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木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魏识广 李茜 +5 位作者 唐健民 丰硕 何国华 卢励 邹蓉 韦霄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7,共13页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作为被子植物中现存较为原始的类群,在被子植物起源、发育和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广西木兰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包含8属43种,且拥有多种珍稀特有植物。本文系统综述了广西木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生境...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作为被子植物中现存较为原始的类群,在被子植物起源、发育和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广西木兰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包含8属43种,且拥有多种珍稀特有植物。本文系统综述了广西木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生境特征、系统分类、光合生理、遗传多样性及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其分布受地形和气候的显著影响,且不同物种在遗传结构与环境适应性上存在差异。目前,广西木兰科植物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与人为干扰加剧的双重威胁,部分特有、濒危物种的研究与繁育利用尚不充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广西木兰科植物资源监测、深化环境适应性与抗逆机制研究、推动属种间的系统比较分析、构建多维综合研究框架等建议,旨在为广西木兰科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木兰科 保育生物学 遗传多样性 濒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红豆属的保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韦霄 何国华 +4 位作者 唐健民 丰硕 李茜 卢励 蔡欣茹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红豆属(Ormosia)植物是珍贵用材和观赏树种,部分树种具有药用价值。除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外,其余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于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红豆属植物的分布空间正... 红豆属(Ormosia)植物是珍贵用材和观赏树种,部分树种具有药用价值。除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外,其余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于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红豆属植物的分布空间正在逐步缩小,资源逐渐减少,对其开展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对红豆属植物分布现状、繁殖技术、遗传多样性、生理生态学、适应性等保育生物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原生栖息地保护、优化就地与迁地保护策略,深入探索红豆属植物的适应机制与进化潜力,系统开展种群动态和恢复策略研究等建议,以期实现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属 研究现状 保育生物学 遗传多样性 生理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位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铭 黄林娟 +2 位作者 黄贵 刘昕宇 薛跃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1-2844,共14页
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能更好的理解草本层对天坑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中不同发育时期天坑(初期、中期和后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变化... 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能更好的理解草本层对天坑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中不同发育时期天坑(初期、中期和后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大石围天坑群调查样地共记录到草本植物34科71属98种,以鳞毛蕨科、荨麻科、凤尾蕨科、菊科和禾本科为主。(2)后期天坑草本植物的Pielou′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高于初期天坑(P<0.05),表明随着天坑发育到后期,草本层物种数逐渐增多,物种分布更为均匀。(3)随着天坑的发育,草本层喜阴植物重要值下降,喜阳、半阴植物重要值上升,喜阳植物逐渐取代喜阴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草本层将经历喜阴植物—喜阴、半阴植物—喜阳植物的三个生态型转变过程。(4)各发育时期优势草本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均<0.5,表明天坑不同发育时期对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影响较小,各时期草本层总体呈现生态分化明显、种间竞争较弱的特点。(5)各发育时期优势草本生态位重叠值大、相对高度差小的种对数中,不同生态习性的种对数占比不同,中期天坑种对数远高于初期和后期天坑,表明不同发育时期中不同生态习性的草本对光能的竞争程度存在差异,中期天坑草本植物对光能竞争最为激烈。综上所述,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各发育时期草本层生态分化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后期天坑草本多样性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 草本植物 喀斯特天坑 大石围天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典型岩溶森林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海丽 袁柯伟 +2 位作者 梁志慧 李玉玲 梁士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为深入了解岩溶石山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通过群落学调查、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的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为深入了解岩溶石山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通过群落学调查、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的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环境因子对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落叶阔叶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低。(2)常绿阔叶林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功能均匀度指数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最高,落叶阔叶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低。(3)冗余分析结合蒙特卡洛随机置换检验结果显示,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和土壤水溶钙影响;功能多样性则受到土壤水溶钙和岩石裸露率的影响;岩石裸露率和土壤厚度是影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制约因子。此外,物种多样性还受到土壤速效氮的显著影响;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主要受岩石裸露率、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厚度的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非生物环境变化的响应,拓展了对岩溶石山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认识,为岩溶石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岩溶石山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种和偶见种植物性状网络及其适应策略
