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广西红树林放线菌Streptomyce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淑玉 肖阳 +4 位作者 章唐桀 刘蜜 刘洪存 杨立芳 姜明国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8-415,共8页
目的为获得更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1株来源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老鼠簕根际土壤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GY-1012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菌株的次... 目的为获得更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1株来源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老鼠簕根际土壤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GY-1012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采用波谱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滤纸片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从Streptomyces sp.GY-10129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5-hydroxymethylfuran-3-carboxylic acid(1)、phevalin(2)、4-羟基苯甲醛(3)、germicidin A(4)、吲哚-3-乙酰胺(5)、6-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6)、Trans-3,4,5-trimethoxy-4'-isopentenyloxyl-stilbene(7)、1,3-benzodioxole derivative(8)、cycloheximide(9)、2-methyl-4[3H]-quinazolinone(10)。其中化合物1、6和7是首次在该放线菌中被发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化合物1和化合物9对假禾谷镰刀菌表现出微弱的抗菌活性。结论红树林放线菌Streptomyces sp.GY-10129具有产生抗菌先导化合物的潜在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放线菌 分离纯化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解析多胺修饰壳聚糖气凝胶吸附美拉德色素分子机制
2
作者 王佳欣 韦艳红 +3 位作者 农顺洋 熊艳舒 李楣 李文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现有糖汁脱色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及吸附量低等局限性。开发一款绿色无毒且具有高吸附量的超支化聚乙烯亚胺功能化壳聚糖气凝胶(HPCA)用于糖汁脱色,并初步探究其吸附美拉德色素(MLD)性能。为将高效糖汁脱色吸附剂投入到工业化应用中,还... 现有糖汁脱色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及吸附量低等局限性。开发一款绿色无毒且具有高吸附量的超支化聚乙烯亚胺功能化壳聚糖气凝胶(HPCA)用于糖汁脱色,并初步探究其吸附美拉德色素(MLD)性能。为将高效糖汁脱色吸附剂投入到工业化应用中,还需对吸附理论机制进行更深层次探索。通过多重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从分子角度系统揭示HPCA吸附MLD潜在机理。静电势、平均局部电离能、静电势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HPCA捕获MLD主要由质子化胺基与羧酸根之间电荷作用介导。在分子水平上优化出三种可视化最优捕获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使得构型Ⅰ中HPCA与MLD紧密接触成为最稳定的构型。前沿分子轨道、独立梯度模型和Hirshfeld表面分析揭示HPCA捕获MLD存在氢键和范德华力等弱相互作用,且MLD在不同捕获构型中均主要充当氢键受体。多重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方法可为探究分子水平上吸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可行研究方向,对研究吸附微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化学 吸附 凝胶 美拉德色素 糖汁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型和工业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木片材性预测建模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龙 吕娜娜 +3 位作者 吴珽 邓拥军 沈葵忠 房桂干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4,共8页
本研究探讨了采用工业型光谱仪和实验型光谱仪建立近红外模型用于快速预测木片材性的可行性,分析对比不同光谱仪的建模效果。针对不同材性指标分析特点,通过光谱信号校正和特征波长筛选算法优化模型预测性能,建立适宜的建模方法。结果表... 本研究探讨了采用工业型光谱仪和实验型光谱仪建立近红外模型用于快速预测木片材性的可行性,分析对比不同光谱仪的建模效果。针对不同材性指标分析特点,通过光谱信号校正和特征波长筛选算法优化模型预测性能,建立适宜的建模方法。结果表明,基于工业型光谱仪建立的近红外模型对木片水分、基本密度、纤维形态等物理性能指标表现出更高的预测精度,而化学组分含量的预测精度与实验型光谱仪无显著差异。工业型光谱仪木片理化材性近红外模型适用于制浆原料品质评价和工业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木片 材性分析 制浆造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灵芝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与降脂活性研究
4
作者 龚志强 肖阳 +5 位作者 韩沙 刘颖 齐晋 霍宇 黄艳红 杨立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0-2637,共8页
目的研究白鹤灵芝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与降脂活性。方法白鹤灵芝乙酸乙酯部位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 目的研究白鹤灵芝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与降脂活性。方法白鹤灵芝乙酸乙酯部位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模型评价体外降脂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hinacanthin A(1)、rhinacanthin B(2)、rhinacanthin C(3)、rhinacanthin D(4)、rhinacanthin E(5)、rhinacanthin M(6)、rhinacanthin N(7)、rhinacanthin Q(8)、rhinacanthin T(9)、rhinacanthone(10)、β-谷甾醇(11)、没食子酸(12)、香草酸(13)、丁香酸(14)、拉帕醇(15)、伞形花内酯(16)、sambucunlin A(17)、17α,21-dihydroxy-1,4-pregnadiene-3,11,20-trione,21-acetate(18)、1,8-二羟基蒽醌(19)、2,6-二甲氧基-1,4-苯醌(20)。化合物3、7抑制HepG2、Hela、A549、H22肿瘤细胞增殖的IC_(50)值为(0.66±0.17)~(3.22±0.49)μmol/L,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化合物3、7、9对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脂质的清除率高达50%以上。结论化合物16~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3、7、9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灵芝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肿瘤 降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洋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DL-p0m-g2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婷 孙建 +7 位作者 王玉妃 盘伟斌 覃旭灿 覃炳云 周丽曼 王聪 王佩 孔凡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6,共13页
