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优良核桃单株果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晓露 赵志珩 +4 位作者 李开祥 廖健明 蓝金宣 陈晓明 梁文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9-494,共6页
【目的】对广西河池、百色地区11个县(区)81株核桃单株果实品质进行研究,为广西核桃优良单株的选择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了不同核桃单株的果实性状和种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 【目的】对广西河池、百色地区11个县(区)81株核桃单株果实品质进行研究,为广西核桃优良单株的选择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了不同核桃单株的果实性状和种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核桃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核桃单株之间11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94%~22.77%,单果重、核壳厚度、油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和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达到10.00%以上,选择改良潜力较大。其中8号单株的单果重最大(17.40 g),75号单株的核壳厚度最小(0.80 mm),53号的油酸含量最高(37.80%),25号的棕榈酸含量最低(2.72%),65号的硬脂酸含量最低(2.10%)。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0个综合性状较优的单株,其中25、65、72、53、80、79和58号单株的特点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相对偏小。24号单株的三径、单果重较大,脂肪含量较高。21号单株的单果重、出仁率、脂肪和蛋白含量较高。【结论】在广西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中,可将综合性状较好的10个单株作为选育品种进行嫁接扩繁及应用,而单项性状表现优异的8个单株则适宜作为遗传资源进行品种改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坚果性状 营养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林下经济模式调研及建议 被引量:6
2
作者 梁文汇 赵志珩 +1 位作者 曾祥艳 李开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65-167,共3页
近年来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果,各地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林下经济典型。为了更好地开发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文章对广西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开展了系统调研总结,找出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提出林下... 近年来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果,各地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林下经济典型。为了更好地开发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文章对广西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开展了系统调研总结,找出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提出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各地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模式 典型 建议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个多穗柯种源主要经济性状及活性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坤 黄晓露 +2 位作者 李宝财 梁文汇 李开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1-1056,共6页
【目的】探究30个多穗柯种源主要经济性状和活性成分的差异,为筛选多穗柯优良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结合方差和主成分分析,对6个省(区、直辖市)30个多穗柯种源苗木的苗高、地径、产量、根皮苷含量、三叶... 【目的】探究30个多穗柯种源主要经济性状和活性成分的差异,为筛选多穗柯优良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结合方差和主成分分析,对6个省(区、直辖市)30个多穗柯种源苗木的苗高、地径、产量、根皮苷含量、三叶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30个多穗柯种源的树高、产量、老叶根皮苷含量和嫩叶三叶苷含量的种间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对30个多穗柯种源的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其转化为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本5个指标的82.541%的综合信息,通过综合评价,CQLP2的综合评分(F值)最高为1.420094,其第1主成分的得分也最高,说明其综合指标和经济性状表现最优;GXYJ13的综合评分(F值)排名第2为0.888433,其第2主成分的得分最高,但第1主成分得分为负值(-0.57666),说明其综合评价最优,但经济性状表现比较差,综合得分不如CQLP2。【结论】综合评价最优的10个品种为CQLP2、GXYJ13、GXTL5、GXNP3、CQLP4、GXTL6、GXYJ11、GXDB5、CQLP1和CQJY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柯 经济性状 活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黄板诱捕不同品种油茶林害虫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常明山 邓艳 +4 位作者 蒋学建 吴耀军 周红英 罗辑 黄华艳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5期78-84,共7页
