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0和2020年中国广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融合数据集 被引量:2
1
作者 郝璇 贾国强 +1 位作者 邱玉宝 马姜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66-79,共14页
本研究选取全球/中国广泛应用的6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数据产品,包括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ESAGC)、ESRI全球10米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ESRI-LULC)、清华大学高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产品(FROM-GLC)、武汉大学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 本研究选取全球/中国广泛应用的6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数据产品,包括欧空局全球土地覆盖产品(ESAGC)、ESRI全球10米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ESRI-LULC)、清华大学高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产品(FROM-GLC)、武汉大学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全球30米高分辨率系统土地覆盖产品(GLC_FCS30)以及Globe Land30(GLC30),通过对多个数据产品进行重分类,提出基于一致性评估的多源数据产品融合方法,合成新的广西区域2020年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产品,与地方统计年鉴数据相关系数大于0.94。研究进一步选用有长时间序列的三套数据(CLCD、GLC_FCS30和GLC30)融合形成广西2000、2010及2020年共三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融合数据产品。本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产品的融合应用提供方法基础,融合数据可以更好的支持广西区域的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空间一致性评估 数据产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樊千涛 马姜明 +1 位作者 于名召 贺桂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4-1417,共14页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具体干扰指标的喀斯特综合干扰指数,并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探究地理因子对综合干扰解释力以及因子与指标间交互作用力的特征。结果显示:(1)漓江流域中游综合干扰指数高于上下游,自然地形地貌本底以及不同类型喀斯特景观分布的地带性是分异的主要原因;(2)干扰等级为显著干扰,综合干扰指数为0.336,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与北部低、西部与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综合干扰具有较强解释力,采石采矿、各类灾害、生产活动等多项干扰指标以及海拔高度具有较强空间关联关系。评估了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 干扰评价体系 空间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位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铭 黄林娟 +2 位作者 黄贵 刘昕宇 薛跃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1-2844,共14页
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能更好的理解草本层对天坑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中不同发育时期天坑(初期、中期和后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变化... 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能更好的理解草本层对天坑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中不同发育时期天坑(初期、中期和后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大石围天坑群调查样地共记录到草本植物34科71属98种,以鳞毛蕨科、荨麻科、凤尾蕨科、菊科和禾本科为主。(2)后期天坑草本植物的Pielou′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高于初期天坑(P<0.05),表明随着天坑发育到后期,草本层物种数逐渐增多,物种分布更为均匀。(3)随着天坑的发育,草本层喜阴植物重要值下降,喜阳、半阴植物重要值上升,喜阳植物逐渐取代喜阴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草本层将经历喜阴植物—喜阴、半阴植物—喜阳植物的三个生态型转变过程。(4)各发育时期优势草本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均<0.5,表明天坑不同发育时期对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影响较小,各时期草本层总体呈现生态分化明显、种间竞争较弱的特点。(5)各发育时期优势草本生态位重叠值大、相对高度差小的种对数中,不同生态习性的种对数占比不同,中期天坑种对数远高于初期和后期天坑,表明不同发育时期中不同生态习性的草本对光能的竞争程度存在差异,中期天坑草本植物对光能竞争最为激烈。综上所述,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各发育时期草本层生态分化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后期天坑草本多样性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 草本植物 喀斯特天坑 大石围天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天坑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安小菲 余林兰 +4 位作者 陈铭 刘昕宇 黄贵 黄林娟 薛跃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4-514,共11页
为研究天坑负地形生境土壤酶活性、养分和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内在联系,该文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基于天坑坑内—坑口—坑外群落多样性调查和土壤生境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探究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为研究天坑负地形生境土壤酶活性、养分和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内在联系,该文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基于天坑坑内—坑口—坑外群落多样性调查和土壤生境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探究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坑内木本植物有21种31属20科,坑口木本植物有91种58属58科,坑外木本植物有47种30属30科,天坑坑内Margalef指数和Patrick指数显著低于天坑坑口和坑外生境,沿天坑坑内—坑口—坑外生境变化,物种分布总体较为均匀,但物种数量增多。