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杉木主要有害生物种类与分布调查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华艳 常明山 +2 位作者 赵程劼 廖旺姣 吴耀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为掌握广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为主,定点监测、不定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为辅的调查方法,对广西杉木人工林和苗圃等地的主要有害生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杉木... 为掌握广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为主,定点监测、不定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为辅的调查方法,对广西杉木人工林和苗圃等地的主要有害生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杉木主要有害生物种类有37种;其中,害虫26种,分别隶属于等翅目(Isoptera)(5种)、直翅目(Orthoptera)(1种)、同翅目(Homoptera)(1种)、鞘翅目(Coleoptera)(14种)和鳞翅目(Lepidopter)(5种),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部;病害7种,发病部位为枝干和叶片;有害动植物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 杉木 主要有害生物 种类 分布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眼纹斑叩甲资源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赵鹏飞 黄华艳 +1 位作者 蒋学建 黄如华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5期575-580,共6页
为利用眼纹斑叩甲(Cryptalaus larvatus)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进行生物防治,调查广西眼纹斑叩甲的分布,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在广西7个县(区)挂设诱捕器,定期收集眼纹斑叩甲成虫;解剖被松褐天牛危害的木段,收集眼纹斑叩甲... 为利用眼纹斑叩甲(Cryptalaus larvatus)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进行生物防治,调查广西眼纹斑叩甲的分布,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在广西7个县(区)挂设诱捕器,定期收集眼纹斑叩甲成虫;解剖被松褐天牛危害的木段,收集眼纹斑叩甲幼虫。将成虫和幼虫带回室内饲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眼纹斑叩甲在广西的分布范围广,以幼虫捕食松褐天牛,2~3年发生1代,生活史长,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捕食量大;眼纹斑叩甲幼虫活跃,能在松褐天牛的蛀道间转移捕食;成虫期较长,成虫产卵量大。眼纹斑叩甲是一种有效的松褐天牛捕食性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 诱捕 眼纹斑叩甲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廖旺姣 韦维 +3 位作者 邹东霞 钟雅婷 罗辑 叶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0-1347,共8页
【目的】鉴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抗病油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典型炭疽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获得致病菌株,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和病原菌... 【目的】鉴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抗病油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典型炭疽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获得致病菌株,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和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3个地区香花油茶林地采集典型炭疽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76株炭疽菌属真菌,对健康香花油茶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略有差异;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的离体接种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6.48、6.39和5.20 mm,活体接种病斑比前者略小,分别为5.53、5.33和4.97 mm,以CXNN02菌株的致病力略强。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背面产生黑色色素;菌丝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率为11.75 mm/d;分生孢子光滑,无色,单胞,圆柱状,顶端钝圆或略尖,大小为(13.30~20.67)μm×(3.39~7.48)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至褐色,单个或多个,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完整,大小为(6.50~10.69)μm×(5.17~9.50)μm。对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进行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温度均为28℃,最适菌丝生长pH为4~5,最适产孢pH为6,菌丝生长的较佳碳源为D-麦芽糖、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最佳产孢碳源为乳糖,较佳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粉3种有机氮源,最佳产孢氮源为酵母粉;完全黑暗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核果炭疽菌,其菌丝生长和产孢受温度、pH、碳氮源和光照条件影响明显。香花油茶是核果炭疽菌的新寄主,进行香花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及制定炭疽病防治措施时需充分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花油茶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被引量:6
4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2 位作者 罗辑 吴耀军 黄华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0-1048,共9页
