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地区甘蔗粉垄与旋耕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特征变化
1
作者 张硕 王松 +4 位作者 张钰 张红霞 韦本辉 黄金生 甘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29,共9页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并结合ImageJ等软件来获取土壤孔隙分布二维和三维特征的参数指标,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了三维重构可视化。[结果]两种耕作处理下均会对土壤二维和三维孔隙数量产生影响,呈现较小孔隙高于较大孔隙的情况。F_(20)处理在二维及三维孔隙数量形成上要低于X_(20)处理,但前者整体圆度均高于后者。F_(20)处理整体上土壤孔隙面密度远低于X_(20)处理,但相同土层深度下前者土壤孔隙复杂度要高于后者。F_(20)处理的孔隙度和紧实度均值(2.08%,25.22)低于X_(20)处理均值(4.71%,27.23)(p<0.05),但前者比表面积均值(2.62 mm^(-1))高于X_(20)处理均值(2.50 mm^(-1))(p<0.05)。两种处理下连通度均值无明显差异,但F_(20)处理的弯曲度均值1.42%与X_(20)处理均值1.45%差异显著(p<0.05)。两种处理下分支长度密度差异较大,X_(20)处理其均值(115.87 mm/cm^(3))高于F_(20)处理均值(50.41 mm/cm^(3))(p<0.05)。同时两种处理的三维重构上F_(20)处理孔隙分布较为均匀且甘蔗的主要生长区连通性孔隙分布要优于X_(20)处理。[结论]相较传统旋耕而言,在广西地区进行甘蔗种植的过程中,粉垄耕作在土壤孔隙结构上更具优势性,更有利于促进甘蔗根系生长,提高甘蔗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CT扫描 三维重构 粉垄耕作 甘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陆水域常见野生罗非鱼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乔梁 吴志强 +5 位作者 刘昊 黄亮亮 何佳洋 李育森 宋韵涛 衷英杰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33,共10页
【目的】准确掌握广西内陆水域常见野生罗非鱼的种群结构与分布特征,为保护广西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2月—2024年1月,在广西内陆水域29个采样点采集3种常见野生罗非鱼,带回实验室测量其全长、体长及体质量... 【目的】准确掌握广西内陆水域常见野生罗非鱼的种群结构与分布特征,为保护广西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2月—2024年1月,在广西内陆水域29个采样点采集3种常见野生罗非鱼,带回实验室测量其全长、体长及体质量等生物学指标,并解剖取出性腺鉴定雌雄及判断性腺发育分期,依据鳞片判断其年龄,然后通过Excel 2020、Origin 8.0和ArcGIS 10.8等统计分析3种罗非鱼的分布特征及种群结构,包括体长与体质量分布、年龄结构及性别比构成等。【结果】共采集到罗非鱼2648尾,其中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745尾、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1379尾、伽利略罗非鱼(Sarotherodon galilaeus)524尾。齐氏罗非鱼的体型整体上小于尼罗罗非鱼和伽利略罗非鱼,3种罗非鱼基本上都处于匀速生长状态,肥满度均>1.00,各采样点的罗非鱼生长状况良好。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在广西内水域中基本上处于低龄化;伽利略罗非鱼年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高龄个体主要出现在红水河及西江下游,而左江、右江和独流入海河流主要分布低龄个体。广西内陆水域3种常见野生罗非鱼整体上呈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的特点,个别水系表现为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尼罗罗非鱼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桂北地区分布较少;齐氏罗非鱼在广西内陆水域到处可见;伽利略罗非鱼主要分布在红水河及西江干流一带,在南流江也有分布。【结论】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已入侵广西全境水域,伽利略罗非鱼在广西大部分水系也有分布,且其驯化程度可在桂北地区自然越冬,严重影响当地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今后要高度重视罗非鱼等外来鱼类入侵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强监测与防控的系统性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罗非鱼不断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种群结构 分布特征 广西内陆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探测分析广西丘陵坡耕地整地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
作者 倪晓庆 陈晓冰 +4 位作者 张详曙 义轩 刘雍鑫 杨婷 许昊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7-377,共11页
[目的]整地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措施,明确整地后土壤属性的变化与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的响应关系,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丘陵山区水平和反坡2种典型整地措施为研究对象,将野外雷达探测试验与室内... [目的]整地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措施,明确整地后土壤属性的变化与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的响应关系,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丘陵山区水平和反坡2种典型整地措施为研究对象,将野外雷达探测试验与室内土壤分析试验相结合,利用图像解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整地措施对坡耕地田间土壤水分变异特征的作用。[结果]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水平整地后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显著发生在0~30 cm土层,反坡整地集中在20~40 cm土层,坡耕地贯穿整个0~50 cm土层。水平整地的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变化程度最强(平均偏离程度0.052),反坡整地变化程度最弱。水平整地的田间土壤水分空间运动稳定(反射系数0.33,瞬时功率变化速率8.41×10^(11) dB/ns)且相对均匀(雷达结构相似性指数0.77),而反坡整地与坡耕地的田间土壤水分运动程度均相对剧烈,空间运动状态变化较大。坡耕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最大(综合指数1.45),其次为反坡整地(综合指数1.53),水平整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最小(综合指数1.57),土壤水分环境相对最稳定。相较坡耕地,整地后的土壤粉粒质量分数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影响最大。[结论]在相同外部供水环境下,水平和反坡整地后田间土壤属性和土壤水分状况均相对坡耕地起到调控作用,且水平整地下的田间土壤水分蓄存状况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整地 反坡整地 探地雷达 土壤水分 土壤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海洋捕捞渔业碳汇评估
