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鹤灵芝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与降脂活性研究
1
作者 龚志强 肖阳 +5 位作者 韩沙 刘颖 齐晋 霍宇 黄艳红 杨立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0-2637,共8页
目的研究白鹤灵芝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与降脂活性。方法白鹤灵芝乙酸乙酯部位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 目的研究白鹤灵芝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与降脂活性。方法白鹤灵芝乙酸乙酯部位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模型评价体外降脂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hinacanthin A(1)、rhinacanthin B(2)、rhinacanthin C(3)、rhinacanthin D(4)、rhinacanthin E(5)、rhinacanthin M(6)、rhinacanthin N(7)、rhinacanthin Q(8)、rhinacanthin T(9)、rhinacanthone(10)、β-谷甾醇(11)、没食子酸(12)、香草酸(13)、丁香酸(14)、拉帕醇(15)、伞形花内酯(16)、sambucunlin A(17)、17α,21-dihydroxy-1,4-pregnadiene-3,11,20-trione,21-acetate(18)、1,8-二羟基蒽醌(19)、2,6-二甲氧基-1,4-苯醌(20)。化合物3、7抑制HepG2、Hela、A549、H22肿瘤细胞增殖的IC_(50)值为(0.66±0.17)~(3.22±0.49)μmol/L,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化合物3、7、9对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脂质的清除率高达50%以上。结论化合物16~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3、7、9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灵芝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肿瘤 降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的咖啡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琳 谭学才 +4 位作者 赵丹丹 刘力 雷福厚 黄在银 龚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08-1713,共6页
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含菲环骨架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以自由基热聚合的方式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构建了测定咖啡因的新型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 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含菲环骨架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以自由基热聚合的方式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构建了测定咖啡因的新型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传感器对咖啡因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传感器的峰电流与咖啡因浓度在3.00×10-3~2.73 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12×10-4mmol/L.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将该传感器用于可口可乐饮料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咖啡因 分子印迹聚合物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修饰的苯巴比妥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3
作者 余会成 黄学艺 +4 位作者 李浩 雷福厚 谭学才 韦贻春 吴海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85-2091,共7页
为了改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在四丁基高氯酸铵的支持电解质溶液中,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在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了一种苯巴比妥(PB)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传感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 为了改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在四丁基高氯酸铵的支持电解质溶液中,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在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了一种苯巴比妥(PB)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传感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及交流阻抗(EIS)法对这种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完全不同.X射线衍射(XRD)证实纳米粒子为氧化铜.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传感器的形貌进行分析,发现纳米氧化铜分散在电极表面,改善了修饰印迹传感器的识别点.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表明苯巴比妥的浓度在1.0×10-8-1.8×10-4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4);检出限2.3×10-9mol·L-1(信噪比(S/N)=3).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传感器具有较高灵敏度及选择性.此印迹传感器能用于实际样品中苯巴比妥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5.0%-1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苯巴比妥 分子印迹聚合物 电聚合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的灭除威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胡琪 谭学才 +5 位作者 吴佳雯 李晓宇 李鹏飞 余会成 李小燕 雷福厚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8-334,共7页
