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雅长桉人工林和毗邻地带性天然林地表昆虫群落比较研究
1
作者 祝鑫宇 张健本 +3 位作者 梁雪松 李梦莉 蒋超尤 蒙凤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3,共9页
用巴氏罐诱集法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调查3种林分地表昆虫群落,从植物群落、林分结构、土壤因子和凋落物因子探讨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地表昆虫多样性显著高于喀斯特天然林而低于土山天然林;桉... 用巴氏罐诱集法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调查3种林分地表昆虫群落,从植物群落、林分结构、土壤因子和凋落物因子探讨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地表昆虫多样性显著高于喀斯特天然林而低于土山天然林;桉树人工林地表昆虫群落组成与土山天然林、喀斯特天然林均存在显著差异,桉树人工林以蜚蠊科、蟋蟀科为主,土山天然林以蟋蟀科、姬蠊科、猎蝽科、果蝇科、蜚蠊科为主,喀斯特天然林以露尾甲科、果蝇科为主;植物群落组成、林下幼苗密度和凋落物盖度的差异是导致桉树人工林与土山天然林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个因子合计解释了2个林分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74.46%的异质性;林下植物密度、凋落物盖度和凋落物氮含量差异是导致桉树人工林与喀斯特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个因子合计解释了2个林分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62.27%的异质性。桉树人工公益林林下植物减少导致其地表昆虫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人工林 生态公益林 天然林 昆虫 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
作者 郭屹立 刘绮 +2 位作者 陆雪干 刘铭 李先琨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5,共13页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性地总结归纳了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凋落物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等质量特征,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土壤分解者的种类与活性等。同时,该文还深入梳理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凋落物分解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话题,这对深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推动物质循环研究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对主场效应、土壤动物作用、光降解等话题的认识,并建立系统的分解机制研究框架。此外,构建一个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凋落物处理(包括添加与去除)的长期固定实验网络平台,对于深入揭示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文为进一步探索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响应机制提供了生态学视角的见解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质量 气候 土壤分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径向生长速率与功能性状的相关性
3
作者 张军 黄佳莉 +4 位作者 万春燕 张峰 余俊瑞 王宏翔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阐明树木功能性状与生长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的生长动态。该研究在3个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样地共测定5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枝条抗栓塞能力(P50)、导水率(ks)、木材密度(WD)、比叶面积(SLA)和导管解剖特征等性状,同时,... 阐明树木功能性状与生长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的生长动态。该研究在3个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样地共测定5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枝条抗栓塞能力(P50)、导水率(ks)、木材密度(WD)、比叶面积(SLA)和导管解剖特征等性状,同时,基于群落学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大径级(DBH≥15 cm)、小径级(5~15 cm)和不区分径级(≥5 cm)的胸径生长速率(DGR),分析了性状与DGR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径级乔木种的DGR与ks均显著正相关,但与SLA、P50和导管特征等性状均不相关。小径级树种的WD与DGR负相关,而大径级树种的WD与DGR不相关。该研究表明相较于经济学性状,木质部导水率能更好地预测热带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生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部解剖 水力效率 栓塞抗性 生长速率 木材密度 比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水鸟群落结构及生境利用
4
作者 谭海军 黄莹 +3 位作者 陈林梅 李文惠 莫深杰 蒋爱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79,共15页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65种,占总物种数的68.42%,鹈形目Pelecaniformes占13.68%。保护区沿海湿地的水鸟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优势种为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和环颈鸻C.alexandrinus。滩涂和养殖塘生境记录到的水鸟种类最多,均为62种。养殖塘生境水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2.849),其次为草地、滩涂和盐田。在全球自然湿地退化趋势下,人工湿地成为水鸟重要替代栖息地,特别是盐田和水产养殖塘等生境,为迁徙水鸟提供了关键高潮栖息地。对此,亟需加强对人工湿地科学管理与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保障沿海水鸟高潮栖息地的充足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迁徙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不同菌根类型乔木根际真菌群落组成及根系水力性状差异
5
作者 王炳超 许黎明 +2 位作者 罗龙德 李旗霞 蒋国凤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6-1059,共14页
为解释喀斯特森林乔木根际土壤共生菌根真菌及其关联类群,探究不同菌根类型乔木根系的抗旱性,该文主要通过PacBio三代测序和测定压力-容积曲线的方法,对广西河池市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7个树种的根系及根际土壤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解释喀斯特森林乔木根际土壤共生菌根真菌及其关联类群,探究不同菌根类型乔木根系的抗旱性,该文主要通过PacBio三代测序和测定压力-容积曲线的方法,对广西河池市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7个树种的根系及根际土壤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85个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并聚类得到8 028个真菌OTUs,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70.7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13.17%)和未分类真菌为主(unclassified fungi,相对丰度10.41%)。