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实验型和工业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木片材性预测建模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梁龙 吕娜娜 +3 位作者 吴珽 邓拥军 沈葵忠 房桂干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4,共8页
本研究探讨了采用工业型光谱仪和实验型光谱仪建立近红外模型用于快速预测木片材性的可行性,分析对比不同光谱仪的建模效果。针对不同材性指标分析特点,通过光谱信号校正和特征波长筛选算法优化模型预测性能,建立适宜的建模方法。结果表... 本研究探讨了采用工业型光谱仪和实验型光谱仪建立近红外模型用于快速预测木片材性的可行性,分析对比不同光谱仪的建模效果。针对不同材性指标分析特点,通过光谱信号校正和特征波长筛选算法优化模型预测性能,建立适宜的建模方法。结果表明,基于工业型光谱仪建立的近红外模型对木片水分、基本密度、纤维形态等物理性能指标表现出更高的预测精度,而化学组分含量的预测精度与实验型光谱仪无显著差异。工业型光谱仪木片理化材性近红外模型适用于制浆原料品质评价和工业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木片 材性分析 制浆造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正云 伍乔 +3 位作者 毛雨 尹小丽 严军 谷惠文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51-58,75,共9页
为比较不同产地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西、湖南以及广东的山胡椒油样品各两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抑菌试验。采用滤纸片法、常量肉汤稀释法和GC-MS分析法分别从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 为比较不同产地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西、湖南以及广东的山胡椒油样品各两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抑菌试验。采用滤纸片法、常量肉汤稀释法和GC-MS分析法分别从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C_(MIC))和化学成分分析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1#和2#山胡椒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与对照组相近,其余样品抑菌圈直径从小到大依次为湖南2#山胡椒油(10.0±0.3 mm)、湖南1#山胡椒油(10.3±0.1 mm)、广东1#山胡椒油(10.3±0.2 mm)、广东2#山胡椒油(12.6±0.4 mm);(2)江西1#和2#山胡椒油、湖南2#山胡椒油的MIC均为32μL/mL,湖南1#山胡椒油、广东1#和2#山胡椒油的MIC均为16μL/mL;(3)GC-MS结果显示3个产地的山胡椒油均含有柠檬醛,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广东(96.21%)、湖南(48.10%)、江西(19.77%)。总之,抑菌圈和MIC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广东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最好,湖南的次之,江西的最差。通过GC-MS的结果对上述抑菌机理进行了解释,可能是由于柠檬醛和柠檬烯含量与其抑菌活性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胡椒油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圈 最低抑菌浓度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纤维不同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游艳芝 苏萃扬 +5 位作者 张亮 李金隆 丁长河 秦理哲 陈华 胡志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06-416,共11页
我国作为农产品副产物大国,每日浪费大量富含膳食纤维的资源。膳食纤维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对人体健康贡献显著,特别是天然可溶性膳食纤维。为提高膳食纤维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占比及其利用率,改性处理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物理、化... 我国作为农产品副产物大国,每日浪费大量富含膳食纤维的资源。膳食纤维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对人体健康贡献显著,特别是天然可溶性膳食纤维。为提高膳食纤维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占比及其利用率,改性处理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物理、化学、生物及联合改性策略,对比分析各改性机理及变化,并就各改性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展望,旨在为膳食纤维的高效改性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农产品高值化转化,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食品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农产品副产物 改性技术 功能特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杨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4
作者 黄辰浩 程格格 +3 位作者 黄金福 韩丹妙 刘秀宇 黄钦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70,共9页
