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建筑结构安全评价 被引量:23
1
作者 江杰 汤娟 +2 位作者 甘雨 蓝智川 覃天乔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278-7285,共8页
为了客观准确地进行房屋安全性评价,考虑到房屋结构的复杂性和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提出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建筑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将建筑结构划分为6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影响每部分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其... 为了客观准确地进行房屋安全性评价,考虑到房屋结构的复杂性和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提出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建筑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将建筑结构划分为6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影响每部分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其次,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耦合赋权的方式计算综合权重,根据评判标准建立两种类型的隶属函数,并对各因素进行模糊评价,运用多级模糊评价原理构建房屋安全评估模型。最后,对工程实例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房屋安全评估模型提出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房屋的安全状态,同时为房屋的修缮工作提供科学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结构 区间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蒙国往 黄劲松 +1 位作者 吴波 欧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0-95,99,共7页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较难预测等特点,使工程面临巨大的施工风险。通过对南宁、宁波两地城市轨道交通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实地调研,结合自身团队对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信息化...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较难预测等特点,使工程面临巨大的施工风险。通过对南宁、宁波两地城市轨道交通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实地调研,结合自身团队对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方案。通过三大功能模块(静态风险评估、动态风险管理、风险知识管理)和相关理论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人工神经网络等)阐述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的流程,最终得出一套可行且合理的系统搭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施工安全 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PVC管内置螺旋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许瑞天 陈宗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聚氯乙烯(PVC耐腐蚀)、碳纤维(CFRP轻质高强)和螺旋筋(强塑性)进行组合可以使材料特性充分互补从而为混凝土提供约束,有效改善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为研究CFRP-PVC管内置螺旋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以螺旋筋直径、螺旋筋间距和剪跨比... 聚氯乙烯(PVC耐腐蚀)、碳纤维(CFRP轻质高强)和螺旋筋(强塑性)进行组合可以使材料特性充分互补从而为混凝土提供约束,有效改善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为研究CFRP-PVC管内置螺旋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以螺旋筋直径、螺旋筋间距和剪跨比为变化参数,完成9个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试件发生了CFRP-PVC复合管断裂的压弯破坏,螺旋筋在达到极限荷载后在受压区提供明显约束作用,从而提高抗震性能;所有试件破坏延性在2.76~4.35之间,极限层间位移角均大于1/30,满足规范要求;螺旋箍筋直径的减小、螺旋筋间距的增加和剪跨比的增大均使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降低,但对刚度退化影响不大。基于ABAQUS软件建立的精细有限元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CFRP-PVC螺旋筋复合约束混凝土柱在恒定轴力和反复水平力下的承载力和内部混凝土开裂行为,参数分析表明:轴压比、混凝土强度显著影响试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纵筋强度和直径对试件承载力和屈服后的刚度影响较大,并提出混凝土强度与轴压比限值的匹配关系。所提出的压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在较低轴压比和使用普通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PVC组合管 螺旋筋 抗震性能 有限元分析 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纤维增强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梁莹 刘丁瑗 +2 位作者 周济 苏炜炜 陈宗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0,共7页
