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高荣 陈兰燕 +1 位作者 李俊 赖红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9-2179,共21页
野桐属(Mallotus Lour.)植物属于大戟科,全球约有14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野桐属植物资源丰富,该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有36种。该属中的多种植物常用作传统药物使用,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甾体类、黄酮... 野桐属(Mallotus Lour.)植物属于大戟科,全球约有14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野桐属植物资源丰富,该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有36种。该属中的多种植物常用作传统药物使用,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甾体类、黄酮类、香豆素类、酚类、苯并吡喃类及其他类,具有抗菌、抗炎、抗癌、抗氧化、保肝、抗抑郁、抗虫及保护神经等多种药理活性。本研究对近10年来的野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野桐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桐属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抗炎 抗癌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黄连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欧阳志伟 李伶 +4 位作者 覃锋 何佶蔓 唐文迪 耿丽筱 覃江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为研究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岩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 为研究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岩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并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岩黄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黄连碱(1)、盐酸小檗碱(2)、文殊兰新碱(3)、甲基小檗碱(4)、脱氢卡维丁(5)、左旋四氢巴马汀(6)、药根碱(7)、紫堇定(8)、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9)、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0)、山奈酚(11)、异地芰普内酯(12)、地芰普内酯(13)。其中,化合物3、4、8-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4、9、11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炎症因子NO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8.8±0.2)、(29.1±0.3)、(18.0±0.1)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在抗炎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该研究结果明确了岩黄连的抗炎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深度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黄连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桑皮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3
作者 张高荣 黄锡山 +3 位作者 黄艳 赖红芳 王爱娟 李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3,共9页
为研究刺桑(Taxotrophis ilicifolia)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刺桑皮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刺桑皮... 为研究刺桑(Taxotrophis ilicifolia)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刺桑皮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刺桑皮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cariside E5(1)、裂环异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2)、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3)、9-O-β-glucopyranosyl trans-cinnamyl alcohol(4)、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呋喃芹糖基-(1″→6′)-β-吡喃葡萄糖苷(5)、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6)、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7)、isotachioside(8)、ficuscarpanoside A(9)、uridine(10)、methyl syringate 4-O-β-D-glucopyranoside(11)、3,4,5-三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13)、人参皂苷Rg1(14)、(+)-lyonirenisol-3α-O-β-D-glucopyranoside(15)、myricetin 3-neohesperidoside(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桑 化学成分 icariside E5 裂环异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 人参皂苷RG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枯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焦兵 许承婷 +3 位作者 黎青 覃江克 罗勇为 杨文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7-333,共7页
目的研究油茶枯Camellia oleifera Abel Cake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油茶枯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HPLC、中低压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 目的研究油茶枯Camellia oleifera Abel Cake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油茶枯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HPLC、中低压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芦丁(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7)。化合物1,4~7对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NO、PGE2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均能抑制RAW 264. 7细胞中NF-κB的活性、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环氧合酶-2 (COX-2)的表达。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枯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萼香茶菜中的二萜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常燕玲 梁晓琴 +4 位作者 黄艳 潘立卫 侯萍 任晨阳 李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13-2119,共7页