(2)喀斯特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主要受到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 EMF)和病原菌(pathogen)相对丰度的影响,其中AMF相对丰度显著高于EMF(1.691%>0.698%,P<0.01),并且共生菌根真菌与其他真菌类群相对丰度均无显著相关性。(3)选取AMF、EMF占比较高的典型树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M植物类群根系的饱和渗透势(Ψ_(sft))、膨压丧失点水势(Ψ_(tlp))和膨压丧失点相对含水量(RWC_(tlp))均显著低于EM植物类群(P<0.05)。综上,喀斯特森林乔木根际土壤中的AMF优势程度高于EMF;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其他重要的组成菌群对共生菌根真菌没有造成直接影响;表明喀斯特森林中AM植物根系的抗旱性比EM植物根系更强。该研究有助于后续菌根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石漠化治理的树种选择和菌根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根际土壤真菌 多样性 共生菌根 PacBio三代测序 水力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山地森林树木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结构比较 被引量:15
6
作者 曾文豪 石慰 +2 位作者 唐一思 郑维艳 曹坤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08-8716,共9页
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 m2,50%左右为400 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 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3种生境森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 m2,50%左右为400 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 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3种生境森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差异及其与年均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含有4种以上的科比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多24科,比喀斯特森林多18科,其中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等都是两种非喀斯特森林生境的重要组成科;大戟科为喀斯特森林含有种数最多的科,其中出现在非喀斯特森林的山茶科和杜鹃花科等没有在喀斯特森林出现。森林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指数与年均温不相关或相关不强;海拔≤1000 m的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指数比另外两种生境显著高。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PD指数比中山地带的非喀斯特生境的森林高。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非喀斯特的绝大部分样地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大部分样地都表现出系统发育结构聚集,推测生境过滤在广西地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喀斯特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两种生境森林群落发生系统发育发散的比例都比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低,揭示生境过滤在这两个生境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非喀斯特 物种多样性 群落构建 系统发育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7
7
作者 温远光 周晓果 +2 位作者 王磊 孙冬婧 朱宏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0,共10页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态资源评估与生态产业发展理论。在技术方面,凝炼了岩溶天然次生林封育改造与结构功能提升技术、岩溶石漠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技术体系、岩溶地区森林景观修复与空间经营技术和岩溶生态资源评估与生态产业规划经营技术。形成了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未来岩溶地区老龄林、天然次生林和石漠化治理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化与可持续经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理论与技术 生态产业 岩溶森林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改造下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土壤磷转化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贺明霞 黄雪蔓 +6 位作者 尤业明 王博 童慧 杨欣然 明安刚 招礼军 栾军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4,共12页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53μm(仅菌丝)孔径根际限制装置,解析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磷循环的影响。【结果】(1)引入红锥和格木混交改造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41.34%、44.42%,使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36.84%、40.26%。(2)较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格木-马尾松混交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磷总含量分别显著增加91.21%、79.52%,酸性磷酸酶总活性分别显著增加86.25%、103.46%;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磷、亮氨酸氨基肽酶是调控土壤磷组分转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仅增加菌丝参与后,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混交林、格木-马尾松混交林3种林分土壤中磷素活化系数显著升高了24.37%、20.24%、20.69%。(4)与仅增加菌丝参与相比,根系输入导致纯林中总活性磷和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下降35.55%、30.25%,导致红锥和格木混交林中活性无机磷含量分别下降28.14%和34.59%。【结论】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的循环和转化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氮素共同影响,根系对土壤中磷的转化起主要作用,根系和菌丝的相互作用能使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互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影响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磷组分 土壤酶活性 根际 菌根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及系统发育多样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唐一思 石慰 +2 位作者 曾文豪 郑维艳 曹坤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50-8757,共8页