5
作者 王雪 李林 +3 位作者 魏识广 周景钢 胡妍 阴宇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89-4899,共11页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植物叶片性状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植物通过调节网络中性状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本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植物性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性状网络框架,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选取112个物种,根据多度划分为84个常见种和28个偶见种,测定了20个植物性状并将其归类为经济性状、气孔性状和能量性状。同时通过计算性状的网络度、边密度、模块度指标,构建植物性状网络。研究表明:(1)在不同的植物性状网络中,模块的数量和组成具有差异性。常见种的性状边密度介于0.08—0.16之间,较偶见种低;模块化程度介于0.27—0.38之间,较偶见种高。(2)常见种的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Pmass)是植物性状网络中最重要的因子,表现出较高的网络度;叶片比水导率(Kl)和单位面积气孔导度(gsa)的贡献最小,表现出较低的网络度。偶见种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厚度(Thk)网络度最高,瞬时用水效率(WUEi)和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Nmass)网络度较低。(3)常见种的经济性状最为重要;偶见种的能量性状最为重要;气孔性状在常见种的性状网络中重要性最低。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性状网络存在差异,反映出植物性状之间具有差异化协同运作机制。植物性状特征及其网络结构框架反映出常见种和偶见种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常见种优先考虑经济性状之间的联系,而偶见种优先考虑能量性状间的协同作用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网络参数 性状网络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姚维 周善义 +6 位作者 陈志林 唐祺玲 周雪婷 黄婉玲 汪国海 韦新葵 周岐海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9-1100,共12页
蝴蝶是重要的生态质量、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种之一,研究其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厘清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资源和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的蝴蝶种类进行为期3年... 蝴蝶是重要的生态质量、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种之一,研究其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厘清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资源和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的蝴蝶种类进行为期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蝴蝶7301只,隶属于5科76属134种,其中东洋种为优势类群(100种,占总种数的74.63%),其余为广布种(34种,占总种数的25.37%)。蛱蝶科(Nymphalidae)种类最丰富(34属71种),Shannon Wiener指数最高(3.11),粉蝶科(Pieridae)种类最少(5属7种),Shannon Wiener指数最低(1.24)。优势种蝴蝶16种、少见种25种、稀有种24种,及常见种85种。蝴蝶物种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410-640 m海拔段蝴蝶物种数最多(107种),1350-1980 m海拔段蝴蝶物种数最少(59种),不同海拔段间蝴蝶相似性系数较低。不同生境中,乔木林的Shannon Wiener指数(3.59)和物种丰富度(12.30)最高,农田/居民点的Shannon Wiener指数(3.19)和物种丰富度(8.70)最低。不同年份之间的蝴蝶物种数量波动幅度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该保护区的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坑森林植物叶-凋落物-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黄贵 余林兰 +2 位作者 刘昕宇 陈铭 薛跃规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7,共11页
为探究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森林群落的C、N、P养分循环特征,比较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与天坑外部森林相比,天坑... 为探究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森林群落的C、N、P养分循环特征,比较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与天坑外部森林相比,天坑内部森林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呈现出C低N、P高,土壤为C、N低P高的格局。植物叶片C:N、C:P与凋落物C、N:P显著正相关,植物叶片C与土壤P显著负相关;天坑外部森林的植物叶片N、N:P与土壤N:P显著负相关,植物叶片C:N与土壤C、C:N显著正相关,说明天坑森林内部凋落物的C、P养分可能主要来源于植物叶片,而天坑外部森林的植物叶片C、N主要来自土壤。土壤C:N:P对植物叶、凋落物的C:N:P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90.7%和50.6%,其中土壤P对植物叶和凋落物的C:N:P计量特征变化的解释度最高,坑内生境植物对P含量变化更为敏感、坑外植物对于N含量变化更为敏感,表明天坑内部森林可能是P素受限位点、天坑外部森林是N素受限位点。喀斯特天坑内部森林和外部森林植物叶-凋落物-土壤的C:N:P的差异和联系,体现了天坑内外森林群落的养分循环特征和植物群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凋落物 天坑森林 磷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许雪晴 李文君 +2 位作者 周雪雯 吕仕洪 白坤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值为0.020~0.183。叶片N、P含量以及C/P、P/Ca、K/Ca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表明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叶片C、N、K和Mg含量以及大多数计量比受到生活型的显著影响,藤本植物有最高的叶片N、K和Mg含量,而草本植物叶片C、Mg含量、C/N和C/P最低。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总体上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和比例存在差异。进化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对不同生活型最优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的稳定选择是最优的进化模型,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适应自身的最优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组合。此外,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系统发育保守性和最优化稳定选择共同推动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下植物 生活型 系统发育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不同坡向灌丛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8
