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黄俞淞 吴望辉 +3 位作者 蒋日红 刘晟源 刘演 李先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6-355,345,共11页
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包括对异名的订正、新发现类群和新发表类群的添加以及广西新记录种、特有种、国家或区级重点保护物种的统计等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弄岗保护区共计有维管... 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包括对异名的订正、新发现类群和新发表类群的添加以及广西新记录种、特有种、国家或区级重点保护物种的统计等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弄岗保护区共计有维管植物1752种,隶属于184科810属。其中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101种、岩溶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3种、广西新记录种9种以及植物新类群1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弄岗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石灰岩植物区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蛤蚧分布与种群数量
2
作者 徐永莉 李力 +3 位作者 张月云 赵成坚 缪剑华 唐华兴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6-759,共4页
2008年5~6月,采用访问调查和样线法,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蛤蚧Gekkogecko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弄岗片蛤蚧分布较多,陇山片和陇呼片分布较少;用样线法重点对弄岗片蛤蚧数量进行调查,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种群密度为13... 2008年5~6月,采用访问调查和样线法,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蛤蚧Gekkogecko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弄岗片蛤蚧分布较多,陇山片和陇呼片分布较少;用样线法重点对弄岗片蛤蚧数量进行调查,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种群密度为13.45对/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蚧 弄岗自然保护区 分布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地的保护
3
作者 农登攀 《热带林业》 2007年第S1期68-70,共3页
简单介绍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简要介绍了保护区的一些保护管理经验,包括实行功能区划模式管理、实行固定统一线路巡护制度和管护交叉检查制度、开展社区共管、加强宣传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最后,提出一些对弄岗保护... 简单介绍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简要介绍了保护区的一些保护管理经验,包括实行功能区划模式管理、实行固定统一线路巡护制度和管护交叉检查制度、开展社区共管、加强宣传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最后,提出一些对弄岗保护区保护的思考及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7
4
作者 唐华兴 陈天波 +3 位作者 刘晟源 农登攀 蒙渊君 陆茂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6-140,共5页
2006年5~7月和2008年10~11月,采用访问和小区蹲点绝对数量统计法对弄岗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弄岗黑叶猴分布区约为26km2,2008年有黑叶猴13群76只,平均群大小5.85只/群,群密度0.5群/km2,种群密度为2.92只/km2。... 2006年5~7月和2008年10~11月,采用访问和小区蹲点绝对数量统计法对弄岗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弄岗黑叶猴分布区约为26km2,2008年有黑叶猴13群76只,平均群大小5.85只/群,群密度0.5群/km2,种群密度为2.92只/km2。与2006年相比,2008年猴群增加3个两性群,个体数量增加10只,即增加15.15%,种群密度增加14.96%,平均群大小增加6.36%。弄岗黑叶猴种群数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这可能与保护区加强管护和宣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种群动态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蝗虫初步研究
5
作者 韦滔 农重刚 黄建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3-852,共10页
通过系统调查,共记录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蝗虫143种(包括锥头蝗总科1科3属5种,蝗总科4科42属69种,蚱总科7科21属68种,蜢总科1科1属1种),其中2种为广西新记录,1属25种为弄岗新记录。提出了2个新名,即新郑蚱Tetrix neozhengi Huang Nom.nov... 通过系统调查,共记录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蝗虫143种(包括锥头蝗总科1科3属5种,蝗总科4科42属69种,蚱总科7科21属68种,蜢总科1科1属1种),其中2种为广西新记录,1属25种为弄岗新记录。提出了2个新名,即新郑蚱Tetrix neozhengi Huang Nom.nov.和郑氏悠背蚱Euparatettix zhengi Huang Nom.nov.分别作为龙州蚱Tetrix longzhouensis Zheng,2004和长翅悠背蚱Euparatettix longipennis(Zheng et Jiang,2000)的替换名。种类组成分析表明,斑腿蝗科、蚱科、刺翼蚱科和短翼蚱科是弄岗蝗虫的优势类群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代表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弄岗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喀斯特区域不同群落的稳定性评价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钟军弟 李先琨 +4 位作者 吕仕洪 刘晟源 陆茂新 陈燕 成夏岚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6-22,共7页
