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大瑶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
1
作者 蒋发兰 韦朝敏 +6 位作者 覃祥 黄力强 王国中 陈飞伶 卢峰 徐占勇 刘汉康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5期52-59,共8页
为探究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4年采用标准地法,对八角林、马尾松林、软阔林、杉木林和硬阔林等5种类型森林设置了18个标准样地,系统调查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硬阔林的碳储量最高,为26037t&... 为探究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4年采用标准地法,对八角林、马尾松林、软阔林、杉木林和硬阔林等5种类型森林设置了18个标准样地,系统调查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硬阔林的碳储量最高,为26037t·hm^(-2);软阔林、八角林、马尾松林的碳储量居中;最低的是杉木林,为20736t·hm^(-2)。不同森林类型中,乔木层碳储量最高的是硬阔林,为8627t·hm^(-2);其次是马尾松林,为7869t·hm^(-2);最低的是八角林和软阔林,分别为4911、4459t·hm^(-2)。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分配表现出“树干最高、树根和树枝居中、树叶最低”的规律。幼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碳储量分别为0~145、015~049、079~279t·hm^(-2),且均表现为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土壤层碳储量最高的是软阔林,为17514t·hm^(-2);其次是硬阔林和八角林,分别为17139、16937t·hm^(-2);最低的是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分别为14540、14034t·hm^(-2)。地上植被层和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合计占比超过92%。本研究结果可为大瑶山地区森林碳汇功能评估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分配格局 广西大瑶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网络建设
2
作者 卢峰 蔡会德 +5 位作者 苏宏新 童德文 文娟 梁永延 覃志伟 罗蔚生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75-82,共8页
野外台站是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分析广西生态区位和林草资源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提出了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构想。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与分层抽样相结... 野外台站是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分析广西生态区位和林草资源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基础上,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提出了广西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构想。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广西全域范围内划分相对均质的9个生态地理分区,并按照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等原则规划布局森(竹)林、湿地、荒漠(石漠)、草地、城市等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25个。构筑以国家台站为重点、地方台站为补充的上下衔接、横联区内外观测的定位观测研究网络,解答重大科学问题,服务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西,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定位观测研究 网络建设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广西典型森林固碳能力多情景模拟
3
作者 徐占勇 蔡会德 +6 位作者 易静 唐秋月 柳雄辉 卢峰 罗蔚生 唐涛 李成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5,共15页
【目的】科学评估和预测区域森林固碳能力,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通过模拟未来不同经营策略情景下广西典型森林的固碳动态,为探索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提升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理论建立了... 【目的】科学评估和预测区域森林固碳能力,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通过模拟未来不同经营策略情景下广西典型森林的固碳动态,为探索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提升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理论建立了广西典型森林固碳能力的系统仿真模型,预测2020—2060年森林的碳储量构成、固碳量及固碳能力。通过调整消耗率、主伐年龄、生长率等关键指标,设定3种森林经营情景模式(保护优先、结构调整、综合调控),分析各情景下森林固碳能力变化。【结果】1)2020—2060年广西典型森林蓄积量显著增长,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50.57%,林分质量显著提升;2)森林固碳能力进一步提高,预测期末碳储量和固碳量较基准年分别提高59.31%和62.23%,商品林的固碳量及固碳速率比公益林更具优势;3)不同情景下的森林固碳能力均呈增长态势,其中情景3(综合调控)的森林固碳能力提升速率最高,预测期内的平均固碳量分别比情景1(保护优先)和情景2(结构调整)高0.67和5.32 TgC/a。【结论】SD模型可有效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广西典型森林固碳能力及演变过程,预测结果表明2020—2060年广西典型森林固碳能力持续提升且潜力巨大,通过科学经营措施提升中幼林生长率可有效促进森林固碳增汇。本研究可为制定差异化森林经营策略与区域“碳中和”路径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森林 碳中和 固碳能力 系统动力学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谭必增 柳雄辉 +7 位作者 蔡会德 卢峰 蒙检 唐秋月 覃琨 徐占勇 覃志伟 罗蔚生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16,共11页
