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广西典型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梁保平 雷艳 +1 位作者 覃业努 梁丽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526-4536,共11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不断地被人为改变着,不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既削弱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广西3座典型中心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不断地被人为改变着,不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既削弱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广西3座典型中心城市——南宁、柳州和桂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6景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TIRS影像数据,通过遥感影像分类技术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信息,对典型城市1990—2015年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与生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快速城市化阶段重点城市核心景观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广西各典型城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受人为影响强烈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变动最为显著,建设用地景观的不断扩张与耕地、林地景观的缩减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2)在水平空间上,城市建筑景观逐渐由核心圈层向外围圈层扩展,外围区的自然景观受人工干扰强度加大,景观类型逐渐丰富,但破碎化程度加剧。(3)在垂直空间上,城市景观类型呈现较显著的海拔分异特征,中、低海拔区是城镇化最集中的地带,建设用地的景观优势度增长最为显著。高海拔区因但受城市扩张与农业开发活动的胁迫,自然景观的优势度与团聚性呈下降趋势。(4)从城市功能定位来看,南宁、柳州和桂林市作为广西3座不同功能类型的中心城市,它们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该研究为科学开展城市景观规划、实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推进广西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IS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去除效能及微生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宿程远 朱孝文 +4 位作者 农志文 黄智 方奕涛 谢颖 郭媛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68-2176,共9页
针对垃圾渗滤液中ρ(NH 3-N)较高、可生化性较差、处理困难的问题,以老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改良SRIS(土地快速渗滤系统)对NH 3-N的处理效果与最高处理负荷量,同时分析了系统不同深度的ρ(NH 3-N)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针对垃圾渗滤液中ρ(NH 3-N)较高、可生化性较差、处理困难的问题,以老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改良SRIS(土地快速渗滤系统)对NH 3-N的处理效果与最高处理负荷量,同时分析了系统不同深度的ρ(NH 3-N)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进水前、后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情况.结果表明:①在进水ρ(NH 3-N)为125 mg L左右、水力负荷为0.11 m^3(m^2·d)、进水频率为1次d下,垃圾渗滤液经改良SRIS的一级、二级渗滤柱处理后出水ρ(NH 3-N)平均值为3 mg L,NH 3-N去除率在97.5%以上;提高水力负荷为0.22 m^3(m^2·d)后,NH 3-N去除率为87.27%;进水频率改为2次d,NH 3-N去除率达到96.17%.②改良SRIS的一级、二级渗滤柱所能处理的最高NH 3-N去除量分别为200和110 mg L,并且主要在下层和底层部分发生去除.③改良SRIS中下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富,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属水平下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相对丰度最高,同时还存在多种有利于NH 3-N去除的硝化、反硝化细菌以及浮霉菌,为NH 3-N的去除提供了保障.研究显示,改良SRIS对垃圾渗滤液中NH 3-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为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有效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SRIS 垃圾渗滤液 NH3-N 水力负荷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曝气-ABR处理养猪废水及微生物群落分布 被引量:7
3
作者 卢宇翔 农志文 +4 位作者 宿程远 陈瑞聪 刘凡凡 黄智 陈孟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8,共9页
本文研究微曝气-ABR处理养猪场废水的效能,同时对ABR中厌氧污泥的脱氢酶、蛋白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在预处理微曝气时间8h,ABR水力停留时间24h,并在ABR第四格室与第一格室间增加回流的条件下,整体流程COD去除率为70%~90%... 本文研究微曝气-ABR处理养猪场废水的效能,同时对ABR中厌氧污泥的脱氢酶、蛋白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在预处理微曝气时间8h,ABR水力停留时间24h,并在ABR第四格室与第一格室间增加回流的条件下,整体流程COD去除率为70%~90%,氨氮的去除率为65%~75%,其中ABR对COD的去除率为60%~80%,对氨氮的去除率为40%~55%。ABR中各个格室的脱氢酶、蛋白酶的含量逐渐降低,第一格室污泥中的脱氢酶与蛋白酶的含量分别为41.06mg/(g·h)和0.42mg/g。高通量测序表明,ABR反应器中绿弯菌门、壁菌门、变形菌门最为丰富,特别是绿弯菌门在4个格室中的比例分别为51.12%、46.96%、62.44%和47.23%,绿弯菌门的存在有利于复杂污染物的降解;同时由Heatmap图可知,由于回流的存在,使得第四格室与第一格室的微生物群落分布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BR 养猪废水 曝气 酶活性 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 NPs类芬顿预处理对活性污泥法处理阿莫西林废水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宿程远 郑鹏 +3 位作者 廖黎明 邓秋金 陈孟林 黄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237-5245,共9页
