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禾花鲤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1
作者 杜安凤 李文红 +6 位作者 韦玲静 莫飞龙 卢玉典 刘康 叶香尘 张英兰 张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79-84,共6页
以广西桂林3个禾花鲤群体((LG、QZ1和QZ2))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营养成分(基本营养成分、部分矿物质元素、氨基酸、脂肪酸)进行分析,并采取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对肌肉氨基酸进行评价,以期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广西禾花鲤种质资源... 以广西桂林3个禾花鲤群体((LG、QZ1和QZ2))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营养成分(基本营养成分、部分矿物质元素、氨基酸、脂肪酸)进行分析,并采取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对肌肉氨基酸进行评价,以期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广西禾花鲤种质资源提供数据依据。结果显示:3组鱼肉粗蛋白含量丰富(17.26%~18.94%);LG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QZ1组和QZ2组(P<0.05),但其总糖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QZ1组和QZ2组(P<0.05)。3组鱼肉中矿物质含量丰富,P含量最高,其次为Ca和Mg含量,LG组的P和Fe含量显著高于QZ2组(P<0.05)。3组鱼肉中检测出的16种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Glu,其次是Asp和Lys,His和Met含量较低。LG组的TAA、EAA、NEAA、FAA含量均显著高于QZ1组和QZ2组(P<0.05)。3组EAA/TAA和EAA/NEAA分别为37.90%~38.57%和72.89%~73.93%,接近理想蛋白质要求,且均以LG组最高。3组鱼肉检测出的脂肪酸种类均多于20种,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22.25%~28.21%),除了C18∶0和C21∶0外,LG组其余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2个QZ组;QZ1组的PUFA以及EPA+DHA含量均高于LG和QZ2组。以上结果表明禾花鲤肌肉蛋白质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均接近理想蛋白质要求的40%,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5.61%~39.94%。3组鱼肉中赖氨酸的ASS和CS评分均最高,可以弥补谷物中赖氨酸的不足,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利用率。综上分析可知,禾花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比例均衡。LG组禾花鲤肌肉比2个QZ组更能符合人体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需求,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2个QZ组禾花鲤肉质更嫩,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丰富,特别是QZ1组禾花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花鲤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生物浮床的养殖池塘中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水质的灰色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琴 高胜男 +5 位作者 李恩军 程光平 崔亮 赵学倩 何绪伟 秦秀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目的】以两种生物浮床的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探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联度。【方法】定期监测设置水葫芦浮床和水花生浮床的黄颡鱼养殖塘中浮游动物的种群组成及主要水质因子,比较两种生物浮床对浮游动物多样性... 【目的】以两种生物浮床的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探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联度。【方法】定期监测设置水葫芦浮床和水花生浮床的黄颡鱼养殖塘中浮游动物的种群组成及主要水质因子,比较两种生物浮床对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WT、DO、pH、NH_3-N、COD等10个水质理化因子与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关联性。【结果】研究水域中水葫芦浮床塘的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水平均高于水花生浮床塘,且养殖周期内水质较稳定;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为轮虫。水质因子中,pH值是影响H及J的第一因子,关联度分别为0.863、0.797和0.901、0.825,其次为WT和DO;主要水质因子对H和J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pH﹥WT﹥DO﹥COD﹥SD﹥BOD_5﹥NH_3-N﹥TN﹥TP﹥NO_2-N。【结论】在众多水质因子中,pH值是影响浮游动物多样性的首要关键因子,其次为WT和DO;水葫芦浮床较水花生浮床能更好地调控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灰色关联分析 水葫芦 水花生 黄颡鱼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罗非鱼主养区致病性链球菌及其耐药性调查 被引量:13
3
作者 吕小丽 黎姗梅 +5 位作者 彭民毅 韩书煜 蒙兰丽 韦慕兰 黄维 黄钧 《广西畜牧兽医》 2017年第3期143-148,共6页
为了解致病性无乳链球菌在广西罗非鱼主养区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对广西各地区发病罗非鱼进行现场采样,以常规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的脑、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分离细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以API 20 Strep和16S rRNA分别对... 为了解致病性无乳链球菌在广西罗非鱼主养区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对广西各地区发病罗非鱼进行现场采样,以常规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的脑、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分离细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以API 20 Strep和16S rRNA分别对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调查结果,从广西8个市12个县/区采集的672个罗非鱼病样中,有30个病样共检出致病性强的革兰氏阳性球菌30株,参考株总检出率4.46%,百色市和来宾市的病样中未分离到革兰氏阳性球菌;经鉴定,分离到的30株球菌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与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参考株JF423947、JQ039375、KF111315和JQ99015616SrRNA核苷酸的同源性最高(98.5%~100%);28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所有菌株敏感的药物只有盐酸沙拉沙星1种,对所有菌株耐药的药物有磺胺-6-甲氧嘧啶(钠)、磺胺对甲氧嘧啶和复方磺胺嘧啶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罗非鱼生长及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贾峥 程光平 +4 位作者 何绪伟 刘明涛 娄方瑞 张曼 李文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5期169-174,21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投饲策略对"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体的影响。