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石灰岩土壤区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海涛 陈芙蓉 +4 位作者 陆炳全 龙安四 张宏旺 赵隽宇 湛年勇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25-31,共7页
以广西石灰岩土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广西国有林场林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项目2023年度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该区域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关... 以广西石灰岩土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广西国有林场林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项目2023年度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该区域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关键肥力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在空间上呈纬度带状分布,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而土壤pH值普遍较低,大部分林地的土壤pH值低于4.3。通过对比2019年、2021年和2023年数据,发现石灰岩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且土壤酸化现象有加重趋势。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在广西石灰岩土区控制酸碱度,适当施用碱性肥料,以满足桉树的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与叶片生理特性分析
2
作者 黄丽芸 贲柳玲 +4 位作者 蒋国秀 尹冬勋 黄晓露 廖健明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62-269,共8页
为给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和林下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探析林下环境中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鳞茎淀粉、糖和纤维等营养成分及总黄酮、... 为给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和林下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探析林下环境中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鳞茎淀粉、糖和纤维等营养成分及总黄酮、总酚和秋水仙碱等活性成分含量及叶片生理特性,并对鳞茎主要成分与叶片生理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影响鳞茎主要成分含量的生理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营养和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大坪江(DPJ)种源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均最高,坪江河(PJH)种源直链淀粉、还原糖和秋水仙碱含量均最高,猫儿山(MES)种源粗纤维、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临桂黄沙(LGHS)种源总糖含量最高。不同种源大百合叶片生理特性也存在差异;其中,坪江河种源最大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光补偿点最低,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较高。鳞茎主要成分含量与叶片生理特性关系密切;较高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可促进鳞茎直链淀粉累积;叶片光饱和点越高,鳞茎支链淀粉累积越多;较高的叶片叶绿素比值有利于鳞茎总黄酮积累;较高的叶片SOD和POD活性均有利于鳞茎秋水仙碱积累;叶片PPO活性增加加速鳞茎总黄酮和总酚分解。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通过调控叶片净光合速率等生理特性形成不同品质鳞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特性 鳞茎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种源 大百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池地区9个薄壳山核桃品种引种评价
3
作者 温建湖 黄丽芸 +4 位作者 韦洁琼 谢代祖 黄晓露 赵志珩 廖健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的优良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品种,以引种至河池市大山塘林场的9个7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为材料,测定坚果产量和表型性状及核仁营养成分等指标;选取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品种进行综合...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的优良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品种,以引种至河池市大山塘林场的9个7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为材料,测定坚果产量和表型性状及核仁营养成分等指标;选取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坚果产量变异系数最大(82.30%);9个品种单株坚果产量为0.08~2.03 kg,‘波尼’单株坚果产量最高;‘亚林13号’单株出籽率最高(44.90%)。‘萨波’坚果最重(8.20 g),‘亚林13号’核仁最重(4.47 g),‘波尼’出仁率最高(58.54%)。9个品种核仁脂肪含量为422.62~742.31 mg/g;脂肪酸中,油酸含量均最高,占脂肪酸含量的64.92%~74.54%;‘莫汉克’核仁脂肪和油酸含量均最高。‘茅山1号’核仁总糖含量最高(88.51 mg/g),‘马罕’核仁蛋白质含量最高(118.64 mg/g),‘波尼’核仁单宁含量最低(2.80 mg/g)。对不同品种的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为‘莫汉克‘’波尼’和‘亚林13号’,可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 坚果品质 经济性状 薄壳山核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稻秆资源沼气能源化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4
作者 张明慧 廖勋 +3 位作者 赵隽宇 马玲 蒋湖波 宋贤冲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1期107-111,共5页