以阿莫西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经不同程度磁性纳米铁(Fe_3O_4 NPs)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后对活性污泥理化特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程度(未经预处理、经40%H_2O_2预处理和经60%H_2O_2预处理)的升高,活性污泥对废... 以阿莫西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经不同程度磁性纳米铁(Fe_3O_4 NPs)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后对活性污泥理化特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程度(未经预处理、经40%H_2O_2预处理和经60%H_2O_2预处理)的升高,活性污泥对废水COD平均去除率由81.5%升高到89.1%,氨氮平均去除率由86.2%升高到95.6%,同时活性污泥中蛋白酶的含量由0.13 mg·g-1升高到0.19 mg·g-1。且随着阿莫西林预处理程度的升高,活性污泥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三维荧光光谱(EEM)中可见光区类腐殖酸与类富里酸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小,表明活性污泥活性良好。对于微生物群落分布而言,在未经预处理、经40%H_2O_2、经60%H_2O_2预处理的条件下,变形菌门所占比例分别为73..81%、84.08%和77.08%,同时厚壁菌门所占比例为0.6%、0.82%与0.78%。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种,诸多固氮细菌与聚磷菌属于变形菌门;而厚壁菌门可利用水解酶来分解蛋白质与糖类,两者所占比例的升高,为废水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 类芬顿预处理 活性 需氧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微粒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测定铬(Ⅵ)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庆业 汪花 +7 位作者 黄丹华 何世赫 李娇 罗钧恒 张杏辉 温桂清 梁爱惠 蒋治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在pH5.0 NaAc-HAc缓冲溶液介质,活化剂邻菲啰啉(phen)、增敏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氧化剂H_2O_2体系中,碳纳米微粒(CNPs)在423nm处产生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显色剂茜素红(ARS)的吸收光谱与CNPs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 在pH5.0 NaAc-HAc缓冲溶液介质,活化剂邻菲啰啉(phen)、增敏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氧化剂H_2O_2体系中,碳纳米微粒(CNPs)在423nm处产生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显色剂茜素红(ARS)的吸收光谱与CNPs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S)重叠,二者产生等离子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SPRRS-ET),导致散射光强度降低。Cr(Ⅵ)对H_2O_2具有催化氧化ARS作用,随着Cr(Ⅵ)浓度增加,ARS浓度降低,SPRRS-ET减弱,散射光增强,据此建立测定痕量Cr(Ⅵ)的共振光散射能量转移光谱分析法。Cr(Ⅵ)浓度在0.004-0.16 mg/L范围内与共振光散射增强ΔI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ΔI423nm=49 442 C+65.1,相关系数0.996 9,检出限8.0μg/L,回收率为96.82%-101.13%,用于环境水样Cr(Ⅵ)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微粒 Cr(Ⅵ) 催化 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艳蓝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前后对厌氧污泥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宿程远 李伟光 +1 位作者 黄智 陈孟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12-1519,共8页
以蒽醌类染料活性艳蓝为目标污染物,探讨了其对产甲烷菌的抑制机理;分析了其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前后对厌氧污泥EPS、粒径分布、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同时对活性艳蓝的降解途径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活性艳蓝对产甲烷菌具有代谢毒性甚至... 以蒽醌类染料活性艳蓝为目标污染物,探讨了其对产甲烷菌的抑制机理;分析了其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前后对厌氧污泥EPS、粒径分布、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同时对活性艳蓝的降解途径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活性艳蓝对产甲烷菌具有代谢毒性甚至生理性毒性;其进入厌氧反应器后,会造成COD去除率降低;颗粒污泥粒径减少,污泥中钙、镁离子浓度分别由40.5和16.2 mg·L^(-1)降低到22.5和6.8 mg·L^(-1),污泥的稳定性与絮凝性变差。而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后,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厌氧颗粒污泥EPS总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分别增大到98.7、69.9和28.8 mg·(g VSS)^(-1),为保持颗粒污泥的活性与稳定性提供了保障。多相类芬顿体系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首先攻击活性艳蓝的三嗪基团及不饱和共轭键的蒽醌结构,继而生成邻苯二甲酸、苯甲酸,再被降解为丁酸、草酸、乙酸等小分子羧酸,从而降低了其毒性,有利于后续厌氧生物处理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艳蓝 多相类芬顿 毒性评价 厌氧 催化剂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