利用信息素黄板和普通黄板对7种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内的害虫进行诱捕,掌握试验林内主要害虫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油茶林内诱捕到了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东方丽沫蝉Cosmoscart... 利用信息素黄板和普通黄板对7种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内的害虫进行诱捕,掌握试验林内主要害虫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油茶林内诱捕到了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东方丽沫蝉Cosmoscarta heros和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4种油茶害虫。而信息素黄板和普通黄板2种黄板在诱捕茶黄蓟马、八点广翅蜡蝉、东方丽沫蝉和茶小绿叶蝉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岑软2号油茶Cengruan 2林内诱捕的茶黄蓟马数量较陆川油茶C.vietnamensis、博白大果油茶C.gigantocarpa、岑软3号油茶Cenruan 3、越南抱茎油茶C.amplexicaulis、南荣油茶C.nanyongensis多,达到了1 502.8头/板,差异显著(P<0.05),而普通油茶林内诱捕到的茶黄蓟马数量较陆川油茶多,为1 141.6头/板。诱捕数量最少的为陆川油茶,为173.6头/板,差异显著(P<0.05);岑软2号油茶林内诱捕到的八点广翅蜡蝉较普通油茶、陆川油茶、岑软3号油茶和越南抱茎油茶多,为6.8头/板,差异显著(P<0.05);岑软2号油茶林内诱捕到的东方丽沫蝉的数量较越南抱茎油茶和南荣油茶多,为10.6头/板,差异显著(P<0.05);岑软2号油茶林内诱捕到的茶小绿叶蝉的数量较博白大果油茶和南荣油茶多,为9.2头/板,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信息素黄板 普通黄板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组植物叶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坤 韦晓娟 +2 位作者 李宝财 李开祥 马锦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39,共6页
探讨金花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为金花茶的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3年生的8种金花茶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气孔特征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 探讨金花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为金花茶的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3年生的8种金花茶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气孔特征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塔姆岛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最大为422.95μm,与其他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具有显著差异性,普通金花茶、罗斯曼金花茶、箱田金花茶的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大,凹脉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和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小,气孔密度值最大的是普通金花茶,最小值为凹脉金花茶;8种金花茶呈现不同的抗旱性。叶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可以作为反映金花茶抗旱能力的叶解剖结构特征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抗旱能力,结果为抗旱性最强的3个品种为普通金花茶、塔姆岛金花茶、多毛金花茶,抗旱能力最差的为凹脉金花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组 叶片解剖结构 气孔特征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金花茶组植物叶片活性成分含量对比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坤 黄晓露 +3 位作者 梁晓静 韦晓娟 李开祥 马锦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为给选育开发利用价值高的金花茶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以11种金花茶组植物为材料,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其叶片中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和茶多酚的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考查广西本地金花茶与越南金花茶叶片在药用价值方... 为给选育开发利用价值高的金花茶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以11种金花茶组植物为材料,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其叶片中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和茶多酚的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考查广西本地金花茶与越南金花茶叶片在药用价值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南引种金花茶与广西本地金花茶叶片在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越南金花茶中的多毛金花茶、厚叶金花茶、黄抱茎金花茶,药用价值较高,其叶片中药理活性成分总含量分别达到38.03%、38.91%、36.62%,具有较好的栽培与利用价值;广西本地金花茶中的普通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叶片中,活性成分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总黄酮 总多糖 总皂苷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种叶片3种保护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邓艳 常明山 +3 位作者 朱英芝 李德伟 吴耀军 蒋学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6-689,共4页