以灭除威(XMC)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膜,研制了测定XMC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对传感膜... 以灭除威(XMC)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膜,研制了测定XMC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对传感膜的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DPV测试表明,XMC的浓度在1.0×10-7~2.0×10-5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7 9,检出限(S/N=3)为1.5×10-8 mol·L-1.选择性识别实验结果表明,XMC印迹敏感膜的印迹因子(β)达到2.94,相对于干扰物的选择因子(α)均大于1,对与XMC结构相似的速灭威的选择因子达到2.39,说明该印迹膜对XMC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过程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动力学结合速率常数k为73.05 s.将此传感器应用于蔬菜样品的加标回收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5.4%~ 1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除威 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选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喃妥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琪 谭学才 +7 位作者 杨素平 黄翠玉 吴佳雯 李晓宇 李鹏飞 余会成 李小燕 雷福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呋喃妥因为模板分子,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呋喃妥因分子印迹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及交流阻抗(EIS)法对印迹膜进行表征。实验表明,DPV法...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呋喃妥因为模板分子,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呋喃妥因分子印迹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及交流阻抗(EIS)法对印迹膜进行表征。实验表明,DPV法测定的氧化峰电流与呋喃妥因浓度在8.0×10-8~5.0×10-6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9),检出限为6.5×10-8 mol/L。该传感器用于呋喃妥因肠溶片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6.6%~1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妥因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63铝合金苯胺封闭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蒋洪 余会成 +2 位作者 韦贻春 钟莲云 韩燕燕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提高6063锚合金的防腐蚀性能,制备了一种6063铝合金苯胺(BAN)封闭膜。采用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不问体积分数苯胺所制备的封闭膜的电化学性质。与去离子水中的封闭膜及基体的铝合金相比,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当苯胺的体积... 为了提高6063锚合金的防腐蚀性能,制备了一种6063铝合金苯胺(BAN)封闭膜。采用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不问体积分数苯胺所制备的封闭膜的电化学性质。与去离子水中的封闭膜及基体的铝合金相比,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当苯胺的体积分数为0.12%~0.42%时,生成的苯胺封闭膜具有较正的点腐蚀电位及较低的腐蚀电流;交流阻抗谱数据也显示当苯胺的体积分数为0.12%-0.42%时,封闭膜具有较高的腐蚀阻抗,说明苯胺封闭膜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全浸失质量速率测试结果也表明苯胺封闭膜义寸6063钒合金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对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试,测试结果与其电化学现象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保护 涂层 铝合金 苯胺 耐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荷叶中荷叶碱与莲子心中莲心碱含量 被引量:3
7
作者 罗珍连 邓光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7-201,共5页
建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荷叶中荷叶碱与莲子心中莲心碱含量的方法。对三联吡啶钉(Ru(bpy)_3^(2+))溶液浓度、检测电位、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和pH值、进样时间和分离电压等实验条件进行考察和优化。结果表明,在检测电位为1.20... 建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荷叶中荷叶碱与莲子心中莲心碱含量的方法。对三联吡啶钉(Ru(bpy)_3^(2+))溶液浓度、检测电位、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和pH值、进样时间和分离电压等实验条件进行考察和优化。结果表明,在检测电位为1.20 V,运行缓冲液为1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5.74),5 mmol/L Ru(bpy)_3^(2+)溶液,检测池内磷酸盐缓冲液浓度为60 mmol/L(pH 8.30),进样电压为8 kV,进样时间为10 s,分离电压为13 kV,荷叶碱检出限为7.7×10^(-7)mol/L(R_(SN)-3),莲心碱检出限为7.8×10^(-7)mol/L(R_(SN)-3)。对浓度为6.8×10^(-5)mol/L荷叶碱和3.1×10^(-5)mol/L莲心碱的标准品溶液进行5次平行测定表明:荷叶碱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3.76%,迁移时间RSD为0.83%;莲心碱峰面积RSD为4.28%,迁移时间RSD为1.37%。该方法可用于测定荷叶中的荷叶碱与莲子心中莲心碱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荷叶碱 莲心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活性产物的鉴定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聪 王坤 +5 位作者 姜明国 谭学才 雷福厚 杜方凯 邱子言 孙坤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70-1176,共7页
为从广西北部湾的泥样和植物中分离海洋放线菌,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离活性化合物。研究采用普通稀释法分离菌株,对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利用活性追踪分离活性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从6个海泥样品和... 为从广西北部湾的泥样和植物中分离海洋放线菌,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离活性化合物。研究采用普通稀释法分离菌株,对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利用活性追踪分离活性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从6个海泥样品和3个植物样品中共分离73株放线菌,筛选得到具有抑香蕉枯萎病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菌株7株,并从其中的1株链霉菌 Streptomyces sp.MDCW-126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星形孢菌素。从广西北部湾分离的药用活性菌株资源具有开发和深入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 放线菌 抑菌活性 星形孢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厚朴酚的检测
