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甘蔗种植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宁市农户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卫艺佳 农朝龙 +2 位作者 周雪慧 田雅璠 谢玲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84-89,共6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少农业碳排放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南宁市228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IPCC法、超效率SBM模型及Tobit回归模型,对该地区甘蔗种植业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表明:在碳排放来源方面,化肥...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减少农业碳排放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南宁市228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IPCC法、超效率SBM模型及Tobit回归模型,对该地区甘蔗种植业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表明:在碳排放来源方面,化肥是甘蔗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碳排放总量650.20t和强度1860.54kg·hm^(-2)均显著,其次为农药;在碳排放效率方面,甘蔗种植业碳排放综合效率的均值为0.534,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要素综合利用效率亟待提升,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以及种植规模合理性上均有提升空间;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面,农户年龄、劳动能力、家庭农业劳动人口比例、土地质量以及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对甘蔗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显著影响。鉴于此,推进甘蔗种植业碳减排可以采取优化农资使用结构与方式,提升农户技术与管理水平,优化种植规模与土地利用,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等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种植业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南宁市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邓晓军 杨琳 +2 位作者 吴春玲 吴玉溪 覃丽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7,23,共5页
在分析广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及其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对广西各地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北海和贵港为高开发极不协调地区,水资源基本上无开发潜力... 在分析广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及其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对广西各地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北海和贵港为高开发极不协调地区,水资源基本上无开发潜力;玉林为中开发不协调地区,但水资源缺乏竞争优势;钦州、贺州、来宾和崇左属中开发基本协调地区,水资源开发有一定潜力;河池为低开发基本协调地区,但水资源利用的难度较大;柳州、桂林、梧州、防城港和百色属低开发协调地区,其水资源支撑能力较高。因此,未来广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的广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杰 邓晓军 +1 位作者 翟禄新 侯满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5-389,396,共6页
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其基本前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为此,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6年广西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 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其基本前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为此,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6年广西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以前,级别特征值维持在3.6~3.9,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2008—2011年,级别特征值在3.5上下波动,即波动于不可持续与基本可持续状态;2012年以来,级别特征值稳定在2.5~3.0,处于基本可持续水平状态。尽管如此,还需通过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和推行节水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广西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模糊综合评价 熵权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广西典型岩溶区土壤温度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尹辉 李晖 蒋忠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索空间异质性较大的岩溶区的土壤温度空间自相关尺度及其空间结构,分析影响典型岩溶区土壤温度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方法]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与"3S"技术。[结果]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均存在高度的正向全... [目的]探索空间异质性较大的岩溶区的土壤温度空间自相关尺度及其空间结构,分析影响典型岩溶区土壤温度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方法]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与"3S"技术。[结果]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均存在高度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明显的空间聚集区,各深度土壤温度的空间孤立区分布较少;影响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空间分异的环境因子排序为:土壤厚度>坡度>植被覆盖度>高程。[结论]土壤厚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实质上是岩溶环境的综合反映。坡度、高程等地形因子是造成土壤逆温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异还会受到植被覆盖"遮蔽作用"或"保温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温度 空间结构 环境因子 果化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环境现状及大学生的参与作用
5
作者 李建鸿 石丛波 +2 位作者 李福生 黄义鹏 谢婵媛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7期395-396,共2页
通过对岑溪市大业镇农村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镇部分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强调大学生在改善农村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出大学生应利用自身的能力,加强在农村地区的环境宣教,以期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环... 通过对岑溪市大业镇农村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镇部分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强调大学生在改善农村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出大学生应利用自身的能力,加强在农村地区的环境宣教,以期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 现状 问题 大学生 环境改善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扩展研究——基于夜间灯光数据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展图 冯冰 +1 位作者 肖丽梅 谢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2,共6页
