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核素联合示踪珊瑚礁区颗粒物动力学过程
1
作者 罗柱 林武辉 +2 位作者 王一潼 黄思宇 余克服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6-1586,共11页
利用高纯锗γ谱仪对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区的沉降物、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中多种放射性核素开展联合分析.在利用^(40)K、颗粒活性核素^(234)Th_(ex)和^(7)Be以及^(238)U-^(232)Th(^(228)Ra)-^(40)K/10三角图解等多核素示踪手段共同证... 利用高纯锗γ谱仪对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区的沉降物、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中多种放射性核素开展联合分析.在利用^(40)K、颗粒活性核素^(234)Th_(ex)和^(7)Be以及^(238)U-^(232)Th(^(228)Ra)-^(40)K/10三角图解等多核素示踪手段共同证实涠洲岛西侧沉降物来源于表层沉积物再悬浮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过剩^(210)Pb的恒定通量恒定沉积速率模式定量计算了涠洲岛西侧海域两柱样(WZ16和WZ20)沉积速率分别为1.46×10^(-3)和2.25×10^(-3)cm/d,该结果仅为相邻站位沉降速率(295×10^(-3)和252×10^(-3)cm/d)的0.50%和0.89%,表明99%以上的沉降物会经历多次强烈的再悬浮过程,最终才能埋藏进入沉积柱样.此外,本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沉降通量的涠洲岛西侧珊瑚礁区仍有较高的珊瑚幼体补充量,推测是由于强烈的生源沉积物再悬浮为珊瑚虫提供了丰富的异养能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放射性核素 物源识别 沉积速率 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类型珊瑚礁灰岩弹性波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坤 孟庆山 +1 位作者 汪稔 吴文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81-3089,共9页
基于岩石弹性波特性的地震方法是目前地球物理勘探中最主要的方法,岩石中弹性波传播速度是联系岩石物理力学特性与地质学的有效桥梁。对于海相生物成因的珊瑚礁灰岩而言,其弹性波特性研究是了解珊瑚礁体内部整体性质的有效途径。研究表... 基于岩石弹性波特性的地震方法是目前地球物理勘探中最主要的方法,岩石中弹性波传播速度是联系岩石物理力学特性与地质学的有效桥梁。对于海相生物成因的珊瑚礁灰岩而言,其弹性波特性研究是了解珊瑚礁体内部整体性质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珊瑚礁灰岩的弹性纵波速度与干密度、回弹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孔隙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不同结构类型珊瑚礁灰岩弹性波特性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珊瑚骨架灰岩和珊瑚砾块灰岩均匀性较好,珊瑚砾屑灰岩和珊瑚砂屑灰岩离散性较大。基于珊瑚礁灰岩纵波速度与干密度、孔隙度以及回弹值之间的关系,结合某珊瑚礁体钻孔岩芯沿深度变化的回弹值信息以及岩芯薄片光学检测结果,提出一个基于纵波速度的珊瑚礁灰岩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可靠度和适用性。运用岩石二相体模型基本原理,建立了修正的时间平均公式,而不同结构类型珊瑚礁灰岩弹性波特性均符合雷莫亨特-加德纳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灰岩 结构类型 弹性波 孔隙度 质量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灰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坤 孟庆山 +3 位作者 汪稔 俞缙 吴文娟 余克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9,共8页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部署,珊瑚礁灰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具有实际的战略意义和迫切需要。通过纵横观对比分析南海、红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亚丁湾地区珊瑚礁灰岩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定量地展现了海相生...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部署,珊瑚礁灰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具有实际的战略意义和迫切需要。通过纵横观对比分析南海、红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亚丁湾地区珊瑚礁灰岩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定量地展现了海相生物成因的珊瑚礁灰岩的特殊性。与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相比,珊瑚礁灰岩离散性较大,特别是孔隙率有所偏大,强度有所偏小,这与珊瑚等原生生物结构复杂、疏松多孔以及非均质性的固有特征相吻合,进而提出珊瑚礁灰岩物理力学特性具有“结构效应”。珊瑚礁体内部表现出软硬互层交替的垂直分带现象,究其原因是珊瑚礁灰岩孔隙发育程度不均匀、强度软硬不一以及结构构造无序性的整体宏观体现,从某珊瑚礁体地层划分的角度定量地揭示了珊瑚礁岩体的“成岩作用类型交替演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灰岩 工程地质 结构复杂 疏松多孔 软硬互层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放射性核素的沉积物源识别技术探索与优化——以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系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武辉 杜陨峰 +5 位作者 余克服 杜金秋 莫珍妮 李英花 何贤文 莫敏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8-66,共9页