以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白杨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并对MIP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特异性吸附及固相萃取实验。结果表明,MIP已成功生成印迹层,且其球形良好、粒径均匀、热稳定性良好。MIP对白杨素的最大吸... 以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白杨素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并对MIP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特异性吸附及固相萃取实验。结果表明,MIP已成功生成印迹层,且其球形良好、粒径均匀、热稳定性良好。MIP对白杨素的最大吸附量为43.8 mg/g,印迹因子为2.37,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同时MIP还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以MIP制备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能够高效分离纯化木蝴蝶中的白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素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 选择性吸附 木蝴蝶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望子多糖对无麸质马铃薯淀粉面糊特性及面包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孙雨佳 李帝明 +4 位作者 刘彦涛 李鹏飞 孙福生 张艳 杨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15-122,共8页
本研究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3%、4%,以淀粉质量计)的罗望子多糖(tamarind seed polysaccharide,TSP)赋予马铃薯淀粉面包类面筋特性,以改善无麸质面包的加工性能和质地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TSP可以提高面糊的峰值黏度,... 本研究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3%、4%,以淀粉质量计)的罗望子多糖(tamarind seed polysaccharide,TSP)赋予马铃薯淀粉面包类面筋特性,以改善无麸质面包的加工性能和质地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TSP可以提高面糊的峰值黏度,改善面糊的黏弹性,赋予其类面筋的网络结构特性。随着TSP的添加,无麸质面包的烘焙损失率从26.01%显著降低至20.36%,面包比容也由1.27 mL/g增至最大值(3.19 mL/g)。TSP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面包的质构特性,降低了面包的硬度、凝聚性、咀嚼性以及回复性,使面包呈现更松软的质地。添加TSP有利于延缓面包的老化,从而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解析了面包品质、烘焙性能与原料糊化特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可拓展TSP的食品应用范围,并为无麸质淀粉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麸质面包 罗望子多糖 烘焙性能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植酸提升Mn-CoP纳米线阵列的电催化稳定性
6
作者 邹习飞 韦冬萍 +3 位作者 赵薇 谢周鉴 罗志荣 米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1-1918,共8页
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电催化剂对于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植酸和吡咯在Mn掺杂CoP(Mn-CoP)纳米阵列表面原位聚合,进一步热处理获得了薄碳层均匀包裹的C@Mn-CoP电催化剂。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在碱性和含尿素的碱性... 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电催化剂对于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植酸和吡咯在Mn掺杂CoP(Mn-CoP)纳米阵列表面原位聚合,进一步热处理获得了薄碳层均匀包裹的C@Mn-CoP电催化剂。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在碱性和含尿素的碱性电解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在1 mol/L KOH+0.5 mol/L尿素电解液中,于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可稳定工作200 h以上;在1 mol/L KOH中经过2000圈的CV循环后,其析氢性能在100 mA/cm^(2)处的电位增量仅为4 mV;在多电流阶跃测试中,每个电流密度下的电位保持恒定,证明表面聚合植酸在提高电催化剂稳定性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掺杂 原位植酸界面聚合 电催化析氢 纳米线阵列 电化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水分校正算法的造纸木片基本密度预测 被引量:8
7
作者 梁龙 吴珽 +3 位作者 沈葵忠 熊智新 许凤 房桂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76-2482,共7页
基本密度是评估木材制浆造纸性能的重要指标。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造纸木片基本密度,实时掌握原料材性变化,能够为制定和优化制浆生产工艺提供基础理论数据。但在实际生产中,原料来源的复杂性造成木片水分含量波动较大,光谱中的水分... 基本密度是评估木材制浆造纸性能的重要指标。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造纸木片基本密度,实时掌握原料材性变化,能够为制定和优化制浆生产工艺提供基础理论数据。但在实际生产中,原料来源的复杂性造成木片水分含量波动较大,光谱中的水分干扰信息严重影响模型预测效果,成为制约近红外技术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以杨木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木片失水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动态监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明确光谱中水分吸收信息的特征响应,揭示了木片水分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变化规律。