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旅游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1
作者 王国冰 贺剑武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2-37,79,共7页
非遗旅游能有效满足大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契合了人们日益提升的美好生活追求,发展潜力巨大。基于情绪评价理论,研究非遗旅游游客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收集到的486份有效样本进行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 非遗旅游能有效满足大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契合了人们日益提升的美好生活追求,发展潜力巨大。基于情绪评价理论,研究非遗旅游游客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收集到的486份有效样本进行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非遗旅游情境中游客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游客行为意愿;积极情绪和游客满意度在游客感知价值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情绪和游客满意度在游客感知价值和行为意愿之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游客先前知识在游客感知价值和积极情绪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对非遗旅游管理方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评价理论 感知价值 积极情绪 满意度 行为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游记的桂林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叶梦 林珍铭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基于网络游记数据,运用爬虫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桂林市2016年和2019年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桂林市旅游节点分散,中心节点功能优势不明显,旅游流分布不均衡;(2)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 基于网络游记数据,运用爬虫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桂林市2016年和2019年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桂林市旅游节点分散,中心节点功能优势不明显,旅游流分布不均衡;(2)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核心与边缘层级明显;(3)旅游流节点间层级明显,且层级跃迁困难。为促进桂林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需进一步发挥核心旅游节点的辐射作用,加强核心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的联系;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一般旅游节点、边缘旅游节点与上层节点的联系,积极实现其层级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网络结构 演化 社会网络分析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传统村落景观格局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明村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凯永 梁景慧 +1 位作者 孙硕 王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99-205,共7页
“非典型”传统村落是指虽未纳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但仍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村落。广西桂林明村地处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核心保护区,三面峰林环绕,一面贴近漓江,生态环境优越,历经数百年,荟萃了“非... “非典型”传统村落是指虽未纳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但仍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村落。广西桂林明村地处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核心保护区,三面峰林环绕,一面贴近漓江,生态环境优越,历经数百年,荟萃了“非典型”传统村落的精华。其聚落选址布局、景观格局以及空间结构整体都具有传统村落很好的代表性,但城市化等外部冲击导致村落发展失序,主体缺位带来生态旅游发展停滞。藉此提出保护与更新村落环境,活化利用生态景观文化旅游廊道,展示农耕文化,营造田园诗意等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传统村落 聚落格局 景观结构 生态旅游 喀斯特地域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演进过程研究——基于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睿 姬长旭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72,共23页
知识转移是乡村旅游产业与人才双振兴的有效途径。文章选取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其近30年旅游发展历程中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 知识转移是乡村旅游产业与人才双振兴的有效途径。文章选取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其近30年旅游发展历程中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阶段演进过程,其中政府在知识转移萌芽阶段占主导地位;第一批乡村旅游创业者在知识转移发展阶段起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外来经营者是知识转移成熟阶段主要推动力量。在该演进过程中,知识转移推动农民实现了“传统农民-亦农亦旅的‘两栖农民’-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的职业转换。文章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职业农民 知识转移 演进过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燕玲 张强 罗盛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厘清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和驱动力,对促进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借助Lotka-Volte... 厘清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和驱动力,对促进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借助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协调状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两者协调度的驱动力。实证发现: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具有“两头高、中部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在西部民族8省份中有7个省(区)发展水平较低,小于0.5,呈现分化的态势。2009—2013年,共生协调度最高为云南,最低为贵州,2014—2018年,广西最高,西藏最低;广西始终为互利共生关系,内蒙古和青海一直为偏利共生关系,宁夏和新疆由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生关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渐趋为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TKA-VOLTERRA模型 共生协调度 旅游产业 生态文明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景区价值共创模型与实现机制——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尤龙 黄维 明瑶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价值共创理论应用广泛,但缺乏指导旅游景区价值共创的模型与机制。基于顾客体验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从旅游产品、游客体验、信息反馈和吸收改进4个方面提出了旅游景区价值共创PEFI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游客体验信息反馈沟通机制和... 价值共创理论应用广泛,但缺乏指导旅游景区价值共创的模型与机制。基于顾客体验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从旅游产品、游客体验、信息反馈和吸收改进4个方面提出了旅游景区价值共创PEFI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游客体验信息反馈沟通机制和旅游产品游客意见吸收改进机制。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例,对旅游景区价值共创PEFI模型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应用分析,有助于景区旅游产品的持续改进和实现景区品牌的价值共创,拓展了价值共创理论在旅游景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创 旅游景区 PEFI模型 龙脊梯田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对农户旅游生计参与的影响研究——以桂林龙脊民族大寨村为例