[方法]设置A、B、C 3种投饲策略,研究其对池塘养殖期对池塘养殖"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在整个养殖期间,投饲策略A、B、C养... [目的]研究不同投饲策略对"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体的影响。[方法]设置A、B、C 3种投饲策略,研究其对池塘养殖期对池塘养殖"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在整个养殖期间,投饲策略A、B、C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的51 935.34%、59 128.57%和56 793.98%,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平均体重最大,达787.74 g/尾,比策略A和C塘分别提高13.82%和4.10%;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的饲料能耗最低,比策略A和C分别降低19.39%和1.66%;各投饲策略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策略B、策略C、策略A;各投饲策略池塘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策略B、策略A、策略C。[结论]投饲策略B(平均日投饲率1.89%,日投饲2次,每隔5 d停止投饲1 d)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罗非鱼较快生长并保持较好的养殖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饲策略 罗非鱼 生长 水质状态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饲率对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娄方瑞 程光平 +4 位作者 张紫皇 陈柏娟 周晴 李文红 张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113-117,共5页
设置2.0%、4.0%、6.0%和8.0%4种投饲率,研究不同投饲水平对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试验水体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WGR)和相对增长率(LGR)随着投饲率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效率(FE)则随投饲率的升高... 设置2.0%、4.0%、6.0%和8.0%4种投饲率,研究不同投饲水平对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试验水体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WGR)和相对增长率(LGR)随着投饲率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效率(FE)则随投饲率的升高逐渐降低。模糊综合评价试验养殖水体水质结果显示,水质状态随投饲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变差。研究认为,养殖50 g左右的罗非鱼较适宜的投饲率为4.0%,该投饲水平能实现养殖对象较快生长和保持较好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饲率 罗非鱼 生长 养殖水质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滩水库水质与浮游生物完整性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娄方瑞 刘明涛 +4 位作者 程光平 介百飞 贾峥 李文红 张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7期147-152,共6页
周年性采样,测定岩滩水库主库区3种养殖类型水域主要水质因子,构建浮游生物完整性体系(P-IBI),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P-IBI指数值与水质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监测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岩滩水库围栏养殖水域(C水域)生... 周年性采样,测定岩滩水库主库区3种养殖类型水域主要水质因子,构建浮游生物完整性体系(P-IBI),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P-IBI指数值与水质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监测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岩滩水库围栏养殖水域(C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优于网箱养殖次密集水域(B水域)和网箱养殖密集水域(A水域);p H值、水温(WT)和化学耗氧量(CODMn)为影响3种养殖类型水域P-IBI指数值的主要理化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滩水库 浮游生物完整性 灰色关联分析 生态系统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投饲模式对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娄方瑞 程光平 +4 位作者 周晴 陈柏娟 贾峥 刘明涛 何绪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38-143,共6页
设置A、B、C 3种投饲模式,研究其对于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全程模式A、B、C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045.08%、3117.94%和3077.97%,模式B相对增重率高于模式A和模式C,且养殖对象生长较均匀;不同投饲... 设置A、B、C 3种投饲模式,研究其对于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全程模式A、B、C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045.08%、3117.94%和3077.97%,模式B相对增重率高于模式A和模式C,且养殖对象生长较均匀;不同投饲模式下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模式B为6门32属,其种群多样性较模式A和模式C丰富;3种投饲模式塘水质等级分别为IV、III、V类水。分析认为,模式B更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较快生长及保持较好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 池塘养殖 生长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型吉富罗非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测定 被引量:3
8
作者 吕小丽 邓小红 +4 位作者 牛志伟 范华龙 龙苏 梁静真 黄钧 《广西畜牧兽医》 2016年第5期230-233,共4页