10
作者 盘远方 李娇凤 +4 位作者 黄昶吟 刘润红 姜勇 陆志任 梁士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15-1125,共11页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为对象,分析了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随坡向(阴坡-阳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pH和土壤全磷均对植物群落类型及...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为对象,分析了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随坡向(阴坡-阳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pH和土壤全磷均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坡向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具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和土壤有机碳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则均无显著影响。(2)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在阴坡与阳坡差异不显著外,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不同坡向微生境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坡向上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阴坡大于阳坡。(3)除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坡向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则为阴坡大于阳坡,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为阴坡小于阳坡。(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阴坡上,各土壤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作用均不显著;在阳坡上,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物种多样性 土壤环境因子 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黄林娟 于燕妹 +2 位作者 安小菲 余林兰 薛跃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5-706,共12页
为了解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该文以大石围天坑群中7个典型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建立18个样地,取其中重要值大于1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例、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及PCA排... 为了解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该文以大石围天坑群中7个典型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建立18个样地,取其中重要值大于1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例、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及PCA排序方法,对天坑森林内的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和生态种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显著正联结,灌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不显著正联结,群落总体关联性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天坑森林植物群落处于稳定的阶段。(2)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乔木层正联结种对多于负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灌木层负联结种对多于正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表明乔木层群落稳定性高于灌木层,乔木层种间竞争合作强,灌木层种间竞争排斥性强,群落主要木本植物之间联结性强,种间保持紧密联结的联结特征。(3)PCA排序将天坑森林植物分为四大生态种组,物种分布由天坑底部至顶部呈现圈层分布方式,且物种分布方式总体受生境差异和物种自身特性影响。可见,植物紧密的联结关系是天坑森林多样性维持机制之一,而群落内部种间关联性的自我调控及物种对生境异质性的趋同适应是群落维持稳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坑森林 种间关联性 主要木本植物 生态种组 圈层分布 大石围天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植物群落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坡向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7
12
作者 盘远方 陈兴彬 +6 位作者 姜勇 李月娟 黄宇欣 倪鸣源 陆志任 覃彩丽 钟章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群落为对象,探讨植物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木材密度和环境因子随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木材密度...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群落为对象,探讨植物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木材密度和环境因子随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木材密度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阴坡大于阳坡,且阴坡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均表现为阳坡含量最高,且阴坡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有效钾、土壤全钾则分别为阴坡、半阴坡含量最高,土壤全钾含量在各坡向上差异均显著,而土壤有效钾则为阴坡、半阴坡与阳坡均差异性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群落水平比叶面积在阴坡和半阴坡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群落水平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效钾含量在阴坡上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坡向梯度上群落水平木材密度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群落水平上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岩溶石山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功能性状的筛选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功能性状 坡向 环境因子 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淡黄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向盈盈 唐绍清 卢永彬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4-666,共13页
