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一流”背景下职教专业硕士教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唐瑗彬 牟向伟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44-49,共6页
当前职教专硕教学研究能力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制约了高层次职教师资人才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在培养和提升职教专硕教研能力过程中,组建了由学术导师(校内专业"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导师和职业学校导师三方协同的导师组,建... 当前职教专硕教学研究能力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制约了高层次职教师资人才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在培养和提升职教专硕教研能力过程中,组建了由学术导师(校内专业"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导师和职业学校导师三方协同的导师组,建立"研究生学术委员会-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各专业方向导师组-职业学校导师团队-行业企业导师团队"五位一体的导师组负责制运行和管理机制;遵循研究生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习得规律,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分阶段融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环节,建立阶梯递进式教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教专硕 教研能力 培养模式 导师组 阶梯递进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学优生学习动机影响机制的质性研究——基于广西L职业学院奖学金获得者的访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迎春 朱飞 康丁文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47,共6页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动机不明确等问题,选取获取国家奖学金的高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梳理这些学优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和成败归因等个...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动机不明确等问题,选取获取国家奖学金的高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梳理这些学优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和成败归因等个体内部因素直接影响学优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奖学金激励等外部因素通过个体内部因素间接作用于学优生的学习动机。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的角度,建议发挥朋辈教育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评价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回归价值追求本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获奖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奖学金获得者 学习动机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技术逻辑、问题指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铭 杨雯铃 +2 位作者 邓森 糜沛纹 秦国锋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数字化转型催生出职业教育新生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开启数字化新篇章。驱动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厘清评价主体与技术的关系,并在职业教育评价主体、评价价值、评价支撑、评价操...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数字化转型催生出职业教育新生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开启数字化新篇章。驱动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厘清评价主体与技术的关系,并在职业教育评价主体、评价价值、评价支撑、评价操作上实现数字化技术的迭代与深入。以评价模型—评价时效—评价形式为逻辑理路,探索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主要体现在个性差异化的全息性、动态化的教学评一体化、多维度分析可视化评价结果。然而,面对当前政策导向与现实操作脱节存在机制缺位现象、评价体系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联结脱节、实践教学评价数字化技术匮乏以及评价主体数字素养转变缓慢等问题,应以政策为导向、以协同为支点,明确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定位;以职业要求为指引,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以数字技术为助力,突破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困境;加强主体的数字素养培育,树立正确的数字化评价观,为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教学评价转型 技术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以广西三类典型县域的调查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牟向伟 李开文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44-51,共8页
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高,但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职业学校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且工农旅三类县域职业学... 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高,但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职业学校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且工农旅三类县域职业学校的投入产出效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基于此,我国县域职业学校发展可以科学借鉴广西的实践和探索,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升县域职业学校适应性;根据县域产业规划推行“一县一策”,分类分层落实优质职业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县域职业学校跨界服务功能,推进学历与非学历培养无缝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职业学校 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 投入产出 效率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的内涵、特征及培育路径 被引量:11
5
作者 容华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4期46-51,共6页
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是指职教师范生从事职教教师职业的倾向性,是影响职教师范生职业选择、职业投入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发展程度,可将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分为三个逐级递进的层次:一是以适教为核心的感性层次;二是以爱教为核心的... 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是指职教师范生从事职教教师职业的倾向性,是影响职教师范生职业选择、职业投入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发展程度,可将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分为三个逐级递进的层次:一是以适教为核心的感性层次;二是以爱教为核心的理性层次;三是以乐教为核心的德性层次。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具有目的的指向性、内容的整体性、过程的发展性和效果的内隐性等特征,课程渗透、反思性实践、文化熏陶和社会支持是培育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教师范生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职业性向 职教情怀 反思性实践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变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问题与路径: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唐瑗彬 陆英运 彭敏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0-58,共9页
职业教育作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从时代要求上看,人口素质提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口分布呈现的态势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挑战;人口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服务... 职业教育作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从时代要求上看,人口素质提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口分布呈现的态势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挑战;人口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服务供给产生了新需求。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发现职业教育仍存在服务人口素质提升的功能未充分激发、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统筹协调不畅、与人口结构变化的适配性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提出市场与技术再嵌,夯实职业教育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双翼”;政治再嵌,畅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区域统筹链路;社会再嵌,推动职业教育与人口结构变化动态契合等实践路径,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职业教育 嵌入性理论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分析与提升策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7
作者 唐瑗彬 陈小丹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8-45,共8页