4
作者 王才广 文岐莉 +5 位作者 宋建强 杨伊恒 徐浩 苏琼源 黄亮亮 吴志强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捕捞渔业是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2003—2022年广西海洋渔业捕捞碳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3—2022年广西海洋捕捞渔业碳移出总量为132.80×10^(4)t,平均每年碳移出量为6.64&... 捕捞渔业是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2003—2022年广西海洋渔业捕捞碳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3—2022年广西海洋捕捞渔业碳移出总量为132.80×10^(4)t,平均每年碳移出量为6.64×10^(4)t。碳移出总量中,鱼类贡献最大(92.83×10^(4)t,69.90%),其次是虾类(13.56×10^(4)t,10.21%)、蟹类(10.96×10^(4)t,8.25%)、贝类(9.78×10^(4)t、7.37%)和头足类(5.67×10^(4)t,4.27%)。近年来,广西海洋渔业捕捞群体碳汇变化幅度较大,碳移出量、总碳汇和净碳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受渔业捕捞产量与渔业物种碳含量的影响。为促进海洋渔业碳汇可持续发展,广西可以通过构建渔业碳汇补偿机制,试行渔业碳汇交易,出台新政策加大对碳汇渔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促进渔业碳汇生态服务的有偿化,最终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捞渔业 碳汇评估 可持续发展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岩溶石漠化区山坡橘园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
5
作者 张宇 金鑫 +3 位作者 宋颖 郭攀 梁桂优 翟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8-259,共12页
【目的】为探索适合于岩溶石漠化区山坡橘园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方法】采用修建径流观测小区的方法,对桂北岩溶区山坡橘园进行定位观测,分析植物措施、砖石围挡、PVC板围挡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在不同降雨等级(大雨、暴雨、大暴雨)下的... 【目的】为探索适合于岩溶石漠化区山坡橘园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方法】采用修建径流观测小区的方法,对桂北岩溶区山坡橘园进行定位观测,分析植物措施、砖石围挡、PVC板围挡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在不同降雨等级(大雨、暴雨、大暴雨)下的径流、泥沙、养分流失情况,同时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在区分与不区分降雨等级两种情况下,3种措施均表现为植物措施的减氮、减磷效益最佳,PVC板围挡的减沙效益最佳,总体上砖石围挡各指标的削减效益低于其他两种措施;大雨、暴雨等级下植物措施减流效益最好,大暴雨等级下PVC板围挡减流效益高于植物措施。(2)各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养分流失量以及削减效益指标并不都是随降雨等级的提升而呈单调性变化,其中产流量和养分流失量随降雨等级提升而单调递增,其他指标变化大多不呈单调性;同一措施的减流、减沙、减氮、减磷等指标随降雨等级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差异。(3)在不区分降雨等级的情况下,在岩溶区石漠化山地橘园实施PVC板围挡措施的综合效益最佳,植物措施次之;在区分降雨等级的情况下,大雨、暴雨等级下实施植物措施综合效益最佳,大暴雨等级下实施PVC板围挡措施综合效益最佳。【结论】岩溶区石漠化山地橘园实施植物措施、PVC板围挡、砖石围挡均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径流 岩溶山坡 水土保持 侵蚀 模糊综合评价 橘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铅-锌复合污染土壤中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6
作者 赵婧姝 刘杰 +2 位作者 蒋旭升 黄展桂 杨霖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44-1653,共10页
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镉(Cd)、铅(Pb)、锌(Zn)复合污染是较典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之一。青葙(Celosia argentea L.)凭借多金属富集和耐受性能力,成为修复Cd-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理想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植物... 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镉(Cd)、铅(Pb)、锌(Zn)复合污染是较典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之一。青葙(Celosia argentea L.)凭借多金属富集和耐受性能力,成为修复Cd-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理想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植物修复中起关键作用,但利用青葙修复时其土壤群落演替规律尚不明确。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青葙修复Cd-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重金属生物累积特征,并结合二代扩增子绝对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结果表明,第28天时青葙镉、铅、锌含量分别为13.7、74.3、580 mg·kg^(-1),表现出富集镉、锌,耐受铅的能力。青葙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生长期呈U型趋势,且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p<0.05)。门水平上,第28天时根际微生物的绝对丰度较种植前土壤微生物增加了47.1%;属水平上,促生菌绝对丰度分别增加51.3%。根据相关性分析,Acidobacteriales_1、Chitinophagaceae、Candidatus_1、Saccharimonadales、Iamiaceae、Gemmatimonadaceae与青葙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对青葙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微生物网络分析表明,Chitinophagaceae和Candidatus_1是核心枢纽类群,显示出这两种微生物作为修复Cd-Pb-Zn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铅-锌复合污染 青葙 植物修复 根际微生物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7