(2)天坑坑外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坑内和坑口生境,坑内的土壤全镁、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坑口和坑外生境,坑外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坑口和坑内生境,表明天坑坑内土壤磷含量较高,但土壤酶活性总体偏低。(3)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强。综上表明,天坑生境对物种多样性、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影响较大,土壤速效磷、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含水量、土壤脲酶、土壤全镁和土壤全磷是影响天坑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该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天坑森林 土壤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种和偶见种植物性状网络及其适应策略
5
作者 王雪 李林 +3 位作者 魏识广 周景钢 胡妍 阴宇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89-4899,共11页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植物叶片性状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植物通过调节网络中性状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本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植物性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性状网络框架,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选取112个物种,根据多度划分为84个常见种和28个偶见种,测定了20个植物性状并将其归类为经济性状、气孔性状和能量性状。同时通过计算性状的网络度、边密度、模块度指标,构建植物性状网络。研究表明:(1)在不同的植物性状网络中,模块的数量和组成具有差异性。常见种的性状边密度介于0.08—0.16之间,较偶见种低;模块化程度介于0.27—0.38之间,较偶见种高。(2)常见种的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Pmass)是植物性状网络中最重要的因子,表现出较高的网络度;叶片比水导率(Kl)和单位面积气孔导度(gsa)的贡献最小,表现出较低的网络度。偶见种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厚度(Thk)网络度最高,瞬时用水效率(WUEi)和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Nmass)网络度较低。(3)常见种的经济性状最为重要;偶见种的能量性状最为重要;气孔性状在常见种的性状网络中重要性最低。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性状网络存在差异,反映出植物性状之间具有差异化协同运作机制。植物性状特征及其网络结构框架反映出常见种和偶见种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常见种优先考虑经济性状之间的联系,而偶见种优先考虑能量性状间的协同作用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网络参数 性状网络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肝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测序分析
6
作者 李惠敏 宁真京 +2 位作者 越巳洋 谢明秀 周岐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白头叶猴粪便为材料分离到一株不形成芽孢、可产黄色色素的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phingobacterium daejeonense NS6-1。NS6-1不能水解淀粉,但能降解肝素,肝素酶酶活为46.60 U/mL,当添加10... 以白头叶猴粪便为材料分离到一株不形成芽孢、可产黄色色素的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phingobacterium daejeonense NS6-1。NS6-1不能水解淀粉,但能降解肝素,肝素酶酶活为46.60 U/mL,当添加100 mmol/L的Ca2+为辅助剂时肝素酶活性可达107.29 U/mL。通过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对几种常规药物的敏感性,发现NS6-1对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对利福平、四环素、多黏菌素B、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和万古霉素敏感。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对NS6-1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为4 381 042 bp, GC含量为37.21%,预测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数为3 852个。功能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基因组中含1个编码肝素酶Ⅱ/Ⅲ基因,1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功能基因以及1个与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相关的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利用antiSMASH预测到6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2个为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簇,1个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emulsan合成基因簇。综上,NS6-1具有肝素类物质降解能力以及潜在的石油降解能力和类胡萝卜素合成能力。以上结果为该菌的后续研究及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酶 鞘氨醇杆菌 NS6-1 白头叶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六垌茶关键特征成分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洁 李富荣 +4 位作者 刘雯雯 马姜明 秦佳双 陈岩 王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54-163,共10页