为研究高温后纤维增强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以历经最高温度、混杂纤维类型、纤维掺量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44个试件的轴压试验,观察了高温后试件的表观变化及受力破坏形态,获取了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试件破坏形... 为研究高温后纤维增强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以历经最高温度、混杂纤维类型、纤维掺量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44个试件的轴压试验,观察了高温后试件的表观变化及受力破坏形态,获取了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试件破坏形态、质量烧失率、峰值荷载和峰值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历经最高温度升高,纤维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表观由青灰色变淡红色,最后呈淡褐色,其质量烧失率近似呈线性增长;随温度的升高,试件破坏开裂时间越早,表观损伤越严重,而随钢纤维、玄武岩纤维掺量增加,试件裂缝发展减缓,整体性更好;试验范围内,掺钢-玄武岩纤维试件的峰值荷载随钢纤维掺量增加而减小,随玄武岩纤维掺量增加而增大,其峰值变形随两类纤维掺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减;对掺钢-聚丙烯纤维试件,随钢纤维掺量增加,峰值荷载先减后增,峰值变形增大,随聚丙烯纤维掺量增加,峰值荷载减小,峰值变形先减后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混杂纤维 再生粗骨料 混凝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PVC管约束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和龙 许瑞天 +3 位作者 梁宇涵 梁莹 杨倩 陈宗平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1-904,共14页
为研究碳纤维增强聚合物-聚氯乙烯复合管(CFRP-PVC)约束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CSSC)柱的轴心受压性能,对6个试件进行轴心受压加载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分析,重点研究了PVC管内、外表面CFRP层数和脱空缺陷对该组合柱轴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 为研究碳纤维增强聚合物-聚氯乙烯复合管(CFRP-PVC)约束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CSSC)柱的轴心受压性能,对6个试件进行轴心受压加载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分析,重点研究了PVC管内、外表面CFRP层数和脱空缺陷对该组合柱轴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FRP-PVC管可以有效约束CSSC,使其处于三轴受压状态,当内、外壁均粘贴CFRP时可以有效减缓突然破坏的特征。相同情况下,管内壁粘贴1层CFRP时具有更好的延性和承载力,管外壁粘贴2层CFRP时约束应力提高系数高达121.5%,脱空缺陷仅对延性有显著影响。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CFRP-PVC约束CSSC柱有限元模型,准确还原了组合柱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和CFRP损伤形态。当组合柱套箍系数小于0.3或长径比大于14.54时,荷载-位移曲线会失去强化段,提高外层CFRP层数会小幅提高强化段刚度。提出了适用于CFRP-PVC约束CSSC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误差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PVC复合管 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 轴压性能 有限元分析 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力与扭矩共同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试验 被引量:4
6
作者 江杰 王顺苇 +2 位作者 欧孝夺 龙逸航 张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33-2438,共6页
为研究竖向力(V)和扭矩(T)共同作用下单桩的承载特性及内力分布规律,通过自主设计的试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竖向力和扭矩组合加载试验。为方便推广应用,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竖向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 为研究竖向力(V)和扭矩(T)共同作用下单桩的承载特性及内力分布规律,通过自主设计的试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竖向力和扭矩组合加载试验。为方便推广应用,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竖向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在V-T组合荷载的作用下,单桩的承载力较单一荷载作用下降低,且当先施加的荷载(V或T)大于其极限值的1/3时V-T组合效应更加明显;V→T加载路径下的桩身扭矩和T→V加载路径下的桩身轴力,均随着桩深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的速度加快;V→T加载路径下的桩身轴力和T→V加载路径下的桩身扭矩,分别会随着T和V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幅度较小;V→T加载路径下的单桩承载力较T→V加载路径下要高,因此应尽量避免单桩预先受到扭矩作用,防止因形成T→V加载模式而造成单桩的极限承载力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承载特性 桩身内力 模型试验 V-T组合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连续纤维复合筋珊瑚混凝土单向板受弯性能研究
7
作者 梁莹 覃伟恒 +1 位作者 陈宗平 李志彬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3-1716,共14页
兼顾钢筋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优势,钢-连续纤维复合筋(SFCB)可与珊瑚混凝土结合,在远海岛屿的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研究钢-连续纤维复合筋珊瑚混凝土单向板的受弯力学性能,以钢筋类型、纵筋配筋率和混凝土类型为变化参数,... 兼顾钢筋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优势,钢-连续纤维复合筋(SFCB)可与珊瑚混凝土结合,在远海岛屿的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研究钢-连续纤维复合筋珊瑚混凝土单向板的受弯力学性能,以钢筋类型、纵筋配筋率和混凝土类型为变化参数,对6块单向板试件进行静力单调受弯试验,观察了单向板的受力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取了受力全过程的弯矩-挠度曲线和材料应变分布,分析了变化参数对单向板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FCB试件的破坏模式与普通钢筋试件相似,属于正截面弯曲破坏,在混凝土开裂后具有更强的抗弯刚度,裂缝发展得到有效限制,与普通钢筋试件相比,极限弯矩提升了8.4%,但延性降低了12.7%;SFCB试件的抗弯刚度和承载力随配筋率减小而降低,但延性有所提升,最大提升幅度为71.2%;珊瑚骨料的表面多孔、微泵效应和脆性等特征导致SFCB珊瑚混凝土板试件的承载能力较高,变形能力较差,但其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板试件相似;最后基于平截面假定,推导出SFCB混凝土单向板的极限弯矩计算公式,其计算值与试验值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连续纤维复合筋 珊瑚混凝土 单向板 受弯性能 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粉人工砂再生混凝土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和龙 黎盛欣 +3 位作者 许安邦 周济 贾恒瑞 陈宗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5-80,共6页