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分,在过去几十年中藤本植物多样性在热带森林增加,有可能导致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碳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引起广泛关注。以《广西植被志要》中共355个样地数据(喀斯特森林、海拔1000 m以下的非... 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分,在过去几十年中藤本植物多样性在热带森林增加,有可能导致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碳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引起广泛关注。以《广西植被志要》中共355个样地数据(喀斯特森林、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以上的非喀斯特森林)为基础,结合气候数据,分析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不同生境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关系、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关系,以及系统发育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广西天然林藤本植物中,热带分布的含藤属占比最大(75.4%),温带分布含藤属占比较低(12.3%),世界广布含藤属和亚洲分布含藤属占比最小,海拔1000 m以下的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都有一些专有的含藤科属;(2) 3个生境藤本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年均温都不相关,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是系统发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中系统发育多样性最高,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最低;(3)非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离散,暗指竞争排斥作用是藤本植物组合在该生境群落主要构建机制,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聚集,暗指藤本植物组合由生境过滤作用为主形成。这些研究发现对于热带亚热带森林藤本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及其共存机制提供了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群落构建机制 喀斯特森林 非喀斯特森林 亚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和菌丝途径介导的杉木人工林阔叶化改造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11
作者 马海伦 李济银 +4 位作者 梁钰莹 何钦霞 招礼军 尤业明 黄雪蔓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土壤磷(P)是热带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关键的养分限制因子,定向调控并提高其有效性对提升人工林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根系-菌丝-自由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如何驱动土壤P转化及其组分再分配这一核心问... 土壤磷(P)是热带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关键的养分限制因子,定向调控并提高其有效性对提升人工林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根系-菌丝-自由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如何驱动土壤P转化及其组分再分配这一核心问题缺乏深入了解,严重制约了退化人工林改造过程中P循环的调控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措施的科学制定。本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丛枝菌根(AM)树种]纯林(CL,对照)和杉木人工林阔叶化改造后的3种人工林——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AM树种)纯林(PM)、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外生菌根(ECM)树种]纯林(PC)和米老排/红锥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孔径大小的微宇宙区分植物根系、菌丝和土壤自由微生物对土壤P组分转化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3种孔径的微宇宙中,与CL相比,PM、PC和MP的所有土壤P组分(HCl-P、Citrate-P、Enzyme-P和CaCl_(2)-P)均呈增加趋势,且均在MP中达到显著水平(P<0.05);(2)PM、PC和MP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较CL也均呈增加趋势,且在MP中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与CL相比,PM、PC和MP的酸性磷酸酶(ACP)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β-葡萄糖苷酶(BG)酶活性和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酶活性则只在大孔径和小孔径微宇宙中显著提高(P<0.05),纤维二糖水解酶(CB)酶活性在大孔径和中孔径微宇宙中显著提高(P<0.05),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酶活性在小孔径微宇宙中显著提高(P<0.05),且各类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MBP、细根生物量(FR)和LAP是驱动土壤P组分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可见,对杉木人工林进行阔叶化改造有利于提高土壤P组分积累和转化,尤其以AM和ECM树种混交种植的效果最佳,土壤中的根系和菌丝通过调节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促进土壤中P的积累,加快P的转化。本研究为亚热带退化针叶林改造并促进土壤P高效利用的树种选择及其种植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组分 根际 菌根真菌 微生物特征 阔叶林 杉木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2
作者 李济银 马海伦 +7 位作者 梁钰莹 何钦霞 侯丹阳 罗舟宇 王婧 郑路 尤业明 黄雪蔓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70,共12页
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效能,以单一优良石山造林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恢复模式的纯林(Pure Plantation,PP)、多树种(固氮树种+非固氮树种)恢复模式的混交林(Multi-species mixed Plant... 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效能,以单一优良石山造林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恢复模式的纯林(Pure Plantation,PP)、多树种(固氮树种+非固氮树种)恢复模式的混交林(Multi-species mixed Plantation,MP)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恢复的天然灌丛(Shrub Land,SL)和地带性原生喀斯特森林(Native karst Forest,NF)作为对照,探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及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PP和MP均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且均表现出SL<PP<MP<NF的趋势;PP和MP除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磷(TP)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的比值均显著低于SL;PP和MP的qMBC、qMBN和qMBP均显著高于SL,而显著低于NF。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N∶P)_(imb)和(C∶N)_(imb)对微生物熵的影响最大。对退化的喀斯特石漠化区进行植被恢复,加速改善了该地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同时缓解了该地区植被恢复的土壤氮(N)、磷(P)限制,其中以引入多树种混交种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与格木混交林及其纯林土壤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分布特征
13
作者 王婷 刘含颖 +4 位作者 明安刚 滕金倩 张敬 谢婷 覃林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01-1915,共15页