为查明广西全州县养殖吉富罗非鱼大批死亡的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按常规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的腹水、肝脏和心脏中分离细菌,人工感染确定病原菌,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 为查明广西全州县养殖吉富罗非鱼大批死亡的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按常规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的腹水、肝脏和心脏中分离细菌,人工感染确定病原菌,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并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K-B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吉富罗非鱼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GXQZ1,经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与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HRS12816L株的同源性最高(99.3%)。根据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认为该菌株是引起广西全州县养殖吉富罗非鱼大批死亡的病原菌。该菌对先锋Ⅴ、先锋Ⅵ、复方新诺明等12种药物高度和极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3种药物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类志贺邻单胞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5种投饲率黄颡鱼养殖塘水质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晚晨 秦秀东 +5 位作者 程光平 张伟刚 孙玉章 李文红 赵学倩 张亚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7期144-155,共12页
【目的】评价不同投饲率的黄颡鱼养殖塘水质动态变化,探索不同外源饲料输入量对黄颡鱼养殖塘水质的影响,为黄颡鱼规模化养殖塘生境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5种投饲率(1.0%、1.5%、2.0%、2.5%和3.0%)对黄颡鱼进行池塘养殖,定期监... 【目的】评价不同投饲率的黄颡鱼养殖塘水质动态变化,探索不同外源饲料输入量对黄颡鱼养殖塘水质的影响,为黄颡鱼规模化养殖塘生境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5种投饲率(1.0%、1.5%、2.0%、2.5%和3.0%)对黄颡鱼进行池塘养殖,定期监测各组塘主要环境因子,以主成分分析(PCA)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各塘水质健康状况。通过水质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基于良水质的黄颡鱼养殖塘饲料输入模式。【结果】CODMn、DO、TN、TP及NH3-N是黄颡鱼养殖塘主要环境因子;pH值与其他环境因子均存在极高相关性,TN与TP、NH3-N均呈显著相关性;5个试验处理中,A组塘(投饲率1.0%)、B组塘(投饲率1.5%)、C组塘(投饲率2.0%)、E组塘(投饲率3.0%)各阶段水质均达Ⅲ类,符合水产品养殖水质标准,而D组塘(投饲率2.5%)在养殖中期水质级别达到Ⅳ类水,且水体中的TN、TP等因子含量超标,水质污染较严重,同时A、B、C组塘主成分综合得分较低,分别为1.2704536、1.2704664、1.2704642,水质状况良好。【结论】投饲率为1.0%~2.0%的处理组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最好,过高的投饲率会降低养殖水体的水质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养殖 投饲率 主成分分析(PCA) 灰色关联分析 理化因子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塘中重金属Cu、Zn含量及其综合生态风险水平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庞洋洋 罗伟 +5 位作者 李文红 戴晓玲 杨芳 章增林 李柏愉 吕业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5期127-134,共8页
为了解淡水混养鱼塘中重金属Cu、Zn的含量变化趋势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连续4年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混养鱼塘的水体及表层(0~5 cm)沉积物中Cu、Zn含量进行监测,并用3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对监测结果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和潜在生态危害... 为了解淡水混养鱼塘中重金属Cu、Zn的含量变化趋势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连续4年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混养鱼塘的水体及表层(0~5 cm)沉积物中Cu、Zn含量进行监测,并用3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对监测结果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评价。结果表明,鱼塘水体及表层沉积物中Cu、Zn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但时间分布差异显著,Cu、Zn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水体中Cu、Zn含量均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GB3838-2002)Ⅱ级水标准,其中Cu质量浓度平均含量为0.0691 mg/L,最高浓度为0.1605 mg/L,超过《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超标率为96.9%;Zn质量浓度平均含量为0.1535 mg/L,最高浓度为0.4850 mg/L,超标率为37.5%;表层沉积物中Cu、Zn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4.8722、295.1020mg/kg。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u、Zn 4年均值地积累指数分别为0.996和1.864,污染程度Zn>Cu,Cu污染程度为轻度偏中度污染,Zn污染程度为轻度中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u、Zn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 r)均低于40,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3.769~26.201,平均为21.596,为低生态风险。4年中Cu、Zn的RI呈逐渐上升趋势,表现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1年。无量纲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2年养殖鱼塘水体中Cu、Zn含量均高于表层沉积物中二者含量,2013年和2014年表层沉积物中Cu、Zn含量均明显高于水体中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淡水养殖池塘中重金属Cu、Zn的来源相同,在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之间的迁移方向一致但迁移途径不同,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磷含量可能是影响Cu、Zn迁移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养鱼塘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