分别采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木片光谱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模型预测木片基本密度,通过对比分析模型预测性能,探究木片水分变化对近红外预测木片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外部参数正交化算法(EPO)消除光谱中水分的干扰,提高模型对水分变化的抗干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饱水木片光谱的模型具有最好的预测精度,模型的建立主要依靠近红外光谱对木片纤维结构特征信息的获取。而光谱中大量的水分吸收信息对建模是冗余无用的,并且会导致模型对样品水分高度敏感,当测试集水分含量变化时,模型预测出现严重偏差。通过EPO算法对木片失水过程动态光谱的解析,提取水分校正因子,能够有效消除水分变化引起的光谱差异。基于水分校正的基本密度预测模型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测试集均表现出稳定的预测性能,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和预测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23 kg·m^(-3)、0.8834和2.93。该研究将EPO算法引入对木材材性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构建了抗水分干扰的稳健型基本密度预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水分含量波动对原料材性快速检测的影响,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木片 近红外光谱 基本密度 外部参数正交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分离膜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超奇 李兆双 +3 位作者 黄钦 李湘洲 刘鹤 宋湛谦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油水混合物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也危及人类身体健康。针对油水混合物进行高效分离,不仅可以实现油、水资源的重复使用,还可有效地避免其直接排放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高效油水分离材料对于资源节约,实现双碳目标... 油水混合物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也危及人类身体健康。针对油水混合物进行高效分离,不仅可以实现油、水资源的重复使用,还可有效地避免其直接排放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高效油水分离材料对于资源节约,实现双碳目标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润湿性因其对油水两相的响应不同在油水分离领域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具备该特性的油水分离膜材料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能耗低、可扩展性好、操作简单且可回收利用,因此针对油水分离膜材料制备过程中基底材料选择的不同,详细介绍了以金属、聚合物、生物质和无机物为基底材料制备油水分离膜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油水分离膜材料领域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混合物 油水分离 特殊润湿性 膜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向聚丙烯腈纤维增强聚烯烃基复合材料 被引量:1
9
作者 杜青 何祎 +3 位作者 余坦竟 蓝艳姣 赵彦芝 周菊英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1,36,共7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利用改进接收装置,制备了取向的聚丙烯腈(PAN)膜,并且,通过热拉伸处理,使其具有更高的取向度。采用聚烯烃热塑性树脂(POE)渗透PAN纤维膜,制备了一系列非取向及取向度不同的PAN膜增强POE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IR)、热...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利用改进接收装置,制备了取向的聚丙烯腈(PAN)膜,并且,通过热拉伸处理,使其具有更高的取向度。采用聚烯烃热塑性树脂(POE)渗透PAN纤维膜,制备了一系列非取向及取向度不同的PAN膜增强POE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IR)、热重(TG)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且,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热拉伸处理后的PAN/POE复合材料与纯POE材料相比,屈服强度和模量分别增大了129%、211%,而断裂伸长率减小了89%。当增强材料PAN含量为6.7%时,PAN/PO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采用扫描电镜(SEM)和拉曼成像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和增强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取向的增加,POE树脂和PAN纤维之间的相容性更好,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模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 聚丙烯腈 聚烯烃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拉曼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木质素抗紫外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苏雯皓 舒璇 +4 位作者 董茂林 罗丹 刘秀宇 戴红旗 卞辉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3-99,共7页