物质来源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放射性核素在沉积地球化学中的应用探索仍较为匮乏。本研究利用高纯锗γ谱仪同时测量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三大典型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 物质来源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放射性核素在沉积地球化学中的应用探索仍较为匮乏。本研究利用高纯锗γ谱仪同时测量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三大典型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28)Ra、^(40)K),分析3种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探索基于放射性核素的一维视角下活度特征、二维视角下核素对与活度比值、三维视角下三角图解的指纹表征技术,识别沉积物中不同物质的来源,并尝试推广至中国不同海域。本研究强调三维指纹表征技术—基于核素活度的^(238)U-^(232)Th(^(228)Ra)-^(40)K/10三角图解可以综合展示3种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大小、组成比例、空间分布等信息,指出^(238)U-^(232)Th(^(228)Ra)-^(40)K/10三角图解可能是沉积物中物源识别的一种优化方法,可为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中的现有代用指标工具库提供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地球化学指标 沉积物源 红树林 珊瑚礁 海草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记录的全新世ENSO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悦儿 余克服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共13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烈的年际振荡,对全球天气及气候有重要影响。全新世作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质时段,重建该时段ENSO的活动历史、探索ENSO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提高对未...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烈的年际振荡,对全球天气及气候有重要影响。全新世作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质时段,重建该时段ENSO的活动历史、探索ENSO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提高对未来ENSO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基于珊瑚这一热带海洋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载体,首先介绍从珊瑚骨骼指标中提取ENSO信号、衡量ENSO变率的方法;再梳理珊瑚记录的ENSO变率在早、中、晚全新世的变化历史;最后总结基于珊瑚记录得出的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的ENSO变化机制。结果显示:珊瑚记录的ENSO信号可直接从其环境代用指标的极值变化中识别;或通过谱分析、滤波等方法提取环境代用指标在时间序列中的ENSO周期,再使用阈值分析、滑动窗口等方法定量分析ENSO的频率和振幅变化。珊瑚记录显示,全新世ENSO呈波动变化的特征,总体呈现自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ENSO变率不断减弱,而晚全新世ENSO变率持续增强的趋势。基于珊瑚记录得出,岁差变化引起的地表太阳辐射分布变化是全新世百年-千年尺度ENSO变化的主要因子,而气候系统内部驱动可能是全新世年际-年代际尺度ENSO波动的主要原因。与全新世一万多年的时间跨度相比,珊瑚记录的时间窗口累计仅数百年,远未达到揭示EN-SO活动规律和变化机制的程度,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延长珊瑚记录的时间序列长度、扩大珊瑚记录的空间区域来源,以揭示ENSO变化的规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变率 全新世 珊瑚 波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涠洲岛海域海水磷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高分辨率珊瑚记录的证据
6
作者 陈裕月 姜伟 +1 位作者 杨浩丹 余克服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6,共11页
表层海水磷(P)含量变化是评价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含量的重要参数,对地球环境演变过程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海水表层P含量变化缺乏长时间尺度记录,影响因子尚未明确。珊瑚骨骼P/Ca是反演海水P含量的可靠指标... 表层海水磷(P)含量变化是评价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含量的重要参数,对地球环境演变过程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海水表层P含量变化缺乏长时间尺度记录,影响因子尚未明确。珊瑚骨骼P/Ca是反演海水P含量的可靠指标,被广泛用于重建高分辨率海水P含量变化历史。本研究以涠洲岛西北部连续生长珊瑚为研究对象,基于珊瑚氧同位素建立1985—2015年的年龄框架,重建1985—2014年月分辨率的珊瑚P/Ca变化历史。不同年份的珊瑚P/Ca值及其季节变化较大,在1998—2003年之间珊瑚P/Ca值较低,普遍低于年平均值。珊瑚P/Ca比值变化与季风强度变化存在极大相关性(P<0.05),季风、台风盛行期珊瑚P/Ca值明显增加,说明海表风速是该区域海水P含量变化的主控因素。此外,火山爆发、石油泄露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也会造成P含量短暂性升高,但影响时长有限。降雨量年际变化及干湿季变化与P/Ca值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陆源物质对海水P含量变化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循环对制糖固废共水热碳化影响机制研究