西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对劳动产出系数β重新测算,计算广西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了解西部县域... 西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对劳动产出系数β重新测算,计算广西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了解西部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而为县域职教科学化发展提供方向。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广西2016—2019年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1%,2019—2022年县域中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1.24%,在空间上贡献率整体呈现“工业型>农业型>生态文旅型>边境型”差异。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县域个性化定位与发展、全面打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等方面提出西部县域职教的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中等职业教育 地区经济增长 贡献率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共生视域下职业教育促进技艺类非遗活态传承的现实审视与路向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唐瑗彬 陈小丹 刘珊杉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9,共9页
职业教育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域,职业教育在促进技艺类非遗传承方面具有包容异质文化实现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自为三大功能。但实际上职... 职业教育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域,职业教育在促进技艺类非遗传承方面具有包容异质文化实现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自为三大功能。但实际上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化解能力弱、多主体协同关系相对薄弱、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的现实困境,制约了职业教育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为功能的实现。基于此,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推动技艺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与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的路径:建立非遗文化产业园推进共生单元集约化,唤醒文化自觉;搭建政校企协同机制促进共生环境优化,实现文化认同;构建非遗特色学徒制助力共生模式生成,实现文化自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共生 职业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特色学徒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义建构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赋能技艺类非遗传承的本质、现实阻滞与纾解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唐瑗彬 邓亚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8-56,共9页
技艺类非遗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而成的独特手工技艺,深刻反映了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精髓。从意义建构理论的视角出发,职业教育在技艺类非遗传承中具有情境营造促进技艺意义建构、多主体认知促进技艺意义内化、全链条... 技艺类非遗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而成的独特手工技艺,深刻反映了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精髓。从意义建构理论的视角出发,职业教育在技艺类非遗传承中具有情境营造促进技艺意义建构、多主体认知促进技艺意义内化、全链条实践创新推动技艺基因活化的天然优势。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仍面临传承场域情境缺失、技艺认知代际断裂、创新行动系统缺位的现实困境,制约了技艺类非遗活态传承的效能提升。基于此,应以产业园产教融合基地为载体激活技艺文化情境,以产业学院项目化教学为媒介重构技艺认知框架,以政校行企协同机制为保障系统推进技艺传承实践,形成职业教育赋能技艺类非遗传承与产业价值转化共生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构建理论 技艺类非遗传承 职业教育 认知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
10
作者 黄松 李燕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45,共13页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在翔实的野外调研基础上,从地质遗迹的分布、类型、等级和保护利用4方面开展大流域尺度、多类型、综合性地质遗迹空间特征研究,对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红水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共93处,中游地质遗迹数量最多、下游次之。上、中、下游绝大多数地质遗迹分布在红水河干支流之上或周边,即便是那些距离干支流相对较远的地质遗迹,也往往通过地下河与之相联;2)流域地质遗迹分为6个大类,12个类,16个亚类。其中,地貌景观大类最为发育,水体景观大类次之。岩石地貌景观类(主要亚类为喀斯特地貌)和河流景观类均在中、下游聚集,流水地貌景观类和湖沼景观类分别于上游和中、下游富集;3)流域地质遗迹近60%达到省级以上等级,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多集中分布于中游,且与红水河干支流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地质遗迹的等级越高,其空间特征的非均一性越显著;4)流域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条件总体较好,下游地质遗迹与周边重要城镇平均公路距离最短,上游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最高,中、下游已保护利用所占比例较高。本文结果为探讨红水河演化与流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空间特征 流域演化 相互作用 影响分析 红水河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理论基础、表征样态与行动路径 被引量:33
11
作者 邓小华 连智平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的有机构成,其基本思路是利用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景,继而重塑数字化职业教育新生态。源于社会学并由现代媒介与技术专家完善的场景理论,为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提供了适切的...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的有机构成,其基本思路是利用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景,继而重塑数字化职业教育新生态。源于社会学并由现代媒介与技术专家完善的场景理论,为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提供了适切的理论分析框架。由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驱动的技术场景包括空间、实践和信息3个维度。从职业教育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视角看,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主要表征为5种样态:通过精准对接的多维度适应,重塑产教关系;通过虚实交融的多模态混合,重构教学空间;通过集成创新的多元化适配,优化资源供给;通过双向融通的多领域应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数据驱动的多主体协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转向。要加快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的步伐,职业教育相关办学主体应采取以下行动:通过推进新型基建,夯实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的新基石,拓展职业教育场景的空间边界;通过完善跨界、能力和数据协同机制,打造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的新局面;通过技术、能力和管理3类标准规制,开拓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的新境界;通过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多维度创新驱动,培育数字技术重构职业教育场景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职业教育场景 场景理论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风险及其防范 被引量:10
12
作者 邓小华 付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55,共9页
技术风险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风险,其来源于职业教育各主体对数字技术的不合理响应。技术风险存在于技术本身,以及人以技术为中介的实践活动之中,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主要表征为技术成熟度风险、技术决定论风险、技术市场化... 技术风险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风险,其来源于职业教育各主体对数字技术的不合理响应。技术风险存在于技术本身,以及人以技术为中介的实践活动之中,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主要表征为技术成熟度风险、技术决定论风险、技术市场化风险、技术主体能力风险和技术机会主义风险等。为了有效防范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风险,应从坚持人本理念、法律规制、伦理约束和协同治理四个方面采取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职业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技术风险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价值表征、伦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驰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77-84,共8页
数智技术赋能教学评价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它推动了评价主体的有机互动,提升了评价内容的精准诊断,深化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协同,促进了评价结果的动态反馈。然而,数智技术深层嵌入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实践,对评价目标、... 数智技术赋能教学评价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它推动了评价主体的有机互动,提升了评价内容的精准诊断,深化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协同,促进了评价结果的动态反馈。然而,数智技术深层嵌入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实践,对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治理带来多重伦理挑战。鉴于此,聚焦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引领、技术规范、伦理规约、制度供给四个维度,从坚持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增强评价算法的伦理规约,提高评价数据的风险预警,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制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伦理挑战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5