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是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1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已知分布区内的12个淡... 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是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1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已知分布区内的12个淡黄金花茶自然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14对引物共检测到63个等位基因;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91,显示出高度遗传多态性。(2)12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4.47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 e)为2.720,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590,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575,而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212。(3)AMOVA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分子变异为21.19%(P<0.05),种群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该结果得到了STRUCTURE分析和UPGMA分析的支持。(4)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正相关(R 2=0.177,P<0.05)。该研究认为淡黄金花茶群体维持着一定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而且种群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建议加强对淡黄金花茶自然种群的保护,以及夏石种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黄金花茶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遗传结构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体识别的白头叶猴采食行为研究
14
作者 黄然 黄颖 +5 位作者 钟倩 吴世军 农登攀 黄乘明 范鹏来 周岐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769-7779,共11页
采食是动物获得生存和繁衍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且动物能够依据食物资源的变化来调整其采食策略。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一群习惯化的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作为研究对象。... 采食是动物获得生存和繁衍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且动物能够依据食物资源的变化来调整其采食策略。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一群习惯化的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个体识别,采用焦点取样与连续记录方法,收集并分析白头叶猴的采食行为数据,旨在深入探讨其采食策略。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共采食40种植物,隶属24科35属,其中包括18种乔木、11种灌木、9种藤本、1种草本以及1种寄生植物。在食物组成中,主要以树叶为主,占所有采食行为回合持续时间的75%,其中嫩叶占54.4%,成熟叶占20.6%;而果实、花以及其它部位则分别占8.3%、3.8%和12.9%。然而,白头叶猴对不同植物部位的采食比例随季节显著变化。在旱季,白头叶猴对花和其它部位的采食比例显著高于雨季(花:8.2%vs 2.2%;其它部位:35.6%vs 4.3%),而在采食嫩叶和果实时,其比例则显著低于雨季(嫩叶:31.3%vs 63.1%;果实:4.8%vs 9.6%)。白头叶猴倾向于集群采食,由2至4只个体组成的采食簇占总群体采食记录的74.7%。果实采食持续时间在不同大小的采食簇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采食簇个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了解白头叶猴对喀斯特生境的行为适应性,同时为该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叶猴 个体识别 采食策略 季节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星花金龟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处理条件下内参基因筛选
15
作者 范新源 佟一杰 +6 位作者 徐小博 赵政宇 陈新 高梦洁 付恩泽 周歧海 白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和经济昆虫。采用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20E)处理白星花金龟幼虫,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ΔCt法和BestKeeper等方法评估了8个候选内参基因(Rps3、EF-1α、27A、AK、Act、GAPD... 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和经济昆虫。采用保幼激素(JH)和蜕皮激素(20E)处理白星花金龟幼虫,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ΔCt法和BestKeeper等方法评估了8个候选内参基因(Rps3、EF-1α、27A、AK、Act、GAPDH、Rps18、Tub)的表达稳定性。根据RefFinder的综合排名,Rps3、Rps18和EF-1α分别在JH、发育阶段和20E处理下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适合作为白星花金龟的内参基因;JH和20E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研究结果为白星花金龟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内参基因参考,为农业生产及废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筛选的内参基因可支持JH类似物相关实验的数据标准化,为成虫防控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星花金龟 内参基因 QRT-PCR 保幼激素 蜕皮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湍蛙属新纪录——红河湍蛙
16
作者 黄镇杨 黄俊恺 +4 位作者 刘小龙 艾仁达 杨泽鹏 李杨 罗旭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1,共6页
2023年8月和10月,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八角村采集到无尾目蛙科湍蛙属物种成体标本2号。该物种背部皮肤光滑,大腿后侧有颗粒状皮肤,整体呈绿色,有弱背侧褶。从吻尖沿着上眼睑边缘至背侧褶边缘上方有1条狭... 2023年8月和10月,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八角村采集到无尾目蛙科湍蛙属物种成体标本2号。该物种背部皮肤光滑,大腿后侧有颗粒状皮肤,整体呈绿色,有弱背侧褶。从吻尖沿着上眼睑边缘至背侧褶边缘上方有1条狭窄的金色条纹,沿上唇缘达肩部有1条乳黄色线纹。趾末端膨大成吸盘,除第4趾蹼达第3关节外,各趾均为全蹼,关节下瘤大且圆,第1趾和第5趾外侧面有缘膜。通过对比,所采集标本的形态特征与越南甘蒙省发现的Amolops compotrix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COI基因构建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该标本与A. compotrix聚为一支,且遗传距离约为2%。据此,确定采集的标本为A. compotrix,是中国湍蛙属新纪录种,新拟中文名为“红河湍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蛙属 新纪录种 红河湍蛙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被引量:154
17
作者 刘润红 陈乐 +5 位作者 涂洪润 梁士楚 姜勇 李月娟 黄冬柳 农娟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57-2071,共15页
