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越州故城遗址玻璃珠饰的科学研究
1
作者 韦伟燕 刘松 +1 位作者 李青会 林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超景深光学显微观测等多种方法对广西越州故城遗址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饰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玻璃珠的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内部物理结构、表... 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超景深光学显微观测等多种方法对广西越州故城遗址出土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饰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玻璃珠的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内部物理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综合物理化学信息,确定了玻璃珠的玻璃体系、制作工艺(着色工艺、成形工艺)和产地来源,探讨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国内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太平洋玻璃珠可能的输入路线。广西越州故城遗址发现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为中外文明交流提供了新实物证据,对深入研究我国南北朝时期中外文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太平洋玻璃珠 越州故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 科技分析 丝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容县古代田辽岭冶铜遗址初步研究
2
作者 李永春 黄全胜 +2 位作者 李光亮 邓敏娇 杨清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161,共8页
田辽岭冶铜遗址位于广西容县容西乡西山村,面积约0.12 km^(2),考古年代属汉唐时期。对取自该遗址的18个炉渣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方法进行成分分析;对其中2个炉渣样品采用变形法进行熔点测定。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采... 田辽岭冶铜遗址位于广西容县容西乡西山村,面积约0.12 km^(2),考古年代属汉唐时期。对取自该遗址的18个炉渣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方法进行成分分析;对其中2个炉渣样品采用变形法进行熔点测定。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采炼铜铅多金属矿石,使用“氧化矿—铜”工艺冶炼红铜。该遗址冶炼温度高,铜渣分离较好,该遗址冶炼技术比较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冶金考古 容县 田辽岭 炉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橄榄属植物研究现状
3
作者 汪静怡 吴妍 谢光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75,共6页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对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的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先民对橄榄属植物的利用情况,也为解读橄榄属植物在这一地区的驯化史、环境史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橄榄属 新石器时代 植物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浦汉墓群出土典型脆弱青铜器腐蚀矿化初步研究
4
作者 任晓磊 黄伟 李大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8,共8页
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但大部分器物脆弱且腐蚀矿化严重。为研究合浦汉墓群青铜器的保存状况、锈蚀特征和腐蚀矿化成因,对合浦汉墓群出土典型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景深... 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但大部分器物脆弱且腐蚀矿化严重。为研究合浦汉墓群青铜器的保存状况、锈蚀特征和腐蚀矿化成因,对合浦汉墓群出土典型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探伤仪、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及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分析了9件合浦汉墓群出土青铜器的微观形貌观察、锈蚀产物和成分等。结果表明:该批器物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主要是低锡青铜,胎体薄,铜元素流失严重,氧元素含量高,砷元素可能来自埋藏环境,未发现氯元素,腐蚀矿化严重。腐蚀矿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低锡合金、薄胎、埋藏环境为酸性土壤等内外原因造成。因此,以往的常规的青铜器保护技术已不适用,亟需探究适宜于此类器物的保护处理技术。故应在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时间介入开展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青铜器 薄胎 埋藏环境 汉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玉林市博物馆馆藏七件铜鼓的初步分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伟 李义凡 黄槐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80,共10页
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的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节日、喜庆、兵事、婚丧、祭祀、礼乐等场合使用的一种重器。为了对锈蚀状况做出科学的现状评估,为器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和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对玉林市博物馆馆藏7件铜鼓... 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的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节日、喜庆、兵事、婚丧、祭祀、礼乐等场合使用的一种重器。为了对锈蚀状况做出科学的现状评估,为器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和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对玉林市博物馆馆藏7件铜鼓综合运用了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RS)和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仪(ESEM-EDAX)等仪器进行了金相组织和合金成分分析以及锈蚀产物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7件器物皆为泥范铸造成型,未见热、冷加工处理现象。7件铜鼓皆为铅锡青铜合金,总体呈低锡高铅的特点。组织形态呈典型α固溶体树枝晶偏析,锡含量处于6.0%~12.2%,分布较为集中,处于中等含量水平(5%≤Sn<15%);铅含量处于14.4%~28.2%,铅含量普遍较高且分布较为集中,处于中高铅(10%≤Pb<15%)和高铅含量(Pb≥15%)水平,合金中高铅含量配比应为工匠有意合金配比选择;铜鼓的腐蚀类型为α固溶体富铜相优先腐蚀,保存环境主要是富氧、少氯,铜鼓表面锈蚀产物主要为绿色孔雀石和蓝色蓝铜矿以及氧化物,有少量白色白铅矿。在保护修复工作中对于这些无害锈可保留,不予处理,并注重防氧。对于铜鼓表面夹杂泥土,需进行清洗去除。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制定和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 金相组织 合金成分 锈蚀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锐棱砸击石片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谢光茂 林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61,共10页
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出现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打片技术,使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和使用其他方法打取的石片明显不同。本文对广西地区锐棱砸击石片的发现和分布及其功能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对中国锐棱砸击石... 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出现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打片技术,使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和使用其他方法打取的石片明显不同。本文对广西地区锐棱砸击石片的发现和分布及其功能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对中国锐棱砸击石片的分布、年代以及锐棱砸击石片的制作技术等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石器时代 锐棱砸击石片 制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星 甘雨棠 +5 位作者 廖其坚 陈晓颖 谢广学(摄影) 王星(摄影) 张小波(绘图) 龙耀英(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4,F0002,F0003,共16页
2013年8月,为配合贵港市东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的11座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6座汉墓保存相对完整,年代序列清晰,对研究贵港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 2013年8月,为配合贵港市东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的11座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6座汉墓保存相对完整,年代序列清晰,对研究贵港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贵港 贵县师范学校 汉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质对可溶盐危害影响的关系探究——以秦陵百戏俑坑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周莉莉 夏寅 +2 位作者 张尚欣 付倩丽 孙满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2,共7页
为探讨不同遗址土质对可溶盐危害影响的关系,以秦陵百戏俑坑为对象,对百戏俑坑包括温湿度等赋存环境、含水率、含盐种类、含盐量、土质及本体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密度和粘粒含量两个影响土质的重要因素,制作不同密度及不... 为探讨不同遗址土质对可溶盐危害影响的关系,以秦陵百戏俑坑为对象,对百戏俑坑包括温湿度等赋存环境、含水率、含盐种类、含盐量、土质及本体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密度和粘粒含量两个影响土质的重要因素,制作不同密度及不同粘粒含量的模拟块进行温湿度循环实验,探讨这两个因素对遗址盐害的影响。从实验结果中得知,当这两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土块盐害程度呈现随着密度和粘粒含量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升高,最后降低的趋势。并将实验得出的盐害规律与百戏俑坑土质对照,评估与讨论百戏俑坑的盐害程度及盐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盐害 密度 粘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合浦东汉三国墓中的莲花形器
9
作者 谢广维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06,共8页
在合浦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砖室墓中,有一种陶质莲花形器,此类器物因出土时扰乱严重,长期以来被当做随葬品看待,而且还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自身形态的分析对比,提出此类器物应为构筑于墓顶的藻井模型。根据... 在合浦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砖室墓中,有一种陶质莲花形器,此类器物因出土时扰乱严重,长期以来被当做随葬品看待,而且还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自身形态的分析对比,提出此类器物应为构筑于墓顶的藻井模型。根据藻井在国内外的发现情况,认为藻井在合浦的出现,除了可能受到中原宫殿建筑及丧葬观念的影响之外,也不排除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西方直接传入合浦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 东汉至三国 莲花形器 藻井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