为了研究石粉人工砂再生混凝土的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45个标准棱柱体试件的轴心受压试验,获取了试件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分析了石粉含量对不同强度等级石粉人工砂再生混凝土的轴压性能影响规律,基于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 为了研究石粉人工砂再生混凝土的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45个标准棱柱体试件的轴心受压试验,获取了试件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分析了石粉含量对不同强度等级石粉人工砂再生混凝土的轴压性能影响规律,基于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本构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应变、变形系数及耗能系数呈下降趋势;低强度等级试件的损伤发生早于高强度等级的试件,而高强度等级试件的损伤发展速度相对更快;所提出的轴压应力-应变本构方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粉 人工砂 再生混凝土 轴压性能指标 损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变电压RCM试验的边部效应研究
9
作者 陈俊武 杨绿峰 +1 位作者 赵家琦 康昊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4-102,共9页
通过氯离子快速迁移(RCM)试验测试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时由于存在边部效应,导致混凝土试件与橡胶套相邻部位的氯离子扩散深度明显大于试件中心部分的扩散深度。为此通过对混凝土RCM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边部效应及其对氯离... 通过氯离子快速迁移(RCM)试验测试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时由于存在边部效应,导致混凝土试件与橡胶套相邻部位的氯离子扩散深度明显大于试件中心部分的扩散深度。为此通过对混凝土RCM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边部效应及其对氯离子扩散系数测试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修正计算式。首先进行74组混凝土试件的变电压RCM试验,并定义试件上各个测点氯离子扩散深度的标准值;然后通过对试验实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试件各个测点上氯离子标准扩散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并据此定量分析边部效应的范围及其对氯离子扩散深度及扩散系数的影响;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排除边部效应试验结果与传统的不排除或部分排除边部效应试验结果之间的转换关系。研究表明,边部效应对直径100 mm圆柱形混凝土试件的影响范围为试件外边缘至试件内部20 mm深的区域,排除边部效应的影响能够有效减少结果波动性,从而提高RCM试验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压 氯离子快速迁移(RCM) 氯离子扩散系数 扩散深度 边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喷水冷却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10
作者 涂身文 陈宗平 王成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9-615,共7页
为了研究高温喷水冷却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界面黏结性能变化规律,以历经最高恒温温度、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界面锚固长度为3个变化参数,进行了27个高温喷水冷却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和2个自然冷却试件(对照组)的静力推出试验,以位移... 为了研究高温喷水冷却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界面黏结性能变化规律,以历经最高恒温温度、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界面锚固长度为3个变化参数,进行了27个高温喷水冷却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和2个自然冷却试件(对照组)的静力推出试验,以位移控制的加载方式为主,使自由端的钢管单独受力(核心混凝土不受力),圆钢管内的混凝土从下向上推出。通过试验观察了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破坏的全过程和形态,获取了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分析了各个变化参数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喷水冷却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形态相似,且和自然冷却试件的曲线相似,同时也和前期做的钢管普通混凝土的曲线具有相似性;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大致分为上升段、缓慢下降段和平缓段;并且自由端的初始滑移晚于加载端。定义了极限黏结强度τu和残余黏结强度τr。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表面上应变沿试件高度方向大致呈指数分布。经历消防喷水冷却后,随历经最高温度的升高,黏结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400℃时,黏结强度达到最大值,当大于400℃时,黏结强度降低。历经高温后试件的平均残余黏结强度分别是常温下试件的1.25倍、1.75倍、1.38倍和1.50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变化对黏结强度的影响不明显,常温下γ=50%时,黏结强度达到最大值;温度为200℃且γ=75%时,黏结强度也为最大。