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种中药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钟慧 钟勇 +2 位作者 卿朕 周秋艳 邓业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68,共5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苍术和乌药2种中药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其在农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苍术甲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有很高的抑...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苍术和乌药2种中药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其在农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苍术甲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有很高的抑菌活性,质量浓度为10 g/L时,抑菌率在85.17%~100%,其对玉米大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茶轮斑病菌、水稻胡麻叶斑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的有效中浓度( EC50值)为0.1316~0.9802 g/L。乌药甲醇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很高的抑菌活性,质量浓度为10 g/L时,抑菌率均在80%以上,其中对除贡柑链格孢菌外9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EC50值为0.1020~0.6329 g/L。采用液-液萃取法和固-液萃取法分别对苍术和乌药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结合活性跟踪,发现苍术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层和石油醚萃取层中,乌药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乌药 提取物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植物苦郎树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业成 毕秀莲 +2 位作者 杨林林 廖永梅 李瑞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10-2013,共4页
采用活性跟踪法及色谱分离技术从红树植物苦郎树叶中分离获得2种抗菌化合物KLS-46和KLS-54,测定苦郎树甲醇提取物及2种化合物对西瓜枯萎病菌、芒果叶枯病菌、甘蔗凤梨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梨褐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的抑菌... 采用活性跟踪法及色谱分离技术从红树植物苦郎树叶中分离获得2种抗菌化合物KLS-46和KLS-54,测定苦郎树甲醇提取物及2种化合物对西瓜枯萎病菌、芒果叶枯病菌、甘蔗凤梨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梨褐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苦郎树叶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茎提取物和果提取物,10 g/L叶提取物对7种病原菌抑菌率为22.37%~100.00%。KLS-46对后5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9.79×10-3~7.88×10-2g/L,KLS-54的EC50值为9.26×10-3~9.75×10-2g/L,2种活性成分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毒力相似。活性成分对甘蔗凤梨病菌、柑橘疮痂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0.25 g/L时,KLS-46的抑制率分别为98.31%、100.00%和98.15%,KLS-54的抑制率分别为99.83%、100.00%和9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郎树 提取物 活性成分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毒高效的植物石蜡切片方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凤英 马姜明 +2 位作者 梁士楚 唐绍清 薛跃规 《农学学报》 2014年第4期83-85,103,共4页
以乔木、灌木和藤本等不同类型植物叶及部分根茎为试验材料,对石蜡切片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究和改进。用天然有机溶剂松节油(oil of turpentine)代替二甲苯(xylene)为透明与脱蜡剂,以阿拉伯树胶(gum acacia powder)为贴片剂,采用番... 以乔木、灌木和藤本等不同类型植物叶及部分根茎为试验材料,对石蜡切片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究和改进。用天然有机溶剂松节油(oil of turpentine)代替二甲苯(xylene)为透明与脱蜡剂,以阿拉伯树胶(gum acacia powder)为贴片剂,采用番红整体染色与固绿分片染色相结合进行双重染色。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避免二甲苯的毒性危害,减少环境污染,缩短试验所需的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和制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切片 植物 低毒高效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植物筛选及杀菌剂活性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骆海玉 邓业成 +3 位作者 秦卉 钟汉林 李瑞钰 廖永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9-101,共3页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3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甲醇提取物中,杠板归、老虎刺、广东蛇葡萄、细叶桉、枫杨提取物的MIC值分别为4 000、6 000、6 000、10 000、10...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3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甲醇提取物中,杠板归、老虎刺、广东蛇葡萄、细叶桉、枫杨提取物的MIC值分别为4 000、6 000、6 000、10 000、10 000 mg/L;其余植物提取物的MIC值>10 000 mg/L。在13种杀菌剂中,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加收米可溶液剂抑菌活性较高,MIC值分别为12.8、15、48.3、80 mg/L;其次为53.8%可杀得水分散粒剂和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MIC值分别为134.5、400 mg/L;其余杀菌剂的活性较低,20%噻唑锌悬浮剂和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的MIC值分别为2 000、4 311.4 mg/L,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甲硫.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种药剂在稀释100倍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无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植物提取物 杀菌剂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姑辽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凤英 邱勇娟 +3 位作者 邓慧群 韦慧娜 赖兆荣 罗小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3-36,F0002,共5页