【目的】明确广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杉木抗病育种及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河池、百色、桂林、柳州、贺州和南宁市杉木种子园及林地炭疽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获得杉木炭... 【目的】明确广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杉木抗病育种及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河池、百色、桂林、柳州、贺州和南宁市杉木种子园及林地炭疽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获得杉木炭疽病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结合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几丁质合成酶(CHS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微管蛋白(TUB2)和肌动蛋白(ACT)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对获得的炭疽病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从杉木炭疽病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0株炭疽菌属真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通过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C.fructicola和C.camelliae菌丝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25℃;光照对C.fructicola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有利于C.camealliae菌丝生长,黑暗有利于2种病原菌产孢;pH 4时最适宜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pH 4最适宜C.fructicola产孢,pH 5最适宜C.camealliae产孢;2种病原菌对D-麦芽糖利用最好,乳糖和D-山梨醇最有利于C.fructicola产孢,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最有利于C.camelliae产孢;蛋白胨和酵母粉均有利于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酵母粉有利于C.fructicolaz产孢,酵母粉和牛肉膏有利于C.camelliae产孢。【结论】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温度、pH和碳氮源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影响明显,光照对2种病原的影响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大刀螳卵鞘营养成分分析
5
作者 常明山 文娟 +3 位作者 欧正文 蒋学建 赵鹏飞 林萍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2期69-72,共4页
为了解中华大刀螳卵鞘的营养成分,以该昆虫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国家标准方法(如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等)测定未孵化和已孵化两种状态的螳螂卵鞘水分、蛋白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 为了解中华大刀螳卵鞘的营养成分,以该昆虫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国家标准方法(如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等)测定未孵化和已孵化两种状态的螳螂卵鞘水分、蛋白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该昆虫蛋白质的含量较高,在未孵化和已孵化卵鞘中的含量分别为70.1 g/100 g和75.4 g/100 g;未检测出维生素A和维生素B1,其中,已孵化螳螂卵鞘的维生素B2含量(1.160 mg/100 g)高于未孵化的(0.593 mg/100 g);未孵化螳螂卵鞘的维生素E(1.300 mg/100 g)含量高于已孵化的(0.901 mg/100 g);共检测出4种脂肪酸,包括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两种状态卵鞘的软脂酸和硬脂酸含量接近;两种状态的螳螂卵鞘均含有磷、钙、铜、锌、硒和铁6种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矿质元素为铁,未孵化含量为587 mg/kg,已孵化含量为989 mg/kg;未孵化和已孵化的螳螂卵鞘多肽含量分别为7.38 g/100 g、2.87 g/100 g,磷脂含量分别为6.25 g/100 g、6.72 g/100 g,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59.0 g/100 g、63.4 g/100 g;其中检测出的氨基酸包括苏氨酸等7种必需氨基酸,天门冬氨酸等9种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的含量最高,未孵化和已孵化的含量分别为11.30 mg/g和11.10 mg/g。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中华大刀螳科相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刀螳 卵鞘 孵化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环胡蜂和黄脚胡蜂表皮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6
作者 向清东 蒋学建 +3 位作者 赵鹏飞 王维招 欧正文 杨振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3,共8页
通过诱捕法收集金环胡蜂和黄脚胡蜂2种活体昆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从2种胡蜂表皮中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以烃类、羧酸类和醇类为主,占测定化合物种类数量的70.97%;2种胡蜂表皮化合... 通过诱捕法收集金环胡蜂和黄脚胡蜂2种活体昆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从2种胡蜂表皮中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以烃类、羧酸类和醇类为主,占测定化合物种类数量的70.97%;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金环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最多的5种化合物为13-甲基二十七烷(32.31%)、2-甲基二十四烷(23.53%)、三十二烷(14.61%)、(E)-9-十八烯酸(12.80%)、胆固醇(5.70%),黄脚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最多的5种化合物为二十烷(22.45%)、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19.13%)、三十二烷(17.55%)、(E)-9-十八烯酸(15.66%)、13-甲基二十七烷(5.52%);2种胡蜂表皮相对含量最高的5种化合物中,2-甲基二十四烷只存在于金环胡蜂中,三十二烷和(E)-9-十八烯酸在2种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接近,二十烷、13-甲基二十七烷、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在2种胡蜂表皮中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对2种胡蜂表皮化合物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可为更好开展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环胡蜂 黄脚胡蜂 表皮 化合物 主要成分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胡蜂的敌害初步调查 被引量:3
