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左聚糖蔗糖酶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丛豪 罗宁 +5 位作者 黄飞 梁月昭 陈硕昌 张声峰 朱萍 杨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808-2816,共9页
[目的]从耐热菌株中克隆表达左聚糖蔗糖酶基因,以获得热稳定性较好、底物耐受性高的重组酶,为左聚糖蔗糖酶催化机理及生产应用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从市售菌肥中筛选耐热菌株并克隆其左聚糖蔗糖酶基因,以pSE380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 [目的]从耐热菌株中克隆表达左聚糖蔗糖酶基因,以获得热稳定性较好、底物耐受性高的重组酶,为左聚糖蔗糖酶催化机理及生产应用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从市售菌肥中筛选耐热菌株并克隆其左聚糖蔗糖酶基因,以pSE380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杆菌诱导表达,随后通过镍亲和层析获得电泳纯的重组左聚糖蔗糖酶并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分离到耐热菌株LN-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克隆表达的B.paralicheniformis左聚糖蔗糖酶与已公布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 RN-01的左聚糖蔗糖酶存在19个氨基酸残基差异。重组酶催化水解反应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45℃,于40和45℃保温3 h后残余酶活力分别为89%和78%。Mn^2+、Ag^3+和Cr^2+对重组左聚糖蔗糖酶的水解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Co^2+和Al3^+对水解活力具有一定促进效果;Ba^2+、Mg^2+和Mn^2+对聚合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Ag^3+、Cu^2+和K^+对聚合活力具有促进作用。EDTA对重组酶水解活力和聚合活力均具有抑制作用。在最适条件下,重组左聚糖蔗糖酶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74μmol/(min·mg),米氏常数(Km)为7.57 mmol/L。催化聚合反应的最适温度随着底物蔗糖浓度而变化,当蔗糖浓度为50%时,最适温度为40℃;最适聚合反应pH为5.0;当酶浓度为0.9 U/mL,在最适条件下反应24 h,左聚糖产糖量达183.00±1.73 g/L,蔗糖转化率为(36.76±1.84)%。[结论]B.paralicheniformis左聚糖蔗糖酶的热稳定性较好,左聚糖产量高,具有转化蔗糖生产高附加值左聚糖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 左聚糖蔗糖酶 克隆表达 酶学性质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stridium butyricum蔗糖磷酸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谭姚姚 何贺贺 +4 位作者 王宏萌 梁蒙 林宇 黄日波 杜丽琴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4-1102,共9页
本研究克隆表达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DSM10702菌株的蔗糖磷酸化酶基因,并探究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和转糖苷功能。从丁酸梭菌C.butyricum DSM10702菌株中克隆蔗糖磷酸化酶基因cbsp,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cbsp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 本研究克隆表达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DSM10702菌株的蔗糖磷酸化酶基因,并探究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和转糖苷功能。从丁酸梭菌C.butyricum DSM10702菌株中克隆蔗糖磷酸化酶基因cbsp,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cbsp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XL1-blue中诱导表达;将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和转糖苷功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蔗糖为底物,重组酶Cbsp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7.0、V_(max)和K_(m)分别为(957±23.29)μmol·mg^(-1)·min^(-1)和(62.4±4.749) mmol·L^(-1)。当以葡萄糖-1-磷酸(G-1-P)为糖基供体时,重组酶Cbsp对于多数单糖、糖醇类、(-)-儿茶素、己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和L-抗坏血酸表现出转糖苷活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丰富蔗糖磷酸化酶相关数据库,为其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磷酸化酶 丁酸梭菌 克隆表达 纯化 酶学性质 转糖苷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脱氮毕赤酵母Y 4的分离鉴定及其氨氮降解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雷可 池越 +4 位作者 毛俊儒 陆兵 潘世优 黎贞崇 韦宇拓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6,共9页
当前水体氨氮污染严重,环境治理迫在眉睫,筛选高效安全的脱氮菌株可为废水脱氮提供更多选择。本研究从沼气发酵污泥中分离筛选能降解氨氮的菌株,使用18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 当前水体氨氮污染严重,环境治理迫在眉睫,筛选高效安全的脱氮菌株可为废水脱氮提供更多选择。本研究从沼气发酵污泥中分离筛选能降解氨氮的菌株,使用18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菌株最佳脱氮条件[培养温度、初始pH值、盐浓度、碳氮比(C/N)]及其硝化、反硝化能力。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1株具有较强脱氮能力的野生型毕赤酵母(Pichia sp.)菌株Y 4。在试验优化后,得到菌株Y 4的最适脱氮条件:培养温度25℃,初始pH值8.0、盐浓度(氯化钠浓度)30 g/L、C/N为30。在培养24 h后菌株Y 4对亚硝酸氮(NO-2 N)的降解率为80.50%,在培养48 h后菌株Y 4对氨氮(NH+4 N)的降解率达99.92%,且在24 h内菌株Y 4的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的速率分别达到6.25和6.71 mg/(L·h),表明毕赤酵母菌株Y 4对废水氮污染处理以及生物修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生物脱氮 异养硝化 好氧反硝化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糖醋杆菌J2-1静态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赵航 陈沙 +3 位作者 张璇 陈桂光 梁智群 龙晓鹏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156,共5页