探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背景下,稻秆资源沼气能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水稻种植的重要生产基地,稻秆资源丰富,但传统利用方式效率低下且污染环境。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4... 探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背景下,稻秆资源沼气能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水稻种植的重要生产基地,稻秆资源丰富,但传统利用方式效率低下且污染环境。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级行政区的稻秆分布情况与来源,发现全区可收集资源量约为总产量的80%,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指出了沼气项目仍面临资金、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沼气项目的多元化应用以及加强沼气项目的宣传和推广等对策。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促进广西农村沼气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资源 沼气能源化 综合利用 对策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年生台湾桤木木材纤维形态变异规律研究
5
作者 刘晓玲 禤示青 +3 位作者 曹艳云 陈桂丹 黄志玲 陈松武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8,共7页
针对生长迅速且易加工的台湾桤木,以10年生树木为样本,深入分析其木材纤维形态在纵向与径向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台湾桤木的木材纤维形态径向变异较纵向更为显著。随树木高度的增加,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呈现波动性下降,而纤维宽度... 针对生长迅速且易加工的台湾桤木,以10年生树木为样本,深入分析其木材纤维形态在纵向与径向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台湾桤木的木材纤维形态径向变异较纵向更为显著。随树木高度的增加,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呈现波动性下降,而纤维宽度、腔径、双壁厚和壁腔比增减幅度不大。自髓心向外,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和双壁厚均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异规律,且南向心材优于北向心材,而过渡材和边材的结果与之相反。此外,各纤维形态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纤维长度与长宽比、纤维宽度与腔径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纤维宽度与双壁厚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纤维壁腔比与宽度、腔径则呈现了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0年生台湾桤木木材纤维形态变异规律为其合理加工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桤木 纤维形态 纵向变异 径向变异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有性杂交亲和性分析
6
作者 李冰 孙利娜 +2 位作者 陈尔 唐军荣 林茂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8-1855,共8页
本研究探讨重瓣大花紫薇‘云裳’(Lagerstroemia speciosa‘Yunchang’)的有性杂交亲和性,以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作为母本,并以大花紫薇(紫色)、大花紫薇(粉红色)、‘红火箭’紫薇、毛萼紫薇、南洋紫薇、绒毛紫薇、‘红叶’紫薇为父本... 本研究探讨重瓣大花紫薇‘云裳’(Lagerstroemia speciosa‘Yunchang’)的有性杂交亲和性,以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作为母本,并以大花紫薇(紫色)、大花紫薇(粉红色)、‘红火箭’紫薇、毛萼紫薇、南洋紫薇、绒毛紫薇、‘红叶’紫薇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进行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检测,杂交、杂种萌发、授粉后花粉管萌发、花粉生长的荧光观察等试验,系统分析重瓣大花紫薇‘云裳’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的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1)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柱头全天都具备授粉能力,尤其在上午10:00—12:00达到最强,此时柱头表面呈深蓝色,并伴有大量气泡产生;(2)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大花紫薇(粉红色)杂交组合的坐果率、果实纵径、千粒重及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即坐果率为22.2%,果实纵径为19.45 mm,千粒重为7.9 g,出苗率为8.7%,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红火箭’紫薇杂交组合产生的种子数最多,达153粒,而与南洋紫薇杂交组合未能结实,发现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大花紫薇(粉红色)杂交存在严重的远缘杂交障碍,特别是重瓣大花紫薇‘云裳’与南洋紫薇杂交亲和性更低。(3)通过选取坐果率高和低的组合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发现,授粉后0~48 h,坐果率较低的组合柱头上未见花粉萌发现象。而坐果率高的组合在授粉0 h和2 h也未见花粉粒萌发;但在授粉4 h和6 h观察到少数花粉管开始生长,并伴随着大量胼胝质在柱头上聚集以及花粉管断裂现象。授粉8 h和24 h,花粉管生长现象更加显著。授粉48 h,花粉管已生长至花柱位置,并伴随大量胼胝质干扰和花粉管扭曲现象。这些观察结果揭示了重瓣大花紫薇‘云裳’的有性杂交障碍可能源于柱头上大量胼胝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瓣大花紫薇‘云裳’ 杂交育种 亲和性 荧光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木香精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7
作者 杨素华 黎贵卿 +3 位作者 江燕 吴建文 汤星月 关继华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5,共9页
为研究白木香未经发酵直接提取和发酵后提取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特点,以满足特别人群对白木香发酵精油的需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白木香直接提取和白木香发酵后提取精油化学成分种类和组成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白木... 为研究白木香未经发酵直接提取和发酵后提取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特点,以满足特别人群对白木香发酵精油的需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白木香直接提取和白木香发酵后提取精油化学成分种类和组成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白木香直接提取和白木香发酵后提取的精油成分复杂,主要是烯类、醇类、醚类、醛类、酮类、酯类、酚类等物质,说明香气层次丰富。白木香直接提取和发酵后提取的精油共有化合物数量,分别占精油总量的89.96%和82.28%,说明两者具有相似性。白木香发酵后提取比直接提取的精油得率提高了5.70%。白木香经过浸泡发酵后,提取精油,既具有能与直接提取精油相媲美的香气,又可以缩短蒸馏时间、降低蒸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精油 差异性 发酵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醛型樟树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动态变化规律
8