这和自然冷却下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结论类似。锚固长度的增大也使圆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平均极限黏结强度和残余黏结强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提出了高温喷水冷却后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极限黏结强度和残余黏结强度的计算公式,用此公式所得计算结果均比较理想。今后对界面黏结性能的研究,可以从增加钢管内壁的粗糙度、钢管内部加入加劲肋和钢管内增设不同长度的螺栓角度进行探讨,进而进一步丰富界面黏结性能的理论研究,以期为消防喷水后建筑结构构件的其他力学性能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现实生活中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灾后评估和加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钢管 再生混凝土 高温喷水冷却 极限黏结强度 残余黏结强度 黏结滑移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气压环境下钢管混凝土的核心混凝土密实性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正 陈犇 +4 位作者 郑皆连 刘加平 叶增鑫 吴昌杰 徐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3,共13页
为研究高海拔低气压条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相关性的影响,分别在高海拔地区(西藏山南)与低海拔地区(广西南宁)进行了不同水灰比混凝土试件的制备与强度、超声波速测试,研究表明,低气压条件下7~56d龄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比标准气... 为研究高海拔低气压条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相关性的影响,分别在高海拔地区(西藏山南)与低海拔地区(广西南宁)进行了不同水灰比混凝土试件的制备与强度、超声波速测试,研究表明,低气压条件下7~56d龄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比标准气压条件下相同配合比混凝土高出约5.8%~38.2%;低气压条件下混凝土的超声波速低于标准气压条件下相同强度混凝土,不同气压下混凝土超声波速与强度存在不同的线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气压下混凝土超声波速与强度的相关关系模型。通过压汞试验(MIP)及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混凝土超声波速受微观结构中固体超声波速及孔隙率两因素共同影响的机理,建立了不同气压下混凝土固体超声波速的计算模型。基于混凝土超声波速与强度的相关性及不同灌注工艺的密实程度,提出了不同气压条件下钢管混凝土的核心混凝土密实性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青藏高原 低气压 抗压强度 超声波速 密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受力下焊接栓钉SRC柱抗扭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宗平 许瑞天 郑巍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6-292,共7页
为研究压、弯、剪、扭复合受力下焊接栓钉型钢混凝土(SRC)柱的抗扭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滞回性能试验结果,分析了试验过程和破坏形态,利用了空间桁架理论与叠加原理,提出了复合受力下焊接栓钉SRC柱抗扭计算模型和强度统一方程。结果表明... 为研究压、弯、剪、扭复合受力下焊接栓钉型钢混凝土(SRC)柱的抗扭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滞回性能试验结果,分析了试验过程和破坏形态,利用了空间桁架理论与叠加原理,提出了复合受力下焊接栓钉SRC柱抗扭计算模型和强度统一方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强度统一方程和抗扭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均值误差均在3%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栓钉 型钢混凝土柱 复合受力 滞回性能 抗扭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地基中桩顶扭矩-竖向荷载加载路径下单桩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江杰 王顺苇 +1 位作者 欧孝夺 付臣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73-3582,共10页
为探讨黏土地基中桩顶扭矩(T)与竖向荷载(V)共同作用下单桩的承载特性,对桩顶预加T后施加V,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结合边界元法对T→V加载路径下桩侧竖向极限摩阻力进行合理假设,采用MATLAB编制程序求得单桩在T→V加载路径下的非线性解... 为探讨黏土地基中桩顶扭矩(T)与竖向荷载(V)共同作用下单桩的承载特性,对桩顶预加T后施加V,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结合边界元法对T→V加载路径下桩侧竖向极限摩阻力进行合理假设,采用MATLAB编制程序求得单桩在T→V加载路径下的非线性解,从而得到其承载力包络线。为方便应用于工程实际,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出T→V加载路径下单桩承载力近似包络线表达式。研究表明:随着桩顶扭矩的增加,单桩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降低,且当扭矩荷载分量超过其极限值1/3时T-V组合效应更加明显;随着长径比L/D的增加,单桩的承载能力及抵抗变形的能力均在增强,且桩身变形主要发生在0~0.6L范围,因此对浅基础进行加固可以有效地减小变形;T→V加载路径下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随着桩身弹性模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弹性模量增加10倍时,竖向极限承载力仅仅增加了26.74%,因此不宜通过提高混凝土标号来提高桩-土体系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V加载路径 单桩 模型试验 边界元法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卵石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宗平 许瑞天 梁厚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3032-13040,共9页