选取群落本地种盖度和多样性等5个方面共9项具有表征群落稳定特性的主要指标构成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了广西弄岗喀斯特区域群落稳定性;并根据稳定性分级公式将群落划分为强、中、差三个等级。结... 选取群落本地种盖度和多样性等5个方面共9项具有表征群落稳定特性的主要指标构成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了广西弄岗喀斯特区域群落稳定性;并根据稳定性分级公式将群落划分为强、中、差三个等级。结果表明: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sis)+秋枫(Bischofiapolycarpa)-网脉核实(Drypetes perreticulata)-高脚沿阶草(Ophiopogon dra-caenoides)等群落的稳定度指数较大。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三叶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等群落的稳定度指数较小。肥牛树+秋枫-网脉核实-高脚沿阶草等8个群落为强稳定性级别群落,苦楝(Melia azedarach)+任豆(Zenia insignis)-野桐(Mallotus japonicus)-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oicu-latum)+飞机草等4个群落为中等稳定性级别群落,飞机草+三叶葛藤群落、红花三宝木(Trigonostemon lutescens)+潺槁树(Iitsea glutinosa)-飞机草等14个群落为差稳定性级别群落。植被的稳定性大小顺序(原生性天然林>次生天然林>灌丛/人工林>草丛),反映了演替稳定性规律,即群落稳定性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生态系统 稳定性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广西弄岗喀斯特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广西虾脊兰属一新种——弄岗虾脊兰(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黄俞淞 曾维波 +2 位作者 郭婧 黄歆怡 刘演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9-294,共6页
报道了分布于我国广西西南部的兰科(Orchidaceae)虾脊兰属(Calanthe R.Br.)一新种——弄岗虾脊兰(C.longgangensis Y.S.Huang&Yan Liu)。该新种与泽泻虾脊兰(C.alismifolia Lindl.)相似,但根状茎明显,侧面萼片向上反卷,花瓣重叠,唇... 报道了分布于我国广西西南部的兰科(Orchidaceae)虾脊兰属(Calanthe R.Br.)一新种——弄岗虾脊兰(C.longgangensis Y.S.Huang&Yan Liu)。该新种与泽泻虾脊兰(C.alismifolia Lindl.)相似,但根状茎明显,侧面萼片向上反卷,花瓣重叠,唇瓣侧裂片倒披针形、顶端斜截形,中裂片顶端微2裂、基部具数列白色的胼胝体,花粉块棒状而与后者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弄岗虾脊兰 新种 石灰岩植物区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弄岗野性美
8
作者 刘晟源 《广西林业》 2019年第5期37-38,共2页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的是全封闭管理,就像久居深闺的淑女,蒙着层层神秘,勾起多多遐想,感觉无比遥远。弄岗保护区究竟是怎么样的?里面有些什么宝物?普通人能进去吗?莫急,且听我一一道来,带你领略弄岗保护区的野性之美。
关键词 喀斯特 季雨林 弄岗穗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鸟类5个新记录 被引量:3
9
作者 蒋爱伍 周放 +1 位作者 黄成亮 蒙渊君 《广西科学》 CAS 2006年第4期303-304,共2页
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分别在广西靖西县底定自然保护区、广西南宁市郊区、广西隆林县金钟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广西龙州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种和2亚种疑难鸟类标本,经鉴定分别为斑姬啄木鸟云南亚种(P icum nus innom inatus ... 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分别在广西靖西县底定自然保护区、广西南宁市郊区、广西隆林县金钟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广西龙州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种和2亚种疑难鸟类标本,经鉴定分别为斑姬啄木鸟云南亚种(P icum nus innom inatus m a layorum)、鹊鸲云南亚种(Cop sychus sau lar is er im elas)、宝兴歌鸫(T urdusm up inensis)、棕胸雅鹛(P ellorneum ticklelli)和黄喉穗鹛(S tachy r is am bigua)。其均为广西鸟类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新记录 亚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发现茂兰原矛头蝮及分类探讨
10
作者 陈天波 罗键 +2 位作者 蒙渊君 温柏豪 蒋珂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18,共3页
2011年10月,相继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2号雄性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为广西自治区爬行类新纪录。这2号标本基本符合茂兰原矛头蝮鉴别特征,但有些特征又与越北原矛头蝮P. trungkhanhensis相似,提示两个物种... 2011年10月,相继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2号雄性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为广西自治区爬行类新纪录。这2号标本基本符合茂兰原矛头蝮鉴别特征,但有些特征又与越北原矛头蝮P. trungkhanhensis相似,提示两个物种的分类关系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新纪录 茂兰原矛头蝮 分类 越北原矛头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叶猴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24
11
作者 黄中豪 黄乘明 +2 位作者 周岐海 韦华 蒙渊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01-5508,共8页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灵长类动物。在食物资源波动较大的石山生境中,黑叶猴如何在食物匮乏时期获得食物?是否采取了大多数灵长类的应对策略,还是采用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特殊对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季节食物组成的差异来探讨黑叶猴如何应对喜食食物(嫩叶、果实)的季节性缺乏的问题。结果表明:黑叶猴共采食92种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38种,藤本植物52种,草本植物1种,寄生植物1种。猴群平均每月采食食物22.8种(6-34种),月平均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5(1.6-3)。在弄岗黑叶猴的食物组成中,树叶占总觅食记录的71%,其中嫩叶46.9%,成熟叶24.1%的;果实、花和种子分别占13.2%、6.3%和4.3%;其他食物类型占5.4%,分别包括茎1.8%,叶柄1.1%,未知部位2.5%。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旱季,平均月食物种类和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3和2.8,明显高于雨季的16.2和2.1。