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鸦胆子主要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敏桃 刘文佳 +4 位作者 黄庶识 王巧贞 梁梅华 朱昌叁 温中林 《南方农业》 2024年第9期13-17,共5页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理方法,对不同产地鸦胆子石油醚提取物成分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不同产地鸦胆子红外光谱数据,其成分含量变化与9个特征峰强度的变化相关,分别是3 471、2 931、2 854、1 743、1 463、1 377、1 238、1 165、723...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理方法,对不同产地鸦胆子石油醚提取物成分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不同产地鸦胆子红外光谱数据,其成分含量变化与9个特征峰强度的变化相关,分别是3 471、2 931、2 854、1 743、1 463、1 377、1 238、1 165、723 cm^(-1)。不同产地鸦胆子在特征峰上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广西玉林和广东湛江产地鸦胆子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相对较高,其次为广西百色的靖西、右江,广西田林与广州,含量最低为广西柳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油酸 亚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组植物花粉扫描电镜研究(一)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任翔 胡长华 +2 位作者 梁倩华 赵瑞峰 梁盛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2-245,共4页
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报道了金花茶组8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类型、脑纹状纹饰(蠕虫状纹饰)类型及拟网状纹饰类... 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报道了金花茶组8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类型、脑纹状纹饰(蠕虫状纹饰)类型及拟网状纹饰类型。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三大类型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可为种间分类及演化关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金花茶 花粉形态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油茶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6
3
作者 郑道君 潘孝忠 +4 位作者 张冬明 谢良商 曾建华 张治礼 叶航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0-135,169,共7页
对海南油茶资源分布与林分进行了实地调查,摸清了海南油茶资源分布与储量,明确了海南油茶林分现状。结果表明:海南油茶包括野生资源与栽培种,主要分布在9个市县38个乡镇,总面积约1 167.3hm^2。定安、澄迈、屯昌和琼海的部分地区保存有... 对海南油茶资源分布与林分进行了实地调查,摸清了海南油茶资源分布与储量,明确了海南油茶林分现状。结果表明:海南油茶包括野生资源与栽培种,主要分布在9个市县38个乡镇,总面积约1 167.3hm^2。定安、澄迈、屯昌和琼海的部分地区保存有林龄较长的油茶林,其中澄迈县现有老的油茶林最多,最大植株地径达150cm。经初步鉴定,海南油茶资源为越南油茶、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属于"寒露籽"型品种。15a以上林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油茶主要散生于橡胶、槟榔或次生灌木丛林下和林缘,较少为坡地纯林;绝大部分的油茶林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同一林分不同植株间存在多样的叶片和果实形态,地径和产量也参差不一。分析认为,海南油茶资源丰富且存在特异性,这为海南选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品种提供了良好的遗传物质基础;林分五花八门,没有进行抚育管理是海南油茶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油茶资源 分布与储量 林分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枳壳转化系统建立研究初报 被引量:9
4
作者 韩美丽 李耿光 +3 位作者 贺红 张银东 张兰英 陆荣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7-51,共5页
以枳壳为对象 ,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上胚轴转化系统建立研究 ,得到了携带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枳壳转化植株。研究表明 :枳壳各类外植体中 ,上胚轴是较好的转化材料 ;上胚轴出芽部位主要在形态学上端。以卡那霉素为选择剂 ,外植... 以枳壳为对象 ,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上胚轴转化系统建立研究 ,得到了携带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枳壳转化植株。研究表明 :枳壳各类外植体中 ,上胚轴是较好的转化材料 ;上胚轴出芽部位主要在形态学上端。以卡那霉素为选择剂 ,外植体水平面放置时 ,选择剂的剂量是 50~ 70mg/ L。转化研究中发现感染液中乙酰丁香酮 10 0μmol/ L的加入促进转化外植体 Gus表达阳性率的提高。延迟 1a的选择培养 ,有助于 Gus阳性芽的增多。所得 Gus阳性无性系经 Southern blot杂交检测 ,证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了植物基因组中 ,所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壳 农杆菌 抗病育种 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动物为手段进行岩溶地区休养再生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赖志强 陈远荣 +5 位作者 覃尚民 米兰.波哥兹尼克 易显凤 姚娜 梁永良 覃仕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03-108,共6页