以2013年、2017年、2021年3期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GIS技术提取规定阈值的灯光分布区域表征城市建成区范围,通过城市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紧凑度、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扩展特征、扩展格局,... 以2013年、2017年、2021年3期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GIS技术提取规定阈值的灯光分布区域表征城市建成区范围,通过城市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紧凑度、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扩展特征、扩展格局,并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从空间扩展特征看,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空间以外延式扩展为主,整体紧凑度偏低,外围轮廓紧凑性较差。(2)从空间扩展格局看,城市群空间逐步形成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镇发展轴,崇左、玉林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同步扩展,初步形成协同发展格局。(3)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由“北—南”向“西北—东南”,最后向“东—西”方向逐步演变,标准差椭圆面积缩小,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南宁)移动。(4)从驱动机制看,影响城市群空间扩展的主导因素是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数据 城市群 空间扩展 驱动机制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及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研究
7
作者 叶子葳 文建辉 +4 位作者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3-53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环境空间下空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在桂林城区与市郊选择8类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空间,分别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表层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样... 为探究不同环境空间下空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在桂林城区与市郊选择8类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空间,分别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表层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样本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城区与市郊差异性,同一采样点的PM_(2.5)与表层土壤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PM_(2.5)与表层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丰度总和超过80%。各个环境空间中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均表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环境空间中的优势菌属也有所不同,这与环境的特点、细菌的生态功能相关。PM_(2.5)中的优势菌属为异样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 Neorhizobium Pararhizobium Rhizobium)、假双头斧形菌属(Pseudolabry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而表层土壤中的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马赛菌属(Massil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下的Subgroup_6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表层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来源分析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MP(Resource-Market-Product)分析的广西桂平市西山茶旅融合策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嘉倩 陈展图 《茶叶学报》 2024年第5期72-84,共13页
【目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然而,目前桂平市文旅融合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营销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经济效益未能充... 【目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然而,目前桂平市文旅融合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营销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亟需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茶旅融合的新型旅游模式,以桂平市西山茶为研究对象,以当地茶资源与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融合源泉,基于乡村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应用Resource-Market-Product分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游客感知理论等,通过实地调研、发布问卷等方式,综合分析所得数据,在充分掌握桂平市茶旅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精准挖掘茶旅融合发展的功能地位,深入剖析痛点难点,科学分析作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结果】桂平市西山茶旅融合面临的困境:西山茶叶产品供应不足、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宣传渠道有限,营销模式模式单一;茶旅文化元素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结论】推动广西桂平市茶旅产业提质发展:一是政府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挖掘文化底蕴,加大宣传力度;三是加强茶旅人才建设,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四是有效整合茶旅资源,实现茶旅深度融合;五是创新驱动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RMP 桂平市西山茶 茶旅融合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以桂林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莹莹 蒋瑜 周绍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的时空变化。基于桂林市ESV当量因子表,应用生态价值转移的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获得桂林市六城区的ESV转移量,并对ESV空间转移网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桂林市六城区ESV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86694.27万元下降为283618.51万元。研究期内桂林市六城区各单项ESV均呈现随时间发展减少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的ESV变化最大,表明旅游开发伴随的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ESV产生负面影响。2)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占比最大。二级ESV从大到小依次为: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美学景观、食物生产、原料生产、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占比大,主要由于桂林市林地面积广阔,林地对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对于维护气候稳定、保障水资源供给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1 km×1 km格网尺度下,桂林市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2000-2020年,桂林市ESV高值区面积随时间推进不断减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象山区北部、秀峰区西部、七星区东部和叠彩区西南部。