为研究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C 18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 H NMR、13 C NMR和HR-ESI-MS等波谱数据,以及结合参考文献,鉴定了这... 为研究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C 18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 H NMR、13 C NMR和HR-ESI-MS等波谱数据,以及结合参考文献,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3个二萜,它们分别是19-羟基陶塔酚(1)、macrophynin E(2)、inumakoic acid(3)、inumakiol D(4)、4β-carboxy-19-nortotarol(5)、(-)-lambertic acid(6)、2-oxo-5-fagonene(7)、isodoterniofiln B(8)、长管贝壳杉素E(9)、长管香茶菜素A(10)、牛尾草素H(11)、16 S-dihydrolongikaurin A(12)和ent-3 S,16 S,17-trihydroxy-kauran-2-one(13)。所有得到的二萜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萼香茶菜 二萜 19-羟基陶塔酚 16 S -dihydrolongikaurin A 牛尾草素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化剂制备的聚苯胺/中间相炭微球复合物电化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何明基 钟新仙 +3 位作者 黄寒星 王红强 毛全元 李庆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126-10129,10136,共5页
室温下,以二氧化锰和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原位化学聚合法合成聚苯胺/中间相炭微球(PANI/MCMB)复合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以PANI/MCMB复合物为电极活性物质,1.0mol/L H_2SO_4水溶... 室温下,以二氧化锰和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原位化学聚合法合成聚苯胺/中间相炭微球(PANI/MCMB)复合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以PANI/MCMB复合物为电极活性物质,1.0mol/L H_2SO_4水溶液为电解液组装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恒流充放电等测试手段测试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以二氧化锰为氧化剂制备的聚苯胺/中间相炭微球复合物(MPANI/MCMB),在电流密度为0.1A/g时,单电极比容量为336.4F/g。1 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为92.3%,比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制备的聚苯胺/中间相炭微球复合物(NPANI/MCMB)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和更高的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聚苯胺 中间相炭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筋藤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queenslandicum KJT-1的分离鉴定及其微生物转化研究
7
作者 张高荣 杨敏婷 +5 位作者 陈兰燕 张文秀 杨浪 赖红芳 李俊 王爱娟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57-1870,共14页
为充分开发宽筋藤(Tinospora sinensis)的内生真菌资源,并获得对宿主药材具有微生物转化能力的菌株,该文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ITS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及微生物转化研究,并通过抑菌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液质联用(L... 为充分开发宽筋藤(Tinospora sinensis)的内生真菌资源,并获得对宿主药材具有微生物转化能力的菌株,该文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ITS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及微生物转化研究,并通过抑菌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微生物转化前后的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差异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从宽筋藤中分离得到了1株对宿主药材具有微生物转化能力的内生真菌,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queenslandicum。(2)微生物转化前的宽筋藤的各提取物对供试菌株均无抑制作用,而微生物转化后的宽筋藤的正丁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其MBC值为31.3 mg·mL^(-1)。(3)微生物转化后的宽筋藤的粗提物、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转化前有所降低,而石油醚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转化前有所提高。(4)从微生物转化前后的宽筋藤正丁醇萃取物中分别识别并鉴定出33个和23个化合物,转化前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该研究从宽筋藤中分离并鉴定了1株对宽筋藤药材具有生物转化能力的内生真菌,为宽筋藤的高效利用及生物转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宽筋藤 生物转化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R技术应用于手性识别实验教学的设计
8
作者 田小艳 罗琳 +1 位作者 蒋京辰 李梅珊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3-176,232,共5页