【目的】测定不同油茶品种健康叶片中的3种保护酶活性,为油茶抗病性、抗逆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岑软3号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普通油茶、岑软2号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6个油茶品种叶片的... 【目的】测定不同油茶品种健康叶片中的3种保护酶活性,为油茶抗病性、抗逆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岑软3号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普通油茶、岑软2号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6个油茶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6个品种油茶叶片的POD活性排序为普通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和岑软3号油茶)>(岑软2号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CAT活性排序为岑软3号油茶>(普通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和岑软2号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SOD活性排序为陆川油茶>岑软3号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普通油茶、岑软2号油茶和香花油茶)。【结论】以油茶健康叶片中POD、CAT和SOD活性高低可判断油茶的抗病性或抗逆性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过氧化物酶(POD) 过氧化氢酶酶(CAT)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金花茶组植物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坤 韦晓娟 +2 位作者 李宝财 李开祥 马锦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6,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金花茶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从而为金花茶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以3年生的12个金花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广西本地品种普通金花茶和越南引进品种多毛金花茶具有... 为了探讨不同金花茶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从而为金花茶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以3年生的12个金花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广西本地品种普通金花茶和越南引进品种多毛金花茶具有较低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表明其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强;与其他品种相比,普通金花茶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和较高的光化学转化效率,其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可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并且生长更旺盛;越南引进品种罗斯曼金花茶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光照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越南引种金花茶的F_v/F_m值表现正常,表明6种越南引种金花茶适于在广西种植。普通金花茶和多毛金花茶的F_v/F_m和F_v/F_o值最高,表明其捕获激发光能的能力最强,并且其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最大。12种金花茶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具有显著差异,越南引种金花茶表现出了对广西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光合特性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配比和缓释肥量对塔姆岛金花茶容器苗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韦晓娟 梁晓静 +2 位作者 李开祥 闫鼎羽 王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3,共5页
以塔姆岛金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析因试验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和缓释肥量对塔姆岛金花茶容器苗生长和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优选方案。结果表明:基质配比对苗木根系发育的影响较缓释肥量强,含草炭基质配方N1(草炭∶珍珠岩=2∶3)、... 以塔姆岛金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析因试验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和缓释肥量对塔姆岛金花茶容器苗生长和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优选方案。结果表明:基质配比对苗木根系发育的影响较缓释肥量强,含草炭基质配方N1(草炭∶珍珠岩=2∶3)、N2(草炭∶珍珠岩=3∶2)对容器苗高和叶片数影响最大,基质N1的一级侧根数最多,M2(3.0 kg/m^3)缓释肥量苗木的苗高、叶片数、总鲜重生长量均为最大;不同基质间苗高、叶片数一级侧根数和根差异显著;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塔姆岛金花茶容器苗各生长性状的两因素效应均达显著水平(主根长除外),且苗高、叶片数、总鲜重、一级侧根数、根幅的两因素交互效应也达显著水平。综合各因素对塔姆岛金花茶1年生容器苗生长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选出塔姆岛金花茶容器育苗最优方案,即草炭∶珍珠岩按体积比3∶2配比基质,并增施3.0 kg/m^3缓释肥爱贝施(AP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配比 缓释肥 塔姆岛金花茶 容器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型油用樟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抗旱特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坤 安家成 +2 位作者 朱昌叁 梁晓静 李开祥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25-2531,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化学型油用樟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抗旱性,为樟树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的9种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9号)叶片为试验材料,观测其解剖学结构和气孔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化学型油用樟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抗旱性,为樟树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的9种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9号)叶片为试验材料,观测其解剖学结构和气孔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化学型油用樟树的抗旱性。