7
作者 郑敏 龙冠霖 +1 位作者 蒋明月 周慧玲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7期109-111,共3页
旅游生计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生计决策。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也是集亲缘、地缘为一体的居民世居之地。因此,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民族村寨农民的旅游生计参与,助力其以旅游致... 旅游生计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生计决策。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也是集亲缘、地缘为一体的居民世居之地。因此,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民族村寨农民的旅游生计参与,助力其以旅游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龙脊民族大寨村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农户社会网络和旅游生计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传统型社会网络和新型社会网络均对旅游生计参与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传统型社会网络发挥的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旅游生计参与 社会网络 农民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系统与旅游、乡村社会发展系统的时空耦合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罗盛锋 孟淑云 黄燕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5-144,共10页
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效益、乡村发展一直是政府、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且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落后区和生态脆弱保护区,其社会发展和生态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乡村社会系统的... 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效益、乡村发展一直是政府、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且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落后区和生态脆弱保护区,其社会发展和生态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乡村社会系统的指标体系,在使用DEA模型对八个民族省份2001—2018年生态、旅游与乡村社会发展效率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响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从而为促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与绩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西南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优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西藏由于系统发展失衡导致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八个民族省份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各探测因素相互作用于各类驱动力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生态系统 乡村社会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边富民行动对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的检验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雅文 罗盛锋 黄燕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99,106,共7页
以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为准实验,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兴边富民行动对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政策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1)兴边富民行动显著促进了边境旅游发展,稳健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2)... 以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为准实验,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兴边富民行动对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政策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1)兴边富民行动显著促进了边境旅游发展,稳健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2)兴边富民行动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投资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来促进边境旅游发展。(3)兴边富民行动的促进作用会因边境县域人口规模和交通发达程度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其中,人口规模越大、交通越便利的边境县域,兴边富民行动对其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边富民行动 边境旅游 政策效应评估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的动因、机理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尤龙 韦俊峰 王荣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84,共6页
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在旅游实践中应用广泛,然而其动因和机理有待探究。文章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综合,研究了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的动因,从适用条件、对象识别、定位方法框架及选择三个方面阐述了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的机理,并进行了实证研... 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在旅游实践中应用广泛,然而其动因和机理有待探究。文章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综合,研究了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的动因,从适用条件、对象识别、定位方法框架及选择三个方面阐述了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的机理,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研究发现:差异化是由旅游形象定位的内在性质决定的;只有在旅游形象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才需要进行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旅游形象差异化定位的动因需满足四个条件:旅游形象同质;旅游市场重合率较高;在旅游形象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原有定位严重威胁到旅游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 差异化定位 动因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群智感知计算的智慧景区监管系统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建盛 刘艳玲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4-80,共7页