9
作者 曾磊 曹宇 +1 位作者 雷福厚 史伯安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0,共6页
构建一种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厚朴酚对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对厚朴酚进行检测。对影响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和各项测定参数。在最佳实验... 构建一种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厚朴酚对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对厚朴酚进行检测。对影响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和各项测定参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在8×10^-8~8×10^-5 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发光强度增量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7×10^-8 g/L;对浓度为8×10^-6 g/L厚朴酚进行8次平行测定的RSD为3.5%。对合成样品中厚朴酚测定的回收率为99.8%~103%,表明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3^2+掺杂SiO2 漆酚 厚朴酚 修饰电极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修饰壳聚糖气凝胶吸附焦糖色素的传质及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10
作者 李明星 黄齐齐 +3 位作者 陆海勤 韦艳红 李文 李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21,共11页
本研究合成一种用于回溶糖浆脱色的季铵修饰壳聚糖气凝胶(quaternary ammonium-modified chitosan aerogel,QCSA)。以焦糖色素(回溶糖浆代表性色素)为吸附模型底物,考察QCSA吸附性能;采用新型Wen LiWei Wei吸附传质混合(Wen Li-Wei Wei ... 本研究合成一种用于回溶糖浆脱色的季铵修饰壳聚糖气凝胶(quaternary ammonium-modified chitosan aerogel,QCSA)。以焦糖色素(回溶糖浆代表性色素)为吸附模型底物,考察QCSA吸附性能;采用新型Wen LiWei Wei吸附传质混合(Wen Li-Wei Wei adsorption mass transfer mixed,LWAM)唯象数学模型解析QCSA吸附焦糖色素传质机制;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探究QCSA吸附焦糖色素微观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焦糖色素初始质量浓度60、80、100 mg/L条件下,QCSA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98、263、308 mg/g,相应焦糖色素去除率分别为99.8%、98.2%、92.4%。LWAM唯象数学模型解析表明,吸附限速步骤由外扩散、内扩散及位点结合共同决定。DFT分析表明,QCSA吸附焦糖色素机制以静电相互作用主导,在—COO^(-/-)COOH(焦糖色素)氧原子与—OH/—NH_(3)^(+)(质子化QCSA)氢原子间产生氢键等弱相互作用,且焦糖色素分子为氢键受体。其中,O···H氢键发挥重要作用,其局部表面积占总氢键表面积的37.88%。综上,LWAM唯象数学模型可准确计算吸附过程任意时刻液膜、孔道及位点捕获量,为阐明吸附传质机制提供新视角。DFT分析有助于在原子水平上解析吸附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为优化吸附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溶糖浆 焦糖色素 吸附 传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状纳米Co_(3)O_(4)对醇酸清漆防腐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刘璐滢 石展望 +3 位作者 余会成 刘苏妮 黄增尉 王顺龙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0,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醇酸清漆的防腐性,制备了一种棉花状纳米Co_(3)O_(4)缓蚀剂。【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棉花状纳米Co_(3)O_(4)进行表征。采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盐水... 【目的】为了提高醇酸清漆的防腐性,制备了一种棉花状纳米Co_(3)O_(4)缓蚀剂。【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棉花状纳米Co_(3)O_(4)进行表征。采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盐水浸泡腐蚀试验及吸水率试验研究了添加棉花状纳米Co_(3)O_(4)的醇酸涂层的性能。【结果】纯醇酸涂层腐蚀电流密度为42.24μA/cm^(2),清漆中棉花状纳米Co_(3)O_(4)的质量分数为0.12%~0.25%时,腐蚀电流密度为1.02~1.56μA/cm^(2),经过20 d盐水浸泡腐蚀试验,复合涂层只是轻微腐蚀,而纯醇酸涂层腐蚀非常严重,复合涂层吸水率降低到4%左右,而纯醇酸涂层吸水率超过12%。【结论】棉花状纳米Co_(3)O_(4)能显著改善醇酸清漆的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漆 醇酸树脂 棉花状纳米Co3O4 涂层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渣纤维素基碳气凝胶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晓岗 曹贤胜 +2 位作者 肖丽霞 李博雅 吴如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16,222,共6页
以甲酸预处理所得蔗渣纤维素为原料制备改性纤维素基气凝胶,通过FT-IP、SEM、TGA和XRD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亚甲基蓝(MB)吸附性能研究,并与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的微晶纤维素基气凝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 以甲酸预处理所得蔗渣纤维素为原料制备改性纤维素基气凝胶,通过FT-IP、SEM、TGA和XRD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亚甲基蓝(MB)吸附性能研究,并与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的微晶纤维素基气凝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加入,未能有效改善蔗渣纤维素基气凝胶(CA)对MB的吸附效果。对CA进行碳化得到蔗渣纤维素基碳气凝胶(PCCA),再对PCCA进行活化处理得到活化蔗渣纤维素基碳气凝胶(CCA),比表面积由CA的23.358m^(2)/g上升到541.699m^(2)/g;在反应温度为105℃、甲酸浓度为90%,反应时间为1h时,CCA在800mg/L的MB溶液中达到最高吸附量392.26mg/g,优于微晶纤维素气基凝胶的吸附性能,是一种性能良好、制备简单、经济环保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 甲酸 纤维素 吸附 碳气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状钴MOFs掺杂的醇酸树脂清漆的制备
13
作者 林永松 石展望 +3 位作者 余会成 黄增尉 刘苏妮 何升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2-1657,共6页