7
作者 陈思思 薛宇阳 +5 位作者 唐兴颖 王智洁 张莹莹 钱黎黎 李尚泽 王英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4-1374,共11页
本研究以糖厂滤泥和甘蔗渣为原料,在240℃-60min-质量比5:1条件下共水热碳化,研究液相循环对共水热碳化固液相产物影响,并探究其反应路径.结果表明,液相循环促进了共水热碳化的反应进程,水热炭性质明显改善.随着液相循环进行,水热炭产... 本研究以糖厂滤泥和甘蔗渣为原料,在240℃-60min-质量比5:1条件下共水热碳化,研究液相循环对共水热碳化固液相产物影响,并探究其反应路径.结果表明,液相循环促进了共水热碳化的反应进程,水热炭性质明显改善.随着液相循环进行,水热炭产率和高热值(HHV)大幅提高,灰分含量显著降低,其表面微球结构数量增多,第二次循环后水热炭获得最大比表面积31.2m^(2)/g,基团CH_(X),C-C/C=C和-C-OR/-C-NR含量呈上升趋势,而C=O/C=N和-COOR含量明显减少;液相产物中有机酸和酮类含量增多,芳香族化合物从0.31%增加到13.75%,碳氢化合物、酰胺类和酯类减少.液相循环下,有机酸积累形成的酸性环境催化了水解等反应的发生,并促进美拉德反应的进行,有效提高水热炭的芳构化程度,有利于强化水热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使其提供更多的化学位点,赋予了水热炭更优异的吸附性能,提高其土地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循环 共水热碳化 水热炭 糖厂滤泥 甘蔗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涠洲岛海域Merulinidae珊瑚文石骨骼和海水间微量元素分配系数:来自珊瑚种属和瑞利分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湘湘 姜伟 +3 位作者 刘凌丹 刘津 刘雨纯 余克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2-72,共11页
微量元素在珊瑚文石骨骼和海水间的分配过程是控制海水中微量元素进入珊瑚骨骼的关键环节,表征该分配过程的分配系数(KD)常用于时间序列上的海水微量元素含量重建。由于缺乏珊瑚和海水的原位研究,我们对珊瑚文石骨骼与海水之间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珊瑚文石骨骼和海水间的分配过程是控制海水中微量元素进入珊瑚骨骼的关键环节,表征该分配过程的分配系数(KD)常用于时间序列上的海水微量元素含量重建。由于缺乏珊瑚和海水的原位研究,我们对珊瑚文石骨骼与海水之间微量元素的分配行为的了解非常有限,这严重阻碍了我们对于准确的海水化学定量数据的获取。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南海北部涠洲岛海域的两种典型的造礁石珊瑚种(网状菊花珊瑚(Goniastrea retiformis)和八重山扁脑珊瑚(Platygyra yaeyamaensis))和周围原位表层海水中的5种微量元素(Cu、Zn、Pb、Cd和Cr)进行研究,估算了这些微量元素在珊瑚文石骨骼和海水之间的分配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微量元素在网状菊花珊瑚和八重山扁脑珊瑚文石骨骼和海水间的分配系数分别为3.65和3.49(Cu);0.57和0.97(Zn);1.06和1.42(Pb);0.88和1.01(Cd);0.66和0.60(Cr)。结合前人报道的各个种属珊瑚的分配系数,我们发现不同珊瑚种属Cu、Zn、Pb和Cd的KD值存在显著差异,而Cr的KD值差异则相对较小。此外,微量元素KD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瑞利分馏的影响,该影响与KD值的大小有关。本研究为珊瑚文石骨骼和海水间分配系数提供了较为准确的KD值,为未来的珊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并扩展了我们对海洋生物成因矿物晶格的化学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海水 瑞利分馏 微量元素 裸肋珊瑚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潮位序列的潮汐特征研究
9
作者 陈旭 翁培耀 陈振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潮汐是钦州湾的主要海洋动力,对物质输运、海洋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共13年的水位观测资料,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偏度计算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钦州湾长时间的潮汐变化、潮不对称性特征... 潮汐是钦州湾的主要海洋动力,对物质输运、海洋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共13年的水位观测资料,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偏度计算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钦州湾长时间的潮汐变化、潮不对称性特征及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钦州湾验潮站潮汐以O_(1)、K_(1)分潮占优,属于规则全日潮。主要分潮振幅有显著的年际变化,2008年为最小值,O_(1)为95.82 cm,K_(1)为88.18 cm,M_(2)为39.53 cm;2016年达到最大值,O_(1)为104.27 cm,K_(1)为95.15 cm,M_(2)为46.16 cm,这一变化与月赤纬角的变化有关。