作者 潘家媛 彭芃 +2 位作者 农接亮 申泰铭 解庆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度的土样BQ1、BQ2和BQ3中总石油烃(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86.05%、61.91%和43.87%;BS法中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75.76%、58.91%和38.48%。结合土样中石油烃各组分的降解情况发现,相比于BS法,BA法不仅对TPHs表现出更好的降解效果,还对高分子量组分表现出更好的降解能力。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Salegentibacter sp.、Halomonas sp.和Bacillus sp.3个菌属的总丰度最大增加了47.87百分点,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属,这说明两种生物修复方法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并增加与石油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生物强化 生物刺激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晓冰 朱彦光 +3 位作者 李帅 韦灵 陈廷速 甘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51-175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甘蔗种植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探究适宜的耕作管理方式,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典型甘蔗种植区内,设置粉垄耕作+无秸秆覆盖处理(T0)、免耕...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甘蔗种植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探究适宜的耕作管理方式,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典型甘蔗种植区内,设置粉垄耕作+无秸秆覆盖处理(T0)、免耕+无秸秆覆盖处理(NT0)、粉垄耕作+秸秆覆盖处理(TS)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等4个处理,原位监测其5、20和4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的变化及原因。[结果]秸秆覆盖处理(TS和NTS)相比于无覆盖处理(T0和NT0)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下同)且土温日变幅变幅较小,保持了土壤温度的稳定。粉垄耕作相比于免耕更有利于土壤热能的传导,升温迅速,在气温降低后具有增温效应。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T0处理在试验期土壤含水量比试验开始前提高31.3%,差异显著。整个研究期内5~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同一耕作处理下,TS比T0、NTS比NT0分别高出15.4%和5.7%;同一覆盖处理下,TS比NTS、T0比NT0分别高出11.3%和2.0%,差异均显著。同时,经粉垄耕作后下层土壤水分可供给上层。[结论]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有效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粉垄耕作+秸秆覆盖的耕作管理方式可作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耕作对土壤水分及降雨响应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帅 邓婉珍 +2 位作者 李健 陶涣壮 甘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36,共6页
为揭示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及土壤水分的降雨响应过程的影响,以广西喀斯特地区粉垄耕作和免耕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定位监测系统对0~10、10~30、30~50 cm土壤含水量及降雨量进行连续观测,并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 为揭示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及土壤水分的降雨响应过程的影响,以广西喀斯特地区粉垄耕作和免耕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定位监测系统对0~10、10~30、30~50 cm土壤含水量及降雨量进行连续观测,并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粉垄耕作的土壤总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在0~10、10~30、30~5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5.4%、69.7%、46.2%,差异显著(P<0.05)。②两种处理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程度均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中雨事件下,免耕仅在0~10 cm层土壤水分对降雨有较为明显的响应。在大雨和暴雨下,免耕10~30 cm层对降雨的响应时间分别滞后于粉垄耕作9 h和3 h,30~50 cm层分别为2 h和5 h。粉垄耕作的土壤含水量与降雨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对降雨有着极为显著的响应过程。