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龙州布傣天琴文化传播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新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20-124,共5页
广西龙州地处祖国南疆,其布傣天琴文化在传播、保护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赓延、充实和发展,成绩斐然。布傣族群依托天琴天谣弹唱等文化符号,凭借形式多样的传播模式与渠道,使自身从鲜为人知的小族群文化变成一个文化热点,从弱小的边地文化... 广西龙州地处祖国南疆,其布傣天琴文化在传播、保护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赓延、充实和发展,成绩斐然。布傣族群依托天琴天谣弹唱等文化符号,凭借形式多样的传播模式与渠道,使自身从鲜为人知的小族群文化变成一个文化热点,从弱小的边地文化变为风靡民族乐坛的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传播,其成功传播对于类似相对弱势族群、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傣族群 天琴文化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的尚圆精神 被引量:23
2
作者 危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5-81,共7页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尚圆精神 传统文化 生命意识 宇宙意识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玲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22,共5页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欲望理论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现象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上,也体现在欲望的表达方式上。需要(need)和要求(demand)属于现象层面,欲望(desire)属于本体层面。隐喻和换喻是欲望表达的最常见方式,客体小...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欲望理论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现象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上,也体现在欲望的表达方式上。需要(need)和要求(demand)属于现象层面,欲望(desire)属于本体层面。隐喻和换喻是欲望表达的最常见方式,客体小a是欲望表达的实质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欲望理论 隐喻 换喻 客体小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被引量:5
4
作者 梁德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因此,古人很崇拜风。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黄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古代的“风水术”就是因选择住宅和墓葬要观“风”、“水”而得名:“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歌 古代中国人 意象 《庄子·齐物论》 古诗十九首 自然现象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古代诗人 大块噫气 “秋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异化与城市美的思索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经武 《现代城市研究》 2004年第10期17-21,共5页
推究城市异化的根由,源于物的目的遮蔽了人的目的,人性屈从于物欲。人的目的应是城市建设第一重要的目的,最符合于城市的本质。城市景观美、人居生态美、民俗风情美、人文人情美等城市美的构成要素都应体现“人”这一核心。
关键词 城市异化 生活环境 精神需求 物欲 人性 城市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被引量:15
6
作者 韦乔元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89-190,共2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的安全问题更为复杂,要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安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丽多姿 荡气回肠——评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亚菲 朱俊林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5-178,共4页
一曲曲传唱多年的赣南民歌,一支支熟悉的客家音乐曲牌,一场场壮丽、激越、抒情而又温婉的舞蹈,一幕幕情真意切,令人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戏剧情境……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让我们看到了又一部红色经典剧目的横空出世,是那样... 一曲曲传唱多年的赣南民歌,一支支熟悉的客家音乐曲牌,一场场壮丽、激越、抒情而又温婉的舞蹈,一幕幕情真意切,令人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戏剧情境……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让我们看到了又一部红色经典剧目的横空出世,是那样感人,那样深情,那样壮丽多姿,荡气回肠!它把我们的思绪和情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在那一片血染的红土地上。剧中的主人公那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净化着我的心灵,使我们深受教育。回眸展望,静心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到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特别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红色经典剧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当代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人生理想、革命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革命历史剧又是人们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源头。革命先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并导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剧 赣南 回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爱国主义精神 奉献精神 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生态关怀 被引量:3
