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胁迫下红麻生理特性及DNA甲基化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增强 丁鑫超 +7 位作者 卢海 胡亚丽 岳娇 黄震 莫良玉 陈立 陈涛 陈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1-1042,共12页
DNA甲基化在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但是有关铅胁迫下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以红麻P3A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对幼苗进行不同浓度(0、200、400、600μmol L^(-1))PbCl_(2)处理,测定幼苗农艺性状、根系... DNA甲基化在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但是有关铅胁迫下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以红麻P3A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对幼苗进行不同浓度(0、200、400、600μmol L^(-1))PbCl_(2)处理,测定幼苗农艺性状、根系ROS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变化情况;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分析600μmol L^(-1)铅胁迫条件下根系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回收差异甲基化片段并克隆测序,采用qRT-PCR技术对DNA甲基化差异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bCl_(2)胁迫均显著抑制幼苗的茎粗、根长和根表面积,且400μmol L^(-1)及以上浓度PbCl_(2)胁迫显著抑制红麻幼苗的株高和全鲜重。随着铅浓度的提高,红麻幼苗根系的铅含量显著升高,O_(2)^(-)和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升高,P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照及600μmol L^(-1)PbCl_(2)处理下的幼苗根系DNA甲基化率分别为71.13%、62.20%,其中全甲基化率分别为50.52%、37.80%,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0.62%、24.40%,即铅胁迫显著降低了红麻幼苗根系的DNA甲基化率和全甲基化率,提高了根系的半甲基化率。qRT-PCR分析表明,7个与抗性密切相关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也存在表达量差异,推测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在响应红麻铅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结果为深入探索DNA甲基化响应植物非生物胁迫的潜在机制,以及生产上利用红麻改良土壤铅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铅胁迫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抗氧化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麻DNA甲基化响应镉胁迫及甲基化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卢海 李增强 +7 位作者 唐美琼 罗登杰 曹珊 岳娇 胡亚丽 黄震 陈涛 陈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24-2334,共11页
DNA甲基化是植物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之一,在响应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关镉胁迫下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的报道甚少。本研究以红麻P3A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对幼苗进行300μmol L^(-1)的CdCl_(2)处理,测定幼苗农艺性状及镉含量... DNA甲基化是植物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之一,在响应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关镉胁迫下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的报道甚少。本研究以红麻P3A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对幼苗进行300μmol L^(-1)的CdCl_(2)处理,测定幼苗农艺性状及镉含量;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分析镉胁迫下根系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回收甲基化差异片段并克隆测序,采用qRT-PCR技术对DNA甲基化差异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Cl_(2)胁迫显著抑制红麻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根表面积以及全鲜重。对照及镉处理下幼苗根系的DNA甲基化率分别为62.78%、68.23%,其中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7.50%、36.36%,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5.28%、31.87%,表明镉胁迫显著提高红麻幼苗根系的DNA甲基化水平。qRT-PCR分析表明,7个与抗性密切相关的DNA甲基化差异基因也存在表达量的差异,推测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在响应红麻镉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结果为深入探索DNA甲基化响应植物镉胁迫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镉胁迫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麻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HcGR)的克隆及盐胁迫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梁国旺 李增强 +3 位作者 周步进 常蒙蒙 陈涛 陈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12-2419,共8页