③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整体上呈现随土壤深度先变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中雨、大雨和暴雨事件发生前,粉垄耕作30~5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均低于免耕,而降雨发生后30~50 cm层土壤含水量及变异系数均大于免耕,表明在降雨发生后粉垄耕作的深层土壤水分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综上,粉垄耕作改善了土壤环境,显著提升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及各层次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程度,从而使各层次土壤水分在降雨发生时得以快速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粉垄耕作 免耕 土壤特性 土壤水分 降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苗溪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华荣 李梦豪 +2 位作者 姚越 何妹 冯昭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广西德保县内苗铅锌矿是典型的以采代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矿山。为了研究该矿对内苗溪的污染情况,沿内苗溪采集了13个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Cu、As、Cd、Pb、Zn、Cr和Mn元素的总量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 广西德保县内苗铅锌矿是典型的以采代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矿山。为了研究该矿对内苗溪的污染情况,沿内苗溪采集了13个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Cu、As、Cd、Pb、Zn、Cr和Mn元素的总量和形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除Cr和Mn的平均含量低于背景值外,Cd、Zn、As、Pb、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518.53,52.64,31.53,12.37,2.58倍。沉积物中Cu、Cd、Zn、Cr和Mn含量沿内苗溪向下游呈增加趋势,As和Pb向下游则呈减少趋势。(2)沉积物中Cu在大部分采样点以残渣态为主,沿内苗溪上游至下游,As元素有机物结合态呈增加趋势,Cd可交换态呈减少趋势,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增加趋势,Pb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态均有所增加,Zn可交换态明显减少,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增加趋势,Cr元素以可交换态为主,无明显变化趋势,Mn元素碳酸盐结合态呈增加趋势,可交换态呈减少趋势。(3)沉积物相关性表明,Zn与Cd,Pb与As及Cr与Mn三组元素中存在明显同源性。地累积指数表明,Cd为极严重污染,Zn为强-极严重污染,As为中等-强污染,Pb为中等污染,Cu为轻度-中等污染,Cr和Mn为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沉积物复合潜在生态风险极高,Cd、As、Pb、Zn生态风险程度较高,Cu、Mn、Cr为低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矿山 广西内苗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重金属高背景地区石漠化程度对土壤汞形态及迁移特征影响
11
作者 叶丽丽 熊林 +3 位作者 陈余道 陈永山 宋波 蒋金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7-883,共7页
广西石漠化分布较广且已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部分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汞(Hg)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深入了解石漠化程度对重金属汞形态及迁移态影响,采集环江县汞地质背景值较高的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等石... 广西石漠化分布较广且已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部分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汞(Hg)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深入了解石漠化程度对重金属汞形态及迁移态影响,采集环江县汞地质背景值较高的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等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并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三步连续萃取法,对汞的形态(移动态、半移动态和不可移动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中不同组分汞含量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汞的移动性和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汞高地质背景石漠化土壤中汞含量在0.3~4.5 mg/kg,平均约3.46 mg/kg;土壤汞形态以半移动态汞为主要形态,约69%~80%,平均为75.3%;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与可移动态汞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土壤总铁、总锰、总铝、游离氧化铁、游离氧化锰与3种形态汞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石漠化程度的加剧促进了土壤中总汞浓度提高,也促进了土壤汞形态向可移动态汞转化,增加了土壤汞的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污染 形态分析 迁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石漠化地区多重金属复合胁迫对玉米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悠然 李顺安 +2 位作者 熊林 叶丽丽 蒋金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79-2085,共7页
为了解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玉米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采集广西阳朔县9个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农田土壤,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广西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对玉米株高及生物量的积累起到低浓促进高浓抑制的... 为了解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玉米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采集广西阳朔县9个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农田土壤,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广西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对玉米株高及生物量的积累起到低浓促进高浓抑制的作用。