为了提高醇酸树脂清漆漆膜的防腐性能,先以六水合硝酸钴为材料合成钴基金属有机框架杆状化合物即Co-MOFs。采用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扫描电镜(SEM)分别对Co-MOFs进行了测试。将不同量的Co-MOFs作为功能填料掺杂于醇酸树脂中,然后浸涂... 为了提高醇酸树脂清漆漆膜的防腐性能,先以六水合硝酸钴为材料合成钴基金属有机框架杆状化合物即Co-MOFs。采用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扫描电镜(SEM)分别对Co-MOFs进行了测试。将不同量的Co-MOFs作为功能填料掺杂于醇酸树脂中,然后浸涂于Q235低碳钢电极及马口铁片表面上。采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盐雾腐蚀试验等研究Co-MOFs的添加对漆膜防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MOFs的添加量为0.13%~0.21%时,漆膜的腐蚀电流密度由42.24μA/cm^(2)降低至1.02μA/cm^(2),防腐蚀保护效率由80.4%提高至99.5%,漆膜的耐腐蚀性能显著提升;硬度提升至4 H;盐雾腐蚀试验结果与电化学测试基本一致。说明Co-MOFs的添加可以显著地改善漆膜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防腐 涂料 醇酸树脂清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云芝菌发酵茶中9种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4
作者 王芳 刘洪存 +4 位作者 陆淑雯 杨立芳 黄盈 姜明国 孟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8-264,共7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云芝菌发酵茶中9种活性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发酵前后茶叶中9种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gilent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05%磷酸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云芝菌发酵茶中9种活性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发酵前后茶叶中9种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gilent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05%磷酸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与未发酵的对照组绿茶相比,云芝菌发酵茶中咖啡碱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没食子酸、可可碱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分别增加了0.4613%、0.3118%和0.5770%,没食子儿茶素、茶碱、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分别减少了0.0156%、0.0178%、1.2938%、1.1062%和4.0241%。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后茶叶对DPPH·和·OH的清除率均有显著性(P<0.05)降低。当浓度为2.0 mg/mL时,云芝菌发酵茶提取液对DPPH·和·OH的清除率分别为7.79%和9.65%。结论:云芝菌的固体发酵可改变茶叶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研究为云芝菌发酵茶的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云芝菌 发酵茶 绿茶 活性成分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改性沸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芳 马亚红 +6 位作者 李振林 董慧峪 杜寒春 刘绍刚 刁开盛 雷福厚 谭学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3-2232,共10页
以松香基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N,N,N-三甲基-N-松香基氯化铵,TAAC)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得到TAAC改性沸石并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表征.考察了TAAC改性沸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如粒径、改性剂投... 以松香基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N,N,N-三甲基-N-松香基氯化铵,TAAC)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得到TAAC改性沸石并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表征.考察了TAAC改性沸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如粒径、改性剂投加量、温度、pH值等,结果表明这一改性能显著地提高沸石对刚果红的吸附量;在pH值4.0—10.0范围内,CR的吸附量随着pH值增加而下降;反应温度从20℃上升至40℃,TAAC改性沸石对CR的吸附容量有所下降.TAAC.改性沸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TAAC改性沸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过程,其最大吸附容量为78mg·g-1(pH6.0,T=20℃).热力学分析表明,TAAC改性沸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是自发和放热的过程,是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共同作用的过程,其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引、氢键和芳香基的疏水作用.TAAC改性沸石吸附刚果红后可通过NaOH再生,且随着NaOH浓度的增加到0.1mol·L^(-1),其解吸率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改性沸石 刚果红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O,O-四齿配体-钯(Ⅱ)配合物的生成反应热动力学及在Suzuki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申利群 黄素玉 +1 位作者 雷福厚 黄在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8-1433,共6页
合成了新型双齿配体5-羟基-1-(6-氯吡啶-2-基)-1H-吡唑-3-羧酸甲酯及其钯配合物并进行了表征.通过微热量计测定计算了配合物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该配合物极易形成,在空气和溶液中稳定,可以用作Suzuki反应的催化剂.使... 合成了新型双齿配体5-羟基-1-(6-氯吡啶-2-基)-1H-吡唑-3-羧酸甲酯及其钯配合物并进行了表征.通过微热量计测定计算了配合物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该配合物极易形成,在空气和溶液中稳定,可以用作Suzuki反应的催化剂.使用1%(摩尔分数)的催化剂,以2倍量的氢氧化钾为碱,乙醇-水为溶剂,在120℃微波加热2 min,使具有不同电子和空间效应的溴代芳烃和苯硼酸或对甲氧基苯硼酸反应,偶联产物的分离产率可以达到80.7%~95.9%.氯代芳烃也以合适的产率得到偶联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Ⅱ)配合物 热动力学 SUZUKI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超声协同高压矩形脉冲电场提取黄花菜多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陆海勤 宫晓丽 +3 位作者 李冬梅 骆文静 李毅花 李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3-170,共8页