为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一株分离于北部湾钉螺菌株Aspergillus fumigatus DL-p0m-g2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研究。综合应用反相ODS(octadecylsilyl)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质谱... 为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一株分离于北部湾钉螺菌株Aspergillus fumigatus DL-p0m-g2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研究。综合应用反相ODS(octadecylsilyl)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抑菌活性和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L1(NPC1-like intracellular cholesterol transporter 1)蛋白结合等生物活性评价。实验共分离得到2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和1个甾体,分别鉴定为6-methoxyspirotryprostatin B(1)、spirotryprostatin A(2)、fumitremorgin C(3)、cyclotryprostatin A(4)、fumitremorgin B(5)、pseurotin A(6)、azaspirofuran A(7)、azaspirofuran B(8)、cephalimysin C(9)、cephalimysin B(10)、fumiquinazoline C(11)、fumiquinazoline B(12)、fumiquinazoline A(13)、fumiquinazoline D(14)、fumiquinazoline F(15)、tryprostatin B(16)、verruculogen(17)、chaetominine(18)、bisdethiobis(methylthio)glitoxin(19)、helvolic acid(20)、7-deacetylpyripyropene A(21)、terezine D(22)。其中化合物6对人肝癌细胞(Hep G2)、人肺癌细胞(A549)、人直肠癌细胞(HCT116)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3和2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抑菌活性;化合物14与NPC1L1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显示其在降脂药物开发中的研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rgillus fumigatus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抑菌活性 NPC1L1蛋白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放线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s 10127次级代谢产物及降糖降脂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阳 严静 +6 位作者 杨淑玉 章唐桀 翁杰 李奇林 刘洪存 孟娟 杨立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189,共9页
红树林生态环境特殊,具有丰富的放线菌资源,是天然活性物质的来源之一。为获得更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一株来源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根际土壤的链霉菌属放线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s 10127的次级... 红树林生态环境特殊,具有丰富的放线菌资源,是天然活性物质的来源之一。为获得更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一株来源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根际土壤的链霉菌属放线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s 10127的次级代谢产物以及降糖降脂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通过PCR扩增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鉴定,借助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a,MS)以及旋光(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ORD)等波谱学方法和文献数据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试剂盒测定化合物的降糖降脂活性。从Streptomyces olivaceuss 10127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6-(3-methylbut-2-enyl)-1-indol-3-yl)methanethiol(1)、 methyl indole-3-acetate(2)、 methyl 4-hydroxyphenylacetate(3)、 2-hydroxybenzamide(4)、 germicidin B(5)、 germicidin A(6)、 isogermicidinA(7)、 4′-hydroxy-5,7-dimethoxy-6-(3-methyl-2-butenyl)-isoflavone(8)、2,3-dihydroxybenzoic acid(9)、phenyl acetic acid(10)、germicidin N(11)、piloquinonea(12)。其中,化合物8和12为首次从该放线菌中分离得到。首次测定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降糖降脂活性。化合物1在降低脂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化合物7不仅具有降脂效果,还具有降糖效果,且效果均优于阳性药组。放线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s10127具有生产降糖降脂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潜在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ptomyces olivaceuss 次级代谢产物 降糖活性 降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_(2)S_(3)/M-TiO_(2)复合材料的Cu^(2+)光电化学传感器
7
作者 沈威 吴佳雯 +1 位作者 罗燕妮 谭学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7,共7页
采用硫化铋/多孔二氧化钛(Bi_(2)S_(3)/M-TiO_(2))复合材料作为光电活性基底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光电化学传感平台,以实现对Cu^(2+)的灵敏检测。利用电流-时间法(i-t曲线)对不同光电基底材料进行光电流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 采用硫化铋/多孔二氧化钛(Bi_(2)S_(3)/M-TiO_(2))复合材料作为光电活性基底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光电化学传感平台,以实现对Cu^(2+)的灵敏检测。利用电流-时间法(i-t曲线)对不同光电基底材料进行光电流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的M-TiO_(2),Bi_(2)S_(3)/M-TiO_(2)复合物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光电流响应特性。利用Cu^(2+)与Bi_(2)S_(3)/M-TiO_(2)表面的S2-反应生成CuS,进而对光电化学体系光电流强度产生抑制作用,成功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定量分析Cu^(2+)的浓度。该传感器在5.0×10^(-10)~1.1×10^(-7)mol/L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低至1.2×10^(-8)mol/L。此传感器以其简便的操作、低廉的成本以及卓越的灵敏度,为金属离子的高效检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传感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 多孔二氧化钛 Bi_(2)S_(3)纳米颗粒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比色法测定肉桂油中醛类化合物的研究