7
作者 蒋学建 杨卅 +4 位作者 赵鹏飞 罗辑 常明山 汪景安 侯春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0-1287,共8页
胡蜂Vespidae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和授粉昆虫,敌害是制约胡蜂种群存活与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弄清胡蜂的敌害种类和危害,可以为下一步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目测法和设监视器等方法对广西胡蜂标准蜂群培育及其野训成为经济蜂... 胡蜂Vespidae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和授粉昆虫,敌害是制约胡蜂种群存活与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弄清胡蜂的敌害种类和危害,可以为下一步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目测法和设监视器等方法对广西胡蜂标准蜂群培育及其野训成为经济蜂群阶段的敌害种类和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胡蜂的敌害共有33种,其中有害动物19种、有害微生物14种。在标准蜂群野训成为经济蜂群期,对胡蜂危害严重的有害动物为蚂蚁、鸟类、盗虻、蝙蝠及松鼠等,蚂蚁对蜂群的危害最严重、最普遍;在蜂王越冬及标准蜂群培育期,对胡蜂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较多,有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病、白垩病、欧幼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病。14种有害微生物中,有13种病害是蜜蜂群中常见的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 敌害 调查 蜜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我国胡蜂人工养殖的现状简述我国胡蜂人工养殖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8
作者 冯璇璇 谢正华 +3 位作者 李智 王健敏 蒋学建 贾瑀珂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5期96-102,共7页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胡蜂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产业。胡蜂人工养殖以黄脚胡蜂为主,双色胡蜂、基胡蜂、金环胡蜂等其它胡蜂也有人养殖。我国南方有不同规模的胡蜂养殖基地,开展胡蜂交配、越冬、产卵、筑巢和室...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胡蜂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产业。胡蜂人工养殖以黄脚胡蜂为主,双色胡蜂、基胡蜂、金环胡蜂等其它胡蜂也有人养殖。我国南方有不同规模的胡蜂养殖基地,开展胡蜂交配、越冬、产卵、筑巢和室外挂养的养殖模式。胡蜂幼虫和蛹是胡蜂养殖业提供的主要农产品,以蜂毒为原料可生产加工成祛风湿、杀菌和抗肿瘤细胞生长的药品或保健品。胡蜂人工养殖既丰富市场的蜂类产品,又增加养殖者收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同时,胡蜂人工养殖面临新的问题,比如胡蜂培育过程中容易暴发病害,室外挂养可能影响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等等。增长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推动胡蜂养殖业的发展,有必要加强胡蜂养殖管理,以促进胡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蜂 蜂蛹 蜂毒 生物多样性 黄脚胡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上林八角叶甲生活史和空间分布
9
作者 黄乃秀 常明山 +1 位作者 彭思颖 吴耀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4期146-147,共2页
通过对广西上林县八角林区的八角叶甲进行室外观察,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八角叶甲的生活史和其幼虫空间分布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八角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3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幼虫的为害期。蛹期12 d左右,6月上旬至9月下旬是... 通过对广西上林县八角林区的八角叶甲进行室外观察,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八角叶甲的生活史和其幼虫空间分布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八角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3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幼虫的为害期。蛹期12 d左右,6月上旬至9月下旬是成虫的为害期。6月下旬成虫开始进入产卵期。八角叶甲幼虫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呈现差异较大的空间分布,在叶与梢的统计层次上,幼虫呈现均匀分布;在整株植物的统计层次上,幼虫呈现聚集分布。该研究旨在对八角叶甲的生活史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系统性概括的基础上,为后续针对该虫的防治提供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叶甲 八角 生活史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轮斑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10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4 位作者 罗辑 钟雅婷 吴耀军 黄乃秀 黄华艳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2期195-199,共5页
