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传播研究 |
黄新宇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1
|
|
2
|
中国艺术的尚圆精神 |
危磊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3
|
|
3
|
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
刘玲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9
|
|
4
|
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
梁德林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5
|
|
5
|
城市异化与城市美的思索 |
张经武
|
《现代城市研究》
|
2004 |
10
|
|
6
|
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
韦乔元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10 |
15
|
|
7
|
壮丽多姿 荡气回肠——评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
王亚菲
朱俊林
|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8
|
论文学的生态关怀 |
罗瑞宁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9
|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 |
卢斯飞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0
|
底层女性生活的另类呈现——梁志玲小说论 |
戴红稳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1
|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
徐秋明
|
《学术论坛》
|
2001 |
5
|
|
12
|
礼貌原则运用与灰色信息传递 |
罗国莹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3
|
高职高专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探析 |
陈梅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4
|
汉武帝的诗歌观念与西汉诗歌的演进 |
龙文玲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5
|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探因 |
李福灼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16
|
从语境理论角度探究《致橡树》的多重意蕴 |
马树华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7
|
身体的隐喻——《画皮》中的女性形象 |
田右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8
|
阅读教学文化意蕴探寻与构建 |
潘冠海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
2007 |
2
|
|
19
|
赤子的家乡行走——读冯艺的《桂海苍茫》 |
梁冬华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1
|
|
20
|
试论爱国诗人朱琦及其诗 |
莫恒全
|
《学术论坛》
CSSCI
|
198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