重金属复合污染显著影响玉米植物酶活性(P<0.05),低浓度的有效态重金属能够降低玉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高浓度有效态重金属促进玉米丙二醛活性。随有效态重金属浓度增加,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则呈现低浓度下降高浓度上升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d、As对玉米体内SOD、POD活性表现出协同作用。而土壤中有效态Hg对玉米体内SOD、POD活性均表现出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玉米 多金属 土壤污染 植物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壤多金属胁迫对水稻重金属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畅凯旋 叶丽丽 +1 位作者 陈永山 蒋金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5,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下,多金属胁迫对水稻植株的株高、生物量、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含量]的...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下,多金属胁迫对水稻植株的株高、生物量、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及水稻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综合污染负荷指数PLI(Pollution load index)与水稻株高、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当PLI为5.96时,水稻植株在苗期逐渐枯黄并死亡。与无污染对照(CK)相比较,重金属污染程度Ⅰ~Ⅴ处理的水稻株高分别降低了32.79%、30.99%、69.14%、63.40%和73.55%,地上生物量分别减少42.89%、37.77%、93.44%、79.98%和85.88%,且差异显著(P<0.05)。随PLI增加,水稻对重金属积累增加,水稻植株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大于地上部分,且重金属积累量Zn>Cd>Pb>Hg>As,水稻对重金属生物累积系数BCF表现为Cd>Hg>Zn>As>Pb。PLI与叶片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SOD活性及MDA含量呈正相关,与Chl含量呈负相关。其中PLI为4.36时,水稻幼苗叶片中SOD活性达最大值235.02 U·g^(-1)FW,PLI为5.96时,水稻幼苗叶片中POD活性和MAD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55.54 U·g^(-1)FW和41.48 nmol·g^(-1)FW。多金属胁迫下,水稻能够通过抗氧化酶系统减少植株受到的损害,但当污染负荷指数过大、影响水稻生长的时候,水稻就会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多金属复合污染 水稻 重金属积累 植物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甘蔗地土壤收缩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思文 李振东 +4 位作者 陈晓冰 张金莲 马蕊 陈廷速 甘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2-1208,共7页
广西喀斯特地区干湿季节明显,旱地土壤在干湿交替过程中的土壤胀缩易导致土壤裂隙产生,从而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存与运移。本研究以广西南宁里建农业科学院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利用Soil Shrinkage Simulator(SSS)... 广西喀斯特地区干湿季节明显,旱地土壤在干湿交替过程中的土壤胀缩易导致土壤裂隙产生,从而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存与运移。本研究以广西南宁里建农业科学院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利用Soil Shrinkage Simulator(SSS)软件对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甘蔗地土壤进行土壤线性伸展系数变化和土壤收缩曲线拟合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收缩特征曲线拟合值和原状土壤样品实测值拟合度较高(R^2>0.94);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土壤线性伸展系数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的线性伸展系数越大,收缩越明显;相较于免耕条件下,耕作能够影响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调节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收缩能力。因此,研究广西喀斯特地区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收缩变化可以为广西喀斯特地区合理开展甘蔗种植及土壤保水保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收缩 线性伸展 收缩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热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彦光 李帅 +3 位作者 甘磊 李健 Saeed Rad 陈晓冰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8-86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性质的动态变化,为合理有效利用水热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甘蔗种植地进行研究,定位监测粉垄耕作(T)处理和免耕(NT)处理方式下,5、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性质的动态变化,为合理有效利用水热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甘蔗种植地进行研究,定位监测粉垄耕作(T)处理和免耕(NT)处理方式下,5、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并结合土壤基本参数,分析2个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热导率和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NT处理受其质地影响,土壤温度的分布为5 cm>40 cm>20 cm,差异均显著(P<0.05,下同);T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质地,其土壤温度分布为5 cm>20 cm>40 cm,差异均显著。研究期内,T处理土壤热导率在20 cm以上土层高于NT处理。T处理有利于降水入渗、储水性能良好、下层水分可供给上层等效果,相比于NT处理改善了土壤热导率沿土壤剖面的分布。