为提高葡糖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J2-1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产量,采用静态发酵方式,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乙醇、有机酸及无机盐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葡萄糖、Mg SO4·7H2O和酵母粉添加量进行正交试验... 为提高葡糖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J2-1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产量,采用静态发酵方式,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乙醇、有机酸及无机盐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葡萄糖、Mg SO4·7H2O和酵母粉添加量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最优组分为:葡萄糖80 g/L、酵母粉18 g/L、乙醇2%(V/V)、Na2HPO4·12H2O 3 g/L、乳酸2 g/L、Mg SO4·7H2O 0.4 g/L。在此优化发酵培养基条件下,葡糖醋杆菌J2-1静态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产量达到9.34 g/L,是优化前的1.8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葡糖醋杆菌 培养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碳对甘蔗糖蜜酒精废水加铁厌氧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欣强 黄罗冬 +3 位作者 莫宇霞 苏树权 刘剑韬 申佩弘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50,共6页
为探究不同铁碳比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四种添加方式(对照组、Fe、Fe/C=1∶1和Fe/C=1∶2)进行厌氧发酵。结果表明,Fe/C的添加对反应器的甲烷产量和COD去除率并无影响,但显著降低了H_(2)S和H_(2)含量,提高了挥... 为探究不同铁碳比对糖蜜酒精废水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四种添加方式(对照组、Fe、Fe/C=1∶1和Fe/C=1∶2)进行厌氧发酵。结果表明,Fe/C的添加对反应器的甲烷产量和COD去除率并无影响,但显著降低了H_(2)S和H_(2)含量,提高了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乙酸占比。当Fe∶C添加比为1∶1时,其反应器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由第4 d的1048.98 mg/L上升到第36 d的6477.63 mg/L。细菌群落分析发现,Fe/C的添加导致水解优势菌群出现了由Bacteroidetes-Synergistetes类群转化为Firmicutes-Chloroflexi类群的趋势,适量碳的添加有利于提高菌群的抗逆性。Fe的添加富集了古菌群落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rcina;Fe/C的添加也促进了Methanobacterium的富集,但相应的降低了Methanosarcina和Methanosaeta这类甲烷菌的相对丰度。这些菌群的改变使得甲烷菌群由甲基途径转向为乙酸型和氢营养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糖蜜酒精废水 铁碳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qPCR分析拷贝数及mRNA转录水平对表达左聚糖蔗糖酶的影响
6
作者 陈硕昌 仝秋平 +3 位作者 郭晓磊 朱萍 蒙健宗 杨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86,共7页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技术对重组毕赤酵母基因组中左聚糖蔗糖酶基因(SacB)的拷贝数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并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菌株不同诱导时间下左聚糖蔗糖酶水解活力。结果表明,...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技术对重组毕赤酵母基因组中左聚糖蔗糖酶基因(SacB)的拷贝数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并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菌株不同诱导时间下左聚糖蔗糖酶水解活力。结果表明,在BMMY液体培养基中经甲醇诱导24 h时,样品转录水平皆达到最大值,此时多拷贝菌株转录水平(2.13)为单拷贝菌株(0.42)的5.1倍;左聚糖蔗糖酶活力在甲醇诱导24 h后均随诱导时间不断上升,多拷贝菌株酶活(13.96 U/mL)较单拷贝菌株(5.48 U/mL)提高1.5倍。重组毕赤酵母整合的左聚糖蔗糖酶基因在1~3个拷贝范围内,随着拷贝数增加,多拷贝菌株较单拷贝菌株的mRNA转录水平及相应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说明毕赤酵母是表达基因SacB的良好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毕赤酵母 左聚糖蔗糖酶 拷贝数 转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γ-谷氨酸分子结构变化在氯化钾降低发酵液黏度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凌甫 蒋莉 +4 位作者 刘瑶 丁苏 陈桂光 梁智群 曾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48-154,共7页
为分析培养基中添加KCl能够显著降低聚γ-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PGA)发酵液黏度的原因,从PGA分子结构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以培养基中不添加KCl为对照,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手性色谱、静态光散射、圆二色谱、红外光谱、热分析以及... 为分析培养基中添加KCl能够显著降低聚γ-谷氨酸(poly-γ-glutamic acid,PGA)发酵液黏度的原因,从PGA分子结构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以培养基中不添加KCl为对照,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手性色谱、静态光散射、圆二色谱、红外光谱、热分析以及剪切黏度测定等方法,对培养基中添加15 g/L KCl的PGA分子结构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5 g/L KCl时,PGA分子质量下降13.9%,PGA分子中D-谷氨酸比例从47.66%提高至53.77%,PGA在水溶液中更容易形成聚集态,构象由β-折叠转变为β-折叠和α-螺旋并存,PGA水溶液剪切黏度降低32.08%。KCl降低发酵液黏度可能与PGA分子结构变化有关。本研究从PGA分子结构方面为充分理解KCl降低发酵液黏度的原因提供了一些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聚Γ-谷氨酸 发酵液黏度 氯化钾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