8
作者 程贤 李胜男 +3 位作者 李盼盼 陈玉湘 李鹏飞 毕良武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基于醛类化合物可与2,4-二硝基苯肼(DNPH)反应生成红色显色物质的原理,采集有颜色部位的图像,利用三基色红绿蓝(RGB)模式提取数据,建立了一种检测醛类化合物的数字图像比色法,用于检测肉桂油样品中醛类化合物,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条件优... 基于醛类化合物可与2,4-二硝基苯肼(DNPH)反应生成红色显色物质的原理,采集有颜色部位的图像,利用三基色红绿蓝(RGB)模式提取数据,建立了一种检测醛类化合物的数字图像比色法,用于检测肉桂油样品中醛类化合物,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条件优化和方法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20μL待测样品,加入1 mL的DNPH(5 mmol/L)、 10μL盐酸和1.5 mL氢氧化钾(60 g/L)完成显色反应,可利用样本颜色的蓝/绿(B/G)值作为指标建立肉桂醛测量方法,该方法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 6,定量限为1 mg/L,检测限为0.5 mg/L,基质干扰为6.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39%和0.52%,准确度为102.5%~107.5%,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比色法 2 4-二硝基苯肼 肉桂油 醛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原位培养分离及其活性筛选 被引量:14
9
作者 姜明国 甘光华 +6 位作者 杨立芳 李西妮 杨桂柳 庹利 孙承航 黄玲 蓝金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64,共10页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进行抗菌活性和产酶活性检测。共分离得到113株放线菌。对其中33株放线菌进行测序,结果表明2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1株属于伦兹氏菌属,1株与拟诺卡氏菌属相似性最高为90%,很可能属于放线菌一个新属。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7株、4株、18株、6株、10株、3株实验菌株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抑制作用;有55株、62株、24株、72株的实验菌株分别具有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胶原蛋白酶活性、酯酶活性。原位培养可以丰富对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认识,分离到了新种甚至可能是新属的放线菌,分离得到的部分放线菌菌株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培养 红树林 根际土壤 放线菌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氯丙嗪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焘 谭学才 +5 位作者 胡琪 吴佳雯 方晓雪 刘绍刚 余会成 黄在银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基于盐酸氯丙嗪对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以石墨烯(Graphene)和Nafion复合膜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盐酸氯丙嗪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最佳实验条件下,盐酸氯丙嗪浓度在8.0×10-7~1.2×10-4mol/... 基于盐酸氯丙嗪对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以石墨烯(Graphene)和Nafion复合膜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盐酸氯丙嗪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最佳实验条件下,盐酸氯丙嗪浓度在8.0×10-7~1.2×10-4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 8),且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检出限(S/N=3)为4.0×10-7mol/L。连续测定4.0×10-6mol/L盐酸氯丙嗪溶液11次,发光强度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灵敏度。盐酸氯丙嗪的加标回收率为93%~104%,RSD(n=5)为4.1%。将该方法应用于药片中盐酸氯丙嗪的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修饰电极 电致化学发光 盐酸氯丙嗪 三联吡啶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的咖啡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琳 谭学才 +4 位作者 赵丹丹 刘力 雷福厚 黄在银 龚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08-1713,共6页
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含菲环骨架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以自由基热聚合的方式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构建了测定咖啡因的新型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 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含菲环骨架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以自由基热聚合的方式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构建了测定咖啡因的新型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传感器对咖啡因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传感器的峰电流与咖啡因浓度在3.00×10-3~2.73 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12×10-4mmol/L.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将该传感器用于可口可乐饮料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咖啡因 分子印迹聚合物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铜修饰的苯巴比妥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2
作者 余会成 黄学艺 +4 位作者 李浩 雷福厚 谭学才 韦贻春 吴海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85-2091,共7页