钦州湾潮不对称现象显著,涨潮历时比落潮历时多2-3 h,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半日分潮和全日分潮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主要贡献来源于O_(1)、K_(1)、M_(2)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总潮汐偏度的80.97%-83.51%。钦州湾海平面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上升速率约为0.96 cm/a,高于同期南海沿海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研究成果可为钦州湾防灾减灾和港口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调和分析 潮汐特征 偏度 潮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铁形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磷形态的相关性
10
作者 莫小荣 彭传沼 +4 位作者 杨斌 宁志铭 周姣娣 黄海方 亢振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2-500,共9页
[目的]揭示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铁形态的分布特征及铁磷相关性,为茅尾海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分级浸提法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铁和磷进行分离与测定.[结果]1)沉积物各形态总铁(∑Fe)含量范围为8.88~52.35 g/kg... [目的]揭示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铁形态的分布特征及铁磷相关性,为茅尾海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分级浸提法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铁和磷进行分离与测定.[结果]1)沉积物各形态总铁(∑Fe)含量范围为8.88~52.35 g/kg,均值为31.20 g/kg,变异系数为41.87%,其含量东北部高于西南部;不同形态铁平均含量依次为残渣态铁(Fe-5)>Fe-Mn氧化物态铁(Fe-3)>有机态铁(Fe-4)>碳酸盐结合态铁(Fe-2)>可交换态铁(Fe-1),其中Fe-5和Fe-3分别占∑Fe含量的64.11%和28.42%,∑Fe和不同形态铁含量高值区均位于钦江入海河口区.2)相关性分析显示,Fe-2含量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Fe-3、Fe-5和∑Fe含量均与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各形态总磷(∑P)和粉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显示,TOC、TN、∑P对沉积物∑Fe和不同形态铁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盐度对其影响较小.3)Fe-3、Fe-5、有效铁(BFe)、∑Fe与铁结合态磷(Fe-P)、原生碎屑磷(De-P)、无机磷(IP)、有机磷(OP)、∑P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Fe/∑P均>20,且高值区均位于入海河口区.[结论]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Fe及不同形态铁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Fe-5和Fe-3是控制表层沉积物∑Fe含量空间分布的主要铁的赋存形态.有机质和营养盐是控制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Fe及不同形态铁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铁对磷形态存在显著正相关,暗示铁对沉积物磷的释放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形态 分布 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岛礁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健健 胡明鉴 汪稔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90,48,共7页
我国热带海洋地区珊瑚岛礁星罗棋布,岛礁地下水对海洋环境和植物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岛礁地下水的演化机制,基于西沙某珊瑚岛礁水文地质勘察和野外水样品采集分析,开展岛礁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离子现场和室内测试,分析珊瑚岛礁... 我国热带海洋地区珊瑚岛礁星罗棋布,岛礁地下水对海洋环境和植物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岛礁地下水的演化机制,基于西沙某珊瑚岛礁水文地质勘察和野外水样品采集分析,开展岛礁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离子现场和室内测试,分析珊瑚岛礁地下水水化学总体分布特征和主要离子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研究区地下水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岛礁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和Cl-Na·Mg型,在岛礁地下水潜水面处更易发生活跃的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在海水掺混、蒸发浓缩和含水层矿物溶解及沉淀作用等综合影响下造成岛礁地下水不同离子组分的增加或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岛礁 地下水 水化学 碳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大亚湾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的演变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广华 卢锟 +4 位作者 刘建峰 李劲 陈飚 廖芝衡 余克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130,共19页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等方法对大亚湾造礁石珊瑚的种群结构演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2020年7月现场调查共发现造礁石珊瑚39种,块状的扁脑(Platygyra)、蜂巢(Favia)和角蜂巢(Favites)等是湾内优势珊瑚。