以黄花菜为原料,采用超声协同高压矩形脉冲电场提取黄花菜多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协同高压矩形脉冲电场提取黄花菜多糖工艺,同时测定黄花菜粗多糖对·O-2、·OH以及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 以黄花菜为原料,采用超声协同高压矩形脉冲电场提取黄花菜多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协同高压矩形脉冲电场提取黄花菜多糖工艺,同时测定黄花菜粗多糖对·O-2、·OH以及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超声协同高压矩形脉冲电场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59℃,超声功率700 W,电场电压14 kV,得到的黄花菜多糖得率为10.03%,此结果接近预测得率,表明提取工艺是可行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花菜粗多糖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与多糖浓度呈正相关,当黄花菜粗多糖浓度为1.0 mg/mL时对·O-2、·OH以及DPPH·的清除能率分别可达到66.93%、70.61%、49.28%。本研究为黄花菜多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提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菜多糖 超声协同高压矩形脉冲电场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果鱼藤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立芳 刘洪存 +2 位作者 许海棠 王凯 姜明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13-2417,共5页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方法优化中药毛果鱼藤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考察毛果鱼藤总黄酮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以提取总黄酮量为考核指标,分别考察提取时间、提取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次...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方法优化中药毛果鱼藤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考察毛果鱼藤总黄酮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以提取总黄酮量为考核指标,分别考察提取时间、提取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毛果鱼藤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纸片扩散法考察总黄酮的抑菌作用。结果提取毛果鱼藤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功率为500 W,用44.34倍体积的88.18%乙醇提取2次,每次24.46 min;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没有抑菌作用。结论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可筛选出毛果鱼藤总黄酮最佳提取方法,工艺可行;提取的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果鱼藤 黄酮 响应曲面法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方法提取的黄花菜挥发性物质及残渣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海勤 陈淋转 +3 位作者 张昆华 李毅花 杨日福 李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21-228,共8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的方法,检测60℃水、超声场、高压静电场及超声协同高压静电场四种不同提取方法的黄花菜提取液中的挥发性物质,并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黄花菜残渣组织形态。得出黄花菜在60℃,超声功率700 W、电场电压14 k...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的方法,检测60℃水、超声场、高压静电场及超声协同高压静电场四种不同提取方法的黄花菜提取液中的挥发性物质,并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黄花菜残渣组织形态。得出黄花菜在60℃,超声功率700 W、电场电压14 kV和脉冲频率1/600 s-1下超声协同电场作用30 min提取效果最佳。结果表明:超声协同高压静电场提取会增加黄花菜提取液中醇类、酯类、烷烃类、酚类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醛类、烯烃类的相对含量,结合电子扫描结果显示,两者的协同效应,提高了传质的效率,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黄花菜组织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超声协同高压静电场的提取方法可以提高黄花菜原料的破损程度,更高效的提取黄花菜提取液中的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菜 超声场 高压静电场 挥发性物质 提取 协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l/BiOCl片组装纳米花球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芬 吴凯飞 +2 位作者 王书龙 黄曼艳 黄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1-15,共5页
以硝酸铋(Bi(NO_3)_3·5H_2O)、硝酸银(AgNO_3)、氯化钾(KCl)为原料,通过无模板、无加热、无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学方法制备了BiOCl片组装纳米花球,并在它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负载AgCl实现了对它的改性。以罗丹明B(RhB)和甲基橙(MO)... 以硝酸铋(Bi(NO_3)_3·5H_2O)、硝酸银(AgNO_3)、氯化钾(KCl)为原料,通过无模板、无加热、无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学方法制备了BiOCl片组装纳米花球,并在它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负载AgCl实现了对它的改性。以罗丹明B(RhB)和甲基橙(MO)为光催化反应降解模型,进行了光催化活性测试,考察了不同浸渍次数的AgCl对BiOCl光催化剂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用XRD、SEM、EDS、UV-Vis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光谱吸收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AgCl改性的BiOCl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纯BiOCl,当浸渍2遍时,光催化降解RhB活性最佳,当浸渍5遍时,光催化降解MO活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氧化铋 纳米微球 氯化银修饰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