采用顺丁烯二酸预处理杨木木屑提取得到木质素,按照不同含量将其与纳米纤维素机械混合,经抽滤干燥工艺得到了纳米纤维素/木质素复合膜材料。采用扫描电镜、万能拉力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光密度计和热重分析仪对材料微观形貌、力学性... 采用顺丁烯二酸预处理杨木木屑提取得到木质素,按照不同含量将其与纳米纤维素机械混合,经抽滤干燥工艺得到了纳米纤维素/木质素复合膜材料。采用扫描电镜、万能拉力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光密度计和热重分析仪对材料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纯纳米纤维素(CNF)膜表面光滑致密,木质素的添加使复合膜的表面粗糙度从19.8 nm增加到62.7 nm。随着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从140 MPa降低到67.6MPa。木质素质量分数为5%时,弹性模量最高为7.11 GPa。同时,木质素赋予了材料优异的紫外屏蔽性能,复合膜对UVA和UVB波段的屏蔽率分别为99.23%和100%。此外,木质素的引入提高了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最高热失重降解温度为313℃。纳米纤维素/木质素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紫外线防护和农用地膜等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木质素 复合材料 紫外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鹰嘴豆多肽抗疲劳活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静茹 莫君明 王升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46,共5页
目的:提高鹰嘴豆的附加值。方法:进行小鼠负重游泳试验,测定免疫活性,分析疲劳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负重游泳试验中,鹰嘴豆多肽喂养组小鼠游泳时间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鹰嘴豆多肽极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液中尿素氮和血乳酸水平,极... 目的:提高鹰嘴豆的附加值。方法:进行小鼠负重游泳试验,测定免疫活性,分析疲劳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负重游泳试验中,鹰嘴豆多肽喂养组小鼠游泳时间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鹰嘴豆多肽极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液中尿素氮和血乳酸水平,极显著提高了肝糖原、肌糖原和胰岛素含量(P<0.01)。鹰嘴豆多肽还可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此外,补充鹰嘴豆多肽可以通过增加小鼠的吞噬细胞活性、刺激sIgA分泌和减少促炎细胞因子来提高免疫力。结论:鹰嘴豆多肽对小鼠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 抗疲劳活性 多肽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基紫外屏蔽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丹 苏雯皓 +3 位作者 舒璇 刘秀宇 戴红旗 卞辉洋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纳米纤维素是一种高透明度、高机械强度的材料,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真空过滤法、溶液浇铸法等可将其制备成膜材料。通过对纳米纤维素进行改性或添加紫外屏蔽剂可以提高膜材料的紫外屏蔽性能,实现其在光敏材料覆膜、食品包装、紫外防护等领... 纳米纤维素是一种高透明度、高机械强度的材料,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真空过滤法、溶液浇铸法等可将其制备成膜材料。通过对纳米纤维素进行改性或添加紫外屏蔽剂可以提高膜材料的紫外屏蔽性能,实现其在光敏材料覆膜、食品包装、紫外防护等领域的应用价值。首先介绍了紫外屏蔽剂作用机制,重点综述了改性纳米纤维素、纳米纤维素/无机氧化物、纳米纤维素/木质素及其他复合紫外屏蔽膜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并展望了纳米纤维素基紫外屏蔽膜材料制备及应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紫外屏蔽 化学改性 无机氧化物 木质素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核含双硫配体金属有机铂磷光材料合成及其OLED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栎岩 赵梓茗 +3 位作者 陶金琪 张玉贞 程刚 沈云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6-244,共9页
以丙酮为溶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将氯桥二聚体和StpipH配体加热回流,一步合成了双核铂金属化合物Pt_(2)(Stpip)_(2)L(StpipH:双(二苯基膦硫基)酰胺;LH_(2):4,6-二苯基嘧啶)及其相应的单核配合物Pt(Stpip)LH。利用核磁共振(1H,31P谱)... 以丙酮为溶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将氯桥二聚体和StpipH配体加热回流,一步合成了双核铂金属化合物Pt_(2)(Stpip)_(2)L(StpipH:双(二苯基膦硫基)酰胺;LH_(2):4,6-二苯基嘧啶)及其相应的单核配合物Pt(Stpip)LH。利用核磁共振(1H,31P谱)、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结构确认。并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双核化合物Pt_(2)(Stpip)_(2)L的低能跃迁吸收带位于400~510 nm的可见光区域,在纯固体状态下,发射峰位于593和559 nm处,其质量分数为2%的PMMA薄膜在560 nm处表现出强烈的磷光发射且在PMMA薄膜中的量子产率达到22.2%。单核化合物Pt(Stpip)LH在纯固体和质量分数为2%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膜中,发射峰分别位于524和526 nm处,其中在PMMA薄膜中的量子产率达38.7%。这两种化合物在不同状态下的发光寿命在0.99~2.80μs之间。将双核化合物Pt_(2)(Stpip)_(2)L应用于发光层,利用溶液法制备了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该器件最大电流效率约为25.50 cd/A,最大功率效率为15.41 lm/W,最大外量子效率为8.19%,色度坐标(CIE)在(0.48,0.50)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化合物 双核化合物 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