较高值区面积的增加,以临桂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可能与城市开发建设有关。其中临桂区的ESV较高值区不断增加可能与临桂“撤县设区”有关。4)研究区内各城区向外转移的ESV从大到小依次为:临桂区、雁山区、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水文调节是转移量最大的服务功能类型,占研究区ESV总转移量的18.78%。ESV值高的区域向外转移的ESV也多。本研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的ESV状况进行20年范围探索,揭示各城区间ESV的空间转移关系,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ESV的时空演变有了一定了解,为未来城市生态保护以及区域环境管理、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转移 断裂点模型 场强模型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锰矿废弃地优势植物及其土壤重金属含量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杨胜香 李明顺 +3 位作者 赖燕平 罗亚平 陈春强 李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调查了广西平乐、荔浦、八一3个锰矿区废弃地植物,对13种优势植物及其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白茅、马唐、飞蓬、苍耳、耳草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性,可作为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木荷、商陆是Mn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理想物种... 调查了广西平乐、荔浦、八一3个锰矿区废弃地植物,对13种优势植物及其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白茅、马唐、飞蓬、苍耳、耳草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性,可作为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木荷、商陆是Mn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理想物种;地瓜榕是矿渣、尾矿坝等严重污染区良好的恢复植物。人工复垦种植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其食用部分ωPb、ωCr、ωCd均超标,故矿山恢复早期不宜直接种植果树和食用经济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锰矿废弃地 优势植物 生态恢复 重金属含量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思荣锰矿复垦区的重金属污染影响与生态恢复探讨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艺 李明顺 +2 位作者 赖燕平 杨胜香 李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72-2177,共6页
思荣锰矿区是我国著名的广西八一锰矿的两大矿区之一,历经近50a露天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通过对思荣复垦区的甘蔗园、柑桔园和茶园区土壤及其部分植物进行采样和分析,探讨了复垦区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及生态恢复途径。结果表明,该复垦... 思荣锰矿区是我国著名的广西八一锰矿的两大矿区之一,历经近50a露天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通过对思荣复垦区的甘蔗园、柑桔园和茶园区土壤及其部分植物进行采样和分析,探讨了复垦区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及生态恢复途径。结果表明,该复垦区土壤Cd含量超过土壤三级标准值的30多倍,Cd、Pb、Cr及Mn等是复垦区土壤和植物的主要毒害元素,在甘蔗茎、花生仁和茶叶中的Cd、Cr、Pb的含量均严重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因此,该矿区受Mn、Cd、Pb、Cr复合污染严重的废弃地一般不宜种植食用农作物和水果,应发展当地传统种植且有较大经济效益的非食用性经济作物,如剑麻、黄麻、红麻及作乙醇原料的玉米、木薯作物等,此外也应重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元素污染废弃地,以促进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区复垦区 重金属污染影响 生态恢复 思荣锰矿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荔浦锰矿区优势植物重金属累积特征 被引量:26
13
作者 罗亚平 李明顺 +3 位作者 张学洪 刘杰 黄海涛 蔡湘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9-93,共5页
对复垦20余年的荔浦锰矿区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分析.该矿区共有高等植物22科36种.矿区土壤和13种优势植物内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表明,土壤可能已受M n污染,局部区域受到Cd污染,但Cu,Pb量较低.矿区植物的Cu,Pb量正常,但... 对复垦20余年的荔浦锰矿区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分析.该矿区共有高等植物22科36种.矿区土壤和13种优势植物内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表明,土壤可能已受M n污染,局部区域受到Cd污染,但Cu,Pb量较低.矿区植物的Cu,Pb量正常,但部分植物的Cd,M n量超出正常范围.板栗、商陆对Cd和M n的生物累积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表现出很强的富集能力,适用于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但作为此矿区主要经济作物的板栗,其果实重金属的质量分数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不宜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重金属 优势植物 生物累积系数 生物转移系数 生态恢复 荔浦锰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棉花消费水足迹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邓晓军 谢世友 +2 位作者 崔天顺 李艺 李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80,185,共6页
基于虚拟水和水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棉花生产水资源消费的特征,提出了棉花消费水足迹的概念及模型,并对南疆地区2005年的棉花消费水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的棉花消费水足迹为353.95×106m3,虚拟水外调量为3185.54... 基于虚拟水和水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棉花生产水资源消费的特征,提出了棉花消费水足迹的概念及模型,并对南疆地区2005年的棉花消费水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的棉花消费水足迹为353.95×106m3,虚拟水外调量为3185.54×106m3,其中蓝水调出量为2290.53×106m3,分别是本地消费水足迹的9倍和6.5倍。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外流,给水资源本来就不富裕的南疆地区带来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探讨了棉花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水足迹 棉花消费水足迹 生态环境 南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平乐锰矿区土壤、植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与生态恢复研究 被引量:47
15
作者 杨胜香 李明顺 +1 位作者 李艺 黄海容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3,共3页