为了培养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在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根据前期成熟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以"羧酸类手性溶剂化试剂的制备及其对手性胺的识别应用"创新性综合实验。实验通过提纯和合成的化学... 为了培养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在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根据前期成熟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以"羧酸类手性溶剂化试剂的制备及其对手性胺的识别应用"创新性综合实验。实验通过提纯和合成的化学方法制备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的手性溶剂化试剂,分别与R/S-萘乙胺组成主客体体系,运用核磁共振仪对手性溶剂化试剂的识别效果进行评价。该创新性教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结构表征仪器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能够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溶剂化试剂 核磁共振 手性识别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血藤醇提物抗炎镇痛和止血活性研究初探 被引量:28
9
作者 廖娜 黄光伟 +3 位作者 唐红艳 周传检 杨卫豪 王恒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20-1125,共6页
为观察大血藤醇提物抗炎、镇痛、止血活性,该文采用75%乙醇提取制备大血藤醇提物(AESC),利用HPLC法测定其绿原酸含量;KM鼠(或新西兰兔)在测定抗炎、镇痛、止血活性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云南白药酊组)、AESC组,依次测定其... 为观察大血藤醇提物抗炎、镇痛、止血活性,该文采用75%乙醇提取制备大血藤醇提物(AESC),利用HPLC法测定其绿原酸含量;KM鼠(或新西兰兔)在测定抗炎、镇痛、止血活性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云南白药酊组)、AESC组,依次测定其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度作用、痛阈值和兔肝脏局部创面损伤出血的记分分值,分别考察其抗炎、镇痛、止血作用。结果表明:AESC中绿原酸含量为(0.294±0.0135)%;与空白组比较,剂量为0.700 g·kg^(-1)的AESC组能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度(P<0.01),抑制率达26.3%;与空白组及给药前比较,剂量为1.40 g·kg^(-1)的AESC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痛阈值(P<0.01);与空白组相比,剂量为1.40 g·kg^(-1)的AESC组能显著提高兔肝脏局部创面损伤出血的记分分值(P<0.001)。大血藤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止血作用,有望将其开发为抗炎、镇痛、止血制剂。该结果也为大血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藤 抗炎活性 镇痛活性 止血活性 绿原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免疫结合单颗粒模式ICP-MS同时测定乳腺癌病人血清中的CEA与CA15-3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永昱 曹玉嫔 +1 位作者 覃东庙 邓必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5-972,共8页
该文合成了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并将其与癌胚抗原(CEA)一抗和糖类抗原15-3(CA15-3)一抗偶联用提取靶标生物标志物,羧基功能化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和氨基功能化二氧化铈-二氧化硅纳米颗粒(CeO2-SiO2NPs)用于标记抗体,由于174Yb和14... 该文合成了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并将其与癌胚抗原(CEA)一抗和糖类抗原15-3(CA15-3)一抗偶联用提取靶标生物标志物,羧基功能化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和氨基功能化二氧化铈-二氧化硅纳米颗粒(CeO2-SiO2NPs)用于标记抗体,由于174Yb和140Ce的瞬态信号频率与UCNPs和CeO2-SiO2NPs浓度直接相关,可利用单颗粒ICP-MS产生的瞬态信号频率定量分析CEA和CA15-3,基于此建立了同时测定乳腺癌病人血清中CEA和CA15-3的单颗粒ICP-MS磁免疫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CEA和CA15-3分别在0.02~100 ng·mL^(-1)和0.05~50 U·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0和0.9870;以3倍信噪比(S/N=3)计算得CEA和CA15-3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067 ng·mL^(-1)和0.0167 U·mL^(-1)。采用该方法在3名乳腺癌病人血清中均检出CEA和CA15-3,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2%~98.9%和95.5%~97.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0%~4.6%和3.4%~4.3%。实验结果与临床使用的化学发光免疫方法结果一致,方法可用于乳腺癌病人血清样品中CEA和CA15-3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纳米粒子 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15-3(CA15-3)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碳电极界面的阻抗谱数学表达及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蕾 闫普选 +2 位作者 樊友军 邹华红 梁宏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8-528,共11页
玻碳电极(GCE)是各类电化学传感器常用的基础电极,其界面特征直接影响检测性能。本文详细考察了电极体系的电化学过程,针对GCE传感界面,探讨了一个等效电路中电解质电阻、电荷输运电阻、扩散阻抗、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阻抗、表面吸附... 玻碳电极(GCE)是各类电化学传感器常用的基础电极,其界面特征直接影响检测性能。本文详细考察了电极体系的电化学过程,针对GCE传感界面,探讨了一个等效电路中电解质电阻、电荷输运电阻、扩散阻抗、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阻抗、表面吸附阻抗和双电层电容等电学元件的物理意义,并给出了对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改变模型中5个参数值,模拟了不同状态下的阻抗谱,分析了电极系统各参数对GCE阻抗谱的贡献规律。最后,采用该数学模型对裸GCE和修饰GCE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阻抗谱进行分析,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度高;基于拟合获得参数,定量对比分析了修饰前后电极表面的特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碳电极 阻抗谱 等效电路 界面特征 介电弛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羟基-3-氯)苯基-2,2′∶6′,2″-三联吡啶Cu(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玉君 陈振锋 梁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89-2094,共6页