本研究以广西地区的特色茶叶六垌茶为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联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识别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的六垌茶特征成分,探究不同因素对特征成分的影响。共识别筛选出六垌茶的23个不同关键特征成分,包括(+)-没食... 本研究以广西地区的特色茶叶六垌茶为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联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识别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的六垌茶特征成分,探究不同因素对特征成分的影响。共识别筛选出六垌茶的23个不同关键特征成分,包括(+)-没食子儿茶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等,其中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占特征成分的主导地位,数量占比达82.6%。区分不同加工工艺和采摘时间六垌茶具有最大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的特征成分均为萜烯类及其衍生物,分别为阿库米尼苷和桧烯的同分异构体,不同种植模式六垌茶中最大VIP值特征成分为(+)-儿茶素。结果表明,在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等因素影响下,六垌茶的关键特征成分及其含量分布不同。其中,红茶工艺促进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的形成和萜烯糖苷的水解;随采摘时间的延长,六垌茶中山柰酚-3-O-对香豆酰基鼠李糖葡萄糖苷等5个黄酮类特征成分的相对丰度升高;人工种植降低了(+)-儿茶素等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特征成分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识别不同六垌茶的关键特征成分及丰度差异,有助于探索不同六垌茶特征品质形成的机理机制,可为六垌茶的加工工艺和栽培技术等品质调控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特征成分 识别 六垌茶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差异与关联 被引量:6
8
作者 余林兰 罗奕杏 +4 位作者 薛跃规 安小菲 黄贵 刘昕宇 陈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4-503,共10页
为进一步探讨天坑生境下木本植物的生存策略,该研究以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底部、坑腰和边缘)的木本植物为对象,选取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叶面积等10个叶功能性状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天坑木本植物叶功能性... 为进一步探讨天坑生境下木本植物的生存策略,该研究以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底部、坑腰和边缘)的木本植物为对象,选取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叶面积等10个叶功能性状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天坑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以及小生境对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神木天坑木本植物10个叶功能性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13.9%),叶碳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0.5%)。(2)天坑边缘、坑腰的乔木叶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底部(P<0.05),天坑底部乔木、灌木的叶钾含量显著高于边缘(P<0.05),3种小生境中木质藤本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不同小生境叶功能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从天坑底部到边缘小生境,叶厚度与叶面积逐渐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叶组织密度(-0.833)、叶钾含量(0.782)、叶干物质含量(-0.647)贡献较大,是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主要指标。综上认为,叶功能性状之间普遍关联,天坑木本植物通过对叶功能性状的权衡来适应不同小生境。该研究结果为了解植物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天坑植被的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木本植物 天坑 性状差异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坑森林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4
9
作者 黄林娟 于燕妹 +2 位作者 安小菲 余林兰 薛跃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264-10275,共12页
以天坑内部-边缘-外部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植物的群落结构、叶功能性状,探究天坑内外森林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内在关联,为深入了解负地形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恢复退化喀斯特地区的植... 以天坑内部-边缘-外部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植物的群落结构、叶功能性状,探究天坑内外森林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内在关联,为深入了解负地形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恢复退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比叶面积(198.75 cm^(2)/g)、叶面积(42.70 cm^(2))、叶磷含量(1.70 g/kg)和叶钾含量(10.27 g/kg)在天坑内部最高,叶组织密度(0.32 g/cm^(3))和叶干物质含量(0.41 g/g)在天坑外部最高,天坑内外森林均易受到磷限制,表明随天坑内部-边缘-外部生境变化,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发生了部分调整,物种的防御策略增强,生长投入策略减弱。(2)Shannon-Wiener指数(2.82)、Simpson指数(0.92)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0.87)均以天坑外部最高,功能丰富度(1.05)、功能离散度(1.88)和Rao's二次熵(4.52)以天坑内部最高,表明随天坑内部-边缘-外部生境的变化,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减少,物种分布及其功能性状分布总体上更为均匀、物种数量增多。(3)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功能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功能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不同的制约关系。(4)叶功能性状与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强,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之间相关性较弱,表明叶性状对生态学过程的变化较为敏感,叶功能性状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功能性状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天坑 磷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果酒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广河 胡梦琪 +3 位作者 陆玺文 彭莉婷 王月蓉 赵丰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1,共5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酒精度低的发酵果酒越来越受欢迎。该文介绍了发酵果酒的加工历史、健康功效、分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种类和产业规模,综述了果酒发酵工艺及其特点、发酵过程中功能性物质的变化,分析了发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酒精度低的发酵果酒越来越受欢迎。