针对景区监管存在的成本高、实时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移动群智感知计算的景区智能监管系统。首先,该系统利用众包思想和群智感知理论采集游客手机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数据,包括照片、视频、评论等;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视觉分... 针对景区监管存在的成本高、实时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移动群智感知计算的景区智能监管系统。首先,该系统利用众包思想和群智感知理论采集游客手机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数据,包括照片、视频、评论等;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视觉分析和文本分析,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决策分析,从而实现监管事件的智能发现和智能决策。所设计系统不仅节省了景区铺设物联网设备的成本,而且能够实现更深入、广泛和智能的景区监管,也可为智慧景区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景区 智能监管 移动群智感知 用户生成内容 B/S架构 分析系统 智能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类人才培育路径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梅骏翔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3期291-293,共3页
分析了国内高校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现状,指出了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专业侧重点,并从行业用人需求、地方服务发展和学科交叉创新三方面总结出了高校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培养新型人... 分析了国内高校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现状,指出了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专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专业侧重点,并从行业用人需求、地方服务发展和学科交叉创新三方面总结出了高校风景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培养新型人才、彰显专业特色和创新考核机制三大人才培育目标,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 高校教育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市环城水系不同生境自生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卢家锋 康秀琴 孟皓轩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1111,共11页
探究不同生境中自生植物(Spontaneous plants)的科、属、种的组成与特点,对比不同样段、生境下其多样性特征差异,可为桂林市环城水系打造低成本、低维护且具自然野趣的近自然河岸景观提供建议。本研究结合典型样地法,依据自然属性以及... 探究不同生境中自生植物(Spontaneous plants)的科、属、种的组成与特点,对比不同样段、生境下其多样性特征差异,可为桂林市环城水系打造低成本、低维护且具自然野趣的近自然河岸景观提供建议。本研究结合典型样地法,依据自然属性以及人为因素将环城水系生境划分为硬质岸边、半自然缓坡岸边、水边荒置地、河漫滩和自然绿地,并对不同生境的自生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环城水系自生植物197种,隶属78科152属,主要以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为主,发现外来入侵物种25种,占比13%。生活型组成丰富,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最多,有51种,占比26%。漓江段自生植物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样段。不同生境的自生植物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绿地最为丰富。自然绿地和水边荒置地Patrick丰富度指数较高,硬质岸边和河漫滩等人类活动频繁且环境变化大的区域物种数较低,表明保持充足的林下空间和减少人为干预是促进和维护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综上,不同生境下自生植物差异显著,自然绿地最为丰富,漓江段多样性高。因此,减少人为干扰、保留林下空间,对构建近自然河岸景观、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水系 自生植物 植物多样性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漓江风景道选线研究
14
作者 梅骏翔 汤烨 +2 位作者 何莹洁 孙雅沄 郑文俊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8-1187,共10页
漓江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功能区。构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保护与开发统一的漓江风景道,对于漓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漓江为例,整合游客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 漓江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功能区。构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保护与开发统一的漓江风景道,对于漓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漓江为例,整合游客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风景资源点、矢量路网等多源数据,使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栅格运算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功能,综合构建基于最小累积阻力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模型。结果显示:①漓江风景资源点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整体分布格局,并形成了“大核—次核—小核”的空间分布结构;②使用栅格运算识别出象鼻山等65个漓江风景资源节点,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风景道选线的效率和科学性;③基于阻力评价模型、综合阻力面和适宜性分区结果,生成了总长为427 km的61条潜在风景道,经拓扑优化后最终形成“1主线9支线”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方案。本研究探索了融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线方法,并通过引入风景资源节点优化了选线的效率性和科学性,为其他同类型风景名胜区和生态保护地的风景道选线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道 漓江风景名胜区 多源数据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选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遗产型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桂林灵渠景区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梅骏翔 白洁莹 郑文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5-773,共9页
以桂林灵渠景区为例,构建了景区游客满意度感知因子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环境体验、基础设施体验、服务设施体验、旅游产品体验、旅游文化体验和旅游心理体验等六方面共28个因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了各因子对游客满... 以桂林灵渠景区为例,构建了景区游客满意度感知因子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环境体验、基础设施体验、服务设施体验、旅游产品体验、旅游文化体验和旅游心理体验等六方面共28个因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了各因子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关系。使用IPA法得出目前景区中需保持的项目主要在自然环境和遗产展示,需要重点改进的项目在体验深度、文化氛围、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等方面。景区将来可以通过产品体系优化、文化氛围提升和软硬设施完善等举措,实现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景区 游客满意度 IPA法 灵渠景区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的演进特征(2001-2018)——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韦俊峰 何瀚林 明庆忠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90,共7页