通过对广西平乐锰矿区受污染土壤及该区7种优势植物的调查和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发现土壤受到Mn、Cr、Cd的污染,局部区域受到Pb、Zn的污染,且Mn、Cd含量很高。7种植物对Cd、Cr、Mn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山茶科木荷叶中Mn含量高达30 075.94... 通过对广西平乐锰矿区受污染土壤及该区7种优势植物的调查和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发现土壤受到Mn、Cr、Cd的污染,局部区域受到Pb、Zn的污染,且Mn、Cd含量很高。7种植物对Cd、Cr、Mn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山茶科木荷叶中Mn含量高达30 075.94 mg/kg,富集系数为2.3,表现出对Mn的超富集能力,可用于Mn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和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超富集植物 富集系数 生态恢复 木荷 平乐锰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06年广西极端连续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建鸿 蒙歆媛 +1 位作者 翟禄新 王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采用广西25个地面气象站点1951-200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及M-K秩次检验分析等方法,分析广西极端连续降水(EC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广西ECP空间分布具有中部多,东西两翼少;沿海地区多,远海地区少;主... 采用广西25个地面气象站点1951-200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及M-K秩次检验分析等方法,分析广西极端连续降水(EC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广西ECP空间分布具有中部多,东西两翼少;沿海地区多,远海地区少;主要有以东兴为中心的极端连续降水高值区、以灵川为中心的极端连续降水次高值区和以西林为中心的极端连续降水低值区、以田东为中心的极端连续降水次低值区;随着持续日数的增加,高值和低值中心呈现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集中等特征。2广西绝大部分区域EC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极端连续降水量大的地方其上升趋势越明显,四周山地地区的极端连续降水的上升趋势要明显大于中间盆地地区,而极端连续降水强度的增大意味着其造成衍生灾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增加。3广西近50年的极端连续降水强度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在2.75-3.85mm/10a,有3个极端连续降水高强度期和2个极端连续降水低强度期。4广西ECP空间分布情况与广西地形地貌空间分布有较好的吻合性,表明广西ECP主要受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连续降水 时空分布 M-K秩次检验分析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锰矿区废弃地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特征 被引量:35
17
作者 唐文杰 李明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57-1763,共7页
调查了广西全州、板苏、下雷3个锰矿区废弃地植物,并对20种主要优势植物及其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锰矿区土壤中Mn、Cd是主要的污染因子。矿区植物体内的Mn含量较高;商陆、油茶表现出很强的Mn累积特征,是Mn污染土壤... 调查了广西全州、板苏、下雷3个锰矿区废弃地植物,并对20种主要优势植物及其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锰矿区土壤中Mn、Cd是主要的污染因子。矿区植物体内的Mn含量较高;商陆、油茶表现出很强的Mn累积特征,是Mn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理想物种;芦竹是矿渣堆、尾矿坝等严重污染区良好的恢复植物;五节芒、飞蓬对重金属有很强的耐性,在贫瘠、干旱环境下生长良好,可作为废弃地早期恢复的先锋种。优势植物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普遍较低,部分植物对特定金属元素的转移能力较强。板苏矿区种植的玉米、木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因此不宜在废弃地恢复早期采用农业利用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废弃地 优势植物 矿区土壤 重金属 生物富集系数 生物转移系数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沈利娜 侯满福 +5 位作者 许为斌 黄云峰 梁士楚 张远海 蒋忠诚 陈伟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1-764,共14页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以下简称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典型的塌陷型天坑群。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石围天坑群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综合分析了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以下简称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典型的塌陷型天坑群。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石围天坑群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综合分析了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丰富,有137科445属863种;在科级和属级水平上,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中国特有成分相对贫乏;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与温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大石围天坑群的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以及热带属和温带属之比,均小于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其种子植物区系更能反映该地区过去植物组成的"原貌",即温带成分比例过去的比现代的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包括30属67种野生兰科植物,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石围天坑群 种子植物区系 气候变暖证据 避难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定量评价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青华 李艺 杜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73,78,共5页
采用GIS和RS技术,以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1月27日和2008年12月16日SPOT5遥感数据,结合研究区的地形图及采矿登记权等相关资料,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针对各指标,提出与之相适应的GIS... 采用GIS和RS技术,以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1月27日和2008年12月16日SPOT5遥感数据,结合研究区的地形图及采矿登记权等相关资料,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针对各指标,提出与之相适应的GIS和RS提取方法,得到单因子分级图。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各指标因子赋权重。再根据评价指标分级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运用GIS的栅格运算功能,对各指标因子进行栅格计算、空间叠加,最终得到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区图。该研究结果为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并为矿山地质环境定量评价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 地质环境评价 GIS RS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闫妍 胡宝清 +1 位作者 侯满福 史莎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153,共9页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利用模糊评价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聚类分析,并与自上而下的主观预测结果对比。最后进行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共分为4个区域。将分区和5种成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对应,实现县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及治理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模糊聚类 石漠化治理模式 分区优化 广西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