作者 王坤 朱昌叁 +3 位作者 伍思宇 曾祥艳 高伟 李开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8,118,共7页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粗多糖、总黄酮的得率进行测定,并对其整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柠檬樟叶片中,多酚得率最高出现在8月份(4.93%),最低出现在11月(3.60%),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皂苷得率1月份最高(4.56%),4月份降到最低值(2.55%),1月总皂苷得率是4月的1.78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粗多糖得率在1月份最高(2.37%),6月份最低(1.43%),1月份粗多糖得率是6月的1.66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黄酮得率在8月份最高(1.44%),1月份和7月份得率最低(0.76%),两者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结论】从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来看,以多酚和总黄酮为采收指标时8月为佳,而以总皂苷和粗多糖为采收指标时1月为佳;在4种活性成分中,柠檬樟叶片多酚和总皂苷的得率较高,粗多糖和总黄酮的得率较低,可以大力发展以多酚、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源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醛型 樟树 活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综合评价
9
作者 黄晓露 董涛 +4 位作者 张幸 韦晓娟 杨卓颖 武建云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观赏山茶属(Camellia)植物,以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利用价值3个方面共13个指标进行观测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约束层中,观赏特性权重最高(0.65...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观赏山茶属(Camellia)植物,以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利用价值3个方面共13个指标进行观测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约束层中,观赏特性权重最高(0.659),在综合评价中占最重要地位。指标层中主要评价因子为花、株形和观赏期,其权重分别为0.291、0.204和0.127,是影响山茶属植物综合评价的关键因子。80种山茶属植物中,娟红1号(C.'Juanhong Yihao')、越南抱茎茶(C. amplexicaulis)、红花离蕊茶(C. rubriflora)、毛籽短蕊茶(C. pilosperma)和长柄金花(C.'Changbing Jinhua')观赏特性均较优,可作为新品种培育的优良植物材料。微抱红顶(C.'Weibao Hongding')、珍叶红顶(C.'Zhenye Hongding')、瑰丽迎夏(C.'Guili Yingxia')、夏梦文清(C.'Xiameng Wenqing')和红天香云(C.'Hongtian Xiangyun')生态习性均较优,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推广潜力。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将80种山茶属植物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红花离蕊茶、长柄金花、娟红1号、越南抱茎茶、柳叶金花(C.'Liuye Jinhua')和红顶金花茶(C. insularis)等15种山茶属植物为Ⅰ级,观赏和利用价值均较高,适应性均较强,适宜园林观赏应用和市场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价值 层次分析法 K-means聚类分析法 综合评价 山茶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胜焕 朱慧 +2 位作者 韦垠洲 郭东强 杨梅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学组分,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大叶桉4个家系桉叶精油组成以73.695%~84.535%的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组分为蒎烯、水芹烯和对伞花烃,其中α-蒎烯在大叶桉1号家系含量可达41.629%,家系间的共有组分为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d-柠檬烯、对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和α-松油醇,1,8-桉叶素精油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2)不同桉叶精油对于环境变化响应不同,α-水芹烯、1,8-桉叶素、d-柠檬烯、α-松油醇和对伞花烃是大叶桉家系精油中的相关性组分。(3)大叶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甚至3号家系显现出高于链霉素的抗伤寒杆菌活性,但均未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而醇酮醛类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油抗菌活性。综上认为,大叶桉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家系间部分精油组分具有相关性且存在共有组分,组分中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有利于抗菌活性的提高,但大叶桉1,8-桉叶素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仍需进一步选育,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精油品种选优选育及在香料和医药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桉 家系 精油 ESKAPE病原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开花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差异及生物量模型构建
11
作者 郭靖 贾冬冬 +3 位作者 农珺清 胡潇雪 李在留 徐振国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目的】建立桂北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为开花毛竹生物量估算和林分生产力相关研究提供数学模型。【方法】选取了开花毛竹全径级(6.0~12.0 cm)分布的3年生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各135株,测定各器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 【目的】建立桂北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为开花毛竹生物量估算和林分生产力相关研究提供数学模型。【方法】选取了开花毛竹全径级(6.0~12.0 cm)分布的3年生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各135株,测定各器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采用5种生物量模型分别对开花毛竹和未开花毛竹地上部分及各器官生物量进行拟合,并筛选生物量最优拟合模型。【结果】开花与未开花毛竹的各器官平均含水率大小为竹叶>竹秆>竹枝,毛竹开花后地上各器官含水率下降。未开花毛竹叶、秆、枝平均含水率分别为37.13%、34.55%和31.85%,开花毛竹叶、秆、枝平均含水率分别为36.70%、32.27%和31.50%。未开花毛竹地上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为竹秆(10.32 kg)>竹枝(2.21 kg)>竹叶(1.00 kg),生物量占比平均值为竹秆(75.59%)>竹枝(16.88%)>竹叶(7.53%)。