文章从2001—2018年相关部门发布的56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文件的结构统计分析入手,剖析了21世纪初以来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特点。研究发现:(1)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具有5种类型,分别是纲领性的宏观政策... 文章从2001—2018年相关部门发布的56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文件的结构统计分析入手,剖析了21世纪初以来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特点。研究发现:(1)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具有5种类型,分别是纲领性的宏观政策、品牌培育与示范创建类政策、行业管理与规范类政策、人才培育类政策、宣传推介等其他政策。(2)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经历了由农业旅游政策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过渡期(2001-2009年)-政策红利期(2010-2016年)-产业提质升级与政策落实深化期(2017年至今)的演进。(3)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演进具有以下特点:政策演进与制度变迁的速度快;政策制定主体不断扩大,呈现出以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为主,多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组织机构介入的局面;政策导向更新较快、政策目标多元;政策工具由以结构式强制工具为主导转为以互动式影响工具为主导,契约式经济工具的使用相对不足。未来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财政、金融、税收、产权交易等契约式经济工具上的政策创设力度将会加大,并逐渐增加普惠金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用体系等创新型政策工具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演进 政策工具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市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关系与融合发展对策分析——基于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 被引量:12
17
作者 林珍铭 黄月玲 +1 位作者 林明明 庄承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7-514,共8页
以传统旅游城市桂林市作为案例地,选取农业增加值、农民收入和旅游收入等作为代表性指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分析了桂林市1998—2017年农业与旅游业长达20年的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促... 以传统旅游城市桂林市作为案例地,选取农业增加值、农民收入和旅游收入等作为代表性指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分析了桂林市1998—2017年农业与旅游业长达20年的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促进桂林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桂林市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与旅游业存在要素竞争关系,整体融合发展效率较低;(2)农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作用逐渐增强,旅游业发展受农业发展的影响在逐渐增强;(3)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均能促使农民收入提高,但长期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农业发展,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较小;(4)虽然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乡村旅游逐渐发展壮大,农民已经具有参与和投资旅游业的意识,但是其农旅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旅融合发展 VAR模型 GRANGER因果检验 对策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广西象州温泉城规划设计策略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少武 刘慧 郑文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65,共5页
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越发突显。文章首先总结和梳理了地域文化在传统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定位在城市功能的战术层面,提出地域文化在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应上升到文化引领的战略层面,其次以广西象州温泉城为例,... 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越发突显。文章首先总结和梳理了地域文化在传统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定位在城市功能的战术层面,提出地域文化在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应上升到文化引领的战略层面,其次以广西象州温泉城为例,分析象州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区域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产业环境五个层面详细论述如何在规划设计中突显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最后提出相应地域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传承 规划策略 象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流动性实践及身份认同建构--厦门马克客栈案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韦俊峰 明庆忠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7-136,共10页
文章聚焦于旅游流动性谱系中打工度假旅游这一特殊的流动类型,以厦门马克客栈的打工度假旅游者为分析单元,基于流动性理论和扎根理论,具体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以及非参与观察的个案研究方法,探讨其流动性实践内容,以及他们在流动中... 文章聚焦于旅游流动性谱系中打工度假旅游这一特殊的流动类型,以厦门马克客栈的打工度假旅游者为分析单元,基于流动性理论和扎根理论,具体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以及非参与观察的个案研究方法,探讨其流动性实践内容,以及他们在流动中建构身份认同的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打工度假旅游在以生产导向和消费导向为两级的旅游流动性谱系中的位置比较特殊,旅游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程度较高。打工度假旅游者是一个在实践流动性基础上社会建构的身份概念,马克客栈"打工度假旅游+少量志愿活动"的打工度假旅游项目组织模式使得他们在打工度假旅游者和志愿旅游者两种身份之间实现了流动。他们是通过在流入地的工作与生活实践、旅游实践和客栈空间生产实践去实践流动性并逐渐凸显其身份意义的。流动性视角下,打工度假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可从工作与旅游、主与客、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边界日益消弭和流动的背景中去考察。在这3组关系生产过程中,他们主要通过反身性思考、自我区隔与自我确立,以及在地化建构的身份认同建构方式,分别表征和建构了一个"连贯"的自我、一个"犹主非客"的自我、一个在地化的自我。最后,文章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若干深化研究的方向,例如关注打工度假旅游者身份认同的协商性;进行将自我身份认同和他人认同共同置于流动性框架下的探索性研究;开展旅游流动性治理研究;采取流动民族志方法,基于更广时空范围内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旅行史,选取其他流动要素开展补充和批判性研究;关注打工度假旅游者内部群体流动能力的差异性特征对其流动性实践和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度假旅游者 流动性 身份认同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央侗寨茶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模式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欣 黄月玲 韦俊峰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28,共4页
茶叶是广西三江县布央村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茶产业在助力布央村农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布央茶产业划分为三个阶段,总结了茶产业助推其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并针对制约其茶产业发展模... 茶叶是广西三江县布央村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茶产业在助力布央村农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布央茶产业划分为三个阶段,总结了茶产业助推其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并针对制约其茶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效益的因素,提出模式优化建议: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提升茶叶品质与效益;推进产业化经营,创响茶叶品牌;促进茶旅深度融合,丰富产业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茶产业 布央村 路径 模式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