为研究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混凝土(卵石类)的力学性能,以温度和取代率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制作了60个标准圆柱体试块,并对其进行了单轴受压试验。观察了试块的破坏形态,获取了全过程荷载-位移曲线,提出了适用于ABAQUS有限元分析的高温喷水... 为研究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混凝土(卵石类)的力学性能,以温度和取代率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制作了60个标准圆柱体试块,并对其进行了单轴受压试验。观察了试块的破坏形态,获取了全过程荷载-位移曲线,提出了适用于ABAQUS有限元分析的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混凝土本构方程,并基于前期试验验证了该本构关系。研究表明: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卵石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作用后出现酥松和爆裂的现象;烧失率在温度较低时出现正增长;高温喷水冷却后全再生混凝土在轴压试验中产生更多细小的裂纹,再生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有着更低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但有着更好的延性;所提出的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混凝土剩余承载力计算方法有一定适用性;基于前期22根高温喷水冷却后再生混凝土梁试验,考虑温度和取代率提出的本构方程在ABAQUS中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喷水冷却 再生混凝土 取代率 力学性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基基坑开挖对坑底桩受力与位移影响的时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杰 张探 +1 位作者 欧孝夺 付臣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5期10880-10886,共7页
深基坑开挖卸荷会对坑底工程桩的桩身受力和位移特性产生影响,同时在实际工程中,软土在开挖情况下具有较为明显的蠕变效应,但较少有人研究蠕变对坑底工程桩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第一阶段基于H-K三参量模型推导出Mind... 深基坑开挖卸荷会对坑底工程桩的桩身受力和位移特性产生影响,同时在实际工程中,软土在开挖情况下具有较为明显的蠕变效应,但较少有人研究蠕变对坑底工程桩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第一阶段基于H-K三参量模型推导出Mindlin的时域解,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坑底土体竖向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解得坑底土体竖向位移场的时域解。第二阶段通过建立桩身控制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得到开挖卸荷后考虑坑底土体蠕变变形的单桩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时域解能够较好地反映软土基坑开挖条件下考虑土体蠕变变形时坑底单桩的桩身轴力和位移特性发展趋势,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H-K三参量模型 Mindlin时域解 竖向位移 桩身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OPSIS法研究隧道施工方案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波 路明 +2 位作者 雷领 黄惟 黄宗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1-1479,共9页
由于城市地铁周围环境复杂,隧道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故合理地选择隧道施工方案是顺利施工的前提。考虑到客观环境和人工操作等因素,选择开挖顺序,初支封闭时间,加固范围和参数作为影响隧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构建L16(4... 由于城市地铁周围环境复杂,隧道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故合理地选择隧道施工方案是顺利施工的前提。考虑到客观环境和人工操作等因素,选择开挖顺序,初支封闭时间,加固范围和参数作为影响隧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构建L16(4×4)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对试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以隧道收敛变形和围岩应力为评价指标,建立改进TOPSIS评估模型,并将最优方案用于北京地铁17号线天通苑站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工况5的相对贴近度最低,其值为0.1827,故工况5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比实际工程地表沉降小5.9%,说明改进TOPSIS法是可以广泛应用于浅埋暗挖大断面隧道工法优化,对于复杂隧道工程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最优方案 改进TOPSIS法 浅埋暗挖隧道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多因素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宇飞 赵家琦 +1 位作者 杨绿峰 陈正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941-2947,2953,共8页
现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计算模型往往建立于单一批次试验结果基础上,试验样本的因素水平覆盖范围较小,导致模型的适用范围受到影响。为此,本研究广泛搜集国内外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试验研究结果,建立了试验数据库,并通过因素... 现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计算模型往往建立于单一批次试验结果基础上,试验样本的因素水平覆盖范围较小,导致模型的适用范围受到影响。为此,本研究广泛搜集国内外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试验研究结果,建立了试验数据库,并通过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建立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多因素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确定了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多元函数表达式。然后通过搜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课题组的试验数据建立粉煤灰混凝土强度试验数据库。