采用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研究桉树轮斑病原菌(Pilidiella eucalyptorum)的生物学特性,为桉树轮斑病的监测及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10~35℃及pH 2~12的环境里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6 h/18 h紫外... 采用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研究桉树轮斑病原菌(Pilidiella eucalyptorum)的生物学特性,为桉树轮斑病的监测及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10~35℃及pH 2~12的环境里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6 h/18 h紫外光光暗交替与12 h日光灯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蔗糖是菌丝生长最佳碳源;蛋白胨和酵母粉是菌丝生长最佳氮源;分生孢子在20~30℃均可萌发,以28℃萌发率最高;在饱和湿度且有水滴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8和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轮斑病原菌 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林分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
11
作者 常明山 文娟 +4 位作者 赵鹏飞 郝建 杨保国 黄德卫 吴耀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1期73-75,105,共4页
本研究调查了杉木、马尾松的纯林和混交林4种林分昆虫种类数量,探讨了不同林分的昆虫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混交林采集18个标本,属5目10科;马尾松混交林采集10个标本,属5目7科;杉木纯林采集9个标本,属6目9科;马尾松纯林采集7个标本,属5... 本研究调查了杉木、马尾松的纯林和混交林4种林分昆虫种类数量,探讨了不同林分的昆虫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混交林采集18个标本,属5目10科;马尾松混交林采集10个标本,属5目7科;杉木纯林采集9个标本,属6目9科;马尾松纯林采集7个标本,属5目5科。昆虫种类数量以杉木混交林最多,其次为马尾松混交林、杉木纯林和马尾松纯林。Margalef丰富度指数,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wiener指数,杉木混交林>马尾松混交林>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混交林>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杉木 纯林 混交林 昆虫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松褐天牛种群动态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鹏飞 蒋学建 +4 位作者 黄华艳 秦忠林 林颖菲 曾艳双 陈炳雄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4期447-452,共6页
为明确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广西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在桂北、桂中、桂南、桂东和桂西各县设置监测点,挂放诱捕器,收集成虫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桂北和桂中,松褐天牛首次捕获时间为4月,桂东和桂南为1月,桂西为2月... 为明确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广西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在桂北、桂中、桂南、桂东和桂西各县设置监测点,挂放诱捕器,收集成虫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桂北和桂中,松褐天牛首次捕获时间为4月,桂东和桂南为1月,桂西为2月;在桂北和桂中,末次捕获时间为11月,其他地区为12月;各地区松褐天牛均有多个活动盛期。通过主成分和相关分析,气候条件为预测松褐天牛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松褐天牛在广西世代重叠,在桂北、桂中和桂西地区1年发生1~2代;在桂东和桂南地区1年发生2~3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 主成分分析 松褐天牛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苍梧县松材线虫病疫情分区治理成效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黎敏芝 黄银珊 +1 位作者 杨秀好 吴耀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3期297-302,共6页
松材线虫病(PWD)是我国最严重的森林植物疫病,广西苍梧县2006年首次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是广西松树疫情持续时间最长的重型疫区。为了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该县从2017年开始采取分区治理和分类施策的技术路线,将全县划分为疫情核心... 松材线虫病(PWD)是我国最严重的森林植物疫病,广西苍梧县2006年首次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是广西松树疫情持续时间最长的重型疫区。为了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该县从2017年开始采取分区治理和分类施策的技术路线,将全县划分为疫情核心区、封锁隔离区和预防保护区,并实施相应的防控策略。至2019年底,该县无疫情村级疫点比治理初期减少61.36%,初步实现疫情不扩散、村级疫点数量减少、枯死疫木数量下降和疫情灾害程度减轻的目标。分区封锁治理防扩散和由外向内压缩疫点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及时全面彻底清理枯死疫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分区治理后,封锁隔离区枯死疫木下降31.94%,疫情核心区枯死疫木略有下降。诱捕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防治有效果,挂放诱捕器875套,诱捕松褐天牛79710头,诱捕器平均诱捕虫量为91.10头;每年喷洒1次药物对疫情防控效果不明显,多次连续喷药可提升防虫效果,但成本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疫情 分区治理 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梢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14
作者 彭思颖 常明山 +3 位作者 陈翠萍 吴耀军 黄华艳 杨振德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3期355-358,共4页
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幼虫是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对杉木的危害极为严重。为确定杉木人工林中杉梢小卷蛾的空间分布类型,应用扩散系数等6种聚集度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杉木的受害状况与幼... 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hamiacola)幼虫是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对杉木的危害极为严重。为确定杉木人工林中杉梢小卷蛾的空间分布类型,应用扩散系数等6种聚集度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杉木的受害状况与幼虫空间分布状况的对比验证,确定该虫在试验区域呈聚集分布,可为杉梢小卷蛾产卵和寄主选择行为的初步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聚集度指标 杉梢小卷蛾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叶白千层及其混交林主要害虫群落多样性及发生动态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鹏飞 余玉珠 +4 位作者 李艳枝 郭萍 花育宁 吴香丽 常明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5-1552,共8页