通过建立灌木、草地2个不同生态系统,饲养适宜的反刍动物,利用动物适当的放牧采食、排泄粪便等行为来增加生物多样性,全面改善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性能,探索出一条可在广西乃至西南岩溶地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并能... 通过建立灌木、草地2个不同生态系统,饲养适宜的反刍动物,利用动物适当的放牧采食、排泄粪便等行为来增加生物多样性,全面改善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性能,探索出一条可在广西乃至西南岩溶地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并能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草地 灌木 畜牧业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新造幼林挂果特性及其产量测定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永忠 杨小胡 +4 位作者 徐林初 马锦林 彭邵锋 王湘南 王德斌 《经济林研究》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通过10多a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油茶新造幼林第2~3年可以开花结果,第4、5年的挂果率达到47.4%~62.3%,单株产果量,单株冠幅和冠幅产果量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造林后第8~10年进入盛果期.分析了油茶新造幼林挂果的特点和开花结实规律... 通过10多a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油茶新造幼林第2~3年可以开花结果,第4、5年的挂果率达到47.4%~62.3%,单株产果量,单株冠幅和冠幅产果量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造林后第8~10年进入盛果期.分析了油茶新造幼林挂果的特点和开花结实规律,提出了油茶新造幼林产量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标准.油茶新造幼林的产量测定以冠幅面积产果量推算时,从第5年开始,连续4a测定单株产果量和单株冠幅,计算平均每m^2冠幅产果量,再按盛果期郁闭度为0.60时的结果冠幅面积来推算油茶成林盛果期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为适宜,然后根据历年取样测定的鲜果含油率来计算产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挂果特性 良种选育 早期测定 单株产果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承标 黄新荣 +5 位作者 覃其云 罗桂宁 陶大燕 隆盛林 罗海雄 谢梅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80,共3页
为了探明施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选择马尾松人工幼林建立固定样地,采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肥施量进行连续5年4个处理(即A 1.0 kg/株、B1.5 kg/株、C2.0 kg/株,以及CK不施肥)的肥效试验。当林分生长至9... 为了探明施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选择马尾松人工幼林建立固定样地,采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肥施量进行连续5年4个处理(即A 1.0 kg/株、B1.5 kg/株、C2.0 kg/株,以及CK不施肥)的肥效试验。当林分生长至9年生时,其生长量显示如下规律:(1)胸径生长量为C(11.40 cm)>B(11.10 cm)>A(10.87 cm)>CK(10.80 cm);(2)树高生长量为C(9.87 m)>B(9.43 m)>A(9.23 m)>CK(9.20 m);(3)林分蓄积量为C(79.35 m3/hm2)>B(72.45 m3/hm2)>A(68.34 m3/hm2)>CK(67.33 m3/hm2)。从总体上看,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量显示出施肥比不施肥提高1.5%~17.9%,其中,施肥量2.0 kg/株处理对林木生长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幼林 施肥试验 林木生长 干热河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根矮化病菌诱导甘蔗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SCoT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明辉 张保青 +4 位作者 宋修鹏 陈虎 杨丽涛 李杨瑞 陈保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9-1126,共8页
宿根矮化病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甘蔗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探究甘蔗在该病胁迫下的抗病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健康植株为材料,利用含有宿根矮化病病原菌的蔗汁诱导其抗性,分别在接种后2、4、6、8和10d取样,构建宿根矮化病... 宿根矮化病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甘蔗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探究甘蔗在该病胁迫下的抗病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健康植株为材料,利用含有宿根矮化病病原菌的蔗汁诱导其抗性,分别在接种后2、4、6、8和10d取样,构建宿根矮化病侵染处理与对照的RNA混合池,利用cDNA-SCoT法进行差异显示研究。结果表明,80条SCoT引物扩增出500多条带,长度在100~1800bp之间。从中筛选出30个差异明显的条带,测序后序列拼接,获得22条高质量的EST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对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能量代谢、防卫反应、信号转导、蛋白质类代谢等方面。进一步基因功能分析显示,油菜素内酯合成蛋白、NBS-LRR类抗性蛋白、茉莉酸诱导蛋白、α-微管蛋白、ABA胁迫成熟蛋白、富含脯氨酸蛋白、翻译起始因子eif-2b α亚族等可能参与了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互作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cDNA-SCoT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抗菌肽A基因转入沙田柚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韩美丽 陆荣生 +1 位作者 吴耀军 杜晓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2,575,共5页