探究天然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天然林保护及其碳汇监测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3个年度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一元生... 探究天然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天然林保护及其碳汇监测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3个年度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一元生物量模型结合含碳率计算植被碳储量,探讨其在不同林分密度、立木类型和径级的分配特征,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林分因子与环境因子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2005-2015年植被碳储量逐年增长,其中2010-2015年的增长量[(9.25±6.53)t/hm^(2)]显著高于2005-2010年[(1.30±11.30)t/hm^(2)]。(2)从林分结构分析,中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保留木(贡献95%以上碳储量)、中径级林分(碳储量占比近60%)是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3)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碳储量变化量与株数变化量、郁闭度变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P<0.01),而与胸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均对植被碳储量变化量有显著影响。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株数、郁闭度和胸径等林分因子是影响植被碳储量变化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广西大瑶山天然阔叶林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与动态变化规律,并解析了关键影响因子,可为广西天然林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大瑶山 天然阔叶林 植被碳储量 碳储量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森林土壤养分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5
作者 罗蔚生 唐秋月 +4 位作者 蔡会德 卢峰 蒙检 柳雄辉 莫奇京 《水土保持通报》 2025年第5期91-102,244,共13页
[目的]分析广西大瑶山森林土壤养分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亚热带山地森林群落分布格局和森林水文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大瑶山不同海拔梯度的表层土壤(0—10 cm,10—... [目的]分析广西大瑶山森林土壤养分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亚热带山地森林群落分布格局和森林水文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大瑶山不同海拔梯度的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养分进行分析。[结果](1)大瑶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变化规律。土壤最大持水量、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波动性递增趋势,变异系数均超过40%,显示强空间变异特征;而土壤容重与pH值则随海拔梯度上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全磷、全钾含量在海拔梯度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2)在垂直剖面上,0—10 cm土壤层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较10—20 cm土壤层分别高出65.21%,57.07%和55.24%,呈现典型的“表聚性”特征。(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容重、全氮、水解氮等指标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有机质通过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强胶体吸附及微生物矿化作用提升团聚体稳定性与养分有效性,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和促进物质循环。[结论]大瑶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沿海拔梯度显著增加(变异系数>40%),在0—10 cm土壤层较10—20 cm土壤层均高出50%以上,呈典型“表聚性”。有机质与容重、氮素等指标显著相关,表明其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可有效促进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海拔 差异性分析 广西大瑶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岑王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与种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于瀛 罗应华 +2 位作者 刘朝阳 蒙检 黄毅杰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145-153,共9页
种间联结及种间相关性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基于岑王老山1 hm^2样地中胸径大于1 cm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种间联结(AC)系... 种间联结及种间相关性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基于岑王老山1 hm^2样地中胸径大于1 cm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种间联结(AC)系数、Ochiai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PCA排序,对群落中13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种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显示:(1)群落总体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群落正处于演替的稳定阶段;(2)种间联结性与种间相关性分析中的正负关联比均未超过1,但达到显著正关联的种对数明显大于达到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说明群落整体联结性与群落中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关系更为密切;(3)相关性检验中虽然结果相似,但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更为灵敏;(4)生态种组的划分与相关性检验表现出一致性,说明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对其种间关系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性 种间相关性 相关性检验 生态种组划分 岑王老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成效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占勇 卢峰 +4 位作者 罗蔚生 童德文 李晓勇 李伟 刘频 《湖南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14-19,共6页
以17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块抚育间伐样地和3块对照样地,并于试验前(2013年9月)和试验4年后(2017年9月)对样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的生长,但在短期内对林分蓄积量的促增... 以17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块抚育间伐样地和3块对照样地,并于试验前(2013年9月)和试验4年后(2017年9月)对样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的生长,但在短期内对林分蓄积量的促增效果不明显;抚育间伐促进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更新生长,抚育间伐样地灌木和草本的种类、高度和盖度的变化量均大于对照样地,抚育间伐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的变化量大于对照样地,且Shannon-Weiner指数的变化量抚育间伐与对照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抚育间伐 人工林生长 林下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