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值较大(小... 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占绝对竞争优势;重要值较大(小)的物种,其生态位宽度一般较大(小),但两者顺序并非完全一致。(2)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相似性较小,各物种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不高;一般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性也越大。(3)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概率较大,但生态位重叠程度并不一定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4)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表明该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5)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的显著率均较低,种间联结性不强。(6)物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应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种间正(负)联结越强,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岩溶石山 青冈群落 灌木层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底栖动物监测及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萌 金小伟 +7 位作者 林晓龙 杜丽娜 崔永德 吴小平 孙红英 谢志才 王新华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440-7453,共14页
底栖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水质监测指示生物之一。传统的底栖动物监测以形态学为基础,耗时费力,无法满足流域尺度大规模监测的需求。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监测方法,其与传统方法... 底栖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水质监测指示生物之一。传统的底栖动物监测以形态学为基础,耗时费力,无法满足流域尺度大规模监测的需求。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监测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势在于采样方法简单、低成本、高灵敏度,不受生物样本和环境状况的影响,不依赖分类专家和鉴定资料,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多个类群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的物种鉴定。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方法、流程往往会产生差异较大的结果。鉴于此,着重分析总结了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监测底栖动物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样品采集与处理流程、分子标记选择、引物设计、PCR偏好性、参考数据库的完整性及相应的优化。并基于此探讨了提高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底栖动物监测效率和准确率的途径,以期为底栖动物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最后对该技术在底栖动物监测和水质评价中的最新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条形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 条形码数据库 淡水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河岸带枫杨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间联结与相关分析 被引量:75
19
作者 刘润红 姜勇 +10 位作者 常斌 李娇凤 荣春艳 梁士楚 杨瑞岸 刘星童 曾惠帆 苏秀丽 袁海莹 傅桂焕 吴燕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881-6893,共13页
种间联结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解漓江河岸带枫杨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基于2×2联列表,通过方差比率(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 种间联结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解漓江河岸带枫杨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基于2×2联列表,通过方差比率(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及PCA排序等,对枫杨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1)乔木层、灌木层以及乔木和灌木层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均呈不显著正联结,表明枫杨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阶段;(2)χ~2检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种对呈不显著关联,说明群落各种对间关联较弱,各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3)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发现各层次的显著率均较低,种间相关性不显著的种对占绝大部分,种间相关性不强;(4)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虽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更具灵敏性,结合3种方法使用效果更佳;(5)根据PCA排序和种间联结关系,将20个主要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河岸带 枫杨群落 种间联结 相关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土壤因子对坡向的响应 被引量:65
20
作者 盘远方 陈兴彬 +6 位作者 姜勇 梁士楚 陆志任 黄宇欣 倪鸣源 覃彩丽 刘润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81-1589,共9页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坡向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微气候生境下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形成及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坡向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微气候生境下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形成及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灌木群落水平上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关系随阴坡-阳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比叶面积为阴坡大于阳坡,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厚度为阳坡大于阴坡;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含量和有效氮含量为阴坡大于阳坡,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为阳坡大于阴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群落水平植物叶功能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随阴坡-阳坡梯度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阴坡上,对比叶面积影响显著的是土壤有效氮含量,对叶干物质含量影响显著的是土壤温度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在阳坡上,对比叶面积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对叶干物质含量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土壤全氮含量,对叶片厚度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土壤温度、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同一叶功能性状在阴坡-阳坡梯度上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控制,同时各叶功能性状又能够对阴坡-阳坡所处特殊生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梯度 土壤环境因子 植物叶功能性状 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