同时,不同降水条件下,处理间的土壤热通量变化相同:NT处理在5~20 cm层大于T处理,而在20~40 cm层小于T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T处理土壤热通量由上至下减小,变化规律明显;而NT处理上下层间波动较大。【结论】粉垄耕作处理相比于免耕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地区的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分布,土壤热导率和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更具稳定性和规律性,可作为广西地区农业种植和管理方式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粉垄耕作 土壤温度 土壤热导率 土壤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豆/旱稻间作与肥料协同作用对矿泥、赤泥土壤化处置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诚豪 成官文 +3 位作者 王云龙 曾玉辉 张正林 黄振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28,共9页
针对矿泥、赤泥大规模堆存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以脱水矿泥、赤泥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化处置基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指标入手,探究黄豆/旱稻间作与肥料协同作用对纯矿泥基质及矿泥+赤泥混合基质土壤化效果的影响。... 针对矿泥、赤泥大规模堆存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以脱水矿泥、赤泥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化处置基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指标入手,探究黄豆/旱稻间作与肥料协同作用对纯矿泥基质及矿泥+赤泥混合基质土壤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化处置时间的延长,两种基质的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土壤化过程中始终满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要求;在土壤化处置115 d后,两种基质的pH值均在8.5以下,满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技术规范》(HJ 651—2013)的要求;矿泥、赤泥混合土壤化处置基质和纯矿泥土壤化处置基质中全氮含量均达到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中的一级水平,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2级和4级水平,有效磷含量均为4级水平以上,有机质含量均达到4级水平;在土壤化处置过程中基质粒径增大,容重下降,有利于作物种植;经过黄豆/旱稻间作与肥料协同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种群丰富度提高,物种种群分布更加均匀,生态系统更加健康。本研究结果可为矿泥、赤泥土壤化处置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泥 赤泥 土壤化 肥料 黄豆/旱稻间作 协同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昊 吴志强 +4 位作者 乔梁 黄亮亮 何佳洋 孙扬言 李育森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28-3737,共10页
【目的】明确现阶段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并从各水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广西外来鱼类入侵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内陆水域为研究区域,在主要水系设34个采样点,于2023年2月(春季)、2023年5—6月(夏季)... 【目的】明确现阶段广西内陆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组成,并从各水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其分布特征,为广西外来鱼类入侵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内陆水域为研究区域,在主要水系设34个采样点,于2023年2月(春季)、2023年5—6月(夏季)、2023年8—9月(秋季)及2023年11—12月(冬季)连续4个季度以渔船捕捞方式采集外来鱼类样本,然后通过Jaccard相似系数(Jsc)分析不同水系外来鱼类分布相似性,并以主坐标分析(PCoA)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探讨不同水系外来鱼类分布差异。【结果】在广西内陆水域34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外来鱼类7690尾,隶属于7目13科20属23种。其中,鲈形目数量最多(9种),占39.13%;以水产养殖为目的引种外来鱼类19种,占82.61%;来自亚洲和北美洲的外来鱼类各7种,分别占30.43%。从广西内陆水域各水系外来鱼类分布情况来看,红水河的外来鱼类数量最多(16种),南盘江外来鱼类物种数最少(7种);分布样点范围最广的外来鱼类是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分布范围占比均为97.06%;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齐氏罗非鱼,为89.71%。基于Jsc的外来鱼类分布相似级别判定结果显示,极相似的水系有浔江—黔江(Jsc=0.93)、浔江—右江(Jsc=0.93)、红水河—黔江(Jsc=0.81)和红水河—浔江(Jsc=0.76),极不相似的水系为南盘江—贺江(Jsc=0.23);PCoA分析结果显示,浔江、黔江、柳江、贺江、南盘江、邕江郁江和右江之间有明显分离。【结论】在广西内陆水域共采集到23种外来鱼类,多为水产养殖引种鱼类,分布特征上表现为干流外来鱼类物种多、支流外来鱼类物种少。广西内陆水域各水系外来鱼类物种组成存在相似之处,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革胡子鲇已广泛分布。因此,亟待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引种鱼类的养殖管理,避免新引入外来鱼类的逃逸及已逃逸外来养殖鱼类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种类组成 分布特征 Jaccard相似系数(Jsc) 广西内陆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
18
