由基 中药现代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色素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韦友欢 黄秋婵 +1 位作者 王慧珏 潘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6-1129,共4页
试验采用丙酮和酒精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的各种色素含量。结果表明,阳生植物色素含量为叶绿素a>叶黄素>叶绿素b>胡萝卜素;阴生植物色素含量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两者的植物色素含量是总叶绿素>... 试验采用丙酮和酒精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的各种色素含量。结果表明,阳生植物色素含量为叶绿素a>叶黄素>叶绿素b>胡萝卜素;阴生植物色素含量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两者的植物色素含量是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其中一品红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含量均为最高,吊兰的胡萝卜素为最低,其他色素均为四季海棠的含量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生植物 阳生植物 色素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内部沸腾法提取人面子树皮总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翁艳英 张贞发 +1 位作者 曾振芳 苏秀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8-151,156,共5页
为优化人面子树皮中总黄酮的减压内部沸腾提取工艺,提高总黄酮的提取率,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考察解吸及提取过程中的解吸剂体积分数、解吸时间、提取剂体积分数、提取剂用量、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6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优化人面子树皮中总黄酮的减压内部沸腾提取工艺,提高总黄酮的提取率,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考察解吸及提取过程中的解吸剂体积分数、解吸时间、提取剂体积分数、提取剂用量、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6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过程中提取剂体积分数影响效果最显著,其次是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影响最小的是提取剂用量。最佳提取条件:取2.00 g人面子树皮粉末,先用4 m L 40%乙醇解吸20 min,然后用100 m L 40%乙醇在50℃和0.03 MPa的条件下提取2次,每次6 min。在该提取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人面子树皮总黄酮提取率为41.51%。与传统回流提取法相比,提取时间缩短了68 min,提取率提高了9.05个百分点。说明低温快速的减压内部沸腾法对人面子树皮总黄酮的提取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面子 总黄酮 减压内部沸腾法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羧甲基淀粉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4
18
作者 谭义秋 黄祖强 +1 位作者 农克良 周树年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175,共5页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木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活化60 min的木薯淀粉为原料,干法合成羧甲基淀粉吸附剂。考察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溶液的pH值、Cu2+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羧甲基淀粉的投加量等因素对羧甲基淀粉吸附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木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活化60 min的木薯淀粉为原料,干法合成羧甲基淀粉吸附剂。考察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溶液的pH值、Cu2+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羧甲基淀粉的投加量等因素对羧甲基淀粉吸附Cu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羧甲基淀粉对Cu2+有很好的吸附作用;用取代度为0.841的羧甲基淀粉处理含Cu2+的废水,在pH=7.0、羧甲基淀粉的投加量50.00 mg/L、吸附时间15 min时,羧甲基淀粉对废水中Cu2+的吸附率高达98.80%,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活化 羧甲基淀粉 CU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叶黄皮果仁挥发油成分及抑菌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苏秀芳 黄丽娟 冯佩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细叶黄皮果仁挥发油的成分及抑菌作用。方法: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实验研究。结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甲氧基-6-(2-丙烯基)-1,3-亚甲二氧基苯(47.07%)、1,2,3... 目的:研究细叶黄皮果仁挥发油的成分及抑菌作用。方法: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实验研究。结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甲氧基-6-(2-丙烯基)-1,3-亚甲二氧基苯(47.07%)、1,2,3-三甲氧基-5-(2-丙烯基)苯(8.25%)、2,6-二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7.17%)、正十六烷酸(7.05%)及二十三烷(4.95%);细叶黄皮果仁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杀螟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剂量分别为0.35mg/片、0.09mg/片、0.17mg/片及0.17mg/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黄皮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SWNTs/Nafion/CuNPs纳米复合材料的经济易制备型非酶尿酸传感器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翠忠 连欢 +4 位作者 黄海峰 张贞发 梁彩云 蒙美香 彭金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8-892,共5页
通过电沉积金属铜于SWNTs/Nafion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一种经济且简单易制备的非酶尿酸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了纳米材料的形貌和成分,并考察了不同扫速和p H值对修饰电极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尿酸的线性范围为0.1~1 ... 通过电沉积金属铜于SWNTs/Nafion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一种经济且简单易制备的非酶尿酸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了纳米材料的形貌和成分,并考察了不同扫速和p H值对修饰电极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尿酸的线性范围为0.1~1 000μmol·L-1,检出限(S/N=3)为0.058 5μmol·L-1。采用标准加入法检测人体血清中尿酸的回收率为97.2%~103.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4%~0.11%。该非酶法与GOD-POD酶法的结果高度一致,且传感器经济易制备、灵敏性高、稳定性好、重现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尿酸 传感器 纳米铜 全氟聚苯乙烯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