开花毛竹地上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为竹秆(12.13 kg)>竹枝(2.79 kg)>花穗(1.32kg),生物量占比平均值为竹秆(74.08%)>竹枝(17.58%)>花穗(8.34%)。胸径、株高与竹秆、竹枝、竹叶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极显著相关(P<0.01)。5种生物量模型中,多项式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共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生物量模型8个。【结论】毛竹在开花过程中同化物质资源能力加强,竹枝、竹叶会摄取更多养分以供生殖过程顺利完成。开花与未开花毛竹生物量拟合模型中,竹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拟合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竹枝、竹叶生物量拟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毛竹 含水率 生物量分配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下凋落物与土壤浸提液对木荷和枫香树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12
作者 卜亚奎 李鹏 +4 位作者 谭健晖 陈虎 曾敏 符韵林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10-316,共7页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各物质层对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并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营建提供理论支持,以不同林龄(9、17、30、38和56年生)马尾松林下未分解和半分解凋落物及...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各物质层对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并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营建提供理论支持,以不同林龄(9、17、30、38和56年生)马尾松林下未分解和半分解凋落物及表层土壤为化感物质来源,通过水浸提法制备浓度为100 g/L浸提液,分析不同浸提液对木荷和枫香树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并对其种子萌发综合化感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未分解凋落物浸提液对木荷和枫香树种子各发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半分解凋落物浸提液处理中,木荷种子各发芽指标均差异显著,均随马尾松林龄增加逐渐降低,化感效果也由促进转为抑制;枫香树种子对半分解凋落物浸提液的耐受程度较高,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土壤浸提液处理中,木荷种子各发芽指标均在17年生处理下最低,均显著低于30年生处理;枫香树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差异不显著,发芽指数在38年生处理下最低。从综合化感效应指数来看,马尾松林下浸提液对枫香树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总体低于木荷种子;9年生马尾松林下半分解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均促进木荷种子萌发,30年生马尾松林下半分解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均促进枫香树种子萌发。木荷较适合在马尾松幼龄林阶段进行混交,枫香树较适合在马尾松近成熟林阶段进行混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提液 种子萌发 化感作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桐雌雄株花芽分化期叶片生理生化动态分析
13
作者 罗启仁 孙孟德 +2 位作者 黄晓露 李宝财 蓝金宣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02-309,共8页
为揭示花芽分化期间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雌雄株内源激素、抗氧化酶和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以花芽分化期千年桐雌雄株叶片为材料,测定雌雄株叶片内源激素(ABA、IAA、ZR和GA_3)含量,计算其比值,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揭示花芽分化期间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雌雄株内源激素、抗氧化酶和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以花芽分化期千年桐雌雄株叶片为材料,测定雌雄株叶片内源激素(ABA、IAA、ZR和GA_3)含量,计算其比值,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分析这些指标的时序性变化。结果表明,雌株ABA含量、ABA/IAA、ZR/IAA和ABA/GA_3均在花芽分化前期达到峰值,且均显著高于同时间雄株;雄株IAA和GA_3含量均在花芽分化前期达到峰值,ABA和ZR含量、ABA/GA_3及ZR/GA_3均在花芽分化中期达到峰值,ZR/IAA和ZR/ABA均在花芽分化后期达到峰值,且均显著高于同时间雌株。雌雄株SOD活性差异较小,均在花芽分化中期达到峰值;POD活性差异较大,雌株POD活性在花芽分化中期达到峰值,雄株POD活性在花芽分化后期达到峰值。雌雄株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均呈波动变化;雌株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均在花芽分化后期达到峰值,雄株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均在花芽分化中期达到峰值。内源激素和激素比值与SOD活性均呈一定显著相关性,代谢产物与其他指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千年桐花芽分化可能由激素-酶活性网络主导,代谢产物通过间接途径参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分化 花芽分化 生理生化 内源激素 千年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枝对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特性的短期影响
14
作者 田红灯 张继辉 +4 位作者 韦海航 覃振凯 梁萍 杨景竣 刘秀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94-301,共8页
为探究修枝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人工林土壤特性的影响,并为无瓣海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选择20年生林分条件基本一致的无瓣海桑人工林,设置30%、50%和70%强度修枝处理,以未修枝处理为对照,对修枝2年后的土壤理化... 为探究修枝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人工林土壤特性的影响,并为无瓣海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选择20年生林分条件基本一致的无瓣海桑人工林,设置30%、50%和70%强度修枝处理,以未修枝处理为对照,对修枝2年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容重和铵态氮含量外,修枝处理对土壤其他物理和化学性质均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修枝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含水率、阳离子交换量和全氮含量;低、中强度修枝处理均降低土壤容重;低、中强度修枝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强度修枝处理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修枝处理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门水平组成均无明显影响,高强度修枝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土壤理化性质间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间均存在一定相关性;中、高强度修枝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均影响较大。短期内,修枝处理对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产生一定影响;实践中,不宜采用高强度修枝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枝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无瓣海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其在果实发育中的表达模式