为了改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在四丁基高氯酸铵的支持电解质溶液中,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在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了一种苯巴比妥(PB)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传感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 为了改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在四丁基高氯酸铵的支持电解质溶液中,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在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了一种苯巴比妥(PB)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传感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及交流阻抗(EIS)法对这种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完全不同.X射线衍射(XRD)证实纳米粒子为氧化铜.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传感器的形貌进行分析,发现纳米氧化铜分散在电极表面,改善了修饰印迹传感器的识别点.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表明苯巴比妥的浓度在1.0×10-8-1.8×10-4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4);检出限2.3×10-9mol·L-1(信噪比(S/N)=3).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传感器具有较高灵敏度及选择性.此印迹传感器能用于实际样品中苯巴比妥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5.0%-1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苯巴比妥 分子印迹聚合物 电聚合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聚合的苯巴比妥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会成 黄学艺 +2 位作者 谭学才 雷福厚 毛慧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52-757,共6页
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了一种对苯巴比妥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的聚合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 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了一种对苯巴比妥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的聚合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对印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印迹传感器对苯巴比妥具有快速响应、专一性识别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且苯巴比妥的浓度在8.0×10^-7-1.0×10^-4mol/L范围内与DPV电流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3。检出限(S/N=3)为5.4×10-mol/L。将此印迹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中苯巴比妥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5.7%~1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巴比妥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电聚合 电化学传感器 分子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的灭除威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琪 谭学才 +5 位作者 吴佳雯 李晓宇 李鹏飞 余会成 李小燕 雷福厚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8-334,共7页
以灭除威(XMC)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膜,研制了测定XMC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对传感膜... 以灭除威(XMC)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合成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膜,研制了测定XMC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对传感膜的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DPV测试表明,XMC的浓度在1.0×10-7~2.0×10-5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7 9,检出限(S/N=3)为1.5×10-8 mol·L-1.选择性识别实验结果表明,XMC印迹敏感膜的印迹因子(β)达到2.94,相对于干扰物的选择因子(α)均大于1,对与XMC结构相似的速灭威的选择因子达到2.39,说明该印迹膜对XMC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过程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动力学结合速率常数k为73.05 s.将此传感器应用于蔬菜样品的加标回收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5.4%~ 1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除威 石墨烯掺杂金纳米粒子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选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修饰壳聚糖气凝胶吸附焦糖色素的传质及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15
作者 李明星 黄齐齐 +3 位作者 陆海勤 韦艳红 李文 李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21,共11页
本研究合成一种用于回溶糖浆脱色的季铵修饰壳聚糖气凝胶(quaternary ammonium-modified chitosan aerogel,QCSA)。以焦糖色素(回溶糖浆代表性色素)为吸附模型底物,考察QCSA吸附性能;采用新型Wen LiWei Wei吸附传质混合(Wen Li-Wei Wei ... 本研究合成一种用于回溶糖浆脱色的季铵修饰壳聚糖气凝胶(quaternary ammonium-modified chitosan aerogel,QCSA)。以焦糖色素(回溶糖浆代表性色素)为吸附模型底物,考察QCSA吸附性能;采用新型Wen LiWei Wei吸附传质混合(Wen Li-Wei Wei adsorption mass transfer mixed,LWAM)唯象数学模型解析QCSA吸附焦糖色素传质机制;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探究QCSA吸附焦糖色素微观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焦糖色素初始质量浓度60、80、100 mg/L条件下,QCSA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98、263、308 mg/g,相应焦糖色素去除率分别为99.8%、98.2%、92.4%。LWAM唯象数学模型解析表明,吸附限速步骤由外扩散、内扩散及位点结合共同决定。DFT分析表明,QCSA吸附焦糖色素机制以静电相互作用主导,在—COO^(-/-)COOH(焦糖色素)氧原子与—OH/—NH_(3)^(+)(质子化QCSA)氢原子间产生氢键等弱相互作用,且焦糖色素分子为氢键受体。其中,O···H氢键发挥重要作用,其局部表面积占总氢键表面积的37.88%。综上,LWAM唯象数学模型可准确计算吸附过程任意时刻液膜、孔道及位点捕获量,为阐明吸附传质机制提供新视角。DFT分析有助于在原子水平上解析吸附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为优化吸附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溶糖浆 焦糖色素 吸附 传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慧 谭学才 +3 位作者 严军 刘敏 李晓宇 陈晓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9-776,共8页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具有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及电化学发光技术的高灵敏性,以及发光易于调控、稳定性好、便于微型化和仪器操作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重金属检测、免疫传感技术、基因传感技术、酶传感技术、食品安全与药...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具有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及电化学发光技术的高灵敏性,以及发光易于调控、稳定性好、便于微型化和仪器操作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重金属检测、免疫传感技术、基因传感技术、酶传感技术、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等领域。该文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原理和构建思路。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在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电化学发光 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氧化铜修饰的异戊巴比妥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学艺 余会成 +3 位作者 韦贻春 雷福厚 谭学才 吴海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78-2084,共7页