14
作者 邓小华 赵子健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4-70,共7页
教师数字素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标的重要观测点,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数字职教新赛道的关键举措。在界定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1055名职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结... 教师数字素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标的重要观测点,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数字职教新赛道的关键举措。在界定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1055名职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意识和责任感较强、对新兴数字技术的学习滞后、数字化应用能力存在短板以及技术实践经历能显著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基于此,应以“课训证赛”的有机融通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新生态,以场景驱动的科教融汇打造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新引擎,以制度与文化协同共进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新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师 数字素养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伟 邓小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本体逻辑是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价值逻辑是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方法逻辑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在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治理理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本体逻辑是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价值逻辑是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方法逻辑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在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治理理念、制度以及发展路径上面临现实困境。从实践路径看,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它们分别培育了人力资源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筑牢了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的新基石、夯实了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本科院校 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商兴农”视域下广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以柳州市三江山茶油为例
16
作者 韩卓苑 袁夏雪 周祚山 《现代农机》 2025年第3期38-41,共4页
在“数商兴农”的战略背景下,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区,其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数商兴农”视域出发,以柳州市三江山茶油为例,系统分析了三江山茶油品牌建设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针... 在“数商兴农”的战略背景下,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区,其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数商兴农”视域出发,以柳州市三江山茶油为例,系统分析了三江山茶油品牌建设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针对目前存在的数字营销工具利用水平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未规模化聚集三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拓宽数字化销售渠道、政府加大数字化扶持力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三个解决策略,以期为其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商兴农 品牌建设 三江山茶油 数字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化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兴华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5-157,共3页
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背景下,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文章结合社会发展动态,探索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阐述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纠正学生不良职业道德行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品... 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背景下,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文章结合社会发展动态,探索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阐述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纠正学生不良职业道德行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化 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教学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框架 被引量:5
18
作者 牟向伟 唐瑗彬 徐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62-71,共10页
当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正处于深化阶段,传统职业教育教学亟需革新,需以科学证据为驱动,围绕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循证教学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分析循证教学的概念与内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痛点,... 当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正处于深化阶段,传统职业教育教学亟需革新,需以科学证据为驱动,围绕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循证教学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分析循证教学的概念与内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痛点,明晰循证教学理念运用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结合循证实践的5A范式,构建了职业教育“5A-2C循证教学框架”,为职业教育教师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也为职教教师实现证据导向,迭代升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路径,助推职业教育“金师资”的打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循证教学 教学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向度及行动策略 被引量:7
19
作者 容华 邓小华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在职业教育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部将师德考核作为“双师型”教师职业考核的第一标准,突出了职业伦理在“双师型”教师职业标准中的首要地位。发展职业伦理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从... 在职业教育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部将师德考核作为“双师型”教师职业考核的第一标准,突出了职业伦理在“双师型”教师职业标准中的首要地位。发展职业伦理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从教学伦理、技术伦理和学术伦理三个向度进行深刻剖析,明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各伦理向度的要求和内容。通过完善伦理培训体系与评价机制,发展教学伦理;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发展技术伦理;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发展学术伦理,从而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职业伦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专业发展 职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公平推进的应然选择、实然困境与使然路径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瑗彬 刘珊杉 陈小丹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39-48,共10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要求,职业教育公平的推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公平具有在教育起点上保障入学机会与受教育权平等,在过程上不断优化区域教师资源配置,在结果上构建完备的终身教...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要求,职业教育公平的推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公平具有在教育起点上保障入学机会与受教育权平等,在过程上不断优化区域教师资源配置,在结果上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价值属性。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经费投入存在省际差异,职教师资队伍规模存在层次差异,职教价值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提出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保障教育起点公平;多措并举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实践路径,同时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公平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