15
作者 张微微 李荣琛 +3 位作者 黄晓露 廖健明 杨卓颖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42-252,共11页
Trihelix是广泛分布在植物中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生长发育。为促进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质育种,基于板栗全基因组对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对板栗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Trihelix转录... Trihelix是广泛分布在植物中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生长发育。为促进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质育种,基于板栗全基因组对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对板栗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板栗Trihelix(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共包含24个成员,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可分为GT-1、GT-2、GTγ、SH4和SIP1等5个亚家族。该家族成员均含有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均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同一亚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基本相似;成员间存在多个片段重复事件。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生长发育调控和激素响应的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在板栗果实不同发育阶段,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呈差异性表达,这些因子可能参与调控板栗果实形成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helix转录因子 表达分析 果实发育 板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心材乙醇抽提物对木材颜色与耐腐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秦理哲 于洋 +3 位作者 张玉静 胡拉 唐盈盈 杨章旗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46,共9页
植物源防腐剂的开发是木材保护技术绿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黑格(Albizia odoratissima)心材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并评价抽提物浸渍处理对木材颜色及耐腐性能的影响。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为:乙... 植物源防腐剂的开发是木材保护技术绿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黑格(Albizia odoratissima)心材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并评价抽提物浸渍处理对木材颜色及耐腐性能的影响。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75%,液料比30∶1 mL/g,提取时间12.3 h。在该工艺参数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总黄酮提取量为17.29 mg/g,总多酚提取量为114.83 mg/g。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边材经浓度为20 mg/mL和80 mg/mL抽提物溶液浸渍(真空度-0.1 MPa处理15 min,0.8 MPa加压处理30 min)后,载药量分别为12.50 kg/m^(3)和48.32 kg/m^(3),明度值L*、黄蓝轴色品指数b*降低,红绿轴色品指数a*升高,与素样的色差值(△E)分别为34.51和43.57,与黑格心材的色差值△E分别降至5.24和12.24。经采绒革盖菌和绵腐卧孔菌侵蚀后,20 mg/mL抽提物溶液处理材的平均质量损失率较素样降低了40.13%和42.01%,80 mg/mL抽提物溶液处理材的质量损失率较素样降低了65.70%和56.69%,表明黑格心材抽提物能显著提升马尾松边材的耐腐性能,适用于开发植物源木材防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心材 乙醇抽提物 马尾松边材 耐腐性能 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
17
作者 于洋 胡拉 +3 位作者 韦晓颂 杨业彬 秦理哲 杨章旗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为评价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选用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和百里酚等精油组分,利用培养基法研究其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绵腐卧孔菌(Postia placen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Trich... 为评价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选用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和百里酚等精油组分,利用培养基法研究其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绵腐卧孔菌(Postia placen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力。结果表明,当精油组分的添加浓度为0.125、0.250、0.500、1.000μL·mL^(-1)时,抑菌效力平均值分别为44%、72%、95%、100%,抑菌效力达100%的组别分别占8%、46%、92%、100%,表明抑菌效力随添加浓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P<0.05),并在浓度为1.000μL·mL^(-1)时可以完全抑制6种真菌的生长。坐标综合评定法分析表明,不同精油组分相比,百里酚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1.50)明显小于其他组分(2.65~9.50),综合抑菌效力较高;柠檬醛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9.50)是其他组分合计综合评价分值的3.3~6.3倍,综合抑菌效力较低。不同菌种相比,绿色木霉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0.42)较其余菌种低64.4%~92.6%,表明精油组分对其的抑菌效果较优;链格孢菌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5.64)是其余菌种的1.2~13.4倍,表明精油组分对其的综合抑菌效力较低。总之,在较高添加浓度下所选的4种精油组分对6种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生长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效果,而基于多个添加浓度试验分析获得的综合抑菌效力在不同植物精油组分之间及其作用于不同菌种时均表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组分 木材腐朽 木材霉变 抑菌效力 坐标综合评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间伐材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18