为研究降解土壤不同来源(植物、微生物)成分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基因丰度,对针叶林改造成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后的响应,该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林、格木林、马尾松-格木混交林不同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40~60 cm)的宏基因... 为研究降解土壤不同来源(植物、微生物)成分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基因丰度,对针叶林改造成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后的响应,该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林、格木林、马尾松-格木混交林不同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40~60 cm)的宏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降解植物和微生物成分的CAZymes基因丰度对不同林分不同土壤深度的响应,并分析其主导调控因子。结果表明:(1)林分改造后,降解植物成分的CAZymes基因(GH 116、GH 115和AA 5)丰度显著提高,与土壤有机碳(SOC)、C/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显著相关。(2)马尾松-格木混交林中GH 102、GH 25基因具有显著优势,表明针阔混交林中降解微生物成分的能力相较其他2个林分更强,3个林分土壤中降解植物和微生物成分的CAZymes基因丰度基本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与SOC含量的显著正效应有关。(3)随着3个林分生长至后期,微生物源碳对SOC的贡献可能逐渐大于植物源碳,并且细菌源成分贡献最大。综上认为,CAZymes基因分布与SOC含量密切相关,与纯林相比,马尾松-格木混交林中的GH 102、GH 25基因优势显著,其碳储存潜力可能更高。该研究结果对评估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储存潜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 宏基因组测序 碳储存 针阔人工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雨减少与氮添加耦合作用下毛竹林土壤磷组分转化机制
14
作者 王博 王一 +4 位作者 尤业明 贺明霞 童慧 苏仕权 黄雪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和96-荧光微孔板技术测定土壤磷组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结果】(1)穿透雨减少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无机磷(树脂芯磷、超声氢氧化钠无机磷、闭蓄态磷)和有机磷组分(氢氧化钠有机磷、盐酸有机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有机磷含量。(2)氮添加显著降低土壤闭蓄态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无机磷含量。(3)除碳酸氢钠有机磷外,穿透雨减少和氮添加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均无显著影响。(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p H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毛竹林土壤磷组分对穿透雨减少的敏感性高于氮添加,二者通过调节酶活性与p H间接影响磷有效性。与CK相比,两种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及酶矢量特征变化表明,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得到缓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管理应优先调控水分条件,并谨慎评估氮沉降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磷组分 穿透雨减少 氮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
15
作者 何江 覃林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选出杉木天然林样地784块,选取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气象因子作为协变量,以负二项(NB)模型为基础模型,考虑到进界数据过度离散的特点,引入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构建零膨胀泊松(ZIP)模型、零膨胀负二项(ZINB)模型、Hurdle-泊松(HP)模型和Hurdle-负二项(HNB)模型。为解决重复测量和分层导致可能存在的数据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问题,在上述5种模型基础上,引入样地所在县域作为随机效应,构建广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Bai)、土层厚度(ST)、海拔(EL)和年均降水量(MAP)均显著影响杉木林分进界。负二项复合模型(NB、ZINB和HNB模型)在模拟杉木林分进界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泊松复合模型(ZIP和HP模型);ZINB和HNB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NB模型,ZINB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HNB模型;引入县域随机效应后,NB、ZIP、ZINB和HP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显著优于基础模型,其中以ZINB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基础模型。【结论】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土层厚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林木进界概率和数量的重要因子,构建的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可为该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然次生林生态修复和中幼林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分进界 零膨胀模型 Hurdle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种木质部经济学谱分析
16
作者 甘晶僖 张峰 +1 位作者 黄冬柳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南亚热带中山地带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简称山地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对山地林树种的环境适应策略仍缺乏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山地林固定监测样地,对25种代表性常绿树种的木质部解剖结构、饱和含水量、机械强度以及水力结构等性... 南亚热带中山地带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简称山地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对山地林树种的环境适应策略仍缺乏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山地林固定监测样地,对25种代表性常绿树种的木质部解剖结构、饱和含水量、机械强度以及水力结构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木质部经济学谱系,阐明山地林树种的生理生态策略。结果表明,边材比导率与导管密度和导管腔比例显著相关,但是其他木质部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缺乏共同的结构基础导致木质部水力学性状、饱和含水量和机械强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山地林树种不支持木质部经济学谱系关系。边材比导率和栓塞抗性之间无权衡关系,可能与山地林较低的环境选择压力有关。群落重要值较高的树种具有较低的木材密度以及较高的边材比导率和饱和含水量,说明提高木质部水分运输能力和储水能力有利于适应山地环境。该研究揭示了山地林常绿树种木质部性状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树种共存和应对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结构 机械强度 水力学 木材密度 饱和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细菌群落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玉凤 覃林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2期178-183,193,共7页
