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
- 1
-
-
作者
何江
覃林
-
机构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109)。
-
文摘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选出杉木天然林样地784块,选取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气象因子作为协变量,以负二项(NB)模型为基础模型,考虑到进界数据过度离散的特点,引入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构建零膨胀泊松(ZIP)模型、零膨胀负二项(ZINB)模型、Hurdle-泊松(HP)模型和Hurdle-负二项(HNB)模型。为解决重复测量和分层导致可能存在的数据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问题,在上述5种模型基础上,引入样地所在县域作为随机效应,构建广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Bai)、土层厚度(ST)、海拔(EL)和年均降水量(MAP)均显著影响杉木林分进界。负二项复合模型(NB、ZINB和HNB模型)在模拟杉木林分进界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泊松复合模型(ZIP和HP模型);ZINB和HNB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NB模型,ZINB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HNB模型;引入县域随机效应后,NB、ZIP、ZINB和HP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显著优于基础模型,其中以ZINB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基础模型。【结论】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土层厚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林木进界概率和数量的重要因子,构建的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可为该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然次生林生态修复和中幼林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
关键词
杉木
林分进界
零膨胀模型
Hurdle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
Keywords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tree recruitment
zero-inflated model
Hurdle model
mixed-effects model
-
分类号
S791.2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城市公园海绵型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
-
-
作者
于芳
杨钙仁
邓汶
胡诗怡
黄子容
-
机构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亚热带人工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8-277,共10页
-
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公园水体污染原位与异位生态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桂科AB22080103)。
-
文摘
[目的]研究城市海绵型绿地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宁市3个公园的海绵型(雨水花园、净水梯田、植草沟3种样式)与常规型(常规乔灌草复层绿地、常规草坪2种样式)绿地为对象,分析两大类型各种汇集径流碳氮磷含量、绿地凋落物现存量以及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①海绵型绿地的汇水面积/绿地面积比值以及源自径流输入的有机碳和氮磷量均大于常规型绿地;海绵型与常规型绿地间凋落物现存量无显著差异。②除雨水花园0—5 cm土层土壤自然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式绿地外,海绵型各样式绿地0—5 cm土层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容重和孔隙度与常规型绿地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③雨水花园、植草沟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7.73和10.69 g/kg,分别为常规型乔灌草复层绿地和草坪的1.33和2.20倍;净水梯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常规型乔灌草复层绿地无显著差异;海绵型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建成年限增长呈不断增加趋势,汇水面积/绿地面积、径流碳磷含量、凋落物有机碳含量等是海绵型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海绵化改造有利于城市绿地土壤固碳,通过外部径流输入汇集更多有机碳是海绵型绿地土壤碳增汇的主要机制。
-
关键词
土壤碳含量
汇水面积/绿地面积
海绵型绿地
绿地样式
-
Keywords
soil carbon content
catchment area/green space area
sponge green space
patterns of green spaces
-
分类号
S714.2
[农业科学—林学]
S688.4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