1983/1984-...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等方法对大亚湾造礁石珊瑚的种群结构演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2020年7月现场调查共发现造礁石珊瑚39种,块状的扁脑(Platygyra)、蜂巢(Favia)和角蜂巢(Favites)等是湾内优势珊瑚。1983/1984-2020年,大亚湾珊瑚群落演变的主要特征是曾经优势的鹿角珊瑚(Acropora)和蔷薇珊瑚(Montipora)从湾内基本消失。综合全球珊瑚礁退化大背景和大亚湾独特的水环境分析发现:大亚湾珊瑚群落退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珊瑚本身的脆弱性和环境中持续的夏季异常高温与低溶解氧含量的共同作用可能是湾内霜鹿角珊瑚(A.pruinosa)退化的主要原因。从湾内珊瑚群落恢复的种源考量,建议加强对刷洲东岛珊瑚群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造礁石珊瑚 群落演变 高温 低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滩岩在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重建中的应用和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立超 乐远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共19页
过去海平面变化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和预估未来情景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海滩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沉积岩,是海岸变迁和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物。然而,由于存在海滩岩形成后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采用的... 过去海平面变化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和预估未来情景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海滩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沉积岩,是海岸变迁和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物。然而,由于存在海滩岩形成后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以及海平面高程估算和分析误差等问题,基于海滩岩的过去海平面重建结果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和不确定性。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滩岩重建海平面的进展,以及在海平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机遇,从海滩岩的形成年代与海滩岩形成后高程产生变化等方面进一步量化研究海滩岩重建海平面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对南海北部海南岛东部沿岸的3块原生珊瑚礁(1块大型块状滨珊瑚和2块滨珊瑚微环礁)进行高精度高程测量和铀系测年,共获得6个海平面数据,结合冰川均衡调整模型(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GIA)和ICE-5G模型结果,对基于海滩岩重建的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的可靠性进行比较和评估。以上不确定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年代与高程校正后,海平面重建结果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可为以其他海平面标志物重建的过去海平面的不确定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滩岩 中晚全新世 海平面变化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脂质是其共生虫黄藻密度降低时的重要能量来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门征 陈汉吉 +2 位作者 许慎栋 余克服 莫洪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9,共9页