采用改良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对广西姑辽野生茶树资源13个株系叶片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叶片解剖结构特征鉴定和分析它们的潜在生产力、适制性和抗逆性。结果表明,姑辽野生茶树资源的生产力指数为2 471.31-4 295.05,潜在... 采用改良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对广西姑辽野生茶树资源13个株系叶片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叶片解剖结构特征鉴定和分析它们的潜在生产力、适制性和抗逆性。结果表明,姑辽野生茶树资源的生产力指数为2 471.31-4 295.05,潜在生产力普遍较高,达到或超过广西茶树新品种品系的水平;茶多酚含量特别高,主要适制红茶;叶片均具有明显的抗旱、抗寒和抗病虫结构特征,表现出较强的抗逆力;生产性状在株系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生产力指数高、抗逆性强、红茶品质兼优等综合性状较好的株系是姑辽41、姑辽37和姑辽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叶片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不容内生真菌DBR-12和DBR-23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晓莹 孙文斌 +3 位作者 陈洁萍 卿朕 周秋艳 邓业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0,共6页
研究从广西地不容块根中分离出的DBR-12和DBR-23两株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其在抗菌剂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首先用液体培养基对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采用两相溶剂液液萃取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初步分离,然后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毒平... 研究从广西地不容块根中分离出的DBR-12和DBR-23两株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其在抗菌剂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首先用液体培养基对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采用两相溶剂液液萃取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初步分离,然后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毒平板法分别测定发酵产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5种动物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DBR-12和DBR-23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DBR-12对玉米小斑病菌等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有效中浓度(EC50)为0.010 4~0.079 7 g/L,其中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毒力最高;DBR-23对除玉米小斑病菌外的9种病原真菌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020 6~0.174 6 g/L,其中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毒力最高。DBR-12发酵产物正丁醇萃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107 8~0.646 9 g/L,其中对金橘砂皮病菌的毒力最高。DBR-23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等12种动物致病菌有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 g/L;DBR-12发酵产物对动物病原菌无抑菌活性。综上,广西地不容内生真菌DBR-12和DBR-23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抗菌剂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不容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不容内生真菌疣孢漆斑菌DBR-11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卿朕 周秋艳 +3 位作者 孙文斌 骆海玉 戴梅清 邓业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81,86,共6页
为了研究广西地不容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从广西地不容块根中分离纯化出18株内生真菌,采用拮抗试验测定了其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发现疣孢漆斑菌DBR-11对多数供试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进一步测定了DBR-11菌株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 为了研究广西地不容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从广西地不容块根中分离纯化出18株内生真菌,采用拮抗试验测定了其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发现疣孢漆斑菌DBR-11对多数供试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进一步测定了DBR-11菌株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发现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较高,质量浓度为5 g/L时,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在90%以上,有效中浓度(EC50)为0.007 2~0.446 5 g/L,其中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值为0.007 2 g/L;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量浓度为2 g/L时,72 h对15种供试动物病原菌中的7种能完全抑制,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062 5~0.25 g/L,其中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制活性最高,MIC值为0.062 5 g/L。DBR-11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不容 内生真菌 疣孢漆斑菌 抑菌活性 发酵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3
8
作者 雷玲 罗充 +2 位作者 胡安龙 张志祥 邓业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9-231,共3页
以随机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贵阳市花溪、乌当、白云3个地区农村蔬菜生产农药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存在农民的农药知识和科学用药知识缺乏、购买农药比较盲目和随意、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 以随机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贵阳市花溪、乌当、白云3个地区农村蔬菜生产农药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蔬菜生产中农药使用存在农民的农药知识和科学用药知识缺乏、购买农药比较盲目和随意、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创新蔬菜生产组织模式、引导安全合理用药、规范农药销售市场、成立专业化的病虫草害防治队伍等建议,以期促进蔬菜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农药使用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默碱的抑菌活性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小红 邓业成 +2 位作者 唐煌 骆海玉 宁蕾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664-2667,共4页