以沙田柚上胚轴为对象,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抗菌肽shivaA基因转入沙田柚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转化中抑菌抗菌素以羧苄青霉素为首选,最佳转化条件为菌液稀释至OD6000.5,浸泡时间10min,共培养3d,卡那霉素起始选择浓度50μg/mL。农杆... 以沙田柚上胚轴为对象,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抗菌肽shivaA基因转入沙田柚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转化中抑菌抗菌素以羧苄青霉素为首选,最佳转化条件为菌液稀释至OD6000.5,浸泡时间10min,共培养3d,卡那霉素起始选择浓度50μg/mL。农杆菌再悬浮液与共培养基中加入150μmol/L阿魏酸可提高转化频率。PCR与South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转入沙田柚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 沙田柚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天明 游群 +7 位作者 苏利荣 秦芳 刘宇锋 何铁光 何永群 杨彬 王瑾 龙淑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广西热带、亚热带花生种植区适合施肥技术。【方法】设置不施肥、施化肥、化肥配施鸡粪、化肥配施猪粪、化肥配施牛粪5个处理,研究化肥基施和追施条件下对不同品种花生的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粪肥的... 【目的】探讨广西热带、亚热带花生种植区适合施肥技术。【方法】设置不施肥、施化肥、化肥配施鸡粪、化肥配施猪粪、化肥配施牛粪5个处理,研究化肥基施和追施条件下对不同品种花生的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粪肥的施用促进了磷钾养分向果实转化;追施化肥会让花生徒长,最终增产不明显或导致减产。在基施和追施化肥前提下,配施鸡粪能促进花生前期生长并显著提高花生生物鲜重,其效果最好,但配施牛粪的花生产量、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桂花771的花生干荚果和干仁产量稍低于桂花30,但出仁率、脂肪含量更高,两者理论产油量相当。【结论】广西花生生产中施肥应全部用作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花生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组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任翔 胡长华 +1 位作者 梁盛业 黄松殿 《广西林业科学》 2002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 ,观察了 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 ,8种植物的叶表皮仅远轴面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椭圆形至卵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 ,气孔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 ;角质膜多为条纹、也有同时具条纹和颗...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 ,观察了 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 ,8种植物的叶表皮仅远轴面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椭圆形至卵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 ,气孔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 ;角质膜多为条纹、也有同时具条纹和颗粒或鳞片 ;外缘角质膜在气孔周围呈环形包围着气孔。不同种间叶表皮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 ,对部分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山茶属 金花茶组 叶表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红江橙遗传转化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红 韩美丽 李耿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用红江橙实生苗的上胚轴为材料 ,初步研究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 GUS基因转化。结果表明 :以卡那霉素作为选择试剂进行选择培养时 ,Km浓度为 5 0 mg/L;外植体以平放为好 ;抑菌剂选择头孢霉素较好。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 ,70 .4%的外植体呈... 用红江橙实生苗的上胚轴为材料 ,初步研究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 GUS基因转化。结果表明 :以卡那霉素作为选择试剂进行选择培养时 ,Km浓度为 5 0 mg/L;外植体以平放为好 ;抑菌剂选择头孢霉素较好。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 ,70 .4%的外植体呈阳性反应 ;GUS基因稳定表达检测 ,在获得的 1 2株抗性植株中 ,GUS反应呈阳性所占比例为 1 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 红江橙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斑潜蝇取食产卵选择与菜豆叶片物理性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绍勤 邓望喜 +1 位作者 陈尔 夏文胜 《湖北植保》 2006年第2期26-27,共2页
美洲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5d、10d、15d、20d叶龄叶片的取食、产卵的选择性强弱与叶片表皮毛的密度、长度呈负相关,与叶片面积呈正相关。随着叶龄的增长,叶片表皮毛密度减少,叶片面积增大,美洲斑潜蝇的取食、产卵选择性增强,取食痕与产... 美洲斑潜蝇对不同菜豆品种5d、10d、15d、20d叶龄叶片的取食、产卵的选择性强弱与叶片表皮毛的密度、长度呈负相关,与叶片面积呈正相关。随着叶龄的增长,叶片表皮毛密度减少,叶片面积增大,美洲斑潜蝇的取食、产卵选择性增强,取食痕与产卵痕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选择性 菜豆叶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和铁肥对水稻土上桑叶失绿病的效应研究