[目的]明确广西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on)纯林及其与桉树(Eucalyptus)和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混交林的主要害虫群落多样性、分布情况和发生动态,为互叶白千层种植及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23年调查广西钦州... [目的]明确广西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on)纯林及其与桉树(Eucalyptus)和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混交林的主要害虫群落多样性、分布情况和发生动态,为互叶白千层种植及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23年调查广西钦州的互叶白千层种植区,以路线踏查和标准地调查为主,定点监测、定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为辅,对广西互叶白千层及其混交林的主要害虫种类、多样性及发生动态进行研究。[结果]广西互叶白千层主要害虫种类有22科28种,分别隶属于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革翅目、缨翅目,其中以鳞翅目和半翅目害虫数量最多。互叶白千层×桉树混交林发现害虫数量较多,对叶片为害较为严重的有眼纹广翅蜡蝉(Euricania ocellus)、桉重尾夜蛾(Bombotelia sp.)、桉小卷叶蛾(Strepsicrates coriariae)、小用克尺蛾(Jankowskia fuscaria)和桃粉蚜(Hyalopterus arundimis),桉重尾夜蛾在3种林分中的为害最严重,互叶白千层×罗汉松混交林发现害虫种类最多,纯林的害虫多样性在三者中最低;2种混交林分中互叶白千层×罗汉松混交林的虫害发生动态更稳定,受害程度更小。不同林分类型林间害虫的多度指数和Chao1指数均有差异,互叶白千层×桉树混交林的害虫多度指数和Chao1指数高于另外2种林分。不同林分的桉重尾夜蛾和桉小卷叶蛾的发生动态均有差异,互叶白千层×桉树混交林中的桉重尾夜蛾最早爆发,纯林中桉小卷叶蛾较早爆发。[结论]互叶白千层不同林分混交有助于改善林间虫害发生和多样性,3种林分中互叶白千层×罗汉松混交林可减少主要虫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叶白千层 害虫 种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不同部位挥发物对松墨天牛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16
作者 王维招 常明山 +3 位作者 赵鹏飞 吴耀军 向清东 杨振德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健康植株不同位置挥发性物质,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的种类差异及含量,分析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马尾松各部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为开展松墨天牛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和气相色... 【目的】探究马尾松健康植株不同位置挥发性物质,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的种类差异及含量,分析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马尾松各部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为开展松墨天牛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马尾松松针、1 cm枝条、5 cm枝条、20 cm树干、30 cm树干、松油脂6个部位的挥发物,并对松墨天牛雌雄成虫进行触角电位测定和行为反应观测。【结果】6个部位的挥发物提取物中,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各部位挥发物种类相近,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但其主要挥发物均为萜烯类物质,主要包括月桂烯、蒎烯、左旋-beta-蒎烯、莰烯等。在触角电位试验中,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在行为反应试验中,各部位挥发物对松墨天牛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雌成虫对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雄成虫对30 cm树干和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结论】健康状态下,马尾松5 cm枝条及30 cm树干和松油脂中萜烯类挥发物制成的植物源引诱剂对松墨天牛两性成虫具有更好的引诱作用,这将为提高现有的诱捕剂效果提供参考,同时为松墨天牛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墨天牛 挥发物 触角电位 行为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桐尺蛾肠道菌群与桉树叶片内生菌差异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钟雅婷 邹东霞 +2 位作者 廖旺姣 黄宁 罗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7,共10页
[目的]植食性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其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幼虫肠道菌群及其取食的桉树叶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油桐尺蛾5龄幼虫肠道和桉树叶... [目的]植食性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其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幼虫肠道菌群及其取食的桉树叶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油桐尺蛾5龄幼虫肠道和桉树叶部内生的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 rDNA进行测序,分析油桐尺蛾肠道和桉树叶部内生的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结果]油桐尺蛾肠道细菌共注释到6门、11纲、19目、38科、43属,真菌共注释到8门、29纲、67目、159科、257属;桉树叶部内生细菌共注释到10门、19纲、26目、54科、74属,真菌共注释到8门,31纲,79目,171科,291属。桉树叶内和油桐尺蛾肠道中均发现桉树主要病害病原菌所属菌属,分别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壳针孢属(Septoria)、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结论]油桐尺蛾肠道的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与桉树叶之间存在差异,桉树叶对油桐尺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而携带某些病原菌的油桐尺蛾啃食或其排泄物接触可能是导致该病原菌侵染健康桉树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尺蛾 桉树 肠道菌群 内生菌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花油茶无性系苗期炭疽病调查及病菌致病力分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廖旺姣 钟雅婷 +2 位作者 韦维 邹东霞 罗辑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5期676-685,共10页