【结果】1号樟树(桉叶油素型)的叶片厚度最厚,为141.16μm,显著高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P<0.05,下同);6号樟树(龙脑型)的叶片厚度最薄,显著低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1号和2号樟树(芳樟醇型I)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较厚,分别为65.55和65.67μm,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显著高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6号樟树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最薄,为45.37μm,4号樟树(黄樟油素型)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4号和9号樟树(柠檬醛型II)的叶脉密度较大,分别为8.86和8.14 mm/mm^2,二者差异显著,且显著大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7号樟树(柠檬醛型I)的叶脉密度最小(2.14 mm/mm^2),显著小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气孔密度较大的是1号和3号樟树(芳樟醇型II),分别为430.0和436.0个/mm^2,二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气孔密度最小的是7号樟树,为227.0个/mm^2,显著小于其他化学型油用樟树。在保卫细胞长度方面,7号和8号樟树较大,2号和3号樟树较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桉叶油素型的1号樟树、芳樟醇型I的2号樟树和芳樟醇型II的3号樟树抗旱性较强,黄樟油素型的4号樟树抗旱能力最弱。【结论】叶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和气孔密度可作为评价樟树抗旱能力的叶解剖结构特征指标;桉叶油素型、芳樟醇型I和芳樟醇型II樟树抗旱性较强,可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引种栽培,黄樟油素型的抗旱能力最弱,不宜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樟树 叶片解剖结构 气孔特征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樟转录组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梁晓静 朱昌叁 +2 位作者 李开祥 安家成 王鹏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77-2083,共7页
为了解香樟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该文以NCBI网站中香樟转录组数据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评价转录组数据质量,选取高质量数据的转录组,去除低质量序列,组装转录组,预测基因结构,再利用自编perl脚本提取以AUG开头的基因序列37 Mb序列3493... 为了解香樟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该文以NCBI网站中香樟转录组数据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评价转录组数据质量,选取高质量数据的转录组,去除低质量序列,组装转录组,预测基因结构,再利用自编perl脚本提取以AUG开头的基因序列37 Mb序列34931个基因,进一步利用CodonW分析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G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73~0.742,均值为0.452;ENC的范围为26.29~61.00,均值为52.76;CAI的范围为0.064~0.401,均值为0.199;RSCU值大于1的密码子数目为27个,其中以U或A结尾的有22个;中性分析表明,小部分基因在对角线上,大多数基因偏离对角线;ENC-plot分析表明小部分基因在标准曲线上,大多数基因偏离标准曲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香樟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比较弱,密码子常以A/U结尾;突变和选择两者都在密码子偏好中起作用,而选择作用更大;最终确定了GUU、CAG、GAA、UCU、GCU、GGU为最优密码子,通过对目标基因密码子的校正,提高表达效率,从而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香樟重要性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转录组 基因 密码子 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嫁接方法对4种板栗幼树内源激素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晓露 赵志珩 +3 位作者 廖健明 蓝金宣 张京政 梁文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4-1391,共8页
【目的】明确倒置嫁接方法在南方地区的应用效果及北方板栗品种在南方引种的适应性,为板栗资源利用及大树换冠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燕丽、燕龙、燕紫和迁西42号4个北方板栗品种穗条为试材,采用正置嫁接和倒置嫁接两种嫁接方式,研究... 【目的】明确倒置嫁接方法在南方地区的应用效果及北方板栗品种在南方引种的适应性,为板栗资源利用及大树换冠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燕丽、燕龙、燕紫和迁西42号4个北方板栗品种穗条为试材,采用正置嫁接和倒置嫁接两种嫁接方式,研究板栗幼树叶片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赤霉素(Gibberellins,GA3)、玉米素核苷(Trans-Zeatin-riboside,ZR)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等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例,以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等光合特征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倒置嫁接下板栗叶片生长型指标IAA含量和IAA/ABA低于正置嫁接,其中燕丽、燕龙、燕紫和迁西42号4个板栗品种倒置嫁接叶片的IAA含量分别比正置嫁接显著低57.35%、22.67%、7.55%和43.47%(P<0.05,下同),IAA/ABA分别比正置嫁接低22.61%、19.00%、25.70%和26.47%。除燕紫外,其他板栗品种的叶片ABA含量也表现为倒置嫁接低于正置嫁接,燕丽和迁西42号倒置嫁接叶片ABA含量分别比正置嫁接低44.97%和23.20%。ZR含量与ABA含量相似,除燕紫外其他品种均表现为倒置嫁接低于正置嫁指,燕丽和燕龙倒置嫁接叶片ZR含量分别比正置嫁接低33.14%和24.20%。叶片Pn、Gs、Tr和WUE在倒置嫁接下均低于正置嫁接,且与生长型内源激素含量及平衡值呈显著正相关。GA3含量受到嫁接方法单因素影响较小,受品种特性和交互作用影响极显著(P<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4个板栗品种生长势和适应性,综合评分排序为燕龙>燕丽>迁西42号>燕紫。【结论】倒置嫁接使板栗枝条生长势放缓,对抑制徒长有一定的作用。燕龙和燕丽嫁接后树体营养生长较快,且在南方气候环境种植适应性较好,而迁西42号和燕紫生长势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倒置嫁接 内源激素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和浓硫酸对单面针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开顺 陈金艳 +1 位作者 黄剑 李开祥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161-164,共4页