14
作者 黄渝岚 兰柳燕 +4 位作者 胡盛沪 张超兰 冯健玲 唐健 黎晓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84-1989,共6页
为了探寻克服水稻土上桑叶失绿病的途径,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喷施铁肥及土施硫黄、有机肥、木质素铁肥对防治桑树(桂桑优62)失绿病的效应。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硫酸亚铁、硫酸亚铁加尿素和柠檬酸铁14 d后,桑叶单叶重、叶绿素、活性... 为了探寻克服水稻土上桑叶失绿病的途径,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喷施铁肥及土施硫黄、有机肥、木质素铁肥对防治桑树(桂桑优62)失绿病的效应。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硫酸亚铁、硫酸亚铁加尿素和柠檬酸铁14 d后,桑叶单叶重、叶绿素、活性铁含量均显著增加。施用硫黄、有机肥后土壤p H值显著降低,而土壤有效铁、叶片叶绿素和铁含量及桑叶重量显著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后桑叶增产率达43.0%~47.1%;施用后46 d及8个月后,对桑树铁素营养的效应及施用后54,305 d对夏桑及秋桑产量的效应均显著。施用木质素铁肥后土壤有效铁、桑叶铁含量和叶片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虽然木质素铁肥对土壤p H值的影响不显著,但有机肥与木质素铁肥混施后,土壤p H显著降低,而土壤有效铁含量和桑叶铁含量显著提高。施用木质素铁及混施木质素铁和有机肥73,236 d后,对桑树铁素营养及桑叶生长有显著正效应,对土壤p H值及有效铁含量的影响可维持至施用后13个月。由此可见,叶面喷施铁肥是快速矫正桑叶失绿病的有效措施,而土壤施用硫黄、有机肥、木质素铁肥及混合施用木质素铁和有机肥是防治水稻土上桑叶失绿病的长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失绿 铁肥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法改善桉木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覃引鸾 卢翠香 +1 位作者 李建章 莫引优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3,24,共5页
采用3种方法处理尾叶桉,对尾叶桉木材气体渗透性进行了测定,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木材渗透性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尾叶桉木材因含有侵填体/树胶、导管壁上筛状纹孔影响木材渗透性,木材纵向渗透性大于横向渗透性。经真空、苯-乙醇... 采用3种方法处理尾叶桉,对尾叶桉木材气体渗透性进行了测定,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木材渗透性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尾叶桉木材因含有侵填体/树胶、导管壁上筛状纹孔影响木材渗透性,木材纵向渗透性大于横向渗透性。经真空、苯-乙醇、尿素处理后,木材渗透性均得到改善;但真空、苯-乙醇处理改善效果不明显,渗透性比未处理材提高幅度均未超过10%;尿素处理可显著改善尾叶桉木材渗透性,渗透性提高了18.91%~4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 渗透性 真空 有机溶剂 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幼苗对难溶性磷的吸收及其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翁彩凤 唐健 +1 位作者 吴柳杰 黎晓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0-975,共6页
以‘广林9号’桉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和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桉树幼苗对难溶性磷酸盐的吸收及其在低磷胁迫下的根构型和根系的生理反应,以揭示桉树高效吸收磷素的机制。结果显示:(1)桉树幼苗在含磷酸铝的缺磷培养液中吸收的磷达4... 以‘广林9号’桉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和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桉树幼苗对难溶性磷酸盐的吸收及其在低磷胁迫下的根构型和根系的生理反应,以揭示桉树高效吸收磷素的机制。结果显示:(1)桉树幼苗在含磷酸铝的缺磷培养液中吸收的磷达4.24 mg/株,与供应水溶性磷和磷酸钙处理的相当。(2)土壤缺磷或仅在上土层(0~20 cm)施磷肥处理均有利于桉树幼苗浅层根的分布,使根表面积及根数在上土层与下层(20~40 cm)比值明显增高。(3)桉树幼苗根尖的H+-ATPase活性在缺磷处理15 d后显著提高,其根尖周围的溴甲酚紫指示剂变黄,根基环境明显酸化;根尖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低磷胁迫也显著提升,且随着处理时间(10、15、20 d)的延长而进一步提高;铝和低磷胁迫能明显诱导桉树根系分泌草酸,其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和缺磷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幼苗具有较强的难溶性磷吸收能力,而在缺磷及磷铝胁迫下根系的浅层化、根尖酸化及根分泌的酸性磷酸酶及草酸量增加可能是桉树幼苗适应酸性土壤铝毒和缺磷环境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难溶性磷 低磷胁迫 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式八角籽油的香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慧勤 谭玉莹 +3 位作者 黄炯丽 汤星月 吴建文 李秋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53,159,共9页