由于土壤细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促进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分子生态网络分析(MENs)作为一种系统分析工具,通过模拟和构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分子生态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内部和整体属... 由于土壤细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促进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推动力,分子生态网络分析(MENs)作为一种系统分析工具,通过模拟和构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分子生态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内部和整体属性及其变化规则。因此,利用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对森林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整体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基于此,对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的起源、构建方法与特征、研究现状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的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土壤细菌群落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径阶距对天然林空间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韦丽婷 黎明慧 李远发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 尽管径阶距不像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参与林分生长过程,但它关乎径阶结构,并可能影响径阶上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南盘江流域天然林中建立了3块固定样地,包括次生林[样地A(30 a)、样地B(57 a)]和原始林[样地C(300 a)],以2、3、4 cm和5 cm为径阶距划分树木直径,并分析径阶距与样方水平、径阶水平上树木的分布格局、大小分化和树种混交的关系。结果表明:1)角尺度很少受径阶距影响;2)在样方水平上,混交度的分布受径阶距的影响也很小,但当径阶距为2~4 cm时原始林的混交度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P_(KW)<0.05)。在径阶水平上,原始林的混交度和2块次生林的差异明显;3)样方水平上各径阶距的树木大小分化曲线几乎重叠。当径阶距为2、3 cm时,原始林的大小比数与样地B的差异明显,而原始林和2块次生林的大小分化度则是在2~4 cm径阶距上差异显著。大小分化度在径阶水平上的结果与样方水平相反。研究结果表明,径阶距对林分内空间结构多样性几乎没有影响,但森林演替会加大其影响程度,同时小径阶距能更敏感地反映林分之间的结构差异,对指导异龄林的经营和评估其经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径阶距 直径分布 大小分化度 角尺度 树种混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性状的蕨类植物生理生态策略分析
19
作者 王阳艳 曾文豪 +2 位作者 项伟 吴潇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为阐明蕨类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该研究选择热带、亚热带30种典型地生蕨类植物,测定叶(羽片)形态结构、机械抗性和水分关系性状,并以同区域54种木本被子植物的相关性状为参照,结合系统发育和性状网络分析蕨类植物叶性状的相关关系。... 为阐明蕨类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该研究选择热带、亚热带30种典型地生蕨类植物,测定叶(羽片)形态结构、机械抗性和水分关系性状,并以同区域54种木本被子植物的相关性状为参照,结合系统发育和性状网络分析蕨类植物叶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木本被子植物相比,蕨类植物穿刺力(F_(p))较小,抗栓塞能力(P50_(leaf))较弱,膨压丧失点(Ψ_(tlp))较高,说明蕨类植物对机械伤害和水分胁迫的抵御能力较低。蕨类植物叶片饱和含水量(SWC)与Ψ_(tlp)和P50_(leaf)显著正相关,说明蕨类植物通过提高叶贮水能力权衡其较弱的耐旱能力;被子植物SWC与P50_(leaf)不相关。被子植物叶片F_(p)与比叶质量、叶厚度以及最大导水率均显著正相关;蕨类植物F_(p)仅与叶厚度显著正相关,且两者协同进化。因此,不同植物类群对环境适应策略具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 形态解剖 水力学 机械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与红锥混交对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20
作者 罗欣宇 何鹏 +4 位作者 刘润洪 宋慧清 秦惠珍 岑启兰 申卫军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11-1723,共13页
凋落物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及化学计量比(高N和低C∶N、C∶P、N∶P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通过调控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效率,直接影响土壤碳动态。虽然营造混交林能够显著改变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但是这些混交效应如何随不同... 凋落物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及化学计量比(高N和低C∶N、C∶P、N∶P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通过调控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效率,直接影响土壤碳动态。虽然营造混交林能够显著改变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但是这些混交效应如何随不同林龄阶段变化仍知之甚少。为探究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混交改造对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该研究以不同林龄马尾松纯林(25年、36年、46年和63年生)及其对应的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为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产量、凋落物化学计量比及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1)树种混交显著增加了成熟林(36年生)凋落物产量。凋落物产量正的混交效应主要存在于近熟林(25年生)和成熟林(36年生)中。混交改造后凋落物N含量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加,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除成熟林(46年生)以外,其他混交林C∶N均低于纯林。在过熟林(63年生)中,凋落物N含量、N∶P的混交效应最大,C∶N的混交效应最小。(2)多数林龄阶段树种混交促进了土壤碳储量的提升,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混交效应受林龄显著影响,各土层最大混交效应值多在过熟林。(3)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混交引起的土壤碳储量变化与凋落物C、N、C∶N和N∶P密切相关。综上认为,马尾松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混交能有效提升凋落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土壤碳储量和促进土壤养分循环。适度延长混交林的经营周期,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混交改造 凋落物 土壤碳储量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