在雨季,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61.5%相对32.3%);在旱季,猴群对成熟叶的采食比例明显高于雨季(39.4%相对8.9%),且在该季节才利用种子作为食物,占食物组成的8.6%。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嫩叶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可获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5,n=12,P=0.000)。另外,当成熟叶和果实的可利用性降低时,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成熟叶:r=-0.602,n=12,P=0.039;果实:r=-0.716,n=12,P=0.009)。黑叶猴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采食更多的嫩叶;而在喜食性食物短缺的旱季,它们采取选择更多种类的成熟叶和种子为食,同时它们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这与大多数叶食性灵长类的适应策略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食物组成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蚬木种群的增长模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向悟生 农重刚 +5 位作者 王斌 刘晟源 丁涛 何兰军 李先琨 黄甫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5-290,共6页
蚬木是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优势种和特征种,研究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将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动态提供基础。根据一个15h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及其4种改进模型对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进行了拟合,用残差平方和、决定... 蚬木是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优势种和特征种,研究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将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动态提供基础。根据一个15h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及其4种改进模型对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进行了拟合,用残差平方和、决定系数和AIC准则对拟合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李新运模型和刘金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综合考虑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模型的简洁性,logistic模型和S形增长过程模型为较优模型。用logistic模型对蚬木种群的增长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种群增长最快的时期为50a左右,而在150a后,种群逐渐进入增长饱和期。种群目前接近增长饱和期,所以应加强保护,以维持蚬木群落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蚬木 种群增长 模型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鹤顶兰属(兰科)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俞淞 刘晟源 +1 位作者 彭日成 许为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45,共3页
报道了中国鹤顶兰属Phaius一新记录种——中越鹤顶兰P.tonkinensis(Aver.)Aver.。该种与紫花鹤顶兰P.mishmensis(Lindl.et Paxton)Rchb.f.相似,不同在于该种的花萼和花瓣均为象牙白色,唇盘的脊上无毛,脊两侧具稀疏白色长毛。该文提供了... 报道了中国鹤顶兰属Phaius一新记录种——中越鹤顶兰P.tonkinensis(Aver.)Aver.。该种与紫花鹤顶兰P.mishmensis(Lindl.et Paxton)Rchb.f.相似,不同在于该种的花萼和花瓣均为象牙白色,唇盘的脊上无毛,脊两侧具稀疏白色长毛。该文提供了该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和墨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越鹤顶兰 兰科 新记录 石灰岩植物区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山生境中熊猴的雨季食物组成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中豪 唐华兴 +2 位作者 刘晟源 黄乘明 周岐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04-2310,共7页
开展食物组成研究为人们了解灵长类对栖息地的反应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对深刻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猕猴属(Macaca)为果食性灵长类,但是不同种类的食性差异很大;即使便同一物种,其不同地理种群也因其栖息环境不同,... 开展食物组成研究为人们了解灵长类对栖息地的反应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对深刻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猕猴属(Macaca)为果食性灵长类,但是不同种类的食性差异很大;即使便同一物种,其不同地理种群也因其栖息环境不同,食物组成存在差异。一般说来,热带地区的种类比生活在较高纬度的种类采食更多的果实。于2012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两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了跟踪和观察,对猴群的雨季食物组成及其日时段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熊猴共采食45种植物,其中乔木30种,灌木3种,藤本11种,草本1种。平均每月采食植物22.3种。嫩叶和果实是熊猴的主要食物,分别占食物组成的52.4%和46.1%(其中未成熟果实占21.3%,成熟果实占24.8%)。另外,花占食物组成的0.9%,成熟叶和其它部位分别占0.3%。石山特有植物芸香竹(Bonia saxatilis)的嫩叶提供了43.8%的食物。9种主要植物分别占食物组成的>2%,共为猴群提供了85.5%的食物。分析还发现熊猴并不是严格按照环境中的植物生物量来选择食物。嫩叶在弄岗熊猴的食物中的比例高于其他地理种群,而果实低于其他地理种群,这可能与喀斯特石山中果实的丰富度和可利用性较低有关。熊猴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食物组成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熊猴上午时间段对成熟果实和总果实的采食比例高于下午时间段,而嫩叶的采食比例低于下午时间段。另外,不同时间段的食物组成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表现为温度与嫩叶的觅食比例成正比,与成熟果实和总果实的觅食比例成反比。这可能与猴群采取的能量平衡策略有关。对熊猴的食物组成的日时段变化规律进行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熊猴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组成 熊猴 雨季 喀斯特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野生金花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栗琼 覃冬梅 +3 位作者 招礼军 邓斌胜 刘晟源 蒋昌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1-850,共10页
