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邕江南宁市区段地表水和沉积物中20种全氟化合物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罗艳 邓敏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6-41,I0017,I0018,共8页
应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对邕江南宁市区段15个监测点的地表水和沉积物样品中20种全氟化合物(PFASs)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点的沉积物样品中均未检出PFASs,地表水中只在5个干流监测点中检出6种PFASs,总... 应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对邕江南宁市区段15个监测点的地表水和沉积物样品中20种全氟化合物(PFASs)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点的沉积物样品中均未检出PFASs,地表水中只在5个干流监测点中检出6种PFASs,总质量浓度为0.2~23.8 ng/L,6种PFASs分别为全氟丁酸、全氟庚酸、全氟戊酸、全氟辛酸、全氟壬酸和全氟癸酸,检出率分别为45%、36%、27%、36%、36%、36%,质量浓度分别为0.2~6.3、未检出(ND)~5.5、ND~0.5、ND~3.4、ND~4.2、ND~3.9 ng/L。邕江南宁市区段PFASs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与国内已报道的水体和沉积物相比,浓度相对较低,生态风险商均低于0.1,处于低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邕江 地表水 沉积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2
作者 罗刚 丘心仪 +4 位作者 罗巾 刘春祥 陶琼 邢永泽 孙翔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896,共11页
为了揭示广西北海小冠沙红树林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性、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以广西北海小冠沙区域红树林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分析测定采样点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区域重金... 为了揭示广西北海小冠沙红树林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性、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以广西北海小冠沙区域红树林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分析测定采样点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区域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的潜在污染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Fe、Mn、Ni、Cr、Pb、Cu、Cd,其中Ni、Cr、Pb、Cu、Cd超出地区背景值;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均指出Cd为研究区域最突出的污染因子,并一致表明Cd具有显著的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Fe、Ni、Cr、Cu、Pb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业,Mn、Cd主要来自外海输入,Cd还可能受到河口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套适用于评价漓江水质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海菊 韦锋 +4 位作者 陈嘉美 陈蓓 李方 杜丽娜 韩雪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5,共14页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环境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水环境化学参数与底栖动物物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一套基于底栖动物属级分类水平的漓江BI指数(LJBI指数)。以25%分位数、50%分位数和75%分位数为分割点,将LJBI指数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代表漓江水环境的优秀、良好、中等和一般。研究结果显示,在漓江分布的底栖动物以中度污染耐受物种为主,而适应于水质较为清洁的物种,例如孔龙虱属、宽肩蝽属、细属等仅分布于上游溪流中,因此对于上游及支流溪流的保护尤其重要。从水环境健康来看,漓江上游水生态状况较好,例如青狮潭、高寨、华江乡等采样点被评价为优秀;漓江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生态相对变化较大,例如净瓶山段受修桥影响,水体浑浊,LJBI指数评价该采样点的水生态为一般。将该指数与其他常用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比较,其优点体现在:①不受物种个体数量的影响;②对于使用者来说,操作简单、计算方便,能够较快得出结论;③便于在漓江流域推广和科普宣传,有利于调动全员参与漓江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 漓江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比较的污泥粪大肠菌群测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小萍 黄宁 +4 位作者 李世龙 何东明 闭潇予 甘琳瑶 刘珂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2期160-164,共5页
为验证酶底物法用于污泥中粪大肠菌群测定的可行性,采用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同时对120组4个浓度梯度的污泥样品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2种方法用于污泥粪大肠菌群检测的相关性和结果的一致性。2种方法相关性系数r=0.400~0.855,表明酶底... 为验证酶底物法用于污泥中粪大肠菌群测定的可行性,采用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同时对120组4个浓度梯度的污泥样品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2种方法用于污泥粪大肠菌群检测的相关性和结果的一致性。2种方法相关性系数r=0.400~0.855,表明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测定污泥的粪大肠菌群相关性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2种方法的高浓度(大于1.0×10^(5) MPN/g)、中高浓度[(1.0×10^(4))~(1.0×10^(5) MPN/g)]的P>0.05,说明2个方法在高浓度和中高浓度2个水平的检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中低浓度(100~1.0×10^(4) MPN/g)、低浓度(小于100 MPN/g)P<0.05,说明2个方法在中低浓度和低浓度两个水平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但该差异在95%的置信区间可接受。因此酶底物法可以用于快速检测污泥中粪大肠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粪大肠菌群 酶底物法 多管发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分析红树林空间范围变化——以广西海岸带为例
5
作者 乔俊超 姚焕玫 +3 位作者 文可 王梦思 钟茂源 陈玫君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5年第4期794-804,共11页
为准确识别出红树林空间范围变化中的稳定、扩张和损失三部分,本研究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准确识别红树林的能力以及植被指数反映红树林状态的高精度优势,提出一种监测红树林空间范围变化的遥感识别方法。利用Landsat系... 为准确识别出红树林空间范围变化中的稳定、扩张和损失三部分,本研究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准确识别红树林的能力以及植被指数反映红树林状态的高精度优势,提出一种监测红树林空间范围变化的遥感识别方法。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合集生成2010、2020年广西海岸带的影像,计算影像合集中每幅影像的多个光谱指数,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以及红树林植被指数(mangrove vegetation index,MVI),并结合研究区域地形高程、坡度以及MVI变化差异指数作为分类特征值,运用RF算法分别识别研究区域2010、2020年的红树林。结果表明:①将时空变化指标作为分类特征、用RF算法识别红树林,能够有效克服周期性潮水淹没以及红树林与其他植被之间光谱相似性的影响,2010、2020年识别结果的F1分数分别为0.981和0.977;②样本分析表明,MVI的波动能够良好地反应出红树林空间范围的变化。针对不同时期独立开展的红树林识别可能存在偏差的问题,通过构建MVI变化差异指数来辅助红树林的识别,能够有效确保空间范围变化分析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识别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红树林空间范围变化遥感监测的准确性,有助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遥感 随机森林(RF) GEE Landsat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