作者 陶涣壮 彭扬建 +2 位作者 甘磊 马蕊 程芳丽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1,共7页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甘蔗及梨树植被覆盖的土壤为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通过对每个试验区面积为135 m×105 m的100个测量点应用滴水穿透时间法(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进行土壤斥水...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甘蔗及梨树植被覆盖的土壤为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通过对每个试验区面积为135 m×105 m的100个测量点应用滴水穿透时间法(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进行土壤斥水性测量,利用土壤含水量确定干旱(0.062±0.025)cm^3·cm^(-3)、中等(0.151±0.045)cm^3·cm^(-3)和湿润(0.237±0.086)cm^3·cm^(-3)的土壤水分条件。运用地统计方式,对土壤斥水性进行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WDPT的大小均表现出梨树地最大,甘蔗地次之,大豆地最小,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大小的变化一致,但是在中等水分条件下,WDPT均值大豆地高于甘蔗地,同时3个试验区的滴水入渗持续时间都达到最大。土壤斥水性的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水分条件下,3个试验区的空间结构比基本上大于75%,空间相关性较强。在土壤斥水性的高阈值空间分布上,甘蔗地的稳定性比大豆地强,而梨树的空间分布稳定性最弱。研究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会对土壤斥水性空间稳定性产生干扰,但土壤本身仍具有恢复其空间分布稳定性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覆盖 土壤含水量 WDPT 地统计分析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某露天矿区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的孔隙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松 张硕 +3 位作者 张钰 张红霞 黄太庆 甘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7,共9页
广西铝土矿区复垦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复垦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其微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为探究当地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选取草地复垦模式(RG)和裸地复垦模式(RW),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扫描40 cm的原状土柱,用Avizo2020渲染功能,结合Ima... 广西铝土矿区复垦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复垦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其微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为探究当地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选取草地复垦模式(RG)和裸地复垦模式(RW),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扫描40 cm的原状土柱,用Avizo2020渲染功能,结合Image J软件及其插件获得表征土壤孔隙二维分布和三维特征的参数,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构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RG处理模式土壤中二维小、中孔隙数量较RW处理模式有所减少,大孔隙数量较RW处理模式明显增多。在0~20 cm土层深度内,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面密度相较于RW处理模式降低了近30%;在20~40 cm土层深度内,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面密度和孔隙复杂度均大于RW处理模式。RG处理模式下的三维总孔隙数较RW处理模式明显降低,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度(3.046%)高于RW处理模式(2.900%),说明RW处理模式的孔隙多但并不是大孔隙。RG处理模式的连通度(0.399)大于RW处理模式(0.273),弯曲度和比表面积(1.329,4.026 mm^(-1))小于RW处理模式(1.342,4.334 mm^(-1))。在三维结构中,因2个处理模式的复垦年限均为2 a,两者孔隙结构均以点状形式分布,同时呈现出倾斜层状结构。但相较于RW,RG处理模式下的孔隙多为大孔隙,存在清晰可见的长条状孔隙,这预示着RG处理模式下的土壤朝着更为稳定的结构发展。因此,在广西露天铝土矿区的土壤复垦过程中,草地复垦模式更能促进土壤结构和水肥运移通道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模式 孔隙特征 CT扫描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箱模型的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河小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孔纯正 张红艳 +3 位作者 代俊峰 吕玉娟 李子涛 万祖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63,共6页
受岩溶地貌分布和岩溶发育的影响,岩溶地区降雨径流过程复杂,径流模拟有助于识别岩溶地区径流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河小流域岩溶地貌特点,建立双水箱并联错时模型,采用以Excel为基础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参数优... 受岩溶地貌分布和岩溶发育的影响,岩溶地区降雨径流过程复杂,径流模拟有助于识别岩溶地区径流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河小流域岩溶地貌特点,建立双水箱并联错时模型,采用以Excel为基础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参数优选。以睦洞河小流域实测出流量为评价依据,采用相对误差、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和相关系数对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径流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率定期的年均相对误差为7.5%、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63、相关系数为0.72,验证期的年均相对误差为10.5%、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56、相关系数为0.63,说明模型能够在研究区得到良好的模拟效果。对睦洞河小流域水箱模型径流模拟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下渗性能、岩溶快速流和慢速流的存在以及岩溶基流等岩溶地貌特点主要影响岩溶小流域的径流分配和产流量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箱模型 岩溶湿地 径流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