为明确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不同无性系苗期炭疽病发生情况及其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为香花油茶苗期炭疽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平行线取样法,对27个香花油茶无性系苗期炭疽病进行调查与统计,通过形态特征和分... 为明确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不同无性系苗期炭疽病发生情况及其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为香花油茶苗期炭疽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平行线取样法,对27个香花油茶无性系苗期炭疽病进行调查与统计,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对炭疽病病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所获菌株进行致病性及致病力测定,明确各菌株的致病力等级。结果表明,2019—2021年,不同无性系炭疽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均在2019—2020年增长较快;27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均相似,鉴定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来自6和12号无性系的炭疽病菌株为强致病力菌株,其他25个无性系的炭疽病菌株均为中等致病力菌株。香花油茶无性系苗期炭疽病菌C.fructicola致病力分化明显,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花油茶 炭疽病 致病力分化 无性系苗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角无性系对炭疽病抗性的快速测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2 位作者 常明山 钟雅婷 黄乃秀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的八角无性系炭疽病抗性鉴定方法,为其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和苗期叶片接种法测定23个八角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结果]23个八角无性系中,有22个无性系采用2种接种...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的八角无性系炭疽病抗性鉴定方法,为其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和苗期叶片接种法测定23个八角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结果]23个八角无性系中,有22个无性系采用2种接种法测定的结果一致,一致性高达95.65%;其中,福进14号和黑叶1号为抗病无性系,福进4号、福进5号和福进6号等9个无性系为中抗无性系,福进2号、福进3号和福进7号等6个无性系为中感无性系,福进8号和福进16号为感病无性系,福进1号、福进11号和福进12号为高感无性系。[结论]2种接种方法均可反应八角无性系抗病性的差异。离体叶片接种法具有操作方便、发病速度快、不伤害植株和耗时短等优点,缺点是鉴定结果可能与实际抗病表现不一致,可以作为八角品系对炭疽病抗性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苗期接种法鉴定结果较为可靠,但缺点是接种后植株落叶严重且难以恢复,需要合适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炭疽病 无性系 离体叶片接种法 苗期叶片接种法 抗病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异形小卷蛾危害的格木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常明山 郝建 +4 位作者 文娟 杨保国 赵鹏飞 吴耀军 陈建全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5期570-574,共5页
荔枝异形小卷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是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的重要蛀梢害虫,对格木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危害差别较大,掌握纯林及混交林叶片和枝条挥发性物质的气相指纹图谱,对荔枝异形小卷蛾成虫取食和产卵趋性及幼虫选择性... 荔枝异形小卷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是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的重要蛀梢害虫,对格木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危害差别较大,掌握纯林及混交林叶片和枝条挥发性物质的气相指纹图谱,对荔枝异形小卷蛾成虫取食和产卵趋性及幼虫选择性取食习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集格木纯林及格木×桉树、格木×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和格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的健康叶片和枝条,通过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叶片和枝条中的挥发性物质,采用气相色谱法确定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纯林受害级别为2级,混交林均为1级。纯林中,格木叶片含9种挥发性物质,枝条含7种,共计16种物质,总峰面积3.09%。格木×桉树混交林中,格木叶片和枝条各含11种挥发性物质;桉树叶片含11种挥发性物质,枝条含20种;共计53种物质,总峰面积8.10%。格木×米老排混交林中,格木叶片含11种挥发性物质,枝条含8种;米老排叶片含20种挥发性物质,枝条含8种;共计47种物质,总峰面积6.93%。格木×杉木混交林中,格木叶片含12种挥发性物质,枝条含7种;杉木叶片含25种挥发性物质,枝条含15种;共计59种物质,总峰面积9.66%。受害级别与物质数量和总峰面积均呈负相关,物质数量与总峰面积呈正相关。纯林和混交林中,格木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在数量上变化不大,其他非寄主树种的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影响荔枝异形小卷蛾种群数量的可能是混交林中非寄主树种的某种或多种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物 荔枝异形小卷蛾 纯林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