8
作者 罗瑞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31,共4页
"生态关怀"是生态时代的关键词。"生态关怀"是文学在生态时代必然的文化伦理要求。在文论中,提出"生态关怀"不是对传统的"人文关怀"进行替代,而是对其进行必要补充,以弥补其历史的局限。文学的... "生态关怀"是生态时代的关键词。"生态关怀"是文学在生态时代必然的文化伦理要求。在文论中,提出"生态关怀"不是对传统的"人文关怀"进行替代,而是对其进行必要补充,以弥补其历史的局限。文学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它们归根结底皆源于文学的"人学"本质——即源于文学的"人性关怀",源于人类对于自己最为广博的爱。"生态关怀"应该也必然要成为生态时代除"人文关怀"之外另一种文论普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时代 文学价值论 人文关怀 生态关怀 文论普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 被引量:2
9
作者 卢斯飞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 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抗击日寇为题材的小说,表达了对邪恶、黑暗、反动势力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是东北全境沦陷和“一.二八事变”后首批反映抗日救亡的短篇小说,因而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昔非 《(昙华)半月刊》 短篇小说 忧患意识 抗日救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女性生活的另类呈现——梁志玲小说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戴红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1,共4页
梁志玲小说围绕桂西南底层女性的生存空间、衣食住行、爱情婚姻等方面展开女性叙事,通过呈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反映严峻的社会问题。她们生活在"老少边穷"地区城市的边缘,不仅贫穷、艰辛,而且要忍受城乡二元文化的冲突。梁... 梁志玲小说围绕桂西南底层女性的生存空间、衣食住行、爱情婚姻等方面展开女性叙事,通过呈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反映严峻的社会问题。她们生活在"老少边穷"地区城市的边缘,不仅贫穷、艰辛,而且要忍受城乡二元文化的冲突。梁志玲小说与当下超越了道德底线,颠覆人类基本伦理操守,给人以凄迷、无奈和绝望等女性底层写作不同,她对复杂的人性做了深度表现,作品中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女性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来自灵魂深处的宽厚、广袤和悲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志玲 底层女性 生存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秋明 《学术论坛》 2001年第5期106-109,共4页
诗歌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带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 ,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风格特征。杜甫笔下那庞大而独特的意象群 ,表现了他的生活、理想和感情。解析这些意象 ,可以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杜甫 意象 意象群 审美意义 表现手法 文学评论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貌原则运用与灰色信息传递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国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74-78,共5页
礼貌原则理论是继合作原则理论之后提出来的,是“会话含义”学说的发展。由布朗、列文森、利奇等学者提出的与合作原则相益补的礼貌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礼貌原则具有级别性、冲突性、合适性特征。礼貌原则的三... 礼貌原则理论是继合作原则理论之后提出来的,是“会话含义”学说的发展。由布朗、列文森、利奇等学者提出的与合作原则相益补的礼貌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礼貌原则具有级别性、冲突性、合适性特征。礼貌原则的三个特征是指导正确应用礼貌原则的重要依据。礼貌原则的运用过程实际上是灰色信息的传递过程。言语交际是复杂的社会活动。有时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需要适当降低明确度,提高信息灰度,以增加模糊性、含蓄性和可能性空间,从而激活更多的相关外部信息。了解这些规律对于准确运用礼貌原则,恰当地表达语用含义,从而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会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貌原则 灰色信息 信息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高专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梅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36-137,共2页
现代汉语作为高职高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其教学效率较低,不受学生欢迎。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以现代汉语学科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出发点,文章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作为高职高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其教学效率较低,不受学生欢迎。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以现代汉语学科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出发点,文章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改革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语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的诗歌观念与西汉诗歌的演进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文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2,共9页