在室内测定了罗默碱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1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罗默碱对梨锈病菌、柿角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甘蔗凤梨病菌、香蕉炭疽病菌、玉米炭疽病菌和梨褐斑病菌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 在室内测定了罗默碱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1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罗默碱对梨锈病菌、柿角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甘蔗凤梨病菌、香蕉炭疽病菌、玉米炭疽病菌和梨褐斑病菌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0.5 g/L时,72 h(甘蔗凤梨病菌为48 h)的抑菌率分别为100.00%、77.45%、76.88%、100.00%、100.00%、85.71%、100.00%和59.21%;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037 8、0.195 6、0.173 2、0.044 1、0.265 2、0.259 0、0.099 5和0.341 0 g/L。罗默碱对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藤黄微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和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50~18.75 mm,而对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没有抑制作用。罗默碱对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和痢疾志贺氏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均为0.3 g/L,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7 g/L,对溶壁微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2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默碱 病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田柚F-box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丹妮 刘玉洁 +4 位作者 张渝 顾金燕 覃信梅 李惠敏 秦新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4期3723-3726,3729,共5页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沙田柚[Citrus maxima(Burm.)Merr.cv.Shatian Yu.]F-box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从序列特征、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高级结构及功能域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 427 bp(Gen Bank登录号为KR36...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沙田柚[Citrus maxima(Burm.)Merr.cv.Shatian Yu.]F-box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从序列特征、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高级结构及功能域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 427 bp(Gen Bank登录号为KR363148),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 101 bp,共编码36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的分子质量43.09 ku,理论等电点5.15。沙田柚F-box蛋白基因编码蛋白含有一个植物F-box蛋白家族的保守结构域,为亲水性非分泌不稳定蛋白,不跨膜运动,共有30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编码的氨基酸与甜橙(Citrus sinensis,KDO71185)和克莱门柚(Citrus clementina,XP_006425495)F-box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9%、98%。系统进化树表明,沙田柚F-box蛋白基因与与甜橙(Citrus sinensis,KDO71185)和克莱门柚(Citrus clementina,XP_006425495)亲缘关系很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田柚[Citrus maxima(Burm.)Merr.cv.Shatian Yu.] F-box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和漂白粉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业成 骆海玉 +1 位作者 廖永梅 李瑞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3-587,592,共6页
研究人工紫外光和自然光照射以及消毒剂漂白粉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萌发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紫外光照射对裸露的白僵菌孢子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使孢子萌发率和对家蚕(Bombyx mori L.)的致病力明显下降,但对白僵菌... 研究人工紫外光和自然光照射以及消毒剂漂白粉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萌发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紫外光照射对裸露的白僵菌孢子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使孢子萌发率和对家蚕(Bombyx mori L.)的致病力明显下降,但对白僵菌原粉中的孢子杀伤力相对较弱,照射24 h后白僵菌原粉对家蚕的致死率仍达93.33%。在自然光下,喷洒到桑叶上的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对家蚕的致病力下降,自然光照射3、6、12、24、36 h后,对家蚕的致死率分别为100.00%、70.00%、79.66%、10.00%和25.00%;用白僵菌原粉喷桑树,经自然光照射0~36 h后,对家蚕的致死率为88.33%~96.67%,48 h后对家蚕的致死率大幅度下降,照射48、54、78 h对家蚕的致死率分别为53.33%、31.67%和23.33%;直接置于自然光下照射的白僵菌原粉,随光照时间增加,对家蚕的致病力下降,30 h后致病力明显下降,致死率只有38.33%。有效氯浓度为1.00%和2.00%的漂白粉溶液对白僵菌孢子萌发有很强的抑制作用,72 h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000%和0;用有效氯浓度为2.00%的漂白粉液进行叶片和蚕体消毒处理对白僵菌孢子均有杀灭效果,使白僵菌孢子液和原粉对家蚕的致病力明显下降,但对叶片消毒比对蚕体消毒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致病力 光照 漂白粉 家蚕(Bombyxmor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爪金龙提取物对水稻和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业成 孔卓玮 +2 位作者 骆海玉 宁蕾 秦卉 《中国种业》 2010年第11期38-40,共3页
采用种子萌发试验法在室内测定了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提取物对水稻和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5-20mg/ml范围内,五爪金龙提取物对小麦种子的发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水稻种子的发芽没有影响。对水稻和小麦幼苗根生长... 采用种子萌发试验法在室内测定了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提取物对水稻和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5-20mg/ml范围内,五爪金龙提取物对小麦种子的发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水稻种子的发芽没有影响。对水稻和小麦幼苗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后根数量减少,鲜重降低。五爪金龙提取物各浓度对小麦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水稻芽的生长没有影响。对小麦和水稻发芽过程中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总淀粉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浓度为20mg/ml时,对小麦和水稻总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56.20%和37.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爪金龙 水稻 小麦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13