进而,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研究建立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多因素计算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和现有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的适用性及有效性。研究表明,行标JGJ 55-2011提供的粉煤灰混凝土强度计算模型不适用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混凝土 抗压强度 水胶比 粉煤灰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桩-土-承台协同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细观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济铭 张小勇 +2 位作者 张福友 曾超峰 梅国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71-2282,共12页
为探究桩-土-承台协同作用下,带承台单桩极限承载力大于其单桩及承台基础单独作用下极限承载力之和的强化机制,在砂土地基中分别建立能够反映单桩、带承台单桩及承台基础静载试验全过程的二维离散元模型,并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荷载-沉降... 为探究桩-土-承台协同作用下,带承台单桩极限承载力大于其单桩及承台基础单独作用下极限承载力之和的强化机制,在砂土地基中分别建立能够反映单桩、带承台单桩及承台基础静载试验全过程的二维离散元模型,并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荷载-沉降曲线变化规律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基于验证后的数值分析模型,从细观的角度对砂土地基的变形机制和桩基的承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变形机制方面,相对于单桩与承台基础,带承台单桩对地基土的扰动程度更显著,台下抗载土体范围更大;桩基承载特性方面,在带承台单桩桩侧一定范围土体出现成拱现象,成拱作用加强了桩侧、桩端附近土体的密实度,提高了桩侧摩阻力及端承力,进而使得整体承载力得到提高。该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可以为带承台桩基设计和承载力估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承台 协同作用 承载特性 离散单元法 细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传力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应武挡 陈宗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63,71,共12页
为了揭示型钢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传力机理,以混凝土强度、横向配箍率、保护层厚度、型钢锚固长度和抗剪件设置部位为变化参数,设计12个试件进行静力推出试验,观察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裂缝发展形态,获取各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 为了揭示型钢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传力机理,以混凝土强度、横向配箍率、保护层厚度、型钢锚固长度和抗剪件设置部位为变化参数,设计12个试件进行静力推出试验,观察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裂缝发展形态,获取各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全过程曲线,基于试验结果对型钢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传力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各变化参数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型钢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其实用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截面的横向配箍率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能有效提高型钢高强混凝土的界面黏结强度;当型钢锚固长度满足一定值后,增大锚固长度对提高极限黏结强度并不明显;对高强混凝土而言,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界面极限黏结强度却有所降低;通过设置抗剪件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界面黏结传力性能;型钢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传力的组成中,化学胶结力占比重最大,摩擦力次之,机械咬合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高强混凝土 黏结性能 黏结强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浸水前后单桩p-y曲线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迪 江杰 侯凯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6,共7页
为研究膨胀土地基中水平受荷桩浸水前后的承载性能,分别进行了浸水前后的水平受荷桩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了桩周土抗力(p)、桩的水平位移(y)和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分别建立了浸水前后水平受荷桩的p-y曲线计算公式,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所... 为研究膨胀土地基中水平受荷桩浸水前后的承载性能,分别进行了浸水前后的水平受荷桩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了桩周土抗力(p)、桩的水平位移(y)和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分别建立了浸水前后水平受荷桩的p-y曲线计算公式,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所提公式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浸水前后的土抗力随着水平位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趋于稳定;浸水前后桩身弯矩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位置分别为埋深0.10 m(4D)和0.12 m(4.8D)附近,当水平荷载相同时,浸水后的桩身弯矩较浸水前的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受荷桩 P-Y曲线 膨胀土 桩身弯矩 桩周土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