作者 秦理哲 周启立 +4 位作者 黄钲杰 项栽芳 周展耀 陈虎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53-358,共6页
为拓展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间伐材高值化利用途径,挖掘其在结构用材领域的应用潜力,以马尾松人工林经营中2种典型树龄(8和18年生)间伐木为试验对象,以保留木为对照,测定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进行... 为拓展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间伐材高值化利用途径,挖掘其在结构用材领域的应用潜力,以马尾松人工林经营中2种典型树龄(8和18年生)间伐木为试验对象,以保留木为对照,测定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材相比,8和18年生间伐材生长轮宽度均值均较低,晚材率均值均较高。8年生间伐材顺纹抗剪强度和18年生间伐材抗弯弹性模量均显著高于相同树龄对照材;18年生间伐材和对照材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均显著高于8年生间伐材和对照材。18年生间伐材和对照材近树皮部位气干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拉强度均显著高于其近髓心部位;间伐材近树皮部位气干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拉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材近树皮部位,间伐材和对照材近髓心部位的物理力学性能差别不大。18年生间伐材近树皮部位物理力学性能隶属度均值最高,其部分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等级均达Ⅲ或Ⅳ级,在结构材料领域应用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性能 力学性能 间伐材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之饴’笋不同生长时期外观特征与营养品质
19
作者 潘金勇 胡潇雪 +4 位作者 黄丽花 覃孙慧 韦瑞兰 徐振国 钟恒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3期64-68,共5页
测定分析了‘甘之饴’竹笋不同生长时期(笋出土后5、10、15 d)的外观特征、营养成分和食味品质,可为其笋用林的高效培育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各时期竹笋的可食率均高于50%,且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但不同时期之间差异不显... 测定分析了‘甘之饴’竹笋不同生长时期(笋出土后5、10、15 d)的外观特征、营养成分和食味品质,可为其笋用林的高效培育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各时期竹笋的可食率均高于50%,且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但不同时期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竹笋生长期的延长,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表现为蛋白质、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含量逐渐增大,淀粉、维生素C含量先减少后增加。不同生长时期,笋中总氨基酸含量平均为174.29 mg/100 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比均超过40%;随着竹笋生长期的延长,笋中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芳香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逐渐增大,而甜味氨基酸含量占比则逐渐减少。随着竹笋生长期的延长,影响食味品质的粗纤维、木质素及黄酮的含量不断增加,单宁含量不断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甘之饴’竹笋在发笋期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适口性,可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特征进行适时采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之饴’ 竹笋 外观特征 营养成分 食味品质 生长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遥感数据的八角病虫害易发性评价
20
作者 刘源澄 刘壮 +2 位作者 黄自艺 卿丽丽 李军集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八角(Illicium verum)病虫害的易发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采用植被衰老反射指数监测八角健康状况;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地形、气象和森林属性等多... 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八角(Illicium verum)病虫害的易发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采用植被衰老反射指数监测八角健康状况;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地形、气象和森林属性等多源数据,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选取易发性环境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病虫害易发性环境指数;将健康状况监测结果与易发性环境指数进行栅格叠加,获得病虫害易发性指数;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病虫害易发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八角病虫害发生具有明显季节特征;6月,高等级易发性区域面积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表明高温和高湿环境有利于八角病虫害发生。树龄是影响八角病虫害发生最主要的因子,其次为温度、湿度和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间存在强烈交互作用。防控八角病虫害应关注季节变化,加强高温和高湿季节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并依据树龄调整种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衰老反射指数 灾害系统理论 熵值法 易发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八角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