该文介绍了发酵果酒的加工历史、健康功效、分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种类和产业规模,综述了果酒发酵工艺及其特点、发酵过程中功能性物质的变化,分析了发酵前/后处理关键技术对果酒品质的影响,探讨了国内发酵果酒产业现存问题,展望了果酒产业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发酵果酒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果酒 加工工艺 混菌发酵 功能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有机酸对伴矿景天吸取土壤镉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侃麒 吴佳玲 +2 位作者 陈喆 李茂林 周红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13-2422,共10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穴/喷施低、中、高剂量苹果酸、柠檬酸等天然有机酸对伴矿景天修复偏酸性Cd污染土壤及地上部吸取量的影响,并筛选出天然有机酸最佳施用模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穴/喷施天然有机酸处理0~30d后均能有效降低了土壤pH...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穴/喷施低、中、高剂量苹果酸、柠檬酸等天然有机酸对伴矿景天修复偏酸性Cd污染土壤及地上部吸取量的影响,并筛选出天然有机酸最佳施用模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穴/喷施天然有机酸处理0~30d后均能有效降低了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60d后伴矿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和Cd含量均有效提高.综合评价,喷施低浓度柠檬酸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10d后土壤pH值降低了0.32个单位,土壤有效态Cd提高了29.4%;60d后伴矿景天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38.6%,地上部Cd含量提高了30.7%,地上部Cd吸取量提高了81.7%.研究表明,穴/喷施苹果酸和柠檬酸均是辅助伴矿景天修复偏酸性Cd污染农田土壤的有效办法,筛选出的最佳施用模式为每公顷喷施75kg柠檬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施 喷施 苹果酸 柠檬酸 伴矿景天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砷积累和节点转运差异
12
作者 朱文杰 刘杰 +4 位作者 李茂林 张冰 周红燕 杨佳节 陈喆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2-959,共8页
为探索镉(Cd)、砷(As)复合污染下不同水稻品种对其积累特征,选取11个南方代表性水稻品种开展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1个水稻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最高产量可达65.9 g/桶。不同品种的糙米Cd、As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Z两优6... 为探索镉(Cd)、砷(As)复合污染下不同水稻品种对其积累特征,选取11个南方代表性水稻品种开展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1个水稻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最高产量可达65.9 g/桶。不同品种的糙米Cd、As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Z两优68的Cd含量(2.70 mg/kg)最高,日本晴的Cd含量(0.39 mg/kg)最低,前者是后者的6.92倍;玉针香的As含量(0.46 mg/kg)最高,日本晴的As含量(0.11 mg/kg)最低,前者是后者的4.12倍。因此,种植低累积的水稻品种能有效降低Cd和As随食物链传递风险。同时,水稻茎部节点Cd、As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呈现不同积累规律,节点Cd含量从基部向顶部递增,节点As含量从基部向顶部递减。相关性分析表明,糙米Cd、As含量与节点中Cd、As含量显著正相关,糙米As(Ⅲ)含量与节点中As(Ⅲ)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糙米As(Ⅴ)含量只与节点1、2中As(Ⅴ)含量呈显著相关。控制节点Cd、As的转运可能是阻隔稻米Cd、As累积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复合污染 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30种适生灌木细根性状及其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
13
作者 胡妍 李林 +3 位作者 魏识广 阴宇航 王雪 段炳娟 《生态学报》 2025年第20期10236-10248,共13页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矿质元素的分配与转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喀斯特植物根系性状对根际土壤养分及根系钾、钙、镁元素响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以漓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区30种适生灌木为对象,通过分析其...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矿质元素的分配与转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喀斯特植物根系性状对根际土壤养分及根系钾、钙、镁元素响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以漓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区30种适生灌木为对象,通过分析其地上与地下部分性状指标的差异及种间变异特征,结合1—3级细根性状与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性,揭示细根性状与土壤养分对根系矿质养分有效性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喀斯特30种适生灌木地下和地下部分占整株比率、生物量及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功能性状变异系数均低于1;地下部分占整株比率与地上部分占整株比率约为4∶6,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30%,根系含水量占总含水量的40%。(2)土壤碳(C)与氮(N)、磷(P)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C与根系N呈显著正相关;与根系P极显著正相关;根系钙(Ca)与镁(Mg)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系Mg与钾(K)呈显著正相关。(3)1—3级细根的N、P含量均与根际土壤C、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根含水量是影响根系Ca含量的首要因子,其次为根组织密度;细根直径与土壤P含量在1、2级根序中呈正相关,而在3级根序中无显著相关性。(4)细根性状是直接调节细根矿质养分的最关键因素;细根性状对根系K、Ca元素均呈显著正向影响,该过程由直接作用主导。研究为阐明喀斯特灌木适应石漠化生境的生态策略及养分利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根序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壤养分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