在纳米氧化铜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尿液中异戊巴比妥(AMB)的分子印迹敏感膜,研究了该敏感膜的最佳成膜条件及最佳工作条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印迹膜的... 在纳米氧化铜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尿液中异戊巴比妥(AMB)的分子印迹敏感膜,研究了该敏感膜的最佳成膜条件及最佳工作条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印迹膜的表面形貌及性能.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能提高传感器对AMB的灵敏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铁氰化钾分子探针的差分脉冲伏安(DPV)峰电流响应值与AMB的浓度在1.0×10-7-1.4×10-4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66);检出限为2.1×10-9mol/L(S/N=3).此印迹传感器可用于尿液中AMB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4.00%-10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异戊巴比妥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正云 伍乔 +3 位作者 毛雨 尹小丽 严军 谷惠文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51-58,75,共9页
为比较不同产地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西、湖南以及广东的山胡椒油样品各两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抑菌试验。采用滤纸片法、常量肉汤稀释法和GC-MS分析法分别从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 为比较不同产地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西、湖南以及广东的山胡椒油样品各两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抑菌试验。采用滤纸片法、常量肉汤稀释法和GC-MS分析法分别从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C_(MIC))和化学成分分析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1#和2#山胡椒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与对照组相近,其余样品抑菌圈直径从小到大依次为湖南2#山胡椒油(10.0±0.3 mm)、湖南1#山胡椒油(10.3±0.1 mm)、广东1#山胡椒油(10.3±0.2 mm)、广东2#山胡椒油(12.6±0.4 mm);(2)江西1#和2#山胡椒油、湖南2#山胡椒油的MIC均为32μL/mL,湖南1#山胡椒油、广东1#和2#山胡椒油的MIC均为16μL/mL;(3)GC-MS结果显示3个产地的山胡椒油均含有柠檬醛,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广东(96.21%)、湖南(48.10%)、江西(19.77%)。总之,抑菌圈和MIC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广东山胡椒油的抑菌活性最好,湖南的次之,江西的最差。通过GC-MS的结果对上述抑菌机理进行了解释,可能是由于柠檬醛和柠檬烯含量与其抑菌活性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胡椒油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圈 最低抑菌浓度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喃妥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琪 谭学才 +7 位作者 杨素平 黄翠玉 吴佳雯 李晓宇 李鹏飞 余会成 李小燕 雷福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呋喃妥因为模板分子,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呋喃妥因分子印迹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及交流阻抗(EIS)法对印迹膜进行表征。实验表明,DPV法... 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呋喃妥因为模板分子,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呋喃妥因分子印迹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及交流阻抗(EIS)法对印迹膜进行表征。实验表明,DPV法测定的氧化峰电流与呋喃妥因浓度在8.0×10-8~5.0×10-6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9),检出限为6.5×10-8 mol/L。该传感器用于呋喃妥因肠溶片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6.6%~1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妥因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蒎烯键合硅胶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应用
20
作者 谢文博 连丽丽 +5 位作者 曾磊 李浩 张睿哲 蒋艳忠 张立颖 雷福厚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17,共8页
该文以β-蒎烯(β-P)为单体,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将其键合到烷基化硅胶表面,制备出β-P@SiO_(2)固定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等表征结果表明,β-P@SiO_(2)固定相制备成功。色谱性能评价显示,... 该文以β-蒎烯(β-P)为单体,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将其键合到烷基化硅胶表面,制备出β-P@SiO_(2)固定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等表征结果表明,β-P@SiO_(2)固定相制备成功。色谱性能评价显示,该色谱柱具有典型的反相色谱行为和疏水选择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立体选择性。采用β-P@SiO_(2)柱测得三七中5种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的加标回收率为94.7%~106%,粗提物中R1的含量为4.84%、Rg1为18.69%、Re为2.52%、Rb1为19.75%、Rd为5.00%。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β-P@SiO_(2)柱对5种皂苷的分离效果优于C18柱。采用β-P@SiO_(2)柱测得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加标回收率为93.1%~104%,粗提物中吴茱萸碱的含量为0.086%,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为0.075%,在均具有较好分离效果的条件下,C_(18)柱存在分析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以上结果表明该色谱柱可用于三七和吴茱萸粗提物中关键组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蒎烯 固定相 三七 吴茱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