对单面针种子进行赤霉素和浓硫酸浸种处理以及湿沙层积催芽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素浸种处理对单面针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清水浸种的对照相比,萌发率显著提高,萌发时间显著提早,用1 000~2 000 mg/L赤霉素溶液浸种6-72 h,萌发率... 对单面针种子进行赤霉素和浓硫酸浸种处理以及湿沙层积催芽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素浸种处理对单面针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清水浸种的对照相比,萌发率显著提高,萌发时间显著提早,用1 000~2 000 mg/L赤霉素溶液浸种6-72 h,萌发率比对照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以1 000 mg/L浸种48h的萌发率最高,达85%,以1 000 mg/L浸种72 h的萌发率较低,但也达到46%,萌发高峰期出现在处理后的52-90天期间;而对照处理的萌发率最高只有31%,多数低于30%,萌发高峰出现较晚,到128天时萌发仍处高峰期,萌发缓慢,整齐度不高。单面针种子先用80%浓硫酸浸泡处理3.5 min后,再用1 000 mg/L赤霉素溶液浸泡处理6 h、12 h、24 h、48 h和72 h,各处理的萌发率均不超过8%,萌发活动主要发生在处理后的52天之前,之后一直至128天未发现萌发的种子。研究表明,在实际的单面针育苗生产中,单独使用赤霉素浸种处理比使用浓硫酸和赤霉素组合浸种处理的方法较为简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面针 赤霉素 浓硫酸 种子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八角林土壤的生物学性状与细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健 任奎瑜 +2 位作者 伍思宇 梁文汇 杨尚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72-2878,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产量八角林土壤的生物学性状及细菌多样性特征,为改良低产八角林土壤生态环境和构建稳定、高产的八角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低产八角林土壤为试验材料,以高产八角林土壤为对照(CK),利用传统方法... 【目的】分析不同产量八角林土壤的生物学性状及细菌多样性特征,为改良低产八角林土壤生态环境和构建稳定、高产的八角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低产八角林土壤为试验材料,以高产八角林土壤为对照(CK),利用传统方法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等生物学性状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低产八角林土壤的β-葡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与高产八角林土壤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氨肽酶活性显著高于高产八角林土壤(P<0.05,下同);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高产八角林土壤;低产八角林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虽然与高产八角林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含量均显著低于高产八角林。与高产八角林土壤相比,在门分类水平上,低产八角林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Patescibacteria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占比急剧上升;在属分类水平上,Candidatus solibacter属细菌占比上升,部分优势细菌属缺失及其他属细菌占比下降。【结论】与高产八角林相比,低产八角林土壤中氮的非均衡供应、碳和磷储备量偏低,以及细菌多样性下降,部分优势细菌属缺失导致的细菌群落结构失衡,均可能是低产八角林八角低产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林 产量 土壤生物学性状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角林不同郁闭度对鳞尾木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秋兰 杨卓颖 +3 位作者 杨日升 梁文汇 安家成 朱昌叁 《南方农业》 2023年第7期238-242,共5页
以鳞尾木为对象,研究全光照及八角林分郁闭度分别为0.3、0.5、0.8时对鳞尾木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鳞尾木在八角林分下生长的适宜林分郁闭度。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0.5条件下,鳞尾木的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保存率均最大,明... 以鳞尾木为对象,研究全光照及八角林分郁闭度分别为0.3、0.5、0.8时对鳞尾木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鳞尾木在八角林分下生长的适宜林分郁闭度。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0.5条件下,鳞尾木的株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保存率均最大,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鳞尾木叶面积、叶长、叶宽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长宽比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片含水量和比叶面积则逐渐增加;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先上升后下降,且在郁闭度0.5时最大,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在郁闭度0.5时最小;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逐渐增加,但叶绿素a/b的变化呈相反的趋势;对不同郁闭度下鳞尾木各生长及生理指标进行了隶属函数分析,郁闭度0.5时得分最高。综合评价认为,适宜鳞尾木林下套种的林分郁闭度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林 郁闭度 鳞尾木 生长发育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