八角为我国传统烹饪中的一种重要的香辛料,在烹饪过程中起着祛腥及增加食品香气的作用,八角籽不仅具有丰富的油脂,而且气味和八角相似。文章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八角为我国传统烹饪中的一种重要的香辛料,在烹饪过程中起着祛腥及增加食品香气的作用,八角籽不仅具有丰富的油脂,而且气味和八角相似。文章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冷榨、热榨、索氏抽提3种不同提取方式的八角籽油和八角精油(star anise essential oil,EO)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对八角籽油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气味阈值得出每种香气的气味活性值,并得出每种八角籽油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八角籽油共有挥发性成分91种,冷榨八角籽油(cold pressing-star anise seeds oil,CP-SAO)中鉴定出58种,热榨八角籽油(hot pressing-star anise seeds oil,HP-SAO)中鉴定出71种,索氏抽提八角籽油(Soxhlet extraction-star anise seeds oil,SE-SAO)中鉴定出59种,共有成分38种,主要为芳香族和萜烯类物质。HP-SAO、CP-SAO共有成分50种,且与EO具有相同的共有成分40种。主成分分析得出CP-SAO与EO的挥发性成分最为相似,其次为HP-SAO。CP-SAO中有39种特征香气成分,HP-SAO中特征香气成分有43种,SE-SAO中特征香气成分有28种。CP-SAO中对总体香气起主导作用的物质为反式茴香脑、芳樟醇、草蒿脑、桉叶油醇4种。HP-SAO中对总体香气起主导作用的为反式茴香脑、芳樟醇、草蒿脑、苯乙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桉叶油醇。SE-SAO中为反式茴香脑、草蒿脑、芳樟醇、桉叶油醇、大茴香醛5种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籽油 挥发性成分 香气成分 气味活性值 特征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角籽油成分和抗氧化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慧勤 李秋庭 +5 位作者 汤星月 吴建文 范兴 廖浩 张荣林 陆顺忠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7-51,共5页
文章主要通过索氏法和冷榨法提取八角籽油,并对比两种不同方式提取的八角籽油的理化特性、脂肪酸及脂肪伴随物。研究表明,两种提取方式对八角籽油脂肪酸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脂肪伴随物的影响较为显著。八角籽油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油... 文章主要通过索氏法和冷榨法提取八角籽油,并对比两种不同方式提取的八角籽油的理化特性、脂肪酸及脂肪伴随物。研究表明,两种提取方式对八角籽油脂肪酸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脂肪伴随物的影响较为显著。八角籽油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八角籽油含有丰富的总酚、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羊毛甾醇)和磷脂,并含有少量的角鲨烯和维生素E。β-谷甾醇占总甾醇的60%以上,在该油样中只检测到δ-生育酚,同时八角籽油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其他常见植物油。八角籽油具有独特的八角茴香气味,因此八角籽油无论是作为新型调味油还是营养添加剂,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籽油 理化指标 脂肪酸 脂溶性成分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萝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茂 王华新 +4 位作者 唐遒冥 陈宝玲 杜铃 杨舒婷 龚建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47-1451,共5页
【目的】研究绿萝组培快繁技术要点,为绿萝再生体系建立和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绿萝叶片和无节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1.0~3.0mg/L6-BA、0.1~0.3mg/LNAA、0.1~0.3mg/LIBA)对愈伤组织... 【目的】研究绿萝组培快繁技术要点,为绿萝再生体系建立和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绿萝叶片和无节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1.0~3.0mg/L6-BA、0.1~0.3mg/LNAA、0.1~0.3mg/LIBA)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不定芽诱导、生根培养等的影响。【结果】两种外植体均能产生愈伤组织,但茎段产生愈伤组织较快,产生不定芽也快。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3.0mg/L+NAA0.3mg/L,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2mg/L。茎段诱导愈伤组织及其分化的最适培养基均为MS+6-BA2.0mg/L+NAA0.2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mg/L。【结论】绿萝叶片和茎段可作为愈伤组织培养的较好外植体,茎段培养效果优于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萝 外植体 愈伤组织 培养基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尾桉优株芽器官的组培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幼媚 王以红 +2 位作者 蔡玲 刘海龙 陈晓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9年第3期28-32,38,共6页
以巨尾桉优株萌芽条茎段芽器官为外植体的组培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芽器官不同采集季节接种污染率的排序为,冬<秋<夏<春,萌动率的排序为,冬<夏<秋<春季。控制其外植体褐变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初始培养基内添加8 mg/LVC+... 以巨尾桉优株萌芽条茎段芽器官为外植体的组培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芽器官不同采集季节接种污染率的排序为,冬<秋<夏<春,萌动率的排序为,冬<夏<秋<春季。控制其外植体褐变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初始培养基内添加8 mg/LVC+15 mg/L VB2,接种前期暗培养10天。增殖培养基中添加6-BA0.4 mg/L+NAAmg/L的激素组合,接芽18颗/瓶,培养20天,其芽的增殖系数达3.5,且芽体健壮。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巨尾桉优株的组培苗产业化育苗中,宜选择继代周期20天,高约1.0 cm的单芽苗株进行生根培养,而最适用的激素组合是在其生根培养基中添加ABT62.0 mg/L+IB I 1.0 mg/L,生根率达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优株 芽器官 组培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