【目的】克隆红麻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HcGR)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及不同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HcGR基因在响应盐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红麻转录组测序结果,克隆HcGR基因,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 【目的】克隆红麻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HcGR)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及不同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HcGR基因在响应盐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红麻转录组测序结果,克隆HcGR基因,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GR基因在红麻不同组织及不同盐度胁迫[CK(0 mmol/L NaCl)、T1(50 mmol/L NaCl)、T2(100 mmol/L NaCl)和T3(200 mmol/L NaCl)]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的HcGR基因开放阅读(ORF)长度为1698 bp,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为60 kD,由55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理论等电点(pI)为8.46,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叶绿体;HcGR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以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为辅,所占比例分别为44.14%、27.75%、22.16%和5.95%,其三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3种结构元件相互盘绕而成;该蛋白与榴莲GR蛋白亲缘关系较近。HcGR基因在红麻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且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相对表达量排序为叶>根>茎,表明HcGR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红麻的根和叶中,HcGR基因相对表达量随NaCl胁迫浓度增加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T1处理下达峰值,显著高于CK、T2和T3处理。HcGR基因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随NaCl胁迫浓度增加呈波动变化趋势,但T1、T2和T3处理均高于CK,其中T1和T3处理显著高于CK。【结论】HcGR基因在红麻根、茎和叶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且可被不同浓度NaCl诱导响应盐胁迫信号,并通过上调各组织中的转录水平以提高抗盐胁迫能力,故推测该基因在红麻抗盐胁迫机制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谷胱甘肽还原酶(GR) 基因克隆 盐胁迫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调素基因(HcCaM7)及其蛋白乙酰化修饰参与红麻响应非生物胁迫的作用
4
作者 黄震 吴启境 +10 位作者 陈灿妮 吴霞 曹珊 张辉 岳娇 胡亚丽 罗登杰 李赟 廖长君 李茹 陈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2-413,共12页
钙调素是一类钙依赖性调节蛋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胁迫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组学研究发现,红麻钙调素蛋白7的乙酰化修饰参与了红麻花粉的发育调控。为研究其参与抗逆性的机制,本研究以红麻保持系... 钙调素是一类钙依赖性调节蛋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胁迫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组学研究发现,红麻钙调素蛋白7的乙酰化修饰参与了红麻花粉的发育调控。为研究其参与抗逆性的机制,本研究以红麻保持系P3B双核期的花药为材料,使用PCR法克隆了钙调素基因HcCaM7,最大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450 bp,其由149个氨基酸组成,编码相对分子质量16.85 kD的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HcCaM7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沉默HcCaM7基因,导致红麻沉默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进一步在体外采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对发生乙酰化修饰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成功获得具有体外乙酰化修饰位点的蛋白HcCaM7mut,并成功诱导表达了无乙酰化修饰的蛋白HcCaM7,结果表明HcCaM7蛋白发生乙酰化修饰后可以显著促进NADK(NAD激酶)活性;用点板法检测含有HcCaM7蛋白和HcCaM7mut蛋白的重组菌在盐(400 mmol L^(-1)和500 mmol L^(-1)NaCl)、干旱(400 mmol L^(-1)和600 mmol L^(-1)甘露醇)、重金属(30 mmol L^(-1)和50μmol L^(-1)CdCl2)及低温胁迫后(利用液氮反复冻融模拟)在LB固体培养基上的存活率发现,含有HcCaM7蛋白的重组菌存活率显著高于空载对照菌,而含有乙酰化修饰的HcCaM7mut蛋白的重组菌存活率进一步提升,表明HcCaM7蛋白能够提高大肠杆菌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并且乙酰化修饰后效果更佳。因此,HcCaM7基因可以调控红麻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乙酰化修饰可以促进HcCaM7蛋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钙调素蛋白7 蛋白乙酰化修饰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P标记的大别山薯蓣群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仁学 江玲 +2 位作者 顾钦 李世升 李竟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156-161,共6页
为确定大别山薯蓣(Dioscorea alata)资源的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大别山地区搜集到的48份薯蓣资源材料进行标记检测,标记数据输入Structure 2.3.4软件并采用混合模型进行群体结构分析。试验筛选出22对具有多态性的SRA... 为确定大别山薯蓣(Dioscorea alata)资源的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大别山地区搜集到的48份薯蓣资源材料进行标记检测,标记数据输入Structure 2.3.4软件并采用混合模型进行群体结构分析。试验筛选出22对具有多态性的SRAP引物组合,对48份薯蓣资源材料进行标记检测。结果表明,22对SRAP引物组合共检测出175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的多态性条带为4~11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7.95条多态性条带。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3时,△K最大,即这48份薯蓣资源材料可以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15、13和20份薯蓣资源材料,且亚群间存在基因交流,属混合亚群。通过基于SRAP标记的48份薯蓣资源材料的群体结构研究,揭示大别山地区薯蓣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遗传关系较为复杂。分为3个亚群,亚群间存在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Dioscorea alata) SRAP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