近年来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峻。白化意味着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降低,然而目前关于珊瑚体内的脂质在虫黄藻密度降低时对维持能量供给稳定的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2020年3月和6月在西沙群岛采集的帛琉蜂巢珊瑚(Favia palauensis)和澄黄... 近年来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峻。白化意味着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降低,然而目前关于珊瑚体内的脂质在虫黄藻密度降低时对维持能量供给稳定的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2020年3月和6月在西沙群岛采集的帛琉蜂巢珊瑚(Favia palauensis)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样品为材料,通过生理参数(虫黄藻密度、脂质含量)与地球化学指标(虫黄藻的稳定氮同位素δ^(15)N_(z)值)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珊瑚脂质对虫黄藻密度及其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夏季两种珊瑚的虫黄藻密度和δ^(15)N_(z)值均显著下降,意味着夏季虫黄藻密度降低导致了其光合作用强度的降低。与此同时,两种珊瑚的脂质含量也显著下降,并且脂质含量与虫黄藻密度、δ^(15)N_(z)值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珊瑚脂质含量与虫黄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当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时,珊瑚可以通过消耗其自身储存的脂质更好地维持能量供给的稳定,这对提高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以及抗白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能量供给 虫黄藻 脂质 氮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棘海星胃含物和幽门肠δ^(13)C对其食源的指示意义
15
作者 马蕾 许慎栋 +3 位作者 余克服 黄学勇 陈飚 韦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7-1853,共7页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pp.)是珊瑚的天敌,其周期性暴发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解长棘海星的食物来源或有可能为应对长棘海星暴发提供科学依据,但迄今关于长棘海星食物来源的认识基本来自于野外,即认为长棘海星以珊瑚组...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pp.)是珊瑚的天敌,其周期性暴发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解长棘海星的食物来源或有可能为应对长棘海星暴发提供科学依据,但迄今关于长棘海星食物来源的认识基本来自于野外,即认为长棘海星以珊瑚组织为食,极少关于其同位素方面的信息。文章以2020年3月在南海西沙群岛采集的不同体长的长棘海星为材料,首次测定其胃含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C、δ^(15)N)及幽门肠碳稳定同位素值,以探讨其食物来源。根据体长将所分析的长棘海星分为亚成体(体长10~200 mm)、成体(体长200~350 mm)、高龄成体(体长>350 mm)3个年龄段。结果显示:1)胃含物和幽门肠的δ^(13)C值范围分别为-15.03‰~-13.00‰和-15.21‰~-13.24‰,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其对食源的指示具有一致性;2)随着体长和年龄的增长,长棘海星的胃含物和幽门肠的碳同位素值均呈下降趋势,而胃含物的氮同位素值呈上升趋势,表明长棘海星的食源随年龄增加发生改变,且其营养级也呈增高趋势,在亚成体阶段的食物以相对低营养级的食物为食,而在成体后以相对高营养级的食物为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食性 胃含物 幽门肠 长棘海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0-2023年大型火山喷发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率的影响
16
作者 孙鸿根 韩岩松 +3 位作者 姜伟 黄英雪 梁珍怡 余克服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共12页
大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层会抑制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西洋,较少涉及其他海域。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域,探索其气候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度理解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本文根据记... 大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层会抑制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西洋,较少涉及其他海域。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域,探索其气候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度理解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本文根据记录在国际最佳轨道数据库和中国气象局数据库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据,比较了1900-2023年大型火山喷发前后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和热带气旋数量的变化,从而对大型火山喷发对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火山喷发前两年和喷发后两年内热带气旋数量的变化,发现:在大型火山喷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量显著减少。海表温度显著响应了低纬度火山的喷发,而对于高纬度火山的喷发则没有明显反应。本研究表明,大型火山喷发后气溶胶强迫的增加与热带气旋频次联系紧密,但其造成的海表温度降低可能并非热带气旋减少的直接原因,其影响机制可能与气溶胶强迫造成的热带辐合带偏移有关,但仍需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海表温度 低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