以4-(2-羟基-3-氯)苯基-2,2′∶6′,2″-三联吡啶(HL)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铜(Ⅱ)配合物[Cu2(μ-L-κO,O)2Cl2](1),并通过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元素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中心铜(... 以4-(2-羟基-3-氯)苯基-2,2′∶6′,2″-三联吡啶(HL)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铜(Ⅱ)配合物[Cu2(μ-L-κO,O)2Cl2](1),并通过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元素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中心铜(Ⅱ)离子为五配位扭曲四方锥几何构型,每个铜离子与1个Cl-以及来自配体(L-)的2个N原子和2个羟基O原子配位,2个铜(Ⅱ)离子通过羟基的桥联形成双核结构。MTT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所选5种癌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尤其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高达(84.30±1.28)%,其IC50值为(3.36±0.43)μmol·L-1。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能诱导MGC80-3细胞凋亡。在配合物1浓度为4.5μmol·L-1时,MGC80-3的凋亡百分数为41.4%。此外,配合物1将MGC80-3细胞阻滞于G1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吡啶 铜(Ⅱ)配合物 抗肿瘤活性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昔洛韦-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DNA键合作用(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瑞雪 赖德霖 +3 位作者 邓前军 程风杰 范兰琼 刘延成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将具有生物活性的铜(Ⅱ)离子与临床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PCV)配位,合成了首个喷昔洛韦的金属配合物[Cu(PCV)_2(H_2O)_3]SO_4(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了其针对多种典型人肿瘤细... 将具有生物活性的铜(Ⅱ)离子与临床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PCV)配位,合成了首个喷昔洛韦的金属配合物[Cu(PCV)_2(H_2O)_3]SO_4(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了其针对多种典型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喷昔洛韦-铜(Ⅱ)配合物1对各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出显著高于喷昔洛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对于较为敏感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配合物1的增殖抑制活性是喷昔洛韦的3倍以上。进一步,针对抗肿瘤首要靶点DNA,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DNA粘度实验对配合物1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作用方式进行了探讨。由实验结果推测,DNA应该是配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的重要靶点,其与DNA之间存在典型的插入结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昔洛韦 金属配合物 铜(Ⅱ) 抗肿瘤活性 DNA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粒子的DNA探针和ExoⅢ辅助信号放大平台用于HIV-DNA的检测
14
作者 田建袅 李晴 +3 位作者 梁雪花 谭莉 陆江南 王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2,F0002,共10页
设计了一种金纳米粒子(AuNP)和核酸外切酶Ⅲ(ExoⅢ)辅助靶标循环信号放大的新型纳米探针用于HIV-DNA的检测.该纳米探针由AuNP和捕获探针p1和信号探针p2构成.在靶标HIV-DNA不存在的情况下,此时纳米探针抗ExoⅢ水解,信号探针p2与AuNP之间... 设计了一种金纳米粒子(AuNP)和核酸外切酶Ⅲ(ExoⅢ)辅助靶标循环信号放大的新型纳米探针用于HIV-DNA的检测.该纳米探针由AuNP和捕获探针p1和信号探针p2构成.在靶标HIV-DNA不存在的情况下,此时纳米探针抗ExoⅢ水解,信号探针p2与AuNP之间的距离较近产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荧光基本被猝灭.但是,在靶标存在的情况下,靶标与信号探针p2杂交,将p1置换下来,此时与靶标杂交的信号探针p2双链体能在ExoⅢ的作用下发生水解,使荧光团释放,体系荧光增强.同时,靶标也被释放并与AuNP上的探针p2作用,以驱动下一个反应,达到靶标循环目的,因此这种方式检测时间较短且稳定性高.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 pmol/L~50 nmol/L,检测限为38.68 pmol/L(信噪比S/N=3).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可用于复杂生物样品检测,回收率在98.72%~106.7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DNA 金纳米粒子 核酸外切酶Ⅲ 信号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花杜鹃中两个新的木脂素
15
作者 范贤哲 朱阳利 +4 位作者 袁荣文 邓丽 伍念荣 张立军 廖海兵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研究小花杜鹃(Rhododendron minutiflorum)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小花杜鹃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其结构分别... 研究小花杜鹃(Rhododendron minutiflorum)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小花杜鹃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其结构分别为rhodominutinan A(1)、rhodominutinan B(2)、3,4-di(4-hydroxy-3-methoxybenzyl)tetrahydrofuran(3)、venkatasin(4)、苔色酸甲酯(5)、苔黑酚羧酸乙酯(6)、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7)、芹菜素(8)、山奈酚(9)。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3~9为首次从小花杜鹃中分离得到。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潜在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8和9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57.51±6.35、54.70±3.6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杜鹃 木脂素 化学成分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