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筛选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生植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制活性的内生放线菌菌株,对拟诺卡菌属菌株38-7L-1发酵液中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预测、分离纯化和结构验证。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对菌株38-...目的筛选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生植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制活性的内生放线菌菌株,对拟诺卡菌属菌株38-7L-1发酵液中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预测、分离纯化和结构验证。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对菌株38-7L-1进行初步分类鉴定;基于菌株38-7L-1 PKS I基因的KS域序列分析结果 ,结合活性峰的液-质联用数据,比对微生物天然产物数据库,预测活性化合物201的结构;通过色谱方法纯化化合物201;结合光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比对,确定和验证化合物201的结构。结果从81株沙生植物内生放线菌中获得7株活性菌株,包括链霉菌属菌株4株、考克菌属菌株1株、多形孢菌属菌株1株和拟诺卡菌属菌株1株。其中菌株38-7L-1活性最强并具有I型聚酮合酶基因,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Nocardiopsis alba DSM 43377T(X97883)的相似率为100%。菌株3 8-7L-1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化合物201为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蔷薇霉素。结论 首次从拟诺卡菌中分离到常见于小单孢菌的蔷薇霉素,多策略组合对次级代谢产物结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展开更多
为初步探究广西北部湾海洋细菌所产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EPS)的生物学活性,通过LB-苯胺蓝培养基分离产EPS的海洋细菌,苯酚-硫酸法测定EPS产量,16S r DNA法鉴定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多糖分子量,红...为初步探究广西北部湾海洋细菌所产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EPS)的生物学活性,通过LB-苯胺蓝培养基分离产EPS的海洋细菌,苯酚-硫酸法测定EPS产量,16S r DNA法鉴定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多糖分子量,红外光谱分析该多糖的结构;最后运用MTT(噻唑蓝)法测定该EPS对Vero细胞的毒性,以及对He La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海水及红树林泥样中共分离获得167株产EPS的海洋细菌,其中一株BHc-09 EPS产量较高,达0.306 mg/m L,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BHc-09为弧菌属,其EPS分子量约为184.5 k D,结构中含有糖醛酸;该胞外多糖对正常Vero细胞无毒性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并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为发现放线菌新物种以及新农用生防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传统涂布分离方法和复合营养成分培养基,从25份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目的研究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并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为发现放线菌新物种以及新农用生防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传统涂布分离方法和复合营养成分培养基,从25份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放线菌多样性;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放线菌发酵液和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液对2种尖孢镰刀菌菌体拮抗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结果通过排重获得117株放线菌,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117株放线菌分布于6个亚目10个科19个属,除优势菌属链霉菌属外,还发现纤维微球菌属,戈登菌属,栖白蚁菌属,拟诺卡菌属和植物放线孢菌属等稀有放线菌属;尖孢镰刀菌拮抗活性试验表面,共有23株放线菌在至少1个抗菌活性检测中显示为阳性,总阳性率为19.66%。结论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中存在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新物种和新型农用生防菌的潜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筛选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生植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制活性的内生放线菌菌株,对拟诺卡菌属菌株38-7L-1发酵液中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预测、分离纯化和结构验证。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对菌株38-7L-1进行初步分类鉴定;基于菌株38-7L-1 PKS I基因的KS域序列分析结果 ,结合活性峰的液-质联用数据,比对微生物天然产物数据库,预测活性化合物201的结构;通过色谱方法纯化化合物201;结合光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比对,确定和验证化合物201的结构。结果从81株沙生植物内生放线菌中获得7株活性菌株,包括链霉菌属菌株4株、考克菌属菌株1株、多形孢菌属菌株1株和拟诺卡菌属菌株1株。其中菌株38-7L-1活性最强并具有I型聚酮合酶基因,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Nocardiopsis alba DSM 43377T(X97883)的相似率为100%。菌株3 8-7L-1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化合物201为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蔷薇霉素。结论 首次从拟诺卡菌中分离到常见于小单孢菌的蔷薇霉素,多策略组合对次级代谢产物结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文摘为初步探究广西北部湾海洋细菌所产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EPS)的生物学活性,通过LB-苯胺蓝培养基分离产EPS的海洋细菌,苯酚-硫酸法测定EPS产量,16S r DNA法鉴定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多糖分子量,红外光谱分析该多糖的结构;最后运用MTT(噻唑蓝)法测定该EPS对Vero细胞的毒性,以及对He La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海水及红树林泥样中共分离获得167株产EPS的海洋细菌,其中一株BHc-09 EPS产量较高,达0.306 mg/m L,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BHc-09为弧菌属,其EPS分子量约为184.5 k D,结构中含有糖醛酸;该胞外多糖对正常Vero细胞无毒性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文摘目的研究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并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为发现放线菌新物种以及新农用生防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传统涂布分离方法和复合营养成分培养基,从25份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放线菌多样性;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放线菌发酵液和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液对2种尖孢镰刀菌菌体拮抗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结果通过排重获得117株放线菌,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117株放线菌分布于6个亚目10个科19个属,除优势菌属链霉菌属外,还发现纤维微球菌属,戈登菌属,栖白蚁菌属,拟诺卡菌属和植物放线孢菌属等稀有放线菌属;尖孢镰刀菌拮抗活性试验表面,共有23株放线菌在至少1个抗菌活性检测中显示为阳性,总阳性率为19.66%。结论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中存在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新物种和新型农用生防菌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