作者 莫海萍 李伯林 +1 位作者 苏玉卿 李凤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36,F0002,共5页
为建立罗汉果高频再生体系,以无菌萌发种子的子叶为外植体,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6-BA与2,4-D或NAA配比均能诱导罗汉果子叶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但NAA比2,4-D更有利于罗汉果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为建立罗汉果高频再生体系,以无菌萌发种子的子叶为外植体,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6-BA与2,4-D或NAA配比均能诱导罗汉果子叶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但NAA比2,4-D更有利于罗汉果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子叶胚性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5mg/L,诱导率为76%。罗汉果胚性愈伤组织为淡黄色或黄色,结构松散,呈颗粒状。2.0 mg/L TDZ能有效促进不定芽的分化,分化率为83.3%。组织细胞学观察发现,子叶胚性愈伤组织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植株。随着愈伤组织表面逐渐转绿,其内部细胞首先分化形成维管组织,然后出现瘤状结构的外表面。在瘤状结构內靠近表层的部位有多个分生细胞中心,分生细胞中心向外分化形成不定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子叶 胚性愈伤组织 不定芽 组织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胁迫下湿地微生物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绍锋 蓝运华 +1 位作者 夏樱花 陆祖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8-363,共6页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4 000μg·g-1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Cu2+的固定/...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4 000μg·g-1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Cu2+的固定/转化率分别为44.93%和34.59%,但在w(Cu2+)为4 000μg·g-1时则分别是93.16%和85.13%;Cu2+对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 043和2 325μg·g-1;水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低于沼泽底泥,在土壤及其微生物共同作用下Cu2+的固定/转化率随Cu2+浓度递增而升高;在相同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在α=0.05或α=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湿地土壤用途改变后,土壤微生物在固定/转化Cu2+的作用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会仙湿地 水稻田 沼泽底泥 微生物热代谢活性 Cu2+固定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酸克雷伯氏菌游动性减弱突变体的筛选
15
作者 江绍锋 黄金清 +3 位作者 于晓宇 李云飞 蓝运华 陆祖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5,共8页
以产酸克雷伯氏菌KO108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转座子突变体文库,筛选获得2株游动性显著降低的突变菌株,并以转座子mTn5gusA-pgfp21构建突变体库,利用地高辛生物标记gfp基因序列作为探针,Southern杂交验证突变体库的质量,根据杂交条带判断m... 以产酸克雷伯氏菌KO108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转座子突变体文库,筛选获得2株游动性显著降低的突变菌株,并以转座子mTn5gusA-pgfp21构建突变体库,利用地高辛生物标记gfp基因序列作为探针,Southern杂交验证突变体库的质量,根据杂交条带判断mTn5gusA-pgfp21转座子插入染色体的拷贝数,以反向PCR获取未知序列,通过基因组学分析预测游动性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产酸克雷伯氏菌KO108具Kan抗性标记、GUS活性、GFP遗传标记的突变体库可由两亲结合经转座子mTn5gusA-pgfp21转座突变获得;随机选择100株突变体进行游动性筛选,仅获得2株游动性显著降低的目标菌株MA和MD;MA、MD与KO108差异显著(P<0.05),而MA和MD之间没有显著差异;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MA和MD的转座子mTn5gusApgfp21为单插入,且插入位点所在的酶切片段大小不同;经反向PCR、测序、序列分析,发现MA突变基因为醌类氧化还原酶(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NQR)基因簇的NqrA,MD突变基因为LPS脂多糖生物合成基因簇基因;生长曲线检测显示KO108和MA、MD无显著差异;菌膜检测发现MD与KO108、MA有一定差异,但KO108与M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Biolog ECO检测KO108和MA、MD的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MA和MD 72h后仍然不能利用羧酸类碳源D-半乳糖酸γ-内酯和2-羟基苯甲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酸克雷伯氏菌 Tn5插入突变 突变体 游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桔木虱成虫对颜色和光波的趋性
16
作者 汤夏安 邓业成 +3 位作者 杨海诺 邓志勇 邓明学 骆海玉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共4页
为筛选出对柑桔木虱成虫引诱效果最好的颜色和光波,进而为柑桔木虱的种群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依据,以白纸(RGB值为255|255|255)和15W日光灯(波长范围400~780nm)为对照,以RGB值设置的从紫色至红色的16种色纸和365~635nm内17种波段的15WLE... 为筛选出对柑桔木虱成虫引诱效果最好的颜色和光波,进而为柑桔木虱的种群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依据,以白纸(RGB值为255|255|255)和15W日光灯(波长范围400~780nm)为对照,以RGB值设置的从紫色至红色的16种色纸和365~635nm内17种波段的15WLED灯为供试材料,利用自制试验器材测定柑桔木虱成虫对不同颜色和不同波段光波的趋性。结果表明,柑桔木虱成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存在较大差异,对草绿色(RGB值为112|255|0)、黄绿色(RGB值为195|255|0)、浅黄色(RGB值为225|255|0)、黄色(RGB值为255|255|0)、金色(RGB值为255|233|0)和橙色(RGB值为255|190|0)的选择率超过50%。其中,对黄色和金色的正趋性最强,选择率分别达到72.63%和69.96%。柑桔木虱成虫对不同波段光波的趋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对365~455nm和480~525nm波段光波的选择率超过50%。其中,对380~390nm波段紫外光的正趋性最强,选择率为80.39%;对365~370nm波段紫外光、400~415nm波段紫外光和520~525nm波段纯绿光的选择率其次,达到7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木虱 颜色 光波 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