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桂平市三街六巷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唐寄翁 陈筠婷 +2 位作者 徐建刚 卢一沙 李漱洋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8期58-65,共8页
存量规划背景下,针对我国旧城更新过程中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对我国城市空间进行再认知。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在宏观视野下探讨了由多元权力组织参与的城市景观空间生产机制;在微观层面以城市形态为分... 存量规划背景下,针对我国旧城更新过程中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对我国城市空间进行再认知。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在宏观视野下探讨了由多元权力组织参与的城市景观空间生产机制;在微观层面以城市形态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空间-权力分析评价模型,探讨了城市景观空间与空间权力博弈的内在联系,并以桂平市三街六巷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权力博弈 城市形态 旧城更新 城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城市蓝绿空间碳汇基础设施网络分析——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萱 龚苑红 +1 位作者 覃盟琳 朱梓铭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论,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碳汇网络,讨论对应的固碳增汇对策。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蓝绿空间碳汇总量为735524.09 tC·a^(-1),其中绿色空间碳汇总量为588680.06 tC·a^(-1),蓝色空间碳汇总量为146844.03 tC·a^(-1),单位面积碳汇量“蓝”高于“绿”;共提取63个碳汇源地斑块,20个核心源地斑块,绿色空间核心源地总面积为6814.31 km^(2),蓝色空间为899.05 km^(2),核心源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及南部沿海地带;共提取出24条生态廊道,绿廊共长122.21 km,蓝廊为52.75 km,呈环状分布,中南部地区分布较密,连通性强。本研究结果可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背景下海岸带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城市 蓝绿空间 碳汇基础设施 广西北部湾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下村落空间形态特征量化研究——以南宁市村落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彦潼 朱雅琴 +1 位作者 周游 孙招谦 《南方建筑》 2020年第5期64-69,共6页
空间形态是村落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导致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村落脉络断裂。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与延续,成为未来乡村规划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空间形态的研究对... 空间形态是村落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导致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村落脉络断裂。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与延续,成为未来乡村规划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空间形态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或传统村落,却忽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破坏的村落;研究方法也都多以定性及粗略的几何测度为主,没有真正深入到村落与周围环境的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中。通过采集40个村落样本的几何信息,基于分形理论提取三个空间尺度的平面几何图形,对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并深入探究村落形态的量化特征及空间形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空间形态研究拓展到普遍存在的村落中,有效促进南宁市整体村落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延续,为其未来的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经济后发且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其实,以期未来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乡村建设与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村落 空间形态 量化分析 空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湾区城市群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被引量:16
4
作者 覃盟琳 欧阳慧婷 +2 位作者 刘雨婷 朱梓铭 赵胤程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3,31,共8页
湾区城市群具有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系统敏感和碳流通量大的特点,是我国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臷体。文章在对我国湾区城市群低碳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世界范围内湾区城市群的低碳发展经验,从政策引导、区域协作、技... 湾区城市群具有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系统敏感和碳流通量大的特点,是我国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臷体。文章在对我国湾区城市群低碳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世界范围内湾区城市群的低碳发展经验,从政策引导、区域协作、技术突破、管理创新4个方面提出我国湾区城市群实现“双碳”目标的整体应对策略;同时,将我国“双碳”目标进程划分为探索期、达峰期、交错期、中和期、后中和期5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类型湾区城市群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湾区城市群 空间规划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补偿分区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政强 覃盟琳 +3 位作者 唐世斌 赵胤程 庞雅月 龚苑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8-359,共12页
[目的]分析市域空间尺度对城市群碳收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构建碳补偿分区评价体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城市群层面的实施策略参考。[方法]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在分析2000,201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及耦... [目的]分析市域空间尺度对城市群碳收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构建碳补偿分区评价体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城市群层面的实施策略参考。[方法]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在分析2000,201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熵权法和TOPSIS法测算2020年15个城市碳补偿贴近度,构建碳补偿综合评价体系并引入三维魔方单元模型初步构建碳补偿等级进行功能分区研究。[结果]①2000-2020年北部湾城市群碳收支量呈现整体上升状态,市域尺度主体碳排放区域呈现“核心-外围”结构,主体吸收区域呈现“倒钩”状空间格局。②2000-2020年该区城市群碳源、碳汇在分异格局上,除广西区域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其余地区均呈现东北-西南为主导的方向,空间分布重心稳定。③2000-2020年城市群内部碳源与碳汇坐标均高于0.5,碳排放与碳吸收水平较高,两者具有较高的耦合协调性。[结论]北部湾城市群的碳收支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碳排放与碳吸收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为了进一步探索实现“双碳”目标多元化路径,北部湾城市群未来应多方面考虑区域资源能力、碳排放强度和经济发展条件等,从而健全城市群区域间碳补偿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时空分异 碳补偿 北部湾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