汉武帝在位前、后期的诗歌观念对西汉诗歌的演进有重要影响:由关注礼乐教化、重视诗歌颂美功能走向乐生恶死、追求诗歌的升仙意趣;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新变,由诗骚体式走向杂言体诗的创作;追求诗歌神奇色彩,由崇尚恢宏巨丽的艺术境界逐步... 汉武帝在位前、后期的诗歌观念对西汉诗歌的演进有重要影响:由关注礼乐教化、重视诗歌颂美功能走向乐生恶死、追求诗歌的升仙意趣;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新变,由诗骚体式走向杂言体诗的创作;追求诗歌神奇色彩,由崇尚恢宏巨丽的艺术境界逐步走向内心情感的诉求。汉武帝之所以对西汉诗歌的演进造成这些影响,关键在于皇权专制起了作用。这不仅表现在汉武帝与诗歌的关系上,还表现在汉武帝与其他体类文学以及经典解读的关系中。虽属文学史之个案,却在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诗歌观念 西汉诗歌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探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福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45-48,共4页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很多,主要有:①教材缺乏明确的蓝图。主要表现在教材训练要求不明确、训练步骤不系统,甚至有的选文缺乏示范性。②教师缺乏正确的导向。具体反映在对作文的理解模糊、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作文教学方法的简...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很多,主要有:①教材缺乏明确的蓝图。主要表现在教材训练要求不明确、训练步骤不系统,甚至有的选文缺乏示范性。②教师缺乏正确的导向。具体反映在对作文的理解模糊、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作文教学方法的简单化。③学生缺乏良好的心态。比如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对生活的感司、缺乏真挚的情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教材 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训练要求 训练步骤 教学方法 创新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境理论角度探究《致橡树》的多重意蕴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树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06-209,共4页
近30年来,《致橡树》一直被人们推崇为当代爱情诗的经典,被赞誉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爱情宣言"。但如果我们从语境理论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就会发掘出爱情意蕴之外的文化意蕴和政治意蕴。也就是说,凡是经典作品的意蕴... 近30年来,《致橡树》一直被人们推崇为当代爱情诗的经典,被赞誉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爱情宣言"。但如果我们从语境理论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就会发掘出爱情意蕴之外的文化意蕴和政治意蕴。也就是说,凡是经典作品的意蕴结构都是开放状态的,都是可以而且应当"多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语境理论 多重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的隐喻——《画皮》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右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44-45,49,共3页
由陈嘉上执导的2008版电影《画皮》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天使”和“魔鬼”,两者都是男权话语凝视下的身体呈现。女性形象以身体的存在隐喻着男权文化的统治色彩和女性自我认同的焦虑。
关键词 画皮 身体 他者 凝视 天使 魔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教学文化意蕴探寻与构建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冠海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年第4期36-39,共4页
阅读教学是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深刻认识阅读教学文化的意蕴,明了阅读教学文化的表现形态,明确阅读教学文化构建的方向,阅读教学才能富有活力,才能肩负起其文化使命。
关键词 阅读教学文化 意蕴探寻 文化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子的家乡行走——读冯艺的《桂海苍茫》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冬华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1期78-83,共6页
"岁月的车轮悠然滚到现在,把个世界碾得方方正正又圆圆扁扁。广西不仅保存了自然界的原风景,而且在人文的风景之中,依然荡漾着人类童年般的天真、青年般的活力和老人般的沧桑。
关键词 红水河 广西 家乡 多民族 壮族人 花山崖壁画 行走 历史文化 土地 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爱国诗人朱琦及其诗
20
作者 莫恒全 《学术论坛》 CSSCI 1989年第6期83-86,82,共5页
朱琦(1803——1861)是鸦片战争时期享誉诗坛而今人尚少研究的重要诗人。琦字伯韩,号濂甫,广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初官翰林院编修,后迁御史,主要著作有《怡志堂诗集》、《怡志堂文集》等。他反对卖国投降,主张抗英反帝,痛恨贪官污吏... 朱琦(1803——1861)是鸦片战争时期享誉诗坛而今人尚少研究的重要诗人。琦字伯韩,号濂甫,广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初官翰林院编修,后迁御史,主要著作有《怡志堂诗集》、《怡志堂文集》等。他反对卖国投降,主张抗英反帝,痛恨贪官污吏,同情民生疾苦。由于他每每慷慨言事,切论时务,“时咸推其抗直,称为名御史”,与陈庆镛、苏廷魁号“谏垣三直”,加上金应鳞,又称“四虎”(《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八)。在诗歌创作上,朱琦更受推重,负有盛名。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何绍基说:“近海内能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将领 广西桂林 翰林院 中国人民 清史稿 道光 劳动人民 反侵略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