为了探究金花茶组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野生金花茶成熟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①6种金花茶的叶表皮由表皮细气孔器组成,气孔随机分布在远轴面,每... 为了探究金花茶组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野生金花茶成熟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①6种金花茶的叶表皮由表皮细气孔器组成,气孔随机分布在远轴面,每个气孔都具有3个大小不等的副卫细胞,属环列型气孔;不同种类金花茶的气孔长度、宽度、密度、指数和上、下表皮细胞密度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表皮性状聚类分析表明,毛籽金花茶和弄岗金花茶聚为一类,其余4个物种单独聚为一类;表皮细胞平周壁与细胞壁位置、覆盖于表皮细胞之上的角质层和蜡质层纹饰、气孔与表皮细胞位置、气孔外拱盖表面及内缘形态、气孔外拱盖外缘角质膜等微形态特征也表现出相似的结果。③6种金花茶的叶表皮细胞上普遍具有丝状或链状蜡质饰纹,可作为金花茶组植物栽培种与野生种分类的重要依据。④从气孔分布位置、角质层和蜡质层存在、较厚的表皮细胞壁、具有下陷的气孔等特征,可以推断出野生金花茶对当地偏干旱的喀斯特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叶表皮 微形态特征 分类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叶猴在旱季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利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中豪 唐小平 +3 位作者 蒙渊君 唐华兴 黄乘明 周岐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8,共7页
2005年12月~2006年2月,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的黑叶猴行为进行观察。用瞬时扫描法收集黑叶猴的栖息地利用数据,以分析该物种在旱季对喀斯特石山的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坡向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其中东... 2005年12月~2006年2月,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的黑叶猴行为进行观察。用瞬时扫描法收集黑叶猴的栖息地利用数据,以分析该物种在旱季对喀斯特石山的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坡向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其中东向比例最高,达到64.95%;其次是北向,占20.22%;南向和西向最少,分别占9.08%和5.74%。黑叶猴在旱季对坡向的选择可能与温度调节有关。黑叶猴对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利用不尽相同,猴群对崖壁的利用比例(40.27%)明显高于山脚(29.52%)、山坡(22.18%)和山顶(8.04%)。黑叶猴主要选择崖壁作为休息场所,占总记录的55.92%;主要选择山脚作为觅食场所,占总记录的59.71%。还发现黑叶猴对乔木的利用率最高,占总记录的68.04%;其次为裸岩,占27.27%;灌木最少,仅为4.69%。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差异可能与猴群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黑叶猴的石山适应策略提供了基础,也为该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喀斯特石山 生境利用 旱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苦苣苔科植物四新记录种(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Do Van Truong 刘晟源 +1 位作者 韦毅刚 温放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5-400,共6页
报道了4个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在越南的分布新记录,其中1种为半蒴苣苔属(Hemiboea)的红苞半蒴苣苔(H.rubribracteata),2种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的文采报春苣苔(P.wentsaii)和疏花报春苣苔(P.laxi flora),还有1种为吊石... 报道了4个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在越南的分布新记录,其中1种为半蒴苣苔属(Hemiboea)的红苞半蒴苣苔(H.rubribracteata),2种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的文采报春苣苔(P.wentsaii)和疏花报春苣苔(P.laxi flora),还有1种为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的桂黔吊石苣苔(L.aesch ynanthoides)。文中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苞半蒴苣苔 桂黔吊石苣苔 疏花报春苣苔 文采报春苣苔 新记录 越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玉凤花属(兰科)一新记录种——宽叶玉凤花(英文) 被引量:3
18
作者 曾维波 蒙涛 +2 位作者 覃营 刘晟源 黄俞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报道中国兰科植物(Orchidaceae)玉凤花属(Habenaria Willd.)一新记录种——宽叶玉凤花(H.lindleyana Steud.),并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关键词 兰科 宽叶玉凤花 新记录 石灰岩植物区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双唇兰属(兰科)一新记录种——中越双唇兰
19
作者 黄俞淞 陆茂新 +1 位作者 杨金财 许为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8-580,共3页
报道了中国双唇兰属Didymoplexis一新记录种——中越双唇兰Didymoplexis vietnamica Ormd.。该种与双唇兰Didymoplexis pallens Griff.相似,不同在于该种的花苞片三角形,杯状,唇瓣鳌状,具扁平的附属体,蕊柱两侧具三角形翼。该文提供了... 报道了中国双唇兰属Didymoplexis一新记录种——中越双唇兰Didymoplexis vietnamica Ormd.。该种与双唇兰Didymoplexis pallens Griff.相似,不同在于该种的花苞片三角形,杯状,唇瓣鳌状,具扁平的附属体,蕊柱两侧具三角形翼。该文